国际山公园及其周边街景-绿色社区枢纽 / PLAT Studio
国际山公园及其周边街景
国际山公园及其周边街景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是目前整个尖岗山北部片区唯一的社区公共开放空间项目,为社区新增了超过4000平米的公园,新建和提升了总计约7860m2的街道景观。项目发挥其绿色枢纽功能,串联片区教育、住宅、商业,营造高频的社区交流与活动氛围,提供运动休憩空间,打造新兴国际公园社区的生态辖地。
©ACF
项目座落在南向山坡上,南端的城市次干路尖岗山大道车流不息,但道路两侧宽阔的林荫带,与临近的水库和郁郁葱葱的山林一同创造出了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在千禧年初期,这里优越的低山台地间就已建成了首批花园洋房,尖岗山北部也逐步发展为深圳西部最大的低密度住宅片区。然而其社区级公共配套却发展缓慢,较少公共活动场所和空间。
△建设前区域照片 ©PLAT
随着上位规划将尖岗山片区重点纳入都市核心区,南部尖岗山国家高新园区的产业建设升级,新地铁站点的建设和规划,项目所在地周边新的学校、高密度居住区、商业区均在高速建设中,很快将迎来大批新居民来此安居乐业。长久以来由于户外社区公共空间不足带来的问题,在未来高密度混合用地建成后将更为突出。
△项目区位©PLAT
基于此,我们将国际山公园及其周边街景定义为绿色社区枢纽。它连接城市界面、新老住区、新商业区与学校,并突出社区的自然美景。在有限的空间里,采用优雅简洁的设计手法,提供现代化设施,营造活力、健康的当代都市公共自然场所。一系列的绿色空间平衡了人与生态的需求,在管理雨水、减缓热岛效应的同时,为各年龄段的活跃社区活动提供了舞台。
△绿色社区枢纽目标图表©PLAT
街景提升与新社区公园的系统化设计:绿色宜人的多元低山社区的起点与核心
在未来多功能、高密度社区的背景下,我们在设计之初即将街道、公园、新建小区和学校的开放空间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期望在新一轮开发之后,人们在社区各处都有可能继续享受优质的小气候环境,随时随地共享都市自然的轻松和惬意。居民们通过公共空间生活,建立社区归属感。也借此整体开发的契机,在土地属性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公园、街道、小区三个层级的开放空间被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共同打造宜居社区。
本项目是该策略的重点,以三面通达的国际山公园为社区核心,向外辐射,将休憩与慢行公共空间接入临近各地块入口和城市街道,形成真正的绿色社区枢纽,将新老居民、不同风格和功能的用地、生态功能等都紧密串联在一起。
△低山公园社区开放空间框架©PLAT
△平面图 ©PLAT
多元高密社区的新公园:以人为本,去繁从简,紧凑灵活
在标新立异的多元高密都市潮流中,我们希望有这样一块能放下浓妆艳抹,轻松自得、随性隽永的乐土。卓然天成的她包容开放,不同的使用者成为这里永不落幕的主角,适宜尺度的各种活动场景可最大化的在各个时间段和不同空间位置满足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
△活动情景 ©PLAT
©Holi
©Holi
△公园鸟瞰 ©ACF
在荫凉树荫、平坦草地、亲切花园组成的都市绿色与点缀其间的硬质活动空间之中,人们能尽情的释放天性,享受与朋友家人在一起的简单快乐。
©ACF
△丰富活动 ©Vanke
场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最大高差约5米,三面临街,边界异形,与周围的建筑立面也都存在不同角度。这些独特的特征为设计语汇奠定了基础:用规整的平面、台地来共同创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空间。有效的空间利用使功能能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个区域,并形成了一个强烈的中央形态。每个区域周围都有茂密的植物,退隐于周边道路与建筑之外。不同大小和功能的空间彼此之间能相互对望和穿行,形成有趣的社交场景和游憩路线。干净利落的挡土墙、长椅、楼梯、植物组团进一步强化了空间的水平线条感,与周围复杂多样的道路、建筑体验形成对比,加强了公园平和舒展的氛围。
©ACF
©ACF
△各具功能的规整台地空间©Holi
©Holi
△旋风球场、酷玩坡地与中央草地的空间关系 ©ACF
©Holi
△水平舒展的生态绿阶、景墙、长凳 ©Holi
在公园中心,一方长长的大草坪被优雅的小径和阴凉的花岗岩长凳所包围,尺度宜人。一个渐变的斜坡邀请访客们在草坪上享受梯田式的剧场座位。草坪充满了可能性,支持多种运动和活动的发生,如运动、小型音乐会、市集等。大草坪西北角有一棵优美的乌桕,点景的同时带来一片荫凉。树下色彩靓丽的躺椅和旁边的野餐桌椅是受欢迎的休憩与聊天的场所。大草坪四面设置了总长90.6米、宽90厘米的座墙,加上东侧利用高差设置了四层林荫草阶看台,按每人占有60厘米长度座凳测算,总共可容纳约300人同时在长凳上面向中央草地乘坐。有层次的乘坐和种植勾勒出了富有雕塑感和季节变化的空间框架,赋予了草地强烈和灵活的舞台感,实践着以使用者为主角的设想。
©ACF
©ACF
△无限可能的中央草地 ©Holi
©ACF
©ACF
△乌桕和受欢迎的桌椅 ©Holi
大草坪的西侧是未来的新社区中心。有幸于早期与建筑和室内的设计师合作,社区中心流畅的与公园相遇。优雅的幕墙、露台与大台阶围束出了精致低调的边界,极简的铺砖和景墙将室内空间延续到室外,南侧与人行道齐平形成宽阔的入口广场,东侧则消失于草地西侧的长方形水景中。好奇的孩童前来戏水,休憩的成人来此舒缓心情。临水广场和二层露台上的咖啡座椅让访客们可倾听涌泉的白噪音,也可观赏静水时反射的天光树荫之美。
©Holi
©Holi
©ACF
△宜动宜静的水景 ©Holi
沿大草地往北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专门活动空间:酷玩坡地和旋风球场。面向大草地的酷玩坡地游戏场让家长们在草地上也能看到孩子,同时也为孩子们提供各种令人兴奋的游乐设备。斜坡成为游戏的重要元素,有多种爬上和滑下的方式。顶层有一个奇异的树屋,游乐结构与树冠交织在一起。这个树屋平台上可以看见整个公园的壮观景色,同时也是蜿蜒而令人振奋的大滑梯的入口。有弹性的地面和其上的设计元素创造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循环线路,让孩子们尽情玩耍和探索。逐层升高的绿植台地是游戏场的边界,树荫下的乘坐空间方便家长从多个方向舒适的监护。黄橙色系在稳重灰色的衬托下鲜明欢快,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又不造作。从游戏场往东,旋风球场被挡土墙、绿篱环绕着。场内有休息长凳,而北侧东侧的上层形成看台式的走廊和停坐空间,可以俯瞰球场。墙壁上的抽象图案来源于社区山地特征与和旋风般的篮球速度,与亮眼的色彩、篮球运球动作单词一起赋予了空间活力。这个宜人尺度的场地也适合太极、广场舞等其他需要平整硬质场地的活动。地面图案综合了其他活动的格网到艺术化的设计中,也是期待空间能被更多样的使用。
△丰富多彩的酷玩坡地©Holi
△多种攀爬设施给孩子们不同的体验©ACF
△奇异树屋与大滑梯©Holi
△尽情玩耍的孩童 ©ACF ©Holi
©Holi
△游戏场被绿植界定边界,面向中央大草地 ©ACF
©ACF
©Holi
△独一无二的旋风篮球场©ACF
△老人的太极晨练场©ACF
△上层走廊看台©Holi
在游戏场和球场中间,台地花园将访客们从低处的大草坪引向北侧街道,在那里他们会发现掩映在绿荫下的安静花园。现状高大的乔木、花丛、起伏的草地、座椅口袋空间把公园与街道柔软的缝合在一起,芬芳与活力从公园沿着慢行道向社区散发。
©ACF
△台地花园©Holi
△绿波雨水花园©Holi
生活化的街道提升:安全,绿色,社区感
街道空间延续公园亲切、生活化的场景和氛围,以安全、绿色和社区感为营建目标,于社区开放空间的整体框架下设计实施。街道断面维持现状规划不变,狭窄的道路使交通缓慢,绿树成荫的宽阔人行道鼓励步行。通过铺装材质和色彩按速度划分慢行、跑步、步行功能,减少不同速度通行者间的相互干扰,保障安全,增加舒适度。替换了生长不佳的植物,新增了造型典雅、光线柔和的高、矮柱灯,增强了街道的秩序感与季节感。公园南侧新建的卧龙六路通过红线退让增加宽度和平树池的做法,为未来高峰人流留出尽可能多的通行空间。特别定制的街道家具稳重精致,供各种方式出行的居民使用,也增加了社区的特色。
©ACF
©Holi
©Holi
△林荫街景©Holi
©Holi
©ACF
©ACF
△亲切的慢行道 ©Holi
沿着南北贯穿的卧龙四路打造了三个昭示性的街角,精心设计的格栅系列标识墙和导向柱让初次来访的人也很容易找到社区和公园。在南侧城市主入口重点打造的尖岗山大道街角,结合地形建造了双层坐墙,使这里成为了一个能荫凉乘坐的前庭。在公园路口以对比色的名称标识墙强调公园主入口。在北侧的制高点公园街角,随风转动的运动风向标雕塑,是公园各种运动的剪影,成为了社区的运动精神象征,增加了一份仪式感。
△公园主入口街角©ACF
△南侧主入口街角©Holi
△公园北侧街角©ACF
生态整合:局部保留大树、整体重构的海绵生态系统
新的高密度社区开发与道路建设将增加大量不透水下垫面,阻碍雨水下渗,进而导致地表径流增大、径流峰值增高和提前。土壤原有的水气交换受阻,也会使土壤不健康,渗透和呼吸能力、理化性能下降,板结贫瘠,影响植物生长和片区的生态环境。
△社区建设带来的生态挑战©PLAT
对公园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思考来自设计伊始,公园最北侧台地的设计与现状标高一致,整体保留下一片高大葱郁的现状成熟乔木,成为公园最绿色最生态的背景屏障,继续发挥其减噪、降温、去尘、雨水截留等生态功能。新建花园绿地选用了包括部分乡土植物品种在内的丰富种类,常绿、落叶树与富有四季变化的多年生地被植物搭配,复层种植,进一步提高绿量和生物多样性。
©Holi
△多样的种植©ACF
△新增植栽特征©PLAT
深圳年均降雨量1933.3mm,4-9月雨季高温多云,平均每年还会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4至5次。公园与街道作为社区绿色枢纽将对雨洪调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园整体盆地式的设计使其本身成为一块可以临时蓄水的大海绵,帮助缓解雨洪灾害。所在地地质类型以花岗岩为主,公园与街道地下均无建筑结构,土壤类型为壤土,适合植物生长且下渗效果良好。
△海绵系统 ©PLAT
海绵单位依据内涝防治标准50年一遇的雨量计算,国际山公园所在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98%,实际调蓄容积近300m3,径流污染去除率超过90%。场地雨污分流,使用一系列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设施从源头控制。微妙的小地形变化将不透水面产生的径流就近导入海绵设施中,使雨水能优先就地分区消化。通过溢流管网、砾石盲管有序组织场地内多余雨水汇集至场地西南角的中央蓄水模块,形成了整体的雨水管理网络。慢行道采用透水砖或透水混凝土,以减少径流,其溢流则进入公园雨水花园进一步净化和滞蓄。深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雨水回用系统减少了公园养护对于水资源的消耗量。
©PLAT
©PLAT
©PLAT
©PLAT
景观设计从视觉和使用角度将各个海绵设施和生态措施结合到整体效果中。具有海绵功能的滞留花园、阶梯绿地、模块草地、台地花园构成系统分布于公园各处,逐级分层消纳不透水铺装面产生的雨水径流,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具有生活使用的价值。蓄水模块深埋于地下不占用地面空间。海绵草地平坦开阔,活动丰富多彩;生态草阶郁郁葱葱,可坐可玩;绿波雨水花园、台地花营造出了青翠欲滴、鸟语花香的小气候环境,成为了打卡都市山林、散心休憩的好去处。专门设置的海绵设施标识牌把雨水设施可视化,在地普及海绵知识。高太阳反射系数的浅色铺装,以及大面积的林荫,有助于减缓热岛效应。自行车停放设施、慢行道、跑步道鼓励人们生态友好出行。
△海绵设施与活跃的使用场景 ©PLAT
施工早期,对重难点设施进行了打样优化。整个施工过程中,各相关单位在现场通力合作,确保了设施的实施落地与最后的景观效果。
△海绵设施的打样与施工:生态绿阶打样,海绵绿地盲管铺设,蓄水设施挖坑©Vanke
项目详细信息
项目名称:国际山公园及其周边街景 -- 绿色社区枢纽
设计单位:PLAT Studio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20.11- 2021.06
PLAT设计团队:廖德轩、王诗婷、蓝仕霖、高梅、秦晓晴、霍思汀、隋虎、彭静、华英华、Iris Soh、王瀚宇、Sophanut Jamonak、李翔宇、孙一诺、Katrina Ortiz、钟炜娟
项目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建筑面积:约11860㎡
摄影版权:ACF域图视觉、河狸景观摄影、深圳万科
合作方:
景观施工图设计:深圳本末度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图: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峻佳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图:峻佳设计有限公司
客户:深圳市 (深圳万科代建)
— END —
以上图文资料来自设计方供稿, 由mooool整理编辑,任何形式的转载或引用,请邮件联系我们mooool-serv@qq.com。
供稿方:PLAT Studio
审稿编辑:任廷会 Ashley J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