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圆桌会 | 成都大运会筹备进入冲刺阶段 如何“放大赛事综合效应”?
7月28日至8月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将在四川成都举行。目前相关筹备工作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即将向世界呈现一届独具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
图据/东安湖体育公园
今年成都市两会,成都大运会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强调,举全市之力高标准办好成都大运会。其中提到,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最大程度放大赛事综合效应,让大运场馆、大运文化、大运精神造福全市人民。
这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两会期间,看政协委员们如何为“放大成都大运会赛事综合效应”建言献策。
圆桌嘉宾
●任世杰
成都市政协委员,民革四川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彭肖肖
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侨联青委会会长、成都菁英致远创投合伙人、“大运有我”市民推广大使
●邱耘
成都市政协委员,民进成都市委会副主委、武侯区政协副主席
关键词:以赛兴城
成都市政协委员任世杰:
办赛理念
应助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2022年4月,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发布了绿色低碳办赛专项行动方案。该方案围绕能源、场馆、交通、运营、参与5个方面,梳理了34条重点任务,旨在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赛事“碳中和”目标,把成都大运会办成一届绿色低碳的体育盛会。
“大运会带给成都的不仅是赛事举办期间的曝光热度,更重要的是要把赛事举办期间的新技术、新理念继承好应用好,从而为成都的发展带来长远积极的影响。”在任世杰看来,成都大运会是我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其绿色低碳的办赛理念理应被很好地传承下来,助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他建议,要充分利用市民对大运会的关注度,大力宣传绿色低碳的办赛理念,加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深化公众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和认同,带动公众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更应思考的是,如何以大运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低碳建筑建设。大运会场馆的改建和新建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低碳新技术,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超过70%场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改造过程中大力推广绿色节能措施,所有场馆均能实现赛后长期可持续使用。他认为,“这一绿色办赛理念为成都市老旧小区的绿色改造和低碳建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成都推进城市更新。”
“大运会期间,纯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将成为承担大运会交通服务保障的主力,也将为成都低碳交通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任世杰教授建议,成都应以现有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础,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发展成都的低碳交通技术,同时加快城市充电桩和加氢站的统筹建设。
关键词:绿色交通
成都市政协委员彭肖肖:
建议在成都
推广共享电单车
今年两会,彭肖肖聚焦绿色交通领域,带来了相关建议。
“成都大运会全方位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办赛,采取100%实现新能源车保障、赛事期间中心城区及各赛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这不仅为世界展示了中国承办国际赛事的环保担当,也展示了成都作为主办城市的科技能力。”彭肖肖认为,在实行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优化大运会的绿色低碳交通方案,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成都的交通治理中。
首先,应丰富成都慢行交通工具品类。她表示,2022年1月,交通运输部在答复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相关提案的函件中表示,“共享电单车属于慢行交通,是绿色出行体系的一部分。当前阶段,共享电单车可以作为部分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有益补充。”
因此,她建议,推动共享电单车在成都区域内全面使用,公开甄选优质的符合国标信誉度高的服务商为城市慢行交通助力,在技术上严格限制超速、超载等易引发交通事故的危险行为。同时,利用第三方运营企业专业维保团队,基于大数据模型和用户上报应急情况,并对共享电单车进行精准维保,及时排除安全故障、减少安全隐患。
同时,共享电单车运营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环保相关规定要求制定了废旧电池报废、回收和处置程序,可以满足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这样一来,可以丰富市民出行工具,又可以降低突发应急情况,还可以为绿色环保低碳城市建设助力。”
关键词:大运场馆
成都市政协委员邱耘:
赛后有效利用场馆
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3年来,成都新建和改建了49座体育场馆。其中,13座新建场馆、36座改建场馆。这些场馆经过新建和改建后,理念更先进、功能更齐全、配套更完善,体现了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邱耘认为,这些场馆不仅满足大运会的需要,更是为成都今后举办各类赛事,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运会之后,这些场馆还将承办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赛事,如何在各类大赛后有效利用场馆,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需要前瞻性谋划。”邱耘说。
他建议,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机制改革”。除了高校体育馆由高校管理运营以外,对于面向社会公众的体育场馆,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办赛和场馆运营模式,实行“管办分离”,让民营机构和市场主体参与进来,促进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
同时,利用大运会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优质场地设施,培育一批与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等城市发展定位与目标相匹配的全球知名品牌体育赛事,从专业化过渡到“本地化”,提升成都国际体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国际知名度,寻找时机申办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邱耘建议。
他认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还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议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大力发展周末、节假日和夜间体育经济,丰富市民消费方式,促进体育赛事与餐饮、住宿、旅游、康养、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关阅读
·END·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 | 张 浩
校对 | 李燕霞
审核 | 冯兰钦
FIND OUT MORE
两会专访 | “赛事名城”如何推动“文明之城”建设?
央媒聚焦成都大运会:向全世界呈现一届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