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 | 祖晓梅老师“跨文化交际十讲”(一)

沈牵 星期三小姐
2024-09-04



Miss_Wednesday



这个10月到11月,“外研社国际汉语”邀请祖晓梅老师再次推出“跨文化交际教学十讲”课程,戳传送门 专题课程|祖晓梅:跨文化交际十讲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来报名听课。



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外研社国际汉语”及祖老师的公众号。



今天为公益课程,主题为“新时期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我们看一下今天的大纲。



一、跨文化交际的新挑战



跨文化交际自古有之,它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点,也是一种学科和社会现象。


但自从这次疫情泛滥后,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抬头,西方国家会觉得全球化没带来什么好处,反倒是中国收获了很多好处。


目前中美关系几乎到了冰点,没有比现在更糟糕的时刻了。这种对立不仅体现在经济和贸易上,更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上。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历史和政治的影响,过去两国是战略伙伴关系,现在倒有点新冷战思维的影子了。


现在国与国之间互相指责对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泛滥,这是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在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解放与平等,是现代国际社会的源泉。


……


民族主义通常是指以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为出发点的思想与行为。

* 摘自百度百科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又译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


基本理论包括:


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


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决定性力量;


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


民粹主义的言论集中在互联网。

** 摘自百度百科


在当今时代,新媒体盛行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很大,它加剧了个体的自恋、偏执、分裂,相关例子有西方盛行的关于疫情的种种阴谋论等。


在下面这个“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柱状图中,中国的经济在201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有了显著的提高,美国和欧盟稍有下降,日本降幅较大。



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其中就包括影视行业,电影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下面这幅“对中国影响力的看法国家”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是影响认知的。



以下是皮尤研究中心对14个发达国家的民意调查,皮尤研究中心是美国一间独立性民调机构,无倾向性。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2011年之前还是比较好的,那时中国刚加入WTO和全球化进程,大部分国家是欢迎的。


但那之后直到现在,负面印象持续走高,当然这和疫情泛滥也有关系。



对于这些负面观点,中国网友的态度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对西方的负面印象也基本是针对西方政府、政客和媒体精英的。


而我们做跨文化交际工作,面对的是普通民众,我们需要分清我们做的是民间交流,孔子学院、留学工作,都是如此。


在西方对我们有负面印象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国内的评价都是原因,但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需要怎么做。


1. 置之不理,但历史上的闭关锁国给了我们深刻教训,那不是理想状态,现在也不可能实施。


2. 如“战狼”般强势回应,这是否可行呢?


这样会疏远朋友,增加民众反感,从而造成双输局面,要记住我们不是外交家,也不是政府发言人。


3. 在宣传中国好的方面这一点上,我们确实做得不够,我们需要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那我们宣传什么?只是宣传成就吗?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呢?


用上面哪种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是我们需要深思的话题,也有网友从跨文化角度来指出问题的,可以借鉴。


二、跨文化交际的新特点



在英语中,“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传播”是一样的,在西方所指的也是“人和人之间的交际”。


我们说的是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是我们这些要出国任教、和外国人交往所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文化要传播出去,这不仅是指文化产品,还指人际关系。


我们说的“人际交往”,传统上是指面对面交往,现在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渐变成了人们在虚拟世界的交往,这个问题在任何一本教材上都鲜少涉及,比如——


虚拟世界(如邮件)缺少了现实世界的非语言行为(眼神、手势等),怎样消除误解?不会对方语言又怎么办?


过去我们专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往,现在我们需要关注一下虚拟交往的特点。


过去我们也习惯关注差异性,疫情之后大家的文化自我意识都在增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中误解的出现和文化身份有关系,“我是谁?中国人是谁?这个世界怎么看我们?”,这些问题特别影响我们的跨文化交际。


我们在和外国人交往时如何体现我们的特点,如何体现爱国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文化身份就变得特别重要了。


三、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要增加文化自信,提高软实力”,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提高软实力呢?


文化吸引力、外交政策、政治理念和制度,这三项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第一项,另外两项不是我们的领域。


我们要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所谓的“文化吸引力”,就是文化的独特之处,人类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共鸣,而我们说“增强文化自信”,其实是对我们自己来说的。



既懂自己又懂世界,向世界说明自己需要技能和态度,爱国主义应该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要展示的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而是一个善良美好的国家,展示中国人善良美好的一面。


让西方了解真实的中国,消除误解,这也是爱国的体现。



起点是了解别人的文化,终点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把中国故事讲好的人不是特别多,我们和普通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幸福的源泉之一。


共情特别重要,要减少外国人的偏见和误解,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在他们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我们要树立中国人成熟、有爱、理性、开放、能够尊重别人的印象,从而改变他们对我们国家的看法。



学习跨文化交际是会让我们从中受益的,对个人职业发展很有好处。广义上的跨文化交流,包括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


在这里祖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她看来,她能获得的好处有:


  1. 更喜欢跟陌生人打交道了。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你和陌生人打交道感到不舒服是因为你不知道陌生人是什么样的人,不知道怎么才是合适的处理方式。


  2. 能更平等地对待别人,祖老师的学生都觉得祖老师特别有亲和力,这和中国人潜意识里的师道尊严并不违背。


  3. 学会共情、移情、换位思考,更能思考别人感受,考虑别人意图。


四、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建议



我们要相信,接受调查的很多民众没来过中国,如果来过之后,也许他们的想法会改变。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意识形态不同、信息不对称、媒体误导等,我们要思考我们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不反思,我们无法进步。


偏见可能源于刻板印象,不要以偏概全。情绪化的东西少一点,多一些理性、复杂性思考。


和别人交往时学会移情,更加愉快顺畅,这不是要求你迁就别人,只有在享受和谐关系时才能有快乐的成就感。


我们要留心由于语言中含义的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要求中文教师在讲语言、讲文化时,最主要应该关注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等看不见的文化因素。


因为外国人最想了解的是这些,而不是图片等表面信息,那些表面信息他们随时可以查到。


平常要注意积累并留心身边那些可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的事件,但不用试图寻找标准答案,因为这些都是主观的。大家通过讨论可能会有一个共识,没有共识的话就讨论一下基本原则在哪里。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真实客观、带有真情,这样才能打动别人,作为老师讲述的不是作为中国的故事,而是作为中国人的故事,想一下他们怎么想、怎么做,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


平常注意分析案例、关注时事,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如果有条件,就邀请外国学生来参与课堂,特别是关于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刻板印象等话题,值得和外国学生一同探讨。


西方人发言用词都比较中性,不喜欢用情感性强的词,而汉语却刚好相反,这是交际方式和交际风格的不同。


最后推荐一下祖老师的书和这次系列课程。






因为牵老师实在是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所以今早听分享会时是以百分百的专注力几乎一字不落地记下了祖老师讲的内容。


结束后正想歇一口气,结果!!祖老师本尊给我打了电话过来!!


一定是因为我在分享会评论区太聒噪了(嗯…)


有种课本走进现实的感觉,可能这是疫情唯一一点值得感激的地方。


虽然只有短短七分钟,但过于兴奋和紧张的我,既忘了录音、又忘了告诉祖老师,其实去年我在南开大学参加“世汉会”培训时,已经现场听过课并和祖老师拍过照了。


祖老师在分享会最后说,“我都不好意思,因为课程要收费”


我倒觉得为知识付费是好事,我也乐意为所学知识付费。当整个社会都养成这种习惯后,整体氛围一定会提升很大一个档次。


尊重知识,读书有用。



 


沈小牵

喜欢Mojito,喜欢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星期三小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