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旅居|你如何与这个世界相遇
Miss_Wednesday
前两天在“葫芦分享-国际中文相关”群里,一位“葫芦友”问道,“大家是怎样熬过在海外的孤单日子的?”
于是我看着大家在海外,一个人熬过了拔牙、挺过了发烧,就这么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
我想起我刚到美国工作的那头半年,中高纬度地区的秋天来得比较早,九月初就开始落叶。
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一个人坐着公车回住的地方,看着窗外的落叶,眼泪就不自觉地落了下来,止都止不住。
有一次,一个自以为很了解我的男生问我16人格测试的结果,我说是以“i”打头的。
“你怎么可能是i人!你性格这么外向的!”
我懒得再回复,心里想道,所以我才说你自以为了解我啊。
见我没说话,他继续自顾自地“旁征博引”道,“XX文章里说我们这两个类型是最配的”。
而我一贯是最不信这种的。就像前几天出于好奇测了测自己的八字,妈妈问我信不信,我说好的就信、坏的就不信一样。
人啊,没必要因为那些对于未来“未知的评价”而惶惶不可终日。
说到自己的性格,其实我有明确的认知。课上的我有多讨人喜欢,课下的我就有多惹人讨厌。
因为是教师职责所在,上课需要调动气氛、掌控课堂走向,所以我已经把自己训练了出来,不似像假笑那么虚伪,但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我的确让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我妈说我每次都是“上课像打了鸡血,下课像得了鸡瘟”,下课后的我只想在有限的交际圈内说说话、甚至一个人待着谁也不见。
所以面对陌生人的邀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我一直在缩小自己的社交圈。
我不知道和他们聊什么、对于和他们成为朋友也没那么有兴趣——
如果有缘,自然有机会能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
前两天去朋友家做客,客厅里的三角钢琴让我爱不释手。聚餐时我被问“弹琴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我之前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技术的限制,我每次练琴都需要专注于演奏而无暇顾及其他。
末了,我想了想,答非所问地回答道,“其实我不太喜欢标题音乐,尤其是不是作者本人加的标题。
“因为它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力,就像每次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我每次想的都不是月光”。
但其实我没说的是,在圣托里尼看夜景的那个晚上,望着无风的海面上倒映着的月影,我的确想到了贝多芬的那首“月光”。
“弹一首让你能感到‘爱’的曲子吧!”,另一位朋友说道。
对于这个问题,我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因为它虽然没让我想起我的童年,但真的让我感受到了爱。
翻看自己上一次推送,已经是两个多星期前的事情了。对于公众号的经营,似乎最近有点儿懈怠,没有履行自己“一周一更新”的承诺。
甚至有一阵连个人社交平台都懒得更新。
不过不是因为对生活失去了兴趣,而是用更多的任务来填充自己后,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来通过网络与世界产生连接。
至于自己的专业,虽然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笔记,但目前正在按照语法点来整理教学材料,希望七月可以开始和大家见面。
沈小牵
喜欢Mojito,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