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克飞 |“欢迎来见马克思”——特里尔马克思故居见闻

2017-11-12

作者 叶克飞

本       文       约       32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走过那么多德国城市,我只听德国人讲过两次中文。

一次是几年前在某购物村,买单后收银员笑容可掬,用中文问了一声“发票?”

另一次就是在德国西部古城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博物馆,购买门票时,工作人员也是笑容可掬,对我说了句中文:“欢迎来见马克思。”

我默念了两句“大吉利是”,心想这话可不能乱说——不过工作人员讲中文,说明来这里的中国人实在是多。


▏德国最古老城市

特里尔号称德国最古老城市,已有两千年历史,也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

公元前16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在这里建城,这一年就是特里尔历史的开始。罗马帝国时期是特里尔的黄金时代,至今遗迹尚存,特里尔也因此是德国现存古罗马时代遗迹最多的城市。大黑门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城门,建造于公元2世纪,因为风化和尘埃,如今大门变得漆黑,“黑门”之名即由此而来。教堂也是远比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古老的罗马式,君士坦丁大帝的浴宫只剩断垣残壁,仍可见昔日庞大。

在马克思之前,黑门是特里尔最有名的logo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就诞生在这座古城里。要寻找他的故居,从喧嚣的古城中心抽身而出,沿摩泽尔河边一路前行即可。说来简单,但找起来并不容易,于是求助路人,结果又遭遇了德国式热心——一位老人用并不灵光的英语为我们指路,之后发现太多“left”和“right”,根本无法说清,干脆大手一挥,让我们跟着他走。结果,他愣是带着我们走了十几分钟,一直将我们送到布吕肯街的马克思故居门口。

毫不起眼的马克思故居门口

这是一栋巴洛克式三层民居,1818年,马克思的父亲——一位犹太裔律师租赁了这栋小楼,楼上用来居住,一楼作为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室。时隔不久,马克思出生。他们一家在此仅仅住了一年半,就因附近过于嘈杂而搬走。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从私人手中买下了这座当时已改为铁器店的小楼,并重新设计和修复。1933年5月,它被纳粹没收,二战后又回归社会民主党,1947年5月5日被辟为纪念馆。1968年,正值马克思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这里作为展览馆开放。1983年,正值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房舍经过扩建,展览内容也重新布置。


▏留言本上多是中国同志墨宝

在欧洲其他地方,找份中文景点介绍可不容易,可马克思故居的导览,除英、德、法、俄、西、日六种文字外,还提供了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两个版本。据说,每年来此的数万游客中,有1/3是中国人。

马克思故居随处可见的中文说明

很少有人知道,马克思一家在此短暂居住后,搬去了西蒙路5号,就在游客必去的大黑门附近,居住时间更长。当然,大多数人也不会在意这一点。

马克思故居的一楼展室,既有不定期的专题展览,也有视频放映,还可以见到马克思的出生证书与死亡证书,马克思与燕妮的结婚盟约和结婚证书,还有马克思家庭成员的照片。

二楼的马克思父母卧室,以及马克思的诞生之地——卧室后的小房间,如今的陈设均非旧时所有,而是从特里尔市民手中购得的旧物。这是因为二战期间,这里曾遭纳粹没收和破坏。这一层的另外几间展室,分别为“青年马克思”、“政论家和哲学家”、“1848年历史时代的转折”、“流亡生活”、“政治经济—生活主题”、“马克思和工人运动”和“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墙上有许多照片和手稿,玻璃柜里陈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著作,还有马克思的毕业论文和博士证书等。

有一个展室专门用PPT播放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语录,其中当然少不了中国。展馆里还展示了《共产党宣言》的各种版本,其中那本德文版在世界上仅存三本,还有陈望道根据日文版翻译的最早中文版。同样被展出的还有《资本论》,其第一卷于1867年在汉堡出版。

展览:共产主义在全球的进程

翻开故居的留言本,中国游客的“墨宝”为数最多。我们的同胞往往喜欢喊口号,那种刻意的激情和做作,假大空的表达方式,看着颇为别扭。


▏受不了无产阶级生活的马克思

马克思故居的这三层小楼,即使如今看来仍可算是豪宅,后来搬去的西蒙街5号更为豪华,房间和花园面积更大。

马克思的父亲不但是律师,还担任特里尔律师协会主席,也是当地高级诉讼法庭法律顾问,社会地位极高。

也正因优渥生活,马克思从小优越感极强。中学期间,因为同学多半出身农民和手工业者家庭,年少轻狂的马克思常常嘲讽他们。17岁时,他前往波恩大学读书,花钱如流水,引来父亲怒斥。据载,马克思第一年就花掉了700塔勒,而当时普通人家一年的开销也不到200塔勒,即使是柏林市议员的年俸也不过800塔勒。这样的花费,马克思的父亲也无法支撑。

即使日后去国离乡,马克思也不喜欢穷困潦倒的生活,始终追求体面。

马克思故居后院

不过仅靠著书立说的话,马克思并不成功,无法确保中产以上的生活。《资本论》出版四年后只卖了1000册,因其晦涩,即使在崇尚哲学和经济学的德国,当时也缺乏读者。马克思甚至曾给朋友建议,干脆就从第7章开始读起,“否则也许会气馁下来,不敢读下去”。

相比《资本论》,马克思对世界的最大影响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学说,他后来的继承者都将该理论用于革命实践,或者说,是借鉴了马克思于1865年所写的《自白》里的那句话:对幸福的理解,就是“斗争”。

1849年,马克思全家流亡至伦敦,夫人燕妮即将生下第四个孩子。刚到伦敦时,靠着燕妮母亲的资助,全家人住在租金昂贵的高档街区。可住了不到半年,马克思一家就面临没钱付房租的窘境,刚出生的孩子也得了重病。

于是,房东叫来警察,将马克思一家的全部家当全部查封,连孩子的摇篮和玩具也没放过,马克思只得连夜寻找便宜住处。

听说马克思的财产被查封,面包店、肉铺、牛奶店和药房的老板全部赶来,生怕马克思欠债不还。争执引来众多围观者,出身名门的燕妮羞愧难当。

在地板上睡了一夜后,第二天,马克思变卖家当,还清债务,找了间便宜住处安顿。

像这样的事情,在马克思的生活中时有发生。以至于他自己都说,一生中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当铺和债主。有段时间,他连自己的外衣和裤子都当掉了,所以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经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

《马克思传》作者麦克莱伦曾说,如果“阅读马克思的信件,会有一种印象:马克思的家庭困难主要归因于他们生活在最为贫困潦倒的境地之中”。“然而,如果详细考察马克思的收入与开支状况,就会发现他的困难与其说来自真正的贫穷,倒不如说是希望保住面子,并且不会节用资金。”

其实,按马克思当时的收入,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馈赠,不至于一贫如洗。当时,马克思一年起码有150英镑收入,足以应付几口之家的生活。

但马克思和燕妮的出身决定了他们极为讲究生活品味和质量,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顾及颜面。马克思的母亲去世后,曾有一笔遗产要由舅舅转交给马克思,可为了面子,马克思回信说不用着急汇款,因为自己刚在股票市场赚了400英镑。

马克思和燕妮

也正是为了顾及面子,马克思要子女接受上流社会所需的一切教育,包括请私人老师补习多门外语、学习绘画和钢琴等,还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一笔笔支出使得马克思更为窘迫。蔑视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仍然希望在这一制度下过上体面的生活。他自己也曾表示,“纯粹无产者的生活方式在目前是不适宜的”。


▏中国捐赠马克思像,家乡人民不太想要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16年10月,德国媒体报道,中国打算在2018年向特里尔市赠送一座马克思雕像,特里尔市议会经过表决同意接受。因为雕像较大,高达6.3米,马克思故居纪念馆附近无处放置,当地政府有意向将之放在黑门附近的西蒙-史蒂夫特广场上。

但也有市民认为,这座西蒙-史蒂夫特广场是为了纪念拜占庭帝国时期的著名宗教人士“隐士西蒙”,不适合在这里放其他人的纪念雕像。也有市民认为,雕像与广场的古典主义风格会很不协调,破坏城市美感。

特里尔老城街角

尽职尽责的特里尔市政府,甚至还专门在广场上竖起一个同尺寸的木板仿制品,以说服反对的市民。

前几年的金融危机,据说使得马克思再度走红。他的理论对昔日欧洲的福利资本主义道路多少有点影响,德国恰恰也是欧洲少数兼具福利与活力的国家。当金融危机席卷欧洲大陆时,德国仍可独善其身,但善于思考的德国人,仍然在寻找真理。一部分人在这种时候重拾马克思,并不意外。但正如他们一度拒绝马克思雕像一样,曾经狂热的德国人,早已痛定思痛,不会也不可能再沉迷于一种声音,不管这声音是对的还是错的,是过时的还是合时的。


photo by 叶克飞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夏晴朗

这是第 7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