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不叁 | 战国有嘻哈,荀子才是正能量说唱的鼻祖
本 文 约 30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众所周知,中国嘻哈亘古不变的精神是爱与和平,这种精神足可上溯至战国年间,积淀千年而历久弥新,穿越发黄的简册告诫着后人:我们玩音乐的,个个都是匡扶正义,藿香正气,弘扬爱国,Diss丑恶。
先秦典籍中已有对中国民间音乐的记载。和嘻哈起源于黑人劳作时的自编自唱一样,中国这些Keep Real的民歌同样以劳动为主题,而且没有那些三俗内容,足以验证中国人的天赋技能。《诗经·国风》中大量关于耕织渔猎的描写自不必提,据称创作于三皇五帝时期的两首歌谣也都是在讲劳作。号称黄帝时期的《弹歌》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形象描写了先民们打弹弓追逐猎物的场面。号称尧帝时期的《击壤歌》也很简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当时还有一种“舂相”歌,是民众伴随舂米节奏唱的劳动号子,歌词不详。《礼记·曲礼上》称,“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巷不歌。”意为邻居有了丧事,为了照顾人家情绪,舂米时就不要再唱这类歌了。
东汉说唱乐俑,艺人的表情是亮点。
在今人看来,《诗经》的不少诗句已颇显晦涩,但在当时,这就是直白俚俗的大白话,再加上铿锵的节奏(经典的四字一句)、接地气的题材以及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很容易和嘻哈一样,成为2000年前的农业重金属。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描写,秦人的日常娱乐方式是敲着瓦罐、弹着筝、拍着大腿,嘴里“呜呜”唱着,“真秦之声也。”颇有些喊麦、社会摇的狂热投入。
战国后期一位名人也敏锐意识到了这种民间音乐的生命力,这就是荀子。先秦诸子中,他属于比较无趣的一位,比不得孟子庄子韩非子那样个性鲜明;文章写得严谨工整、中正平和,生动比喻当然也挺多,但终究少了几分天马行空、灵光乍现。假设先秦诸子都坐在一起侃大山,荀子多半是最闷的一个。
说是说不过别人,要是用唱的呢?
《荀子》有一篇《成相》,在全书中别具一格。荀子写文章很讲究韵脚,比如我们熟悉的《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篇《成相》则是把押韵做到了极致,几乎就是长长的一首歌谣。光是开头就能感受到一股rap的味道:
请成相,
世之殃,
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
如瞽无相何伥伥!
……
如果用白话翻译过来,Diss精神更是扑面而来:
“请成相”,
什么是世上的灾殃?
那就是愚昧之徒,陷害贤良!
人主没有贤臣扶匡,
好比盲人没“相”一个样!
《成相》全文总计1600余字、22句韵文,绝大部分韵文都和第一句一样,格式统一为“3-3-7-4-7”,节奏相当铿锵,尤其是前半句的“3-3-7”格式,堪称韵脚界的黄金分割法。史料上所见的许多歌谣诗句都是这种节奏,比如我们把《诗经》中的《摽有梅》进行适当处理,就成了:
摽有梅,其实七,求我庶士迨其吉。
再比如后世的一些歌谣和诗句: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汉)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唐)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宋)
吃他粮,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明)
连当代儿歌都沿袭了这种格式: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
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
某某的头,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
对于“成相”的含义,学界说法不一。“请成相”是文章开头,之后又出现了两次。后文的段落开头还有“请布基”“请牧基”“基必施”等,与之含义类似。郑玄、应劭等学者认为,“相”是当时一种简单的伴奏乐器,用熟牛皮制成,里面塞满糠(“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拍打时会发出沉闷声音。按照这种解释,这种乐器有点像沙锤,“请成相”也成了“把‘相’敲起来”,有点“竹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夸”或者“手拿碟儿敲起来,小曲好唱口难开”的意思。不难想象当时的Rapper们一边晃着“相”来打节拍,一边歇斯底里饶着舌的酷炫。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所谓的乐器从来没存在过。他们从“如瞽无相”这一句推断,“相”其实是一种身份。
先说“瞽”,这是先秦时期对盲人的称呼,当时有用这类人当乐师的传统,著名乐师师旷就是盲人,而秦始皇之所以把高渐离留在身边又弄瞎了他的眼睛,也未必是猫耍老鼠的残忍,同样是在遵循这一传统。盲人失去了视力,听觉也就格外敏锐,可以专注于音乐本身。《周礼》称,“以其无目,无所睹见,则心不移于音声。故不使有目者为之也。”
盲人乐师行动不便,演奏时需要有人帮忙做些辅助工作,这些帮手就叫“相”。郑玄(又是他)注解:“相,扶工也,众宾之少者为之,每工一人。……天子相工使视瞭者,凡工,瞽蒙也,故有扶之者。”比如“乡饮酒礼”时,他们的任务是左手拿瑟,右手扶乐工。等乐工入座后,“相”再把乐器交给乐工,自己下堂。
按这种解释,“人主无贤,如瞽无相”的真实含义就成了,君王如果没有贤臣辅佐,就好像盲人乐师没有助手搀扶一样,顿时两眼一抹黑,的确比把“相”理解为乐器更贴切。
至于这篇《成相》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答案或许会令人失望,中心思想无非一句“明君要用贤臣,不然就倒霉”,再辅以上古三代的各种“以史为鉴”:
世之灾,妒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
世之衰,谗人归,比干见刳箕子累。武王诛之,吕尚招麾殷民怀。
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
世之愚,恶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展禽三绌,春申道缀基毕输。
总之,它最吸引人的是颇具节奏感的形式,而不是内容本身。
有迹象显示,这种形式也颇受当时官府的欢迎。比如秦国,尽管“虎狼之国”总被一些学者痛斥为“流氓治国”,认为其毫无礼义廉耻,但官府其实从未排斥过道德教化,甚至也和荀子一样,专门推出过正能量rap。《云梦睡虎地秦简》有一篇《为吏之道》,正是当时官吏们的道德守则;《岳麓秦简》还有一篇《为吏治官及黔首》,内容与之大同小异。《为吏之道》的主体部分是四字一句,在竹简上写得十分整齐,专家推断是用于官吏的识字课本。竹简的最下一栏还有八句韵文,格式、用韵与《成相》极其相似,比如其中几首是这样的:
操邦柄,慎度量,来者有稽莫敢忘。贤鄙溉山,禄位有续孰暋上。
邦之急,在体级,掇民之欲政乃立。上毋间阹,下虽善欲独可急?
审民能,以赁吏,非以官禄夬助治。不赁其人,及官之暋岂可悔?
听有方,辩短长,囷造之士久不阳。
之所以要通过音乐来进行宣教,荀子在《乐论》中专门进行过阐述。文章开篇他就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大意是,“(音)乐”等同于“(快)乐”,人不可能不快乐,也不可能不把这种快乐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后面他又讲,对这种天性必须进行引导,以避免祸乱,所以上古那些圣王才创作《雅》《颂》等音乐以“感动其善心”。
荀子还相信音乐的力量,“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想法很美好,效果却大有疑问。底层民众喜闻乐见的终究是各种“三俗”歌谣,听不懂也没耐心听那黄钟大吕的教育。荀子在教育形式上的尝试固然令人耳目一新,只是当听众打开这个新瓶,却发现里面装的还是旧酒,怕是仍旧不会买账吧。
“你是一只教授。你的工作就是教育人,你一定要注意节目的品位。你今天这个作品教育人们学会什么了?这是你的工作。你不要考虑他乐不乐。他活该,爱乐不乐。你的工作就是教育人,哪怕他不乐。”——《我要反三俗》
- 推荐阅读 -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夏晴朗
这是第 70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