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智库|富人和穷人之间,差的仅仅是金钱吗?

2018-02-04 万事通人脉关系

作者:子非鱼

来源:家长进化论

不知你是不是也一样,工作日期待着假期,而真到了假期时光,却又没法好好享受闲暇、心无旁骛地陪伴家人,不是担心有未回复邮件,就是拿着手机不停刷。

忙碌——让我们欲罢不能的春药

我们先来看看,人们是不是普遍都喜欢忙碌,而排斥无所事事的状态。 

忙碌让我们快乐

一个2010年的国外研究,就对人们对忙碌和闲暇的偏好,作了一番探索。

在这个研究中,被试学生收到了一份调查问卷,而他们可以自行选择提交问卷的地方。一个地方,是在隔壁房间,但需要在门口等待15分钟以后,才可以进门提交;另一个地点,在离他们15分钟步行距离的房间。

这些被试,需要做一番权衡,到底是无聊地等待15分钟,还是让自己走15分钟的路。 

刚开始,被试毫无疑问选择了在隔壁房间门口耐心等待,而没有去选择不必要走的路。也就是选择了闲暇,而不是忙碌。 

不过后来,研究者告诉被试,走15分钟的人,可以得到一份很有吸引力的礼物作为奖励。而在这种情境下,绝大多数被试都选择了走路,而没有选择15分钟的无聊等待。 


为什么被试的选择会出现变化呢? 

原因之一在于,人们会厌恶不必要地消耗能量。

而这种厌恶,可能深深植根于我们作为进化动物的先天基因中。因为在原始社会,如果将可以用于寻找食物、躲避天敌的能力白白浪费掉,那么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从而让人的存活率降低,这种人更容易被提前淘汰。 

因此,为了能提升自己的存活率,我们会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能量,这也就是最初被试不愿意白白走路的原因。 

原因之二,就是人们都喜欢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目的、有意义、有正当理由,而不喜欢去做没有原因的事情。即使我们做的某些事情没有特别的原因,我们也会刻意去找一个令自己信服的理由。 

尤其在一个选择万般无聊,另一个选择看起来稍好一点的时候,我们更容易为自己寻找 39 36278 39 14159 0 0 7708 0 0:00:04 0:00:01 0:00:03 7707理由,去选择后者。

在这个实验中,如果有了一份足够有吸引力的小礼物,那么走15分钟的路,也就比无聊等待更有趣、有意义了。而“得到礼物”,就是被试让自己在15分钟内保持忙碌(走路)的理由。 

回到生活,如果有一天你并没有特别的事要做,但又不喜欢无所事事的感觉,你可能会选择出去走走。

而假如只是漫无目的的走路,好像依然很无聊,所以你可能就会在脑海中为自己寻找理由——“消耗热量、锻炼身体,再顺便吃个饭,或许还能看场电影”。

这样想的话,出去走走就有了目的、意义和正当理由,我们自然不会再选择在家中无聊度日。 

除了这个例子,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吃饭、坐车或者等待某件事的时候,是会单纯干坐着,还是拿出手机打开朋友圈呢?

相信绝大多数朋友,都会选择后者。 

为什么?

因为干坐着让我们感到无聊、焦躁,而在手机上查查邮件、刷刷朋友圈、看看新推送,时间就变得更好打发了,而这种忙碌的状态,也让我们更快乐、更充实,你可能也会因为读到了一条新知识而觉得这几分钟时间没有白费。 

所以,这就是忙碌的力量。

而的确也有科学研究表明,适度忙碌的状态让我们更快乐,也难怪我们如此喜欢让自己忙起来的感觉。 

为什么人们享受忙碌?

人们喜欢忙碌,不仅由于我们会在感觉上感到更加快乐、满足、充实,忙碌状态背后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原因,也让我们更愿意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大忙人。

1、时间越来越贵,我们不敢不忙

其一,就是时间变得越来越值钱,让我们被动地追求忙碌状态。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时间的使用总是有诸多限制,因为你总不能在农作物还未成熟的时候急着收割,有限的时间只能做有限的事。因此在特定时间内创造出的财富,也是有一定限制的。

而如今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无限的创造力。创造财富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大家的时间成本和时间产能,都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异。 

有的人一小时只能赚几十块,而有些人,一秒钟就能创造巨大财富。 

不过,即使人与人之间在单位时间内的财富产能不同,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每个人的收入,都比过去更多了。

在日益增长的经济形势中,虽然人们的收入都在以不同速率增加,而一天的24小时内,能进行工作的时间依然毫无变化。 

所以,每个人的时间都越来越值钱了。

相应地,一小时的单价增长,而浪费一小时的成本也就增加了,时间越发稀缺,闲暇也就越来越贵。

为了让财富创造最大化,我们不得不最大化利用自己的时间,绞尽脑汁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也越来越舍不得浪费一分一秒,因为浪费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 

所以,在高效用时的压力,和充分利用时间创造财富的激励之下,我们的工作用时越来越长,要处理的邮件、电话、会议,要跟进的项目、想法和议案也源源不断涌来,手机、电脑的日渐智能和随处覆盖的WiFi,也意味着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工作,无论是在家中、户外,还是健身房、咖啡厅。 

时间就是金钱,我们不敢怠慢。 

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反而让我们一步步沦为了工作的奴隶,被时间的成本与价值,弄得焦虑无比。 

而时间、金钱与焦虑三者之间,也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关系链。

这个关系链,早在美国战后繁荣时期,就已经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ary S. Becker发现了。 

他发现,尽管经济增长、收入增加,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可以利用的省时工具(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汽车、保姆等)越来越多,但我们的闲暇时间反而没有增加。 

用金钱买到的时间,并没有被我们用来休息和娱乐,而是将其继续投入了工作之中,从而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GaryS. Becker还发现,人们收入越高,就越容易超时工作。

因为工作相当于时间利用效益最大的方式,而休息和度假,则意味着不少钱白白溜走,人们会在惶恐和不安中,怀疑自己是否在明智利用时间,况且有很多人是闲不起的。 

于是,超长工作的强压力,和时间分配的高要求,以及浪费时间的高成本,直接增加了人们的焦虑程度。 

这种对闲暇的焦虑,有两个研究就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被试被分为两组,他们都被要求听一段歌剧。而不同的是,研究人员会在一组被试听歌剧之前,询问他们一小时可以挣多少钱。

而也正是这一组被试,会在听歌剧的过程中更加烦躁不安,也显得更不开心,还会不断要求快点结束这个实验,好让自己去做一些对赚钱有益的事情。 

当你想好好坐下来喝一杯咖啡、看一部电影时,想起自己可能在这段时间内损失掉的金钱,以及别人可能取得的进步,无疑是最扫兴的事情。 

另一个研究,来自韩国首尔大学的教授Jungmin Lee。他发现,常抱怨时间不足的人,大多数来自于富裕家庭,收入越高,人们就越容易因为时间而焦虑。 

所以,当人们每小时赚得钱越来越多,闲暇就成了负担不起的稀缺品,也变成了焦虑情绪的触发源。 

金钱上的富人,却成为了时间上的穷人。 

以上这一点,是人们在竞争激烈、时间越来越贵的知识经济下,被动而焦虑地选择忙碌的原因。 

2、忙碌,是高阶层的荣誉勋章

还有一个原因,会让人们甘之如饴地主动选择忙碌,并乐于享受忙个不停的状态,因为忙碌是高阶层的象征标志。 

在过去的时代中,闲暇才是高阶层的象征。

因为如果你足够富有,就有足够的钱去支付足够多的闲暇时光。当时的媒体,也喜欢渲染“富人都可以躺在泳池边晒着太阳,挥霍时光”。 

而现如今,高阶层的人们,似乎都是马不停蹄的空中飞人。

闲暇和享受与他们无关,取而代之的细化到分秒的日程安排。而媒体的口风,也变成了对忙碌富裕阶级的赞颂,比如对王健林密集出差行程的刷屏报道。 

而这种闲暇与忙碌的地位转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数据支持的。 

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确实要比低学历、低收入的人更加忙碌、闲暇越少。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者,就曾对1000名专业职业(医生、律师等)的人进行了调查,并发现有94%的人,每周工作至少50个小时,几乎有50%的人,每周工作长达65个小时。 

其他研究也显示,大学学历的美国男性,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的比例,从1979年的24%,已经上升到了2006年的28%,而2017年的今天,这个比例只可能更高。 

还有研究说,在日常工作之余,还会用手机工作的人,有60%会花费13.5小时的时间,在手机上处理工作所需事宜。

而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联合研究还发现,在1985-2005年间, 高中以下学历的美国男性,每周的闲暇时间增加了8小时,而大学学历的美国男性,在这20年间,每周享受的闲暇时间,却减少了6小时。 

而由于越来越多女性开始参与工作,但家庭的育儿和家务依旧主要由妻子承担,因此,美国大学学历的女性,不仅比1965年有更少的闲暇时间,她们比高中以下学历的女性,每周享受的闲暇甚至也少了11小时,比男性更加忙碌。 

低学历人群闲暇增多的原因,不难理解。 

现在的高中学历,会比以往的处境更加糟糕,不仅收入越来越少,失业率也只会比过去更高,而且高中学历者得到全职工作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因此,低端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劳动需求大幅减少,大学学历以下的人,整体的工作机会都减少了,低学历的人群就这样越来越闲。 

而高学历人群的闲暇普遍减少,有四个因素。

1)、这部分人群更倾向于用有限的时间提升自己

所以他们会参加更多的培训、读更多书,或者做更多工作。 

2)、我们也说过,高学历、高职业的人,单位时间收入更高,所以受到金钱驱使,他们更愿意玩命工作、玩命花钱享受。

尤其上层人群中,超时工作的回报,已经不仅仅是金钱了,更多在于圈子、人脉、资源和威望等分量不小的隐性回报。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用时间换更多金钱,也是桩划算的买卖。

3)、就是人们多次提到的“事业不安全感”。 

房价高企、保障不力,行业间快速的更迭重组中,中产下滑的风险比以往更大,谁都有可能明天失业、一朝返贫。

再者,目前的优质房产和教育,都越来越贵,加上人们寿命越来越长,谁都有一个担心,那就是自己能不能在有能力的时候,安顿好子女的未来,以及未来手里养老金,够不够负担体面的晚年生活。 

“铁饭碗”越来越少,人人不得不咬牙拼命,拿有限的时间换取未来的保障。

4)、在于高学历的父母,比低学历的人更愿意花费时间陪伴孩子。 

芝加哥大学Jonathan Guryan教授的研究就说,有大学学历的美国妈妈,要比高中以下学历的妈妈,每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出4.5小时。 

这一点很好理解。 

高知妈妈深谙教育理念,以及陪伴和亲身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就不甘心忙于工作、忽略孩子。

为了在处理好工作的同时,陪伴好孩子,她们就只能牺牲睡眠时间,尽力去达到孩子与工作的平衡,努力去做世俗意义上的“好妈妈”,所以也就有了“职场妈妈对孩子发展没有负面影响”的结论。 

而高学历爸爸们也一样,有大学学历的职场爸爸,要比上一辈的父亲,拥有更多男女平等的观念,也愿意花费更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而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要比低学历父亲多出105%。 

这种趋势存在于每一个国家,尤其是相对更加富有的国家。 

工作时间原本就已经够长,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高学历父母们的个人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也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在社会激烈竞争、经济不平等,和对后代、晚年的忧虑之中,即便是精英阶层,也会在巨大压力中拼命工作。 

超时工作到底有没有回报?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就说明,对于知识型工作者,由于产出的衡量标准比较模糊,所以他们在办公室的工作时长,往往容易被看作高效率和高忠诚度的反映指标,那些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也就更可能得到升职和加薪,也比较容易在整体裁员时幸免于难。 

这项研究的数据表明,这种“超时工作溢价”,就让许多爱加班的人,比不加班的同事多挣了6%。 

而这个溢价的背后,其实也有性别不公的体现。 

因为职场妈妈,总是无法频繁加班、超时工作,因而进一步扩大了她们与未生育女性同事,以及和男性同事之间的收入差距。

从这一点来说,“女性生育后收入更可能下降”的研究结论,也就找到了部分解释。

精英阶层能通过超时工作,获得更多金钱回报,提升升职几率,而上层人群,也能通过超时工作,获得更大的收入提升和隐性回报。 

因此,越来越闲的穷人,与越来越忙的富人之间,差的就不仅仅是钱了。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研究也表明,当被试被要求阅读两个男性的资料时,更忙碌的那个人,被更多人认为处于高阶层。 

而之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忙碌的人阶层高”,其实背后也隐藏着一个认知,那就是“忙碌能让我们爬上高阶层”,也就是相信社会流动、阶层爬升,来自于牺牲闲暇的刻苦工作。 

这种认知,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体现得最为明显。 

比如,哈佛商学院的这项研究还发现,美国人更愿意相信忙碌的人是高阶层,而在意大利,人们反而会认为,闲暇多的人才身处高阶层。

这是因为,美国人比较愿意相信自己生活在流动性较高的社会,情愿付出努力去换取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而意大利人,则并不认为自己处于阶层流动的社会,忙碌也换不来地位上升,那还努力来做什么呢? 

说了这么多,这下你应该已经明白,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欢说自己忙,因为对忙碌的抱怨,其实也是一种炫耀。 

你忙碌,是因为位高权重、能力卓越,对同事和上司来说不可或缺,也就从生活状态上更接近高阶层人群。

如若一个人的存在可有可无、近乎隐形,那才是要被社会抛弃的可怕征兆。 

不过,这种炫耀,也只会在说给同事、朋友和竞争对手听的时候,才会让人心生羡慕嫉妒恨,因为如果你和你妈妈抱怨太忙,她不仅不会羡慕你,还会心疼地让你多休息,你自然也得不到被羡慕的快感。 

还有,对忙碌的抱怨(炫耀),也只有说给比自己闲的人,才会得到期待中的羡慕。 

因为如果大家都在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行业,比如投行、咨询,每个人都是一样忙得四脚朝天,那这种环境下,如果能显示出你有多于他人的闲暇,则反而是高能力、高地位的象征,因为你比别人更有能力规划时间、处理工作。

因此,优越感总是来自于比较和差异,也来自于对稀缺品的拥有。 

低压行业中的忙碌者,和高压行业中的闲适者,才能被认为是令人仰望的高阶层、高地位人士。 

结语

保持忙碌的状态没错,大家对忙碌的追求,放在充满浮躁、不停快进的社会中,也是无可厚非的。 

只不过,对忙碌的赞颂和艳羡之余,我们依然需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思考清楚自己的忙碌究竟目的何在、意义为何,是否可以得到预期结果,而不要仅仅为了让别人羡慕,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地瞎忙,和为忙而忙、自欺欺人地装忙。 

低质量的忙碌,只会让心情焦虑、大脑迟钝,甚至影响身体机能。不仅不会让自己晋级高阶层,还会在浪费时间的同时,成为他人的笑柄。

References:

Keith Wilcox, Juliano Laran, Andrew T. Stephen,Peter P. Zubcsek. How Being Busy Can Increase Motivation and Reduce Task Completion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6, Vol. 110, No. 3, 371–384

Andrew T. Stephen, Keith Wilcox, Juliano Laran, Peter Pal Zubcsek. How Being Busy Overcomes Procrastination and Enhances Productivity.

Christopher K. Hsee, Adelle X. Yang, and Liangyan Wang. Idleness Aversion and the Need for Justifiable Busy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7) 926–930. 20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