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方快乐教育能否救下那名跳桥的上海少年

六月 英伦投资客 2019-09-12

  点击右边蓝字关注“英伦投资客”


文 / 六月 英伦投资客特约专栏作者


17岁的上海少年,用最残忍的方式,逃避和惩罚母亲的责骂。

 

决绝一跳和母亲跪地痛哭的两个画面长久定格在我脑中,令人窒息。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舔犊之情更能让人共情的感情了。

 

 

作为一个为了孩子教育远渡重洋来到英国的妈妈,我特别想在此时来说说我眼中的西方教育。


因为就如易卜生所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处的社会都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份”。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每个人的观点和思想都会对这个社会以及未来产生影响。

 



1

英国小学入学第一课

2015年2月,我们举家登录英国,成为英国教育移民大军中的一员。


在我们所认识的华人朋友中,超过半数和我们一样,为了孩子的教育而移民英国。

 

如此远渡重洋到底值不值?先从第一堂课开始说吧。

 

女儿Minnie(米老鼠女朋友的名字,闺女自己给取的)读的是公校,一所ofsted评级outstanding的公立小学。


说是第一堂课,其实还有些严肃了,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去玩的,一边玩一边探讨一个问题——what is your enjoying doing?(什么事情让你开心)


孩子们的话回答从最早的吃巧克力让我快乐、看电视让我快乐,到后来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让我快乐、和朋友们一起让我开心……到最后甚至有孩子说和别人不一样让他快乐。


当然,我这是根据女儿的转述整理的,我并不在现场,在女儿的讲述中,我接收到的是一种思考模式,一种主动找快乐的思考模式。

 

这第一堂课,其实给这7年的小学教育,也是人生打基础的教育定了一个调性—enjoying your life is most important。(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围绕这这个主题,在第一学年的课程里。我看到了两门在我所接受过的基础教育里不曾接触的课程。

 

它们与英语和数学一样,被平行编排进整个学年中——social(社交)和emotion development(情绪发展)。


Minnie不是一个情商高的孩子,从小被呵护的她并不能常常意识到,她的行为和语言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进而左右到她的社交。

 

在一年级的时候,一根筋的她因为太在意老师的话,经常在别的孩子调皮的时候上前制止,甚至给老师打“小报告”。这种bossy的行为很快就让她和别的孩子“划清界限”。


幸运的是,Minnie的老师很快注意到并采取了措施。她让Minnie参加了social club(社交俱乐部)。


在这个课外俱乐部里,Minnie成为了倾听者,帮别的孩子出主意提供情感支持,这让她很快重新融入集体的同时,也学会了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


虽然女儿“被孤立”的时间很短,但这段经历极其珍贵,我自己也积极通过这段经历,让女儿更能够体谅弱者,尊重不被公平对待的人。

 


学校里,每个家长都在努力为孩子打造更为宽松的学校环境。


大部分的英国妈妈,在有了孩子之后,会主动选择成为全职母亲,最多再从事一些兼职工作,因为她们觉得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对比之下,中国妈妈其实是全世界最忙的妈妈。


Centre for work-life policy的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全世界第一,以70%的高占比甚至超过了意大利男性劳动参与率。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上海最受私立学校欢迎的家长是:爸爸是高管,妈妈是全职母亲。



2

个体尊重和精神自由  

在西方教育里,学习成绩到底排在第几?

 

每天放学的路上,我都会和女儿聊天。

 

有一天,我问Minnie,你们班老师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孩子是谁?其实我是想了解英国老师对孩子的评判最看重的是什么。

 

女儿的回答让我很意外。

 

“最喜欢的应该是我吧,老师没有不喜欢的人,每个同学老师都很喜欢。”


接下来的几天,在放学的路上我又问了好几个Minnie的同学,回答几乎一样——每个孩子都认为老师最喜欢自己。

 

挺棒的,但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毕竟是人就会有自己的好恶。

 

想睡觉的时候正好有人递来了枕头。

 

学校的家委会开会,会上除了女儿学校的老师,还有很多家长是其他学校的老师,我有了和几个不同学校英国老师交流的机会。

 

偷师得趁早,我早早的就到了学校,所幸,很多老师也早早到了。

 

Kim是6年级的老师:“我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学校就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要求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

 

她给我举了个例子。

 

如果有一天学校拍照,其中某个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来拍照,那么这张照片永远不会被拿出来。

 

Goodwin是我女儿的老师,“机灵的孩子往往更敏感,迟钝的孩子有时候更加一往直前,如何分辨那一个孩子更好,哪一个更差呢。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的亮点。”

 

在她的班级里,每个孩子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一个封号,数学好的是maths queen,英语好的自然就是English king,除了各门学科之外,特别喜欢海底动物的是sea king,能认识各种植物的是natural Queen……诸如此类。


家长Liz是另外小学的老师,她的回答道出了英国教育软实力的来源:


“老师对孩子的尊重会被要求在QTS培训里。

 

QTS全称Qualified Teacher Status,指的是英国教师资格证。

 

目前,英格兰地区共有45万名获得QTS资格证的教师。

 

想要拿到QTS,并不容易,除了具备本科学历之外,最常见的就是去读研究生教育证书PGCE课程,或者到学校直接培训课程,而且是连续2个年龄段的培训。这水平基本等于学术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


▲英国教育部门Department of Education一直有专门的系统记录每个合格教师,学校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任何教师的记录。


“在我参加培训的时候,一个reception的小男孩总是喜欢摸女孩的头发,女孩子都叫他hair monster(头发怪兽)离他远远的,当时带我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她通过和男孩以及家长的沟通,了解到孩子是因为从小在家习惯摸妈妈的头发获得安全感,所以在教室里特地给他准备了一只软软的泰迪熊(soft teddy bear),每当他想摸女孩头发的时候就抱抱小熊,大概过了两个月的时间,小男孩彻底甩掉了hair monster的名号,他再也不摸别人的头发了。

 

Liz讲的故事还挺让我感慨的,毕竟每个“不好的孩子”都是有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

“老师在培训中,会掌握数百种解决孩子问题的实战经验。确保尊重每一个个体,这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校。” Liz和大多数英国老师一样,颇为英国教育感到骄傲。

 

高晓松在《晓说》里不止一次的表达,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阴柔的民族。

 

我很赞成。

 

我明显得能够感觉到英国的孩子,阳光、开放。

 

生活更独立,精神更自由。

 



3

快乐教育的公平底色

我尝试寻找西方快乐教育的起源。

 

英国小学教育的历史,比很多国家的历史还要长。


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中世纪,英格兰就有了免费为教会孩子提供教育的小学。而给贵族孩子提供教育的私立小学就更早。

 

总之,很久很久以前,教育是一件奢侈品,一件真正划分等级的利器。

 

1818年,詹姆士·穆勒在为《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撰文时指出,虽然每个人天赋不同,但是真正造成差异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教育。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法《1870年初等教育法》,要求家长把每个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


教育法起初并不好使,更多的家长依然把孩子送到工厂,赚钱贴补家用。反倒是同时期出台的用工法规,明确规定工厂不得使用童工,才让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学校。


随后出台的《1902年教育法》更是规定,如果不送孩子到学校,家长每天都需要缴纳罚款,效果立竿见影。


刚来英国的时候,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上学不用钱,请假却要缴费,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这个法案。


接下来的 《1918年费舍尔法》以及《1940年教育法》不断巩固和加强,推动着英国教育向有差异的平等迈进。

 

有了法律和平等(抛开公校和私校只讨论接受教育的机会)作基础,快乐教育渐渐在近十年里浮出水面。

 

2007年12月11日,布朗政府推出了名为《儿童计划:打造光明的未来》(The Children' s Plan:Building Brighter Futures)的教育白皮书,而这份白皮书的核心内容是让儿童变得更快乐。


该计划出台后不久,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共同颁布了《保障安全行动计划》,该计划充满野心而又温情的提出要为英国儿童打造全世界最好的成长环境。

 

2009年,工党的教育白皮书《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再次提出保障儿童和家长的各项权利,再次重申让儿童变得更快乐的承诺。



教育部长鲍尔斯在白皮书前言中的话简直让我这个中国老母亲潸然泪下:

“我们想要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我们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儿童计划》深信无疑的愿景,以保证学校成为世界上儿童成长最好的地方……。”

 

政府并没有白喊口号,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据我自己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布朗政府推出教育白皮书的两三年期间,针对快乐教育起码掏出了450多亿英镑的真金白银。

其中,400多亿英镑用于学校建设,1.44亿英镑用于阅读项目,1.6亿英镑投资在青少年服务项目中……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4

后记

西方教育中最受诟病的就是公校和私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认为公校的快乐教育是资产阶级对平民阶层的一场阴谋,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社会分层,让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对此,我的理解是:教育是一项投资,有国家的、也有家庭的。


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追求的是平等,而个体家庭的投资追求的是更卓越。

 

私校已经伴随着资产阶级存在了数百年,是追求更卓越的个体家庭的主动选择。


国家主导的公校则是社会民主进程发展到今天的产物,其快乐教育是近十年英国教育改革的追求,也是普通家庭最基本的诉求。

 

快乐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玩乐。


快乐的背后是尊重、理解和被爱。这些柔软让你即便低到尘埃时,都会记得要抬头看看到远处的星星和高处的月亮。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话没错,核心是,这苦我得吃的心甘情愿。


真正驱动我们向前走的不是竞争,而是内心的渴望和勇气。

 

最后说一说我自己对孩子未来的希望吧,我希望他们(两娃)未来有个不错的工作,最好还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可以有好的人际关系,有几个一生都谈得来的知心朋友;希望他们能获得一份不错的爱情,得到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

 

哪个父母不这么想呢,可这不会凭空而来,得靠自己的努力,至少,得具备获得快乐的能力。


参考资料:

[1]. 《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

[2].《向有差异的平等迈进:英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发展研究》


*英伦投资客未来会在周末增加推送英国教育、私校方面的干货内容,欢迎关注。


英伦投资客—延伸阅读:


英伦投资客—伦敦区域投资分析:


End -



文∣六月


*欢迎置顶英伦投资客,不错过每条重要推送

©本文原创,转载请后台联系

欢迎关注英伦投资客

服务于对英国有兴趣且能独立思考的读者

推送有价值的讯息和干货


博主常驻伦敦

是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MRICS

和英国注册会计师

博主微信:LondonKe


微信公众号ID:BuyLondon


长按关注英伦投资客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