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胡锡进,到底需要多少人去“关心”经济

碧树西风 记忆承载 2022-05-31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把自己挖的坑给补上。


之前提过一本书,叫做《盐铁论》,那天挖了个坑,说没空聊,篇幅不够。


问的人比较多,那么今天补上吧。


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召集了一场辩论会,在主管经济的桑弘羊和各地招来的饱学之士,所谓的贤良文学,之间展开。


《盐铁论》就是会议纪要,整理了辩论双方都根据哪些话题展开了讨论。


我们随便摘几点,看看汉代的高层都有思考哪些问题。


1、关于商业的价值。


我们很多人认为,古人觉得商业没有价值。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你留下这种印象,是底层文化让你那么觉得。


站在古代高层的视角,起码桑弘羊这个层面,包括他的上级,比如霍光,甚至昔日的汉武帝。


他们已经意识到商业很有价值,商业引起货物流通。如果没有这件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下降。


这个意思很好懂吧?有人买你的布,你才会夜里加班织布,否则你给自己用就够了,卖不出去,何必加班呢?


你看到了,需求拉动了生产,拉动了财富的增长。


这一点,别说桑弘羊,春秋时期,高层就清楚了。


那么你说为什么古人还是重农抑商?


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运输极其不通畅,你注意,大运河都是隋代的事儿了,我们在聊汉代。另一方面,当时生产力低下,说白了,大部分人是没钱的。


物流渠道没有建立,消费市场也不具备,这种情况下的商业很多时候就是会导致粮食减产,从而引起动乱。


你看到了,不是古人的思想没到位,是生产力没到位,技术变革还未曾发生。


2、关于货币的认知。


桑弘羊这个时期,高层已经认识到了到底什么才是货币。


什么是货币?生产力才是真正等价于财富锚的货币。


在那个时候来看,粮食是财富,兵器是财富,农具是财富,耕牛是财富。


金银珠宝,玉石象牙,是不是财富?不是,是什么?是奢侈品,是可以交换财富的无用之物。


这一点,是辩论会上桑弘羊提出的,只不过他并非原创,他只是在引用管仲的观点。就像小号聊过的,刘德华的连环引用的文案。


换句话说,古人在几千年前,已经意识到了早期的金融霸权游戏。


说白了就是拿我的奢侈品,去换购周围的,真正有价值的商品。


这事儿很多人干过,管仲干过,经常利用货币战,让周围的国家不务正业;桑弘羊干过,输出大量的奢侈品,购入别国的粮食,牛羊;诸葛亮也干过,把蜀锦打造成奢侈品品牌,输出,换取粮食,铁,马。


你看,都很精的。这和美国有什么区别?印美钞,去买全球的商品,构建自己的金融霸权。


一样一样的。


唯一的区别在于古代的时候,他们还没法建立起让大家都认的法币,没法印奢侈品。


但是中国人在控制成本上,一直都很聪明。你看看我们延续到清代的所谓三大顶级出口商品,茶叶,丝绸,瓷器,有什么不是奢侈品吗?


全都是。奢侈品就是古代的钞。


茶叶就是树叶,丝绸是虫子吐出来的,瓷器是泥巴烧的,成本都是很低的。这就是印钞,相当于印美钞。


这就相当于古人在“印美钞”,去换取别国有价值的商品。


3、是否要干预自然经济。


如果说上面是共识,从这里开始,有分歧了。


你用儒生的话讲,他们是反对经济干预的。


这也不是他们独创,辩论会上,他们用了荀子的观点。


按照荀子的说法,四个字:藏富于民。


下面的人没钱,上面的人就没钱,下面的人有钱,上面的人才能有钱,假如百姓很穷,官府反而有钱,就很难持续。


类似汉初,你只要不干预,自然经济就会发展,最后府库也会充盈。


那么桑弘羊是怎么反驳的呢?他接着引用管仲的说法。


管仲说,自然经济确实会富,问题是,谁会富?


自然经济下,有钱的会更有钱,没钱的会更没钱,你藏富于民,实际上是藏富于有钱人。


这帮有钱人,打仗的时候,不见得有大局观,目光也不见得长远。


你跟他们讲,掏出一半的钱,咱们打赢了,你以后还有得赚。他不这么想,他直接卷款跑路,投奔敌国,这样一分钱都不用掏,当下岂不是更妙?


还有一种情况,他们土地兼并太多了,太有钱了。没钱的不满意,要造反。你让他们拿钱出来安抚,他们肯么?


也不肯,他们是短视的,觉得没有什么比卷款跑路,投奔敌国,对自己更划算的。


所以管仲的意思就是说,自然经济很好,确实可以致富,问题是,没法保证不亡国。


4、私有制。


我们看了前面的第三点,不干预自然经济会导致各种问题,比如贫富差距。


那么对于桑弘羊的说法,儒生怎么应对呢?


他们说,土地兼并是因为土地可以买卖,如果不可以呢?


西周时实行井田制,就没有贫富。后来鲁国,秦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才导致了问题。


井田制就不聊了,太老了。但是讨论私有制这一点很有意思,人类此后思考了几千年。


史记汉书里面多有记载,你会发现这帮西汉的儒生们,在限购限售,只租不售这个领域,很有想法的。碍于篇幅,我们不展开了。


5、官办企业的意义。


按照桑弘羊的看法,他建立官办企业,并不是为了利润,也不是为了什么府库充盈。而是为了社会责任。


这件事在第三点里面,管仲的观点讲得很清楚了。


私企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你指望他们出钱打仗,或者救济灾民,是靠不住的。


但是官办企业则不然,这个钱本来就是公用的,可以用来赈灾,修渠,各种用途。


6、权力与商业。


那么儒生是怎么反对第五点的呢?


他们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那就是权力如何监督?


权力与商业,从来都不适合结合。从刘邦开始就规定,商人不可以做官,官员也不可以经商,就是担心权力干预市场。


关于这一点,桑弘羊的反驳论点是加强监督。


然后儒生继续攻击,说你怎么搞都不好,因为官办的企业,没有市场生存压力,产品质量差,服务态度更差,经常出售不合适的农具,也不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


那么桑弘羊是怎么反驳的?


他说,我们定的规则都是好的,问题是,到了地方上,执行的时候,全走样了。


......


你听了是不是想笑?这哪儿是你印象中的古人,一个个的,都太懂了。


后面我们就不再引用了,辩论会太长了。我前面摘的这些,你已经看出来了对吧?


看出来什么?看出来古人好像和你印象中的古人,不一样。


不一样很正常,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来就分成两种,一种叫做显学,一种叫做隐学。


即便在儒学内部依然分成显学和隐学。


你想想,如果没有隐学,单单那几本四书五经,讲道德的车轱辘话,翻来覆去的背诵,要私塾干什么?要老师干什么?你自己个背过不就完了么。


你看得到的那个叫做显学,你看不到的,叫隐学。


这帮被叫去和桑弘羊辩论的儒生,并不是书呆子。说明什么?说明儒学里的隐学始终是存在的。


这就是我说的,行业开会,无论是甲方高管,还是乙方老板,嘴里聊的都是技术,但是没有一个人真的在聊技术。


这个技术,脱口而出的各种名词,术语,就是显学,因为大家都是学霸出身,讲起话来肯定是冠冕堂皇的。


问题是,每个人实际上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后者,就是隐学。


如果你上来,只有官话,而无诉求,那行家一听,就知道你是个书呆子,跟在座的其他人,不是一个level的。


所以从古代开始,我们的文化本来就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高层在聊什么,另一个是底层在聊什么。


那个显学,是给底层学的。关于底层聊什么,我推荐过一本书,或者一部电视剧,《白鹿原》。


白鹿原里的那个族长白嘉轩,他管理村民的时候,教给大家的那些所谓的传统文化,让村民天天背诵的乡约,就是三纲五常。


这些东西说穿了就一个用处,就是让你听话。听话了,管理成本才能降低。


你想想看,对于白鹿原上的村民,他要隐学干什么用?


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起来去麦田里浇水,晚上聚在村口祠堂前听戏。


背几条道德准则够了呀,还要自行车干嘛?


你看到了,如果你真的只会聊几句道德,谁会奉你为大儒,谁又会请你做官呢。


所以有读者跟我说,古人傻。其实古人并不傻。


我拿美国打个比方,古代的时候,我们是一哥,美国虽然走了下坡路,但暂时还是一哥。


你去看普通的美国人,也很傻的。他们有时候连常识都不清楚,那实际上是因为他就不需要清楚。


上自己的班,养自己的狗,周末修自己的草坪,这是你该操心的。其他的,本来也就和你无关。


但是华尔街那批人,他们很清楚的,一点都不傻。


所以,隐学只有两种人会去了解,一种是位置到了,比如桑弘羊和这帮被选拔去开会的儒生。


这就是交代给你们的任务,你们要讨论出一个解决方案。


第二种,那就是投机者。古代也有像今天华尔街一样的那批人,你比如吕不韦。


他就不愿意像白鹿原上的村民一样,背几条道德准则,安心种地看戏。


他跟他爸说,耕田有十倍利,贩卖珠宝有百倍利,但他还不甘心,还想千倍万倍。于是这种人才会去琢磨隐学。


说穿了,学习无外乎需要。


回到标题,很多读者让我回答那个问题,就是关于某个爆款文章,大概的意思是说,关心经济话题的人太少了。


我的结论,是很得罪人的,但我还是想说,因为这就是我的看法。


我填这个坑,是想让大家试试,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老掉牙的经济学会议,有多少人能看懂?


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网民的实际水平,是明摆着的。


这就像主任医师在做脑外科手术,你非要说手术室里人不够多,咱们都挤进去,都去关心一下。


即便大家都是出于好心而不是好奇心,我也不理解这么做有啥好处呢,动手术又不是搬木头,又不是说人多力量大。


言尽于此,话不是很客气,要骂的就骂吧。


但我始终坚持我的观点,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如果专业水平差太远,就算了。


别啥事儿都喜欢凑热闹,你又不是懂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