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纪实 | 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教书育人为己任 课程思政出成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报道《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纲要》号召所有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为了落实《纲要》精神,我校制定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课评选办法》。几年来,我们评选并立项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 门、重点培育课 40 门,产生了课程思政联动课程80门。
截至到目前,这些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课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工作,产出了大批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我校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示范效应,展示我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特色和成果,促进课程之间经验交流分享,教师发展中心将对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系列报道。
亲爱的同仁们,敬请关注教师发展中心公众号,让我们共同领略我校课程思政的育人风采!
《中医内科学》
课程思政建设纪实
一、课程组基本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是教育部最早的重点学科之一,是教育部中医学科第一批博士点,是唯一进入211建设工程的中医药大学的重点学科,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课程建设的重点科目,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8年被评为教育部“双一流”学科,2019年《中医内科学》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人。
我院学术积淀深厚,秦伯未教授、董建华院士、王永炎院士、吕仁和教授、田德禄教授等,奠定了我院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的基础。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内知名高年资的专家教授、长江学者与一大批中青年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田德禄名师工作坊、赵进喜名师工作坊,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教学水平。学科内部普遍学术层次较高,具有博士学位者30余位,可完成九年制、八年制、五年制等不同层次的课堂和临床教学任务。
二、工作概况
在前期工作中,赵进喜教授主编国家“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内科学实用新教程》开宗明义: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先人创造的,基于“天人相应”整体观的,以“司外揣内”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的,采用天然药物与自然手段对人体各科疾病进行个体化防治的一门知识体系。既有科学的内涵,又有文化的特质,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被习近平主席称为“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由此启发学生作为中医学人,应该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应该勇于担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世的贡献。
现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项目已推行1年余,在“德医交融”大思政背景下,从“课程思政”理念出发,分析医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课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思政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课堂授课
课堂教学占授课任务三分之二,也是课程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根据专业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提炼课程的思政内涵和意义。针对本科生教学,中医内科学导言课针对“如何学好中医”首先提出“书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是中医成才四要素,强调传承民族尊师重教传统,多向老师学习间接经验。针对学习医圣张仲景,提出四个境界说。第一个境界是学会用经方。第二个境界是掌握张仲景诊治疾病理法。第三个境界是学会张仲景治学方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集》一十六卷”,即所谓“继承、学习、实践、创新”。最高境界则是学习张仲景推己及人、悲天悯人、不务名利、唯求博济的高尚情怀。教育学生临床见习应做到眼勤、口勤、腿勤、手勤、笔勤,热情服务患者,时刻不能忘记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精神,“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济含灵之苦”。
根据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病证的特点,让学生体悟到不同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同影响,引导学生为了解决患者病痛,一方面要关注“病”,通过列举当代名医的有效案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医药的疗效,坚定学生对中医药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关注“人”,关注患者身心感受,“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关注其心理健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中医内科教研室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即PBL教学法,将具体案例引入到课堂当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式教学,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患者与家属的心理,进而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实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同时,将责任感、创新性、大局观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中去。例如,2020年初春伊始,新学期开始恰逢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中医内科学第一堂课也是“感冒”,线上互动在引出“治疗感冒的经典药方有哪些”的问题同时,也带领同学们分析了当前疫情下中医治疗使用的“清肺排毒汤”的组方特点,进行思维拓展,并指出了经典著作对现代临床的重要价值。课程结束前告诫同学们致敬英雄,不忘本来,从中也感受到了莘莘学子的那份“医为仁术,必具仁心”的初衷。
2.临床见习
医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行合一”的过程,而见习和实习则是兑现这种“知行合一”的首要途径。中医内科见习课程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临床见习方面,我们传承董建华院士提出的“三段教学法”,并探索“新三段教学法”,包括观摩教学、辅助教学、试验教学三段,并将“观察-辅助-试验”等三个过程贯穿于课堂教学、临床带教、临床查房等方面。我们倡导见诊、侍诊、襄诊、试诊的“四段见习法”,并结合微小组病例教学法、知名专家带教等方法。此外,课程组积极引入微小组病例教学法、SSP即以学生为主题的标准化模拟病人等教学改革,重视问题导向,师生互动,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①微小组病例教学法,即教师结合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进度,提前在住院部病房选择合适的患者,再引导微小组学生对患者进行模拟诊疗,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中医内科学课堂内容对该病例的中医诊断、理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
②同时,建立“知名专家带教”的见习模式,4-5个本科生跟诊一位知名专家,观察专家的诊疗过程,针对典型病例分析、讨论,有助于学生传承知名专家的学术经验、提高医患沟通水平和坚定“大医精诚”的信念。
③在SSP教学活动中,教师事前认真搞好教学设计,制定某种特定病证,学生预先准备脚本,预设问题,并注意该病证相关知识点包括重点、难点,由不同同学分别扮演接诊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实践从接诊、四诊、辨病、辨证、处方到医嘱调护措施整个诊疗过程,而后老师针对该种病证诊治以及整个接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讲解该病诊治重点以及接诊注意事项。此过程不仅是对学生业务的训练,也是对其责任心、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更能够设身处地理解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有利于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将以“学生为本”和以“临床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渗透其中,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
3.成绩评价
中医内科课程成绩的评价体系是由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构成,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身价值。闭卷考试60%,其余40%是由考勤、日常课堂讨论、SSP教学活动表现、论文撰写及答辩成绩、见习病例考核等组成。令学生从评价的“被动者”到“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转换,实现精准的自我学习调控,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
形成性评价同时也是中医内科学教学的重要评价方式,中医内科学考核学生成绩,引入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成绩包括了日常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考勤、日常课堂与临床见习提问、期中与期末考试成绩、课间小论文答辩与方剂学考试成绩,还包括临床见习医德医风评价等。强调学生对专业、对老师、对病人都要有一个“诚”字。对学问要诚,肯下苦功;对老师要诚,尊师重道,学有所承;对病人要诚,热心服务患者,勿忘为医者救死扶伤初心。正所谓“医为仁术,不能行仁,何用为医?”我们非常强调教师在见习带教与医疗教学查房过程中的规范操作以及表现出的对患者人文关怀,如此则可为学生做出表率,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课程“形成性评价”获得校级评比一等奖。
三、重点活动
1.参加学术活动
①课题组主要成员李杰老师参加了2019年“全国中医药临床教育高峰论坛∙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第十八次学术讨论会”,并应邀在大会上发言题为 “史海钩沉,书海拾贝----'中医内科学课程'融合'思政'理念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的口头报告,课题组研究项目获得了组委会和参会人员的一致认可。
②中医内科教研室多次在全国中医临床教育研究会上推广临床教学经验,在山西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华北理工大学等院校得以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组织学术活动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组织的“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每月一次,每次组织临床教学一线专家三五人,每次预先确立一个主题,包括如何读经典?如何参名师?如何用经方?如何应该多种特色疗法?如何提高悟性?如何读文史哲相关著作?如何学习张仲景?如何学习叶天士?如何学习王清任?等等。自由争鸣,学生提问,专家回答,师生互动,颇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春秋五度,寒往暑来,风雨无阻。与会专家全是依靠中医情怀,出于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所需,义务参加讨论,无私传授临床经验,热情指点后学,为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奉献精神以及综合素质提升,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课题组将“思政”元素融入“铿锵中医行”学术活动,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学名师工作坊以“中医学术,突显哲学智慧; 临床治疗,重视标本先后”为主题专门组织一场研讨会,提出医学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仁心仁术并重,又要塑造医者自身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内涵巧妙融入中医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环球中医药》“铿锵中医行”专栏,荣获国家卫健委优秀宣传栏目奖。同时,我们整理既往专家发言,形成《铿锵中医行——名医汇讲》第一辑,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荣获2018年度医界好书第五名。
四、取得的成果
“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项目已推行期间,课程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思政培育相关活动,将思政融入教学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发表论文6篇。
1.李杰,彭桂英,赵进喜,等. “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医内科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 中医教育,2019,38(6): 33-36.
2.李杰,赵进喜,徐蕾,等.中医学术,突显哲学智慧;临床治疗,重视标本先后[J].环球中医药,2019,12(12): 1854-1857.
3.李杰,赵进喜,孙慧怡,等.中医内科见习中SSP教学模式融合思政理念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1):6-8.
4.李杰,赵进喜,肖永华,等.“智教”+“慧学”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1):173-176.
5.刘丽婷,李杰,赵进喜,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SSP在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评估,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录用待发表)
6.黄明明,李杰,于子洋,等.“德医交融”背景下的医学生义诊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已录用待发表)
五、联动课程建设情况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教研室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小组病例教学、PBL病例教学、SSP教学、小论文答辩、学术沙龙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科学设计教学大纲,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同时,我们创建了《中医临床思维》《中医经典临床运用》等课程,以提高学生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编写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内科学实用新教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经典临床概要》等教材,以“更传统”、“更实用”、“更现代”为主旨,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根据临床科室反馈,近年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职业热情较往年有较大提升。根据学校教务处收集的学生评价结果,近5年教学评估分平均90分以上。
六、下一步建设举措
目前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较生硬,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团队将对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工作做好整体规划。我们将加强教研室及教学团队之间的交流,如请院外相关模范教学团队开设思政示范课等,从而不断充实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理念、创新课程设计,培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此外,研究团队将继续完善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案,总结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并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塑造既“重知识”又“重德育”比翼双飞的教学局面,确保思政课与专业课“齐头并进”,发挥“中医内科学课程”在育人育德中的主战略位置。
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微信搜索:北中医教师发展
● 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