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建设纪实 | 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教书育人为己任 课程思政出成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报道《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纲要》号召所有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为了落实《纲要》精神,我校制定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课评选办法》。几年来,我们评选并立项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 门、重点培育课 40 门,产生了课程思政联动课程80门。
截至到目前,这些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课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工作,产出了大批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我校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示范效应,展示我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特色和成果,促进课程之间经验交流分享,教师发展中心将对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系列报道。
亲爱的同仁们,敬请关注教师发展中心公众号,让我们共同领略我校课程思政的育人风采!
《中医诊断学》
课程思政建设纪实
一、课程组基本情况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该课程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和辨证。课程的知识、理论、技能目标是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目前有教师12人(包括双肩挑2人),其中教授6人(2人为双肩挑),副教授5人,讲师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本科授课率为100%,每年承担20余个行政班级《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授课。
课程组在课程建设方面以传承创新为宗旨,一直在不断探索,积极打造精品,努力发挥引领示范及辐射带动的作用。《中医诊断学》课程先后获得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MOOC、北京中医药大学一流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称号。
课程组一直重视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建设,2018年获批首批北京中医药大学思政示范课程,教研室赵歆老师于2019年获批“中医诊断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课题。
二、工作概况
课程组一直很重视《中医诊断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自2019年立项之后,在学校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指导下,课程组依托名师工作坊,并通过听讲座、专题讨论等形式不断加强教师思政能力培养,并结合《中医诊断学》的课程特点,对本课程的思政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及整理,将之前在教学中渗透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更深入明晰的分析及提炼,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确立思政内容,并将其体现于教学大纲中,并不断践行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政内容更加明确且有意识的与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融合。
三、重点活动
(1)确立思政主题,挖掘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库,将思政内容体现在教学大纲中。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主体内容包括四诊和辨证,涉及如何通过严谨求实的态度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达到全面了解病情及准确辨证的内容。因此,课程组围绕课程思政的三个层面、四个主题,即智力层面、精神层面、国家层面等三个层面及科学观、个人修养、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四个主题,提炼出30余个课程思政元素及具体内容,并融入到教学大纲中。
本课程教学大纲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绪论、四诊和辨证,在这三大部分中,分别体现出的思政内容包括在绪论章节部分明确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医的自信心和驱动力的强化。通过举例说明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简史,让学生体会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医的传承和发扬是新一代中医人的使命和责任。
在望、闻、问、切四诊的各章节中,强调了四诊信息采集中要谨守的严谨、求实、认真、科学、全面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及恪尽职守的医学人文素养。并强调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和谐关系的建立,通过引入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中的时事热点问题,尤其是与医疗相关的实事热点,通过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对问诊中的思政内容进行融入,让学生理解并做到在问诊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病患的痛苦,真正做到认真倾听,耐心询问,心平气和,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辨证相关的各章节中,通过复习五脏生克乘侮、脏腑表里关系等内容,融入和谐、同舟共济对社会、对人类重要性的思政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脏腑兼证的含义、脏腑病证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维护脏腑间平衡的重要性。融入唯物辩证思维,强调证的动态性。在辨证过程中,融入“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政元素,指导学生在临床辨证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为病人解除病痛。
具体思政元素及内容如下表。
(2)依托名师工作坊,通过名师工作坊举办的专家讲座、教研室例会或参加课程思政内容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建设课程思政队伍。
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者。教研室注重对专业教师思政能力的建设,依托名师工作坊,通过名师工作坊举办的专家讲座、教研室例会或参加课程思政内容的研修培训形式,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建设课程思政队伍。
1)注重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增强,多次参加相关内容的培训。
分别于2019年7月28日至8月2日及2020年11月21日-11月22日课题负责人与教研室青年老师一起参加由高教国培(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在青岛举办的 “全国高校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专题研修班”及 “聚焦高校特色的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规划与设计线上研修班”,进一步提升了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通过研修班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认识到课程思政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家国情怀(党和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坚持等)、个人品格(社会道德、个人道德、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心理、哲学、艺术等;观察、思考、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等)、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钻研、毅力、勤奋、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学术诚信等),通过学习,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更加具象和生动,为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更好融合奠定了基础。
通过研修班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环节,而其他院校思政工作的经验交流也为本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2)注重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升,依托名师工作坊,举办相关内容的专家讲座。
2021年2月2日晚,王天芳教学名师工作坊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秋莉教授,就“中医学人文思想与叙事医学实践”内容作线上专题讲座,中医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及临床附属医院等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的老师共百余人参加讲座。
讲座从中医实践中人文思想的广泛体现出发,系统地讲授了叙事医学的来源、叙事医学实践与医学模式及叙事医学的三要素,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谈到了如何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引入到医学,通过量表,社会调查等方式,将之应用于临床实践。讲座特别强调叙事医学是通过培养临床医生的叙事能力,提高医生对患者的共情及其自身医疗行为的反思。主张医护人员应该善于聆听患者的疾病故事,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无微不至的帮助患者及家属解决问题。同时引导患者说出一些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并用新的视角去诠释事件对于患者生命的意义。
3)注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集体备课形式,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鼓励教研室教师申报思政课题,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水平。
2021年1月8日下午,教研室课程组以集体备课(线上)演示方式,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闫英副院长、林建平书记,教育处贾晓蕾副处长等及来自15个教研室的“壮苗班”多名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了交流。本次交流中,教研室安排赵歆老师以“润物细无声”为题分享了中医诊断学的课程思政实践,她从修改教学大纲开始讲述,如在讲授病因中,以六气转变为六淫而致病的过程,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讨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思考加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同时,将四诊讲授过程结合新冠疫情发生过程等进行思政元素教学的举例说明。指出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实现“立德树人”,可以帮助医学生做到“精于医术、诚于医德”,意识到学好《中医诊断学》是之后学习临床课程的基础,同时提高文化自信和行业自信。
教研室注重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相关课题,教研室赵歆老师于2019年获批“中医诊断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课题,通过教学研究,教师提升了自身的课程思政水平。
(3)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打造优秀课程、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室、优秀党支部等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课程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重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中文、英文MOOC课程建设,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体现传承性、前沿性和时代性。中医诊断学MOOC(上)于2020年11月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基于MOOC平台,实现了我校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革。在2020年疫情期间,为我校所有学习中医诊断学课程的23个班级开设了专属的SPOC,进行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完成新的教学方案及成绩评定方案。获批“2020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中医基本技能训练I及中医诊断学课程分获大学本科优秀线上课程一等奖、二等奖。
教研室老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2人获得2019-2020-2学期优秀主讲教师,2人分获校级优秀教师及优秀青年教师,中医诊断教研室获得2020年度优秀教研室,中医诊断学系党支部获得2020年度优秀党支部。
(4)课程组教师在2020年抗疫中做出突出贡献,为学生树立了为师为医的榜样。
教研室李峰教授面对疫情,组织获得学院和大学组织的新冠应急攻关课题,相关成果形成了2本专著、1本编著,4个指南或建议、2次学术报告以及10个视频等。
《疫病名方精选》、《疫病医案精选》和《传染病的中医防治和康复25讲》快速为临床医护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文献数据;科普视频为大众提供了抗疫知识,4个指南或建议分别针对残疾人、青少年和部队官兵提供了专业指导。相关成果采用视频或直播的形式,发布于B站,万方网络等,累计收益人群5000余人。此外还直接应用于北中医新冠肺炎“紧急救助”和“健康全球”及智云医生等互联网平台在线义诊活动。
(5)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2019-2020学年第2学期受新型冠肺炎疫情影响,我校及学院严格按照疫情隔离防控要求,积极探索并实践新兴教学形式,以确保教学秩序良好、教学质量稳定、教学进度合理。中医诊断教研室第一时间响应学校及学院的号召,全体教师多次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微信群内讨论等线上联络方式,商讨、制订并完善了疫情期间的教学方案,在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时刻不忘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
基于前期的思政教学实践,结合《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特点。课程组将本课程的核心思政内涵界定为“守正创新,提升中医文化自信;严谨求实,夯实中医四诊技能;活学活用,掌握中医辨证智慧;珍爱生命,尊重患者,培养医疗工作中恪尽职守的医学人文素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具体教学实践如下:
1)上好课程思政第一课。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中医诊断学课程组在线上开课的第一天,进行了课前教育,通过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平台在线上集体观看开学礼,举行升旗仪式,学生在线上集体诵读《大医精诚》。
2)与临床实践结合,增强学中医的信心,引发对中医的思考。
紧密结合当前情况,基于中医诊断学中四诊和辨证的内容,结合中医药在本次新冠肺炎中发挥的作用,除了让学生理解中医辨证思维在本次疫情中的具体应用外,进一步强化辨证论治的特点,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也引发了同学们对中西医的比较及中西医结合的思考。
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职业素养进行思考。
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在班级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是①如何在“医者仁心”和 “职业责任感”的感召下,从态度、行为和语言方面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②在问诊中,如何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更有效地获得病情资料?
同学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精于专业,具有同理心—“见彼之病,如己有之”,关怀患者,尊重患者,懂得患者心理到语言技巧等多方面、多角度讨论了自己对“职业责任感”和“医患沟通”的理解。
将同学们的回答举一例展示,如韩亚轩同学对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做了一下陈述:我认为基本的标准是:态度真诚,行为得当,语言亲和。①态度真诚,真心地为患者付出,诚意地为患者着想。“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省病问疾,至意深心。”②行为得当,要表现出认真专业。“详查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③语言亲和。“不得多与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语言是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态度得当,语言也不会太失礼。总体来看,不管是态度,行为还是语言上的表达要体现出人文关怀,让病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4)通过角色扮演的情境式问诊模拟训练加强医患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问诊是获得临床信息的重要手段,为临床作出准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重要条件。
情境式问诊模拟训练的形式贴近临床实际,课程组在组织学生进行问诊模拟训练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派2名或多名学生,根据小组编写的模拟问诊脚本,训练时分别扮演医生及患者角色,完成问诊模拟演示,并总结问诊过程,分析问诊结果。
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训练的热情,促进学生在表演前进行积极、认真、全面的准备。
在模拟过程中,学生无论是模拟病人,还是模拟临床医生,都能认真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在问诊过程中,模拟医生角色要与模拟病人角色间保持良好的和谐关系,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问诊态度、言谈举止、表情、接人待物等方面,对学生思想教育意义较大。
表演过程中,学生情感的投入、对角色心理的理解和模拟医院环境的潜化感染,增强了学生的职业使命感;让学生能深刻体会病人的疾苦,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对于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加强,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计划制作课程思政微视频
目前,课程组正在规划录制思政微视频。预计今年7月底之前完成。
四、取得的成果
发表文章2篇,已投稿文章1篇。
五、联动课程建设情况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及“中医诊法研究”是“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课程。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是我校教改整合课程,该课程本着突出中医辨证理论的原则,依据中医临床辨证分析及处方用药一贯性的规律,突出以证候为核心,以处方法则为纲,以方为目的特点,将理、法、方、药熔为一炉,系统介绍有关辨证论治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中医诊法研究”我校公选课,该课程是根据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对传统中医四诊内容的补充与完善。
上述两门联动课程已经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教学大纲中,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微信搜索:北中医教师发展
● 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