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涛作品——古代战争题材背景创作油画欣赏(精选)
▲上期内容回顾
上一期,我们一同欣赏了
许海涛老师红色题材主题油画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新的系列
古代题材主题油画吧!
作 品 赏 析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林胡王献马》
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灵王率兵进攻中山,北达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家口北),西至黄河。次年又攻中山,至宁葭(今河北石家庄西北),西掠林胡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致使林胡王献马请和。
▲《康熙巡幸准格尔》
表现康熙巡幸准格尔皇家牧场(准格尔东南部)的情形。官兵(包括部分蒙古王公贵族)簇拥下的康熙皇帝,在旗治林立,车马如潮的环境中,在广阔的草场上巡视的情景。
《蒙古游牧记》记载,康熙三十五年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上书谕:“朕至鄂尔多斯地方,见其人皆有礼貌。不失旧时蒙古规范,各旗皆和睦如一体,无盗贼。驼、马、牛、羊不必防守。生计周全,牲畜丰盛,较它蒙古殷富。围猎娴熟,雉兔复多。所献马皆极驯,取马不用套杆,随手执之。水土食物皆甚宜。
▲《陵墓》
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陵墓场景。
▲《绍兴水乡》
黄酒、小船、才子佳人。
▲《秦末农民起义》
秦末农民起义又称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大陆对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余人被征发去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东南)遇大雨误期,根据秦朝法律,戍卒误期到达目的地的一律处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发动反秦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史称“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王,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
▲《铁丘之战》
▲《赵卿战争》
▲《晋阳之战》
前493年,赵简子帅师与郑国军队在铁丘(今河南省濮阳北)激战。赵军以少击多,简子战场誓师,宣布战胜敌人后,上大夫可赏赐县,下大夫可赏赐郡,士可得到十万亩土地,庶人工商可做官,奴隶可获得自由。战斗中简子身先士卒,重伤犹战,大败郑师。铁之战,后世兵家视为经典,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由此发端。历时八年的晋国内乱,终以赵氏胜利暂告结束。晋国六卿剩四,简子成为执政正卿,“名为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
注:有兄长荐为某馆画,初意画《三家分晋之赵卿战争》,绘稿呈上,却更主题曰:《晋阳之战》,意突出表现赵简子。重绘稿复呈,又改题曰《铁丘之战》,无奈再重绘;又反复修改细节再三始定稿,并要求近景突出简子战车。及作品完成已历时三年余。
▲《协田耦耕、商王出巡、半坡遗址三联场景》
场景1:半坡6000年前,黄土高原,人们制陶,渔猎,采集……
场景2:〈商王出巡〉:这是反映我国奴隶制时代的农业生产特点场景。商王带领若干侍从在井田上视察农业生产。
场景3: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搜粟都尉赵过在指导几个农民使用“二牛抬杠”在田野里耕作、耧犁在播种。具有汉代特点田园场景。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局部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划时代的战争。在这场持续长久、规模宏大、悲壮惨烈的战争中,秦国击败唯一能与之抗衡的赵国。此后,秦统一的形势已不可逆转。
为邯郸某馆画的稿是受朋友之托所作,无作品。
为山西省晋城博物馆画的这幅是三联画,增加了廉颇和赵括的内容。
▲《赵匡胤收复三关》
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后,秣马厉兵,大举南侵。铁骑所到之处深、冀二州以北地区相继陷落。为遏制辽兵南下,公元959年4月赵匡胤自沧州起兵攻辽。经浴血奋战,先后收复边关重镇瓦桥、益津、淤口三关,辽将俯首而降。随即,将瓦桥关改为雄州(今雄县);将益津关改为霸州。后来,又将淤口关(今霸州信安镇)升为破虏军。
赵匡胤(927—976)收复三关时32岁。
注:此作品属于“救场”模式,原先已有画家画了,馆方不满意,拒不验收,要求重画,设计施工方委托许老师重新创作,给的时间很紧,结果一稿通过,现场十一天完成,馆方还请了当地画院的专家来现场评估,验收通过,三方皆大欢喜!
▲《赵佗.和辑百越》
和辑百越是赵佗建立南越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及缓和外地中原人与当地越人的矛盾,采取的灵活政策。主要内容有让越人参加政权管理、尊从越人习俗、鼓励与越人通婚、因地制宜以越人“自治”。
“和辑百越”的成功推广,为赵氏王国在岭南统治赢得了近一个世纪时间。
▲《阮元.学海堂》
学海堂书院,是清代道光时期的著名书院。学海堂书院,是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继杭州创建诂经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1825)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的又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
注:许海涛老师仅创作了稿,最后作品委托朋友完成。
▲《峙峪人猎马》
远在距今28000多年前, 在今朔州城西的黑驼山附近生活着一群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居民,堪称朔州最早的“原住民”。这些居民随着峙峪遗址的发掘被发现, 因此被称为峙峪人。峙峪遗址位于黑驼山东麓之阳、今朔城区峙峪村北小泉沟前的一个小土丘之下。
峙峪遗址中发现的石镞用燧石制成,加工精细。郭沫若先生在见到这件石镞后曾说:“当时的人们可能已发明了弓箭这种前所未有的武器。”在该遗址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中,草食性动物数量占99%,其中90%以上是野马、野驴。按出土的4000个马类牙齿齿位分类统计,至少代表了130匹野马和90头野驴,也就是说,峙峪遗址发现的马类化石最少有200个个体。从中可以看出,野马是他们捕猎的主要对象,石镞是他们用来狩猎的工具。他们在采食植物的嫩叶、花蕾和果实,以及根茎和外皮的同时,也靠猎取野马为生。因此峙峪人又被称为“猎马人”。
·END·
文 字|史料记载
图 片|许海涛
排 版|王 鑫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