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非遗展示馆和非遗活态传承区项目正式开馆
10月29日上犹非遗展示馆和非遗活态传承区项目正式开馆和非遗活态传承区项目正式揭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非遗表演,参观非遗作品。展示馆是以上犹为挖掘、保护、传承、弘扬以“赣”文化为核心的本土非遗特色项目,与省文化厅合作,共同建设的一个非遗展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貌的互动体验型展示馆。建设工程得到省、市、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中部地区一家以体验和科普为主要素材的非遗民俗展示馆。
上犹非遗展示馆和非遗活态传承区项目规模:
位于陡水镇阳明湖碧水湾综合旅游服务区,其中,服务区四号楼二层、三层及四号楼和五号楼中间 连接走廊用于非遗展示馆建设,面积约1300平方米;服务区四号楼、五号楼第一层用于建设非遗活态传承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
展陈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丰饶上犹· 生态资源,位置为序厅、过渡区、出口区;
第二部分为客家文化· 传承精神,位置在二层展示厅;
第三部分为传统民俗· 彰显特色,位置在三层展示厅。
展陈形式主要通过实物展览、场景复原、精品售卖、雕塑、非遗传承人演绎、图文展示、影像展播等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历史人文与高新科技进行共舞,综合运用电子翻页书、光影显示设备等现代声光电技术和触摸显示屏、多媒体设备、高清透明电子展示柜等智慧互动手段强化呈现效果。实物展览可陈列实地搜集的道具物品、传统器具、习俗用品等,让观者对项目有直观的认识;实景复原可将部分民俗场景按照一定比例复原,让观展群众实景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风采;图文展示可通过老照片组图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相关项目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存在形式、分布特点、传承方式等进行深度呈现说明;精品展现可根据现有成品制作相关的雕塑作品、实物模具等进行全方位展示。
1、艺术手段:平面艺术、灯光艺术、环境艺术、造型艺术、装置艺术。
2、科技手段:视频音像、互动体验、智能控制。
序厅效果展示
瓦片或玻璃钢形式的艺术装置地图 效果图
施工图
参观图
非遗展示馆拟以“百里犹江,九十九曲”为主线,围绕“展示生态上犹,延续文化根脉”主题,集中展示上犹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增强全社会共同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共鸣。
完工图
序厅
上犹县山清水秀,风光秀美,明朝就形成了以山水为依托的“八景”游览胜地。无论邑内文人墨客、仕宦商贾,还是邻县的达官贵人、四方宾朋都前往游览,对酒当歌、吟诗唱和。这八景是:东山晓钟、南溪晚渡、西岭樵歌、北河渔唱、李相名亭、梅仙丹灶、天马呈丽、奎石环奇。尤以东山晓钟、北河渔唱为盛。时移事迁,沧桑之变使“八景”大多已不复存在,成为历史文化的一个内容。
施工图
画创作、配合投影、展板展示 完工图
百里犹江 九十九曲
该区域挑空较高,空间大气磅礴,适合展示上犹的自然生态美景及当地的人文特征,该区域作为上犹印象展示厅最为合适。使得观者进入该区域就被上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所感染。这一方水土养育了客家人民,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效果图
施工图
完工图
在这里设计形式上采用多媒体、场景、假山、石头、植被等,过渡区配合序厅形成云冉冉、雾飘渺的气氛,桥下采用仿真水流效果,把观者代入下一个景点。
效果图
施工图
参观图
该馆内工作区域契合整体设计方案特征,采用新中式风格,既保留了设计方案已有色调,又承接中国传统审美认识,浓缩在木制的雕花隔断设计元素中,结合原木色的办公家具及影射上犹“油石嶂”(古城“大犹山”)传统的装饰画、饰品整个空间简约但不简单,美观、大方、极具实用性。
二层展示
客家文化· 传承精神
客家先民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他们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客家人深重的文化气息使他们成为“优者的遗业与涵儒”。二层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非遗项目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重要空间,主要从上犹民居、客家门匾、客家宗祠、客家婚俗等来展现客家文化特色,尊宗敬祖的传统习俗,愿客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二层主要内容为九狮拜象、上犹客家鱼宴、洗三朝、黄元米果、客家乔迁习俗、客家婚俗,仿似让观者置身于一幅幅活生生的上犹非遗画卷。让观者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馆中真正“活”起来,从而为上犹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多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使之成为“梦里水乡,美丽上犹”的一张文化新名片。
效果图
施工图
参观篇
展示龙舟祭祀活动,向观者呈现出隆重的传统祭拜仪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
为传承中华文明,丰富市民体育文化生活,“过端午,看龙舟”已成为上犹县群众必不可少的文化节目,赛龙舟也已成为上犹县引人瞩目的旅游文化名片。龙舟有属于姓氏或祠堂的,也有属于自然村的。因传承年代久远,在全县范围内都有较强的影响力。端午节前夕,群众纷纷自发举行龙舟下水祭祀活动,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家族兴旺。活动当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龙舟便神采奕奕地驶离岸边,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上犹县龙舟祭祀的文化魅力。在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中,不仅是倡导人对自然的敬畏意识,也是通过龙船这个载体倡导集体和团队的意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向人们灌输了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品质和勇气。
效果图
参观图
1)展示客家门楼建筑特色。突出客家特色,木梁承重,砖、石、土砌护墙等客家民居建筑形式;
2)展示上犹县自然湿地环境。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与发育完整,特别是湿地景观与周边森林、灌丛、草地等形成的植物群,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上犹县(水岩)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
客家童谣
效果图
结合上犹客家童谣,展现客家语言特色等丰富文化使观者了解客家童谣特色及相关习俗。客家童谣是中国民间童谣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传统乡土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客家童谣以客家话为创作、演唱语言,广泛传播于国内及海外客家地区。上犹县童谣,取材于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物事,形式多样、语言活泼、典客家童谣有《月光光》、《缺牙耙》、《月光华华》、《阿妹妹》等。内容浅显、单纯、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简短,结构划一。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等。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歌谣童谣,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客家鱼宴
呈现客家鱼宴仿真菜品,展示全鱼宴。仿真菜品如香酥可口的香酥湾鱼、香酥全鱼、香酥鱼块、等近百个不同菜品。
上犹从明朝起就有大面积养殖鱼业的传统,也因此上犹人自古就积累了烹饪鱼宴的丰富经验。在近几十年逐渐形成了吃全鱼宴的饮食文化,有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来到上犹之后,点名要吃全鱼宴。客家全鱼宴传承了客家民间菜品的制作工艺,菜品种类很多,有炸、煮、蒸、焖、煎、燉、红烧等烹饪方法。做鱼宴的食材就是上犹出产的鱼,全鱼宴根据客人喜好,按十二菜一汤、九菜一汤拼成宴席。
赏石文化
效果图
泥稿篇
上犹木雕
泥稿篇
完工图
完工图
参观图
在此处生动形象的将九狮拜象这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呈现给观者,不仅场面气势恢宏,且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狮拜象是上犹独特的大型民间灯彩,历史上是春节期间的姓氏文化活动,寓意“九州同庆、万象更新”,同时也寄寓了民间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九狮拜象在表演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庄重的舞蹈场面,即:大小九只狮子向着大象三次叩头朝拜,以示无比尊崇。因每次表演到这个阶段,会有观众沸腾的高潮出现,于是这种灯彩就以“九狮拜象”冠名。
九狮拜象表演队伍阵容庞大,气势磅礴,需要很多人才能把活动搞起来,所费财力物力也要有强大的支持。史料传说还有一个特殊的民俗规定:凡本姓中没有人当过皇帝、宰相的不准搞九狮拜象的活动。九狮拜象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节期间或是特别重要的节庆日进行表演。现存记录可追述的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九狮拜象一般由9狮、1龙、1象、1献、若干个牌灯和若干座锣鼓彩亭组成,以造型艺术为主要特征,动物造型如真的动物一般大小。
客家门匾习俗
完工篇
参观篇
主要展示客家门匾习俗,上犹人在住房的大门额上书写或镌刻的四字匾额,是上犹人的姓氏徽标,也是上犹客家人的姓氏名片,人们通过这四个字,就可以知道房屋主人的姓氏,并可以从这四个字当中了解到主人的姓氏来源、先辈风范等。
赣南客家门额习俗随着北方士族迁徙赣南而逐渐发展,形成了通过送匾、挂匾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以教化乡邦的客家传统习俗,对教化乡邦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客家乔迁习俗
效果图
完工图
展示客家人乔迁习俗。客家人建好新房,从原居搬迁到新房居住叫“乔迁”,俗称“落新屋”。迁新居一定要选择黄道吉日进行。
上犹人把新房建成后迁入去居住的传统礼仪过程,俗称“过火”,又叫“乔迁”。乔迁是一件非常重大的喜事。主家要事先选择吉日吉时,还要确定好参与乔迁仪式的人员,或6人、成9人、12人、16人,多的也有19人,以数字吉祥,人越多越好为标准。
人员中要有老人、壮年人和小孩。即将离开老屋时,主人要分别在神桌和灶前点上香烛,行礼恭请祖先及灶君(灶王爷)一起随主人迁入新房,临行前,每人手持一柱点着的香,还要拿上一件或几件生活用具,意为家中香火旺盛。人多时可以多拿一些用具,但火把(种)、雄鸡、锅头、饭甑(饭里一定得装有待蒸的米饭)、菜刀、楼梯、扫帚是过火时队伍中必不可少的物件。经历亲友道贺和设筵招待后,坐首席的客人要主动约人划上几拳,乐师吹奏,主人在唢呐声中送客,乔迁仪式结束。
洗三朝习俗
第三单元
客家宗祠 尊宗敬祖
黄元米果也称“黄米果”、“黄粄”、“黄粿”,起源于唐,兴盛于明,属客家特色点心。赣南、粤东、闽西、台湾和零散分布的客家地区都有制作食用黄元米果的传统。
上犹民间将制作黄元米果的过程称为“打黄元”。打黄元米果有三种原材料要提前准备的。第一种是大禾米,是上犹人专门为做黄元米果种植的水稻品种。第二种是黄元柴灰。第三种是槐花米。到了腊月快过年,打黄元的时节到了。打黄元要浸米,而且是以黄元柴的灰淋出来的灰水浸米。淋灰水的比例是“一箩米果一箩灰”。如果准备打一箩米果,就要准备到箩黄元柴灰来淋灰水,将水烧开,以布托箩底装着灰,用架子放在锅面上,箩放架子上,然后一勺一勺的将开水倒入箩中的灰,水再流入锅中,直到黄元柴灰中的碱性和香味已经到了水里,就可以舀出来备用了。
黄元柴灰水凉了,将米倒入灰水中浸一夜,再将浸好的米滤水,倒入饭甑,在饭甑里蒸熟成饭,熟饭倒在磨篮里推开,拌上加了槐米、纯茶油的灰水,饭均匀上色之后,推开晾干,再次倒入饭甑里蒸,蒸熟后,倒入打黄元米果的石臼里,立即由六个壮年男人用硬杂木棍,趁饭热,合力在臼内捣烂成团。然后搬到案板上,做成金元宝状、圆状、条状的米果,这就是黄元米果。黄元米果的保存也是用黄元柴的灰水。灰水将米果浸过面,一月换灰水一次,可保数月不变质。
客家综合艺术/客家民居习俗
客家人是以北方中原汉人为主体,混合了南方土著居民的族群。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各地土著少数民族,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在此主要展示客家蚌鹤舞、采茶戏以及客家民居建筑特色。
客家民居习俗之建筑特色
主要展示上犹五股龙的表演形式及相关民俗、制作工艺。“五股龙”约康熙二十年(1681年)传入上犹,是有着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灯彩艺术,是乡民祈求神灵保佑,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民间艺术表达形式
车 马 灯
“寺下周屋车马灯”是寺下周屋村“厚德堂”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传统文化节目,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马灯舞和龙狮等其他传统节目一起在祠堂里表演,至今已传承了数百年,表演队伍由红马、白马各一匹、丑小生、茶婆、花车及车夫5人组成。
客 家 婚 俗
展示客家传统婚俗,这些习俗从中原婚俗发展而来,保留着许多中原的传统礼仪,但也颇具客家特色,其“六礼仪式”向世人展示了这个民系独特的追求幸福的过程。
客 家 家 训
展示客家家训对客家人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中客家先民跨黄河、渡长江,客家人坚定牢固的精神纽带将族群团结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都将族谱、先人的遗训带在身上、记在心里,传承至今,对中华民族伦理观念的形成与凝聚产生了重要作用。
三层展示--传统民俗· 彰显特色
第一单元 清湖夜圩 美食文化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文展板的形式向观者展示上犹小吃的特色、技艺传承和发展。
码头
完工图
通过场景复原和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向观者展示清湖夜圩的繁华景象,包括售卖草纸、水上放排等.
效果图
完工图
客家豆腐是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但凡有宴席,必有这一道菜。烹饪这道客家名菜,有着严格独特的制作工艺,制作豆腐最好选用当地的水、黄豆,甚至客家酿豆腐列入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平面展陈形式和实物向观者展示客家古法红糖技艺、流程、发展。红糖熬制技艺是上犹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的一种古老而文明的传统手工技艺。
红糖熬制以上犹本地所产的青皮糖蔗为原料,用石磨榨取底水,用特制梅花灶熬制糖浆,通过自然风干获取红糖制品。
其过程手工操作性强,在冬时节制作,属于季节性生产。红糖熬制技艺包括选料、榨汁、沉淀、预热、滤渣、除沫、熬煮、排、起锅、风干、成型等十几道工序。这些制作流程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十分讲究,影响着最后红糖制品的品质好坏。首先是“选料”。选用新砍下来的甘蔗,这些甘蔗是专门用于制糖的糖蔗,外皮白绿色较之平常食用的果蔗略显干硬,但含糖量高。
第二单元 古街骑楼 多元文化
茶馆 擂茶 制茶技艺 效果图
完工图
通过场景复原和互动教学的形式向观者展示客家擂茶与制茶的工艺及饮茶习俗。
通过场景复原和互动体验的形式向观者展示客家骑楼的商业文化和传统竹编技艺、客家服饰等传统文化元素。
通过对造纸作坊的场景复原向观者展示客家手工造纸技艺的流程与工艺。
榨油作坊.手工榨油
第三单元 农耕文化 源远流长
通过对场景复原结合多媒体手法向观者立体多角度展示客家农耕文化的习俗及相关的农事生产等活动。
文化,承载这一个民族的认同感,我们民族的认同就是汉族的认同,因为客家人是属于汉族人,汉族人就是由农耕一路过来的。这种农耕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
作为一个客家人,一定要学会的东西,就是勤俭持家。一定要对生活有点追求,向往的是更高品质的生活,呼吸新鲜的空气,一手一脚打拼自己的天地。中华儿女,也是充满农耕文化的社会,作物的收成,稻田的快高长大,是上犹人民感觉最幸福的时刻。
通过对场景复原结合多媒体手法向观者立体多角度展示客家山歌的风格和体系。
厅从整体设计上呼应序厅的自然生态、山清水秀及当地的人文特征,展现出上犹县是一个旅游、休闲、养生、居住的胜地。
结 语
非遗馆是开启上犹文化的活态传承交流展示平台,使这些民族瑰宝历久弥新的,就是上犹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结尾处再次展现出上犹县不仅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更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彰显出非遗传承的精神。用设计创造价值,用文化提升品位,充分将非遗文化宣传效益扩大到最大化。让观众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深深的沉醉于上犹独具魅力的文化氛围当中。是上犹县向全世界人民递交的一张非遗文化名片,促进旅游发展及产业链的形成。
·END·
文 字|上合文旅
图 片|上合文旅
排 版|王 鑫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