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18主旨论坛|从思考到实践,11位海内外专家共同诠释“多元和包容”

博展联盟 2023-10-07



5月18日下午,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和南京博物院承办的“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主旨论坛在南京博物院举办,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紧扣“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主题,围绕博物馆多样性的发展要求、博物馆促进社会和谐、疫情防控背景下博物馆功能等议题进行交流探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论坛并作题为“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包容发展的文化力量”的主旨发言。


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包容

发展的文化力量


关强在主旨发言中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关强指出,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和包容发展的文化力量,中国博物馆是推动文化均等、多元参与的开放平台,是推动教育公平、知识共享的文化力量,是促进创新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的文化推力,是与世界对话交流、增强合作的重要平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中国的博物馆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需求,博物馆藏品征集和研究导向逐步明确,优秀陈列展览不断涌现,社会教育与宣传推广手段日益丰富,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日渐深入,管理运营模式开始突破既有范式,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关强希望,面向未来,博物馆语境下的平等、多元与包容能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其社会价值:


①中国的博物馆聚焦“平等”,秉承“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实施多领域、多渠道和多区域融合式协同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多元”,有机融合“多元立体”发展方向,由封闭的自循环发展模式向开放的“多元大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在博物馆藏品征集、研究、展览和观众服务工作上,要更加关注当下的社会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盘活升级博物馆资源的存量,激活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增量;

凝聚“包容”,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用文化的力量消除偏见和冲突,促进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包容尊重、平等交流,增进不同国家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博物馆与当代社会


“可持续发展不是政治领导人或世界峰会的专属问题,相反,它是每个人和每个博物馆的日常任务和使命。

    ——阿尔贝托·加兰迪尼”


国际博协副主席 阿尔贝托·加兰迪尼 


①博物馆不仅是进行文物保护、开展交流、举办展览和教育的场所,也是参与事务、进行跨文化对话、凝聚社会和达成和解的场所,博物馆涉足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


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博物馆必须努力满足边缘群体的需求,对抗隔离和物理上的距离,当传统的现场活动已不可能进行,文化生产以数字化为主时,博物馆应该特别注意克服社会基础设施和文化数字化方面的差距。


③自1946年以来,国际博协和博物馆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核心使命和价值观却没有改变。存在已久的博物馆道德价值观是我们在当代的重要参考。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可持续,博物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必不可少。



博物馆建筑的多元化发展


“在当下,博物馆建筑越来越强调个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馆建筑与它的展陈内容、当地的文化都能结合起来,成为了展品的一部分。

——程泰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


①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博物馆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博物馆从展陈创新、功能复合的提升,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文化符号。


②博物馆建筑应强调个性,作为博物馆展品的一部分,建筑因环境、文化创意、随时代发展的审美取向的不同而不同。


③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博物馆展陈设计与建筑空间。



博物馆的平等观念及工作方法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Museums for equality : Diversity and inclusion,提醒我们时时不忘“平等”这一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并以开放的胸怀涵养更多元、更包容的博物馆文化。

——杨志刚”


上海博物馆馆长 杨志刚


现代以来,博物馆平等观念不断地在拓展和丰富之中,这个过程同时也塑造了博物馆的新形象和新的工作方法:


博物馆与观众:博物馆“俯下身子”、与观众建立朋友的关系,是博物馆工作方法中重要的策略。当前,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在新的建构当中,需要考虑如何给观众更丰富的互动与体验。


博物馆与社区:社区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的精髓是强调共同体的意识,博物馆与社区民众之间要培养共同体的意识,对文物与遗产双方应当是共同拥有、共同管理、共同阐释。


博物馆与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文化。博物馆在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彰显。



数字技术助力包容性博物馆


“在此时(新冠肺炎期间),看似遥远的文化机构已表现出他们可以用比以往更平等、更有趣、更富有成效的方式与公众沟通。

——崔斯川姆·亨特”


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V&A)馆长

崔斯川姆·亨特


①在以往,V&A从三个方面实现包容的博物馆理念:接触、包容、多样性,通过走进社区、包容不同的声音以及同国外合作实现。


②新冠肺炎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博物馆思考扩大接触、包容和多样性的新途径。疫情期间,V&A直接用虚拟展厅替代现实的展厅,观众的回应帮助博物馆重新构想其角色及藏品的作用。


③在数字领域,借此机遇,博物馆得以成为观众的直接合作伙伴,在他们的帮助下推动博物馆的学习、创新和参与。



从《国家宝藏》看博物馆的多元包容表达


“借由《国家宝藏》节目录制中的小故事,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分享对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理解和探索。

——于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

于蕾


平等:在与博物馆和博物馆人的沟通、浸润中树立一个平等地看待所有文物价值的观念,在解读历史、诠释文明的创作中,平等地看待所有不同认知起点的观众。


多元:以综艺的语言、戏剧的手法、观众的视角来演绎历史,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解读来桥接当下,努力为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文物提供一种实现多元表达的全新可能。


包容:博物馆人能够包容《国家宝藏》这类全新原创性节目的未知和不同,还能够反思不同、然后在求同存异中阔步前行。



包容的博物馆与社区发展


“博物馆如何能变得更具包容性,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一直探索下去。

—— 阿马雷斯沃尔·加拉”


国际博协前副主席、国际包容性博物馆协会执行理事

(澳大利亚、印度、美国)阿马雷斯沃尔·加拉


①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公共空间被限制,被改变,未来仍不可知。全球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大流行病结束后的博物馆将是什么样的?


②未来的博物馆是什么样子的?博物馆如何才能最好地将平等作为一种愿景,将公正作为一种结果,并实现所有层面上、文化上的多样性?博物馆如何变得更具有有包容性?我们如何才能利用博物馆整合有形和无形元素?等等这些问题值得在未来关注和探讨。


③保护是不容置疑的,社区发展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如何协调这两者,以建立一种以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四大支柱为坚实基础的,且具有包容性的遗产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值得博物馆人深入思考与探讨。



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与角色


“在疫情大流行的情况下,是博物馆把全球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博物馆始终是人类普遍价值的最权威机构。

——裴基同”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 裴基同


①今年的主旨在于应深思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危险性,重新树立博物馆应该追求的目标。


面对数字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要更谨慎地考虑因数字技术的深化所带来的问题。虽然,数字技术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具,但因为每个人的数字化素养和对新机器的接受能力存在差距,享受文化的权利也日益出现巨大的差距。因此,博物馆要考虑向大众提供不受场地限制、并能克服数字化素养差距的服务。


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发展、普及“无接触”文化服务。很多博物馆都在提供线上服务,这种线上服务不能代替实地参观的价值。所以,不仅要巩固线上服务,还需要开发新的策略,提高线下的博物馆参观量。


亚太地区联盟成员国博物馆的多边对话,向各国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中国博物馆协会、韩国博物馆以及亚太地区的其他博物馆需要共同讨论该如何重新定位我们的角色,为人类普遍价值做出贡献。



从“丝路之绸”到“丝路周”:

国丝馆致力于建设丝绸之路

文化遗产共同体


“中国丝绸博物馆也和大家一起努力,致力于倡导、建设一个多元包容的、有着丝绸之路精神共识的文化遗产共同体。

——赵丰”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赵丰


从丝绸之路到丝绸之路周,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朋友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不断推出系列展览、加强与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出丝绸之路倡议扩大影响力。


丝绸之路周的内容是关注门内门外、线下线上立体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旨在高举丝绸之路的旗帜,沿着“一带一路”的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丝绸之路周的意义是为了建立多元包容的文化遗产共同体。博物馆要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学术为支撑,搭建可信赖的平台;以主场和联动为模式,传播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定位文化中枢,倡导多元包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博物馆与公共记忆


“博物馆是现存及新涌现的公共记忆网络中最具沟通性的部分。

——托米斯拉夫·索拉”


世界最佳遗产组织主席 托米斯拉夫·索拉


①博物馆不仅仅存在博物馆建筑当中,博物馆无处不在,博物馆体验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经常性的、有序的、对社会负责的、有科学支持的集体经验的转移。


博物馆服务是社会战略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中国的博物馆需要借助延续了5000多年的精彩文化和文明经验获得提升,抓住自身身份这个核心,思考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协调公共记忆部门,功能协同增效的空间,一系列原创的国际活动和机构,微型博物馆网络,创新义务教育以及各种为世界遗产发展做出贡献的举措。



江苏早期博物馆发展的多样性实践


“只有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出的展品是多样性的,博物馆的展览和特色才能够多样性。

——龚良”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良


详述了南通博物苑和南京博物院(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江苏两个早期博物馆藏品类型多样丰富的发展史,多样性成为江苏早期博物馆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


江苏早期博物馆实践了从藏品、展览到博物馆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当下江苏博物馆群落也实现了多样性传承发展,其中包括博物馆和遗产地紧密结合、新建博物馆关注多样结合、修缮传统建筑作为博物馆、修建遗址公园、纪念性博物馆关注坏境改造、行业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特色鲜明。



·END·

转  自|弘博网

内容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

图  片|现场直播分享

排  版|王  鑫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往期回顾



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公布|5·18中国主会场惊艳!

第一季全国“最美讲解员身影”终选结果公布!

线上培训又来啦!六位专家带你深入了解“十大精品”背后的策划和形式手段运用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