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庚:流动的博物馆
近期活动:
点击获取大赛报名资料
李德庚
《流动的博物馆》
博物馆在西方它也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中国正赶上这些年,其实也是随着造城运动城市化运动的大的框架下。博物馆这些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像在深圳,可能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面可能会出现很多做博物馆,突然一下子会很多。那么这个概念也就被大家去重新的不断去思考去看,但是毕竟我们今天在说博物馆的时候,面对的是今天的人,面对是今天的社会,不再是我们在书上看到的,或者说甚至是我们现在在欧美社会所看到的大部分情况下的博物馆,它其实是在变化的。
这是从一本书叫《流动的现代》copy过来的。我觉得这个题目挺好,我就把它改成了《流动的博物馆》。为什么要做博物馆?其实哪怕是在很早以前,人为什么要做博物馆?要知道其实不管我们怎么讲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等等,其实任何人比如说都只有一生,这一点你没有改变,到现在为止没有改变。
任何人,你不管是说每天走坐多快的交通工具,有互联网有虚拟现实有多少技术的辅助,你依然永远生活在时间和空间的某一个交叉点上,任何一刻都是,报道每一秒,报道每一生都是如此。这个就是一个现实的牢笼。某种意义上来讲,所以其实很多人说这几千年来人都追求一种感觉,叫解放和自由。什么叫解放?比如说鲍曼他说过一句话,解放就是从社会中获得解放,从个人的这种精神和意志来讲,就是从社会中获得解放。
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一种感觉,也就是说你感到自由,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叫什么是叫自由,自由都是人自己感到的东西。
那么有一个他说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挺好的,在想象力不超过人们的实际欲求,在想象力和实际欲求都不超过行动能力的意义上,人们可以感到自由。
也就这里头提到了三个东西:想象力,实际欲求和行动能力。这三个之间就是人经常性的比如说困惑,包括苦闷、难受,其实很多精神上的这种东西都是来自于这三个之间是不平衡。最通常见到的,实际欲求,你想得很多,但你实现不了,这种就是人精神上的困境,很多是来自于人内心的这种问题。
实际上博物馆,即便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博物馆,它依然是有一道围墙把它跟现实隔离起来。
在里面其实你看到的东西跟一个现实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现实的逻辑,今天下午此时此刻我们大家都在这,我这一刻在这讲,大家此时此刻在听我讲,尽管在座的很多人相互之间不认识,但是由于这个原因,此时此刻都呆在了这里。即便整个空间里头的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蒙太奇,但是它依然被纳入了一个理由或一个故事里头来。其实博物馆也是如此。大部分博物馆你看到的那些东西,它都是来自于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来自于不同的时代。
其实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博物馆里面呈现的都是蒙太奇,都是另一套故事的讲法,超越了现实逻辑的另一套讲法来讲给现实的人听,所有的博物馆里头都是一个主观世界,当然它有客观世界的一面,它从社会存在来讲是客观的,但实际上都是根据人的主观认识来重新安排的。一个看上去很像客观世界的地方。 今天的世界简单来说是由空间、物、人以及你怎么去面对他的关系来决定,现实世界都是如此。
所以本质上不管博物馆如何变化,我觉得这句话反而是用来形容博物馆的一个绝佳的句子,它是为了帮助人们去抗拒时空压缩的迫害。回到我刚才说的,人永远处于某一时空的束缚之中,博物馆通过这种超现实,把想象和现实融在一起,破除了时空观念的一种组合方式,帮助人去重新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
家庭的博物馆概念:
社会化的现代博物馆:
其实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化的状况。比如说我们可以看看到的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等,它其实是个文化保护区。另外博物馆在今天可能另一个重要的就是被视为艺术课堂,它跟我们所见的大学中学小学是一种接近类似的地方,你要给他讲很多东西,比如说你讲一个自然历史的发展,可能去自然历史博物馆比老师在上面黑板上不停的写,要有效的多。它就变成一种知识课堂。回到我们直观所看到的这些,我们经常看到的这些博物馆,其实它就是个现代社会的产物。他跟我们说他和工厂学校饭馆,医院是一样的。现代社会实际是把人的生活需求给切割了,切割之后放到不同的空间里头去,那博物馆就承担着这种所谓的某一种使命。
这是一个美国小说家说的一句话,“你可以是博物馆,你也可以是现代的,但你不可能同时拥有两者“。大家这时候回到现代这个概念,基本上有一个简单定义,就是现代定义了,社会是一个不断流动的和变化的一种状态。
如果说社会是不断演变的,那么博物馆这种保留就变得极为可疑,因为你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状况下,你要设立一个博物馆的时候,永远有着对当下社会的判断之后,才设立这样一个东西,它其实人做的博物馆内永远是在面对博物馆外,你做一个虚拟的文化世界的时候,其实脑子里头对应的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世界。所以当现实世界在不断改变的时候,一个稳定不变的博物馆,这时候它的存在就变得非常可疑。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博物馆,从本质如果从逻辑上来讲,它并不现代。真正的现代的博物馆应该是一种与现实相关联和相通的一种状态。博物馆的空间,我把它定义为一种文化观念的游戏场。
在美国有一个航母退役了,也被当作博物馆;甚至在纽约有一个小电梯,电梯不用了,电梯被盗;在一个荒漠里面有一个人,就他把荒漠里头一块地方变成了博物馆;还有在西班牙、英国还有南美那边都曾经设立了一个现在应该也还在的海底博物馆。要知道荒漠和海底这是过去一般人都不会去的地方。要说哪天火星上或者是月球上有博物馆,我一点都不会奇怪,因为人已经把建博物馆当成一种本能,自然地会把它拓展到任何你可能会去的领域,甚至现在还有网络上的博物馆。也就是说在今天只要我们对认定有空间的地方,我们就会把它试图做成博物馆。
我们回到博物馆本身,博物馆空间是什么?大家想想看,早年的博物馆空间是从藏品库里延伸出来的,我用一个词叫织出来的。
所以总结,对于空间来讲就这么几个东西,第一,任何地方在今天都可能是博物馆。第二,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容器,而是与展品叙事时间现实以及虚拟世界交织在一起。在一个空间不见得是中性的,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叙事构建里面去,这就是今天我们对于空间的一个理解。
博物馆里头的物是在不断进化的。在物质匮乏时代,那会儿就是看新鲜的东西。比如说古代富人喜欢太湖石,除了符合文人的观点之外,在水底下不好拿,对吧?包括过去的欧洲贵族都是从远的地方搜罗一些奇花异草过来,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不出现。工业革命之后,这种收藏或者展览更多地去扮演物化,要去扮演保护过去的记忆,承载过去的记忆,或者是去开拓、承载一些知识。
到了今天当代性思潮,博物馆观念互联网出现之后,它基本上就是一个是重新审视当代生活。当然在哲学里这是很常见的,对于当代性是有明确定义的。大家总认为物是有大小概念,什么样东西能叫物?比如说今天可能很多这种博物馆里出现的物的状态,是它可以构成任何形象,任何尺度,物理状态可变密度可变动态,所以他给人去重新表达。
当然物的概念会拓展,文字、声音、气味越来越多的成为物的范畴,甚至是戴上一个虚拟的眼镜,今天物已经不太需要实体了,在代码里面就可以完成所有物的设想。
物在博物馆里头,有时候是直接被解构,有时候是它的意义被解构,重新被处理的。 博物馆不是把东西放到博物馆里让人看,我们把它叫做物的剧院,故事要去表演。
在一些更加注重整体知识的博物馆里面,物就是共同演出了,它自身并不重要,甚至有些东西它也不是真品,但是是不是真品都不重要了,它重要的是相互之间协调,去产生一种共同演出,去讲述另一个东西。 物的直接的形态是可以表演的。
就是说在今天其实这些东西本身都是人,你会发现人和物之间联合在表演,你自己也在改变你的观展关系,同时你自己也成为了整个展览的表演者。所以在今天事实上展品就是从司空见惯中解放出来,重新进行审视的课题。我们跳出了日常,因为今天猎奇是没有意义的,快速交通互联网已经把所有的奇观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再需要一个简单的奇观,而更需要一种对生活的重新审视。观众也在进化,观众不止是到博物馆里看看东西的人。
大家看日常就是很简单,就是非常复杂的身份,大家每个人走出今天,走出这个空间,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复杂的。一般博物馆身份很单一,就是观众。你跟空间的所被观察力是一个欣赏和被欣赏的关系,是被定义了很清楚。所以是康德的一句话叫:“无利害的审美静观”。你的参与性决定了其实博物馆是在重新叙事,重新塑造事件,在这个里面,观众被迫或者主动成为了参与者,甚至成为一种共同去寻找结果的建设者。
所以实际上不光是物,人是在被解构的,人实际上是一种感官综合体。在博物馆里感官是被分解、屏蔽、强化或者重组的。通常意义上的传统关注是什么?大家想想看,我们是被强化了视觉的。一般来说,博物馆是被强化了视觉的,控制你的听觉,禁止你的触觉嗅觉和味觉。想想看博物馆那些牌子都已经告诉你这些了。禁止喧哗,禁止触摸,禁止带吃的东西进来,对吧?
他都已经告诉你这些。然后听觉是控制,它不见得是完全没有,比如说你去卢浮宫,你去看展览,他会有很多那种解说。各种语言都有,你可以拿着,所以听觉不是完全禁止,但是是被控制。
在现在慢慢地在解禁,比如说一些私密化的处理的方式,让味觉、听觉也可以进入博物馆。你在给感官的深度探索,因为我们在我们人类文化里面,实际上一直是对于视觉文化是比较重视的。对于其他的感官探索,可能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所以这些东西是慢慢在博物馆实验厂里不断被解禁,被探索。
比如说这个是在伦敦儿童博物馆里头可以吃的展品,就是儿童他们做的一个吃的展品的展览,可以吃味觉。
人在博物馆里开始是什么?移动、观看、学习,就是刚才那三个奇观。当所有的这些感官都打开之后,慢慢生成的,就是说移动、感知、改变、思考,就是人实际上在博物馆里头参与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
有一个美国作家叫丹尼尔·平克,他写过一本书叫全新思维,但是他里头提了一个关键性的东西,就说人随着社会的教育在不断的提升,未来的一代在有些东西上的能力是超过传统一代的。包含人的设计感、故事力、交想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而这些六项的所有东西都指向了一个完美博物馆观众的状态。
从观看到体验,从传播到实验统计,从结论到过程,这是整个现在博物馆整个的一个在主体层面的发展趋势。所谓的新观众就是一种积极参与叙事实验的新主体,就是跳出日常去进入到一个新的文化观念的游戏场去实验。
回到这个事情最根本的一面,博物馆到底跟现实有什么关系?最根本的它是由文化视角来塑造的,不是由生活的这些规律来塑造,以自由来重构世界。知识这里头有两点是重要的,第一,知识不再是确定性的,是一种灵活的活跃状态持续更新。第二是非精英群体的参与,对于知识的构建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过去总觉得学校里头学知识是已有的东西告诉你,但事实上并不见得如此。包括文化也不仅借鉴了一些所谓的什么文物是文化,什么东西是文化,不见得。所以在今天实际上博物馆早年更多的是知识传播的功能,但其实在今天社会里头需要更多的是一种观念生产,因为知识很简单。
今天更多它需要提供的是视角,今天的人会从不同的视角里头去判断最佳的最有效的认识。那么博物馆就要提供多元视角,不能以一个单一的文化权威的方式去讲故事。第二,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没有什么东西是终极的,所有的现在今天都是为了走向下一个。现在所有的东西都在今天都在扮演着为明天做铺路的角色,那么在博物馆里,他那所有的东西也都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现实世界也是如此。
那么,在博物馆里头一直有两个东西是重要的,一个叫真实,一个叫公共性。
想象难道不是另一种真实吗?所以想象的真实也开始进入。换句话说,人感觉到真是有别的重要,有时候我感觉到了他什么,我感觉不到就不认为它是真实,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主观,但这确实也是一种真实。还有对现实关照的真实。就是说在今天展览,如果你还是呆在高墙之内,假装跟现实没有关系,这真实吗?如果你能够去跟现实去发生更加有意义的联系,这种真实就是对现实关照的真实。所以真实这个概念即便我们依然在讲真实,那么他因为这个概念是在不断的被延展的。
早年博物馆是对真实的概念进行修补的,后来就博物馆更着重于寻求更本质的普遍意义,实现诗性与美学意义上的升华。
早些大家要知道博物馆是博学家在讲故事。慢慢的你知道这里头就是进入了一个危机,博学家确实你比较博学,但是你并不意味着全知。但当变成这么一个关系时,博物馆创作者必须给观众讲真理,当他不懂的时候,他就必须去装懂他,假装他什么都知道。但其实这个事情是不存在的,那么这就陷入了一种文化的危机。
慢慢的就是在现代的转换,比如说这是美国的911博物馆,它其实这个手法就是有一点就是说第一它只是做记录者,叙事者不再假装是个博学家,它更多地做好记录,同时再把创作者自己的个人评注加入进去,就是说这是我们的感想,理解,然后公众可以接纳,也可以不接纳,甚至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都可以,变成了一个相对更加平等和忠实的一种对话状态。
还有一些就是说它强调一种特殊观念,来创造新的逻辑,或者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那么这种东西它的所有根源都来自于一个新的观念,这时候人到这来看,实际上你看的是观念,看到是这个人的思想,看到是一种新的理解事情的方式。
还有一种是叫做文化实验场,就是说更多的比如说就像策展人,或者说是一个展览的创作者,他扮演的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它需要邀请更多的人进入到一个创作或者是过程模式里头来,让整个这个事情变成一个事件,一个事先不可能知道的结果。
但是实际上今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说博学家和诗人的结合,当然博物馆你肯定可能有博学家的这一面,但是在传统里面更多的关注的是知识呈现这个知识本身。但是要知道在今天人去博物馆首先需要一个理由,这个地方必须是给我有感觉的。
那么就像人对世界的认知,也不仅仅是那些历史学家的阐述,甚至包括私人的陈述,都是对这个世界都是真正发生的事情。就像大家会发现关于这种历史性的东西和诗歌性的东西的这种区别,这两者之间这是人类文化里头必行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可能在过去的博物馆里过多的强调的是这一面。
所以在博物馆里过去他会分,比如说美术馆去扮演的更多的是类似于这种事情,它是分离的。相当于博物馆也被在工业化流程里面被切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这是博学家看待世界和私人世界之间的区别。同样的事情,其实这个世界是同一个,但是人看它的角度和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今天的策展人会扮演什么角色?展览里面,策展人会扮演话题的发起人,参展人变成演绎话题者。还有一种策展人会扮演一个规则的设计师,让观众去参与叙事。他还可以做项目主持人,甚至有的博物馆自身它已经看不到它的边界,你甚至不知道那个博物馆在哪里,他在城市参与其中,很多地方它都是这种博物馆更加成为的一个项目,是在不断演进中的一个项目。
整个叙事里面其实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如果你讲的事情是跟今天有距离的,你就要找到他跟今天的人,今天的社会,你所生活的环境有共振的那一面。如果你跟今天离得很近,话题,那么你就要想办法退远,以一个完全陌生的视角来观察你生活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一定叙事的空间,脱离日常。
那么文化视角是什么?文化视角就是在自由的框架下去尝试重构世界。
回到一个比较整体的一个理解里面,大家在平时在生活里头可能会读到很多这种词,什么冲突断裂,跨界重建再生等等这种词,是在今天的都是文化里边特别爱用的一些词。他其实说明什么?
说明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以及专业碰撞,就像令狐在开始他说包豪斯的时候,实际上其实也含有了这一面,就是包豪斯当年。其实他们那些人叫大家一起要融合做事情,但是又是面对一个工业化的专业之间切割的一种社会状态。那么这种专业切割的社会状态在今天依然存在。但是今天不光是专业之间的切割是个问题,而更多的在今天还面对着比当年更多的是发展速度又加快,还有一个速度上的断裂问题。
所以在今天你会发现,每个人可能在自己生活的场景和领域里头都会意识都会有这种感觉,就是说我找不到可以确定的东西,我找不到可以依赖的东西,因为他整个社会变成一种极端的,动态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就意味着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帮助你去定义自身,甚至定义你的职业。
所以在这种状态之下,回到一句话叫什么?是当代。当代不是仅仅是个时间概念,当代是个观念。这文化里边更多指代是一种观念,同时间一道,而非在时间之内。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这句话,你总是在这个时间之下,但是要跳出现实给你的设定,以一个能够离开一定距离的方式来重新看待你自己所处的,不管是你个体所处的状况,还是你社会的状况,这时候你可能能给他一个帮助。
那么博物馆在这个时候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什么?就是说在它可以在看似断裂和冲突的事物之中引入新的事物。博物馆天然具有具备这种蒙太奇的组织形式,在看似纷乱繁杂的观念中引入新的视角,让整个这个东西变成一个。
·END·
来 源|闻博苑
排 版|李美淇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推荐阅读
创意作品层出不穷?首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报名如火如荼……
古老建筑更适宜居住的原因是...
博物馆旅游业的问题、机遇、路径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