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有多远 | 馆长说:“创新”的DNA一直存在我们的心里

博展联盟 2023-10-07


近期活动:

点击获取大赛报名材料


馆 长 说



“我就是凭着一颗热爱运河和博物馆的心向前走。”


王英翔微笑着说,眸中尽是真诚。


身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馆长的她满溢情怀又不乏实干精神,生活中却温柔和煦,娇小外表下隐匿着的内核能量巨大:“我2014年入馆,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和团队一起一步步看着这个博物馆走到今天。博物馆要成长,不可能停留在老地方,不进则退,所以我非常赞成博物馆的自我突破,大家保持干劲往前闯!”


白墙黑瓦,狭长弄巷。


杭州工艺土壤深厚,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扩张,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新世纪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拱宸桥西侧的老工业遗址处建立博物馆,希望以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为基础,依托老棉纺织厂、桥西土特产仓库、红雷丝织厂等老建筑,建成一座立足杭州、面向全国的专题博物馆群落。


视频


2009年,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对外开放,首任馆长陶学锋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为这座运河畔博物馆打下坚实基础,现任馆长王英翔不仅较好继承了此精神志气,更擅联合开放,携手同仁,将博物馆建设推向新高峰。岁月绵长,这座目前国内最大的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已11岁了。


这是一个虽长尤短的时间。


工艺美术,是人类对自己的自信,也是对时光的敬畏。“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曾如此断言。确然,运河基因与创新开放的DNA已深度融入这座博物馆的血液,“工美”特色的时代命题又时刻督促其反思,不断探索中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实践着文博体系新的前行模式,更生发着诸多可能。


2020年9月12日-12月13日,“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II”---“永远有多远”启幕。这是该博物馆联手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启动的第二个跨界系列展览项目,拟围绕“生命观”实践历史与当下的并置,通过文物与当代艺术的碰撞焕发新的能量。


藉此机缘,雅昌艺术头条特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馆长王英翔深度聊了聊。


Q&A

Q:雅昌艺术头条

A: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馆长王英翔


Q:

进入博物馆系统之后,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

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什么这么晚才来。虽然要学的内容很多,但博物馆教会我的更多。  


这几年博物馆的发展非常快,我们也面临压力。以今年疫情为例,原有的优势项目成了软肋,因为公众不能线下体验,线上也体验不了。我们及时调整策略,积极开展线上开幕、直播导览等,这个过程中年轻团队非常努力。这件事也刺激着我们更积极地创新,与专业平台加强合作,拓展更深度的项目等。



Q:

自2009年对外开放以来,工美馆群已经11岁了,这期间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


A:

虽然我们才11岁,但已经经历了扩建、体制调整等多个阶段,业务上也获得了一些发展。但当下年轻的有实力的馆有很多,所以要踏实做好工作,努力往前走。


有次我和朋友看展,她问:前人留给我们这么多宝贝,我们这代人能带给后人什么?我一下子就呆住了,这是我们这代人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11年是我们的新起点,又是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接下来的五年内,我们首先要努力提升文保科研;其次是培养年轻人,不同岗位都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能创造自己的价值;再次是期待社教和文创领域开放更多授权,开展多元合作。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机构,“开门办馆”的含义是多重的,不仅指物理空间的“开门”,更旨在视野上的“开门”。



Q:

您个人的治馆理念是什么?


A:

一路走来,我就是希望不断突破自己,以开放的心态跳出固有经验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每年定一个小目标,每年能往前走一点。不知道这算不算治馆理念,但至少是我比较朴素的一个想法。


成为馆长后,我就觉得要对博物馆负责,不能停,总要往前走。其实我很幸运,博物馆也在感动我。首先我是被馆里的同志们感动,他们非常努力,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加班加点,真的是全年无休、任劳任怨。很多人都保有筹建时的激情,这个状态下,我怎么可以对不起他们呢?


同时,进入博物馆后发现它就是一个大家庭,全国博物馆系统的专家、馆长们都愿意帮助我们,也乐意倾听我们的想法,这些都让我感动。包括主管领导对我们也很支持,这样的情况下我更不允许自己后退。这种双向感染的过程使我突破了原先某些固有思路,会愿意尝试,也愿意容错。我们的团队进取意识也很强,展览、讲解、社教、安保、参观接待等全局观很突出,这也坚定了我的决心,付出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


作为馆长,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作用就是调动更多资源,发挥更多积极性,争取让整个馆往前走。



Q:

您觉得还有哪些进步空间?


A:

客观而言,自有藏品和文物研究两方面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此外,社教尚未形成品牌体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深厚藏品和研究基础,社教活动很难做大文章。但我不希望这些短板一直存在,必须尽快解决。所以,这两方面都需要加强,也非常希望得到上级部门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与指导。


我馆有十六字方针:专题特色、运河特征、杭州特色、平民特性。每年的年度复盘时,我们都会据此反思是否初心不忘。我相信,只要大家有共同认知,事情就能向前推进,接下来肯定会更好。



Q:

这些年,工美馆群在文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A:

建馆初期,我们就成立了文创公司开展自营式文创,后因隶属关系的调整,我们寻找第三方授权模式开展文创工作,在开发利用馆群IP的基础上注重自主原创。拓展社会交流,开设文创商店等,2018年参加第八届博博会时还获得了“弘博奖—最佳参与奖”。


Q:

自建馆以来,工美馆群的原创展始终成绩亮眼,如“海市蜃楼:17至20世纪中国外销装饰艺术展”、“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等均使人印象深刻。对自主展览体系的构建和气质的锻造,您有怎样的规划或心得?


A:

建馆至今,我们秉持开放格局,不断尝试和突破,很多同仁都是从筹建开始就一直跟着这个博物馆成长,“创新”的DNA一直存在我们的心里。虽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但创建之初相关领导就要求我们创省级一流,并努力向国家级博物馆看齐,所以“创新”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常态。


展览是博物馆常办常新的重要抓手之一,首任馆长定下了以策展为中心带动其它业务工作的策略,对此我很认同。经过多年打磨,已经锻炼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其实,我们一直注重将原创展作为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进行打造,并以此为抓手全面统筹与提升各项工作。通过“制度指导”与“项目管理”更有效地整合资源。从最初的引进展,到现在的自主原创展,策展能力不断提升。今年6月,我们召开了原创展策展人负责制实施动员大会,正式实施从“部门策展”向“策展人策展”的过渡与转变。就是希望以原创展为抓手,项目带动,让更多的青年策展人走向前台,实施抱负,也为公众打造品质更优的展览。



Q:

原创展览中,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跨界系列独具特色,展现了一座博物馆群宏大的格局与眼界。您如何看待此类跨界实践?对即将于9月12日亮相的“永生展”,您又有何期待?


A:

跨界展其实我们做了好几场,第一场是影像记录的手工艺展览,接下来就是“女神的装备”展,展出后发现年轻人很喜欢,文博界也觉得眼前一亮,这些创新和尝试都在不断地带给我们信心。


说实话,最初我觉得“永生展”的命题太高深,只有年轻人才敢直面,但我也觉得博物馆的确应该聚焦此类深度课题,而且年轻人有这个决心和想法,就应该鼓励他们去做。这个展览去年就开始策划了,没想到今年遇上了疫情,这是一种巧合,但疫情之后博物馆如何激发更多的创意,扩大文化传播却更值得深思。


总体而言,我赞成这种尝试,特别是在当下抛出这个命题。博物馆就应该客观反映事实存在,我不知道这个展览后续会引起怎样的反响,但我觉得应该做。



Q:

博物馆展柜中的从来不是工艺美术的全部,回到生活中的工艺美术才有生命力。新时代需要重新激活传统工艺。您对此有怎样的思虑?


A:

工艺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美轮美奂的工艺精髓,也在于其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它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事实上,文物也是工艺美术,和博物馆息息相关。因此,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纳入我们的视野,和当代艺术的合作也顺理成章,接下来我们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当前,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上升已成为国家战略,这向现代博物馆提出了全新课题。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行动。去年藉十周年之际,我馆承办了“工艺振兴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工艺振兴”论坛,便是切入点之一,整体推进框架亦在慢慢形成。


*转自雅昌艺术头条独家报道



新展开展

(识别海报中的二维码了解更多展览信息)




·END·

文  字|雅昌艺术头条

图  片|杭州工艺美术馆

排  版|王  鑫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往期回顾


创意大赛 | 报名表文字太多?收藏这篇文章,轻松解决报名材料问题

灯光会说话 | 好的灯光加上合理的照明设计,如同给文物配了解说员

名画细节|每个细节都倾注了画家的心血与笔墨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