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2020 eMedClub丨医麦客2020外泌体技术转化论坛预报名
大会背景
20世纪80年代,Johnstone等人首次描述了外泌体(Exosomes)。他们指出,从培养的单层细胞中脱落的囊泡保留了与亲代细胞相似的酶活性。这种小囊泡是由细胞内核内体(endosome)向内出芽形成的,导致形成多泡体(MVBs),其可与质膜(PM)融合并将外泌体释放出细胞。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40nm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蛋白质、非编码RNA (miRNA、lncRNA)、mRNA、脂质等功能物质的载体,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外泌体可能参与癌症治疗的耐药性。它可以在与靶细胞结合后直接与PM融合,也可以通过特殊的内吞途径内化。因此,外泌体可将其内容物递送至靶细胞,并引发其生物学功能。
虽然外泌体在治疗应用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是,要在这一领域取得进展,需要克服一些基本障碍。
首先,该领域的一个主要限制是缺乏标准的外泌体分离和纯化技术。传统的分离方法需要多步超速离心。这种方法比较繁琐,并且获得的外泌体往往被其他类型的EVs污染。由于外泌体的靶向性和递送能力在治疗应用中至关重要,非外泌体EVs的存在将影响治疗效率。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外泌体分离方法是当前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次,外泌体的细胞来源需要受到更多关注。在利用外泌体进行癌症治疗时,应避免从癌细胞中获取外泌体,因为它们可能含有可能导致癌症进展的致癌驱动力。此外,不同细胞来源可能影响外泌体递送特性。因此,在应用外泌体作为治疗载体之前,需要对外泌体进行彻底和精确的表征研究。
最后,即使使用相同类型的供体细胞,从细胞培养物中提取的外泌体也会发生变化,表现出不一致的特性。目前的细胞培养和外泌体纯化技术限制了外泌体的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因此,在外泌体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平台之前,需要可扩展的制造工艺,以快速、可重复和经济的方式生产外泌体。
精准捕获·推动诊疗
2020年迎来外泌体药物发展的重要元年,医麦客作为新锐的生物医药产业媒体,一直专注于新技术的突破并通过产业融合推动技术临床转化。BIS·2020系列产业峰会即将在来年拉开序幕。我们诚邀您参加本次大会,共谋产业发展机遇。
扫码预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