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8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大嫂:那一年,我19岁的大姐被洪流吞没

莫非闲言 世态万象 2020-08-18


【原创:为之】

一个悲壮的故事,一缕无尽的思念,一段出自内心的感慨。如果您也是当年下乡的知青,读之一定能触动您的心灵。

                                  ­——编者

这篇纪实文章是为我的大嫂写的,写她对一个人的思念,一个痛彻心扉的思念!

这个人是她的大姐。

我的大嫂叫程满英,大嫂的大姐叫程月蓉。姐妹俩有很深的手足之情,却没能长年厮守。大姐在她只有18岁的时候,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洪流挟裹到海南岛,成为一名有部队编制的农场的知识青年,两年后又被另一场洪流吞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时光过去将近50年了,大嫂对大姐的思念丝毫没有因时光的冲刷而淡漠,反而越加的强烈。

 


大嫂眼中的大姐

 

大嫂的自述:从我记事起,我家住在广州市。大姐比我大8岁,是老大。弟妹都还小,都靠大姐呵护。大姐最聪明懂事,不用父母操心,读书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都是最优秀,还考取了广州市重点中学。大姐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那个年代时兴学俄语。   

记得那时大姐到学校上课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因为学校离家远,中午不回家。父母给大姐的零用钱,大姐总是很节省,为了给弟妹买点东西,连吃饭钱也省了不吃,大姐有时买一个苹果或杨桃带回来分给弟妹吃,自己确舍不得吃一口。有时还买个小玩具给弟妹玩,记得买了个小公鸡和小青蛙都是上发条的,上满了发条往地上一放,小公鸡、小青蛙就会在地上一蹦一跳的走。我们几个玩得可高兴了,大姐看着弟妹们的样子她也很开心。
     那时家里生活比较困难,父亲买不起烟抽。大姐经常去电影院,等电影院快放完了打开大门时,大姐就冲进放映厅,蹬在地上捡别人抽过丢掉的烟头。当年的香烟是不带过滤嘴的,每截烟头都有烟丝。捡回来大姐把一个个烟头掰开,把里的烟丝弄出来,再用纸卷成烟卷给父亲抽……

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大姐的学习成绩都优秀,是班里的骨干,威信很高。她还具有运动天赋,爆发力好,短跑能力很强,在小学男女生中她跑得最快。上中学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因为出身好,参加了红卫兵。
     大姐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大姐。
    大姐有着她个人的信念和信仰,她带着自己的信念和信仰,执着地跟随那个年代走向自己的理想,下放到海南岛兵团农场……。
     当初,我爸爸并不同意她去海南,而是希望她下放回湖北老家。可是大姐坚决不同意,她说不走独木桥,要跟着大部队走。

谁知道这一走竟然就是永别!

 

成为英勇烈士的大姐

1970628日,在席卷海南的特大台风中,为保护水电站的抗洪斗争中英勇牺牲了!

因为大嫂不在大姐牺牲的现场,大姐牺牲的过程无从了解,后来看到当年《南方日报》的一篇通讯报道,才知道是怎么牺牲的。

《南方日报》的通讯:

 

《东岭农场三知青烈士舍身护坝挡洪水》

1970628日,地处万宁县六连岭山区,连续几天几夜的暴雨狂降,使龙滚河河水猛涨。这一天兵团二师四团六连报警的钟声在风雨中凄厉地敲响,“大水要冲水电站了,大家快去抢救!”全体指战员一听到紧急命令,都火速赶往大坝。这是为了解决当地发电和灌溉,由兵团投资10多万元,兴建的一个装机容量60千瓦水电站的拦河大坝,但该大坝尚未合龙完工。这时,水位已由几十厘米涨到10米,汹涌的急流以每秒七、八米的流速不断冲击着还未合龙的大坝口,灰石沙袋不断被冲落。   情况十分危急!有指挥员在高处大声喊:“为了保护国家财产,我们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用人体挡住急流、保护大坝!”“跳下水去,用身体护坝!”有一些知青也跟着喊道。三位女知青胡志红、程明蓉、谢红军马上响应,毫不犹豫地跳到激流中,用姑娘家孱弱的身躯,顶护正在沉重下滑的沙袋。
   
其他9个男知青、职工也相继跳入水中。山洪在咆哮,险情在扩大,仅仅几个血肉之躯怎能抵得住汹涌的洪水呢?连长见到情况十分危险,大喊叫大家快上来。水下的人都紧张地往上攀,一个、二个、三个,这时,一个滔天巨浪闷声打下来,将余下的9人从6米高的坝沿一起卷入水底。所有岸上的人都被这突然出现的险情惊呆了。
   
为抢救水下的人,指导员、连长一同带头跳入激流,六连的知青和团工程队的40多个人几乎同时纵身跃下。人们在翻滚的浊浪中大声地呼喊,紧张地搜寻,终于,有6位水下的人被救上来,可是,胡志红、程明蓉、谢红军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三人中,年纪最大的二十岁,最小的仅十八岁,都是来自广东的知青。
  
三位花季少女的死,牵动了兵团的师、团首长。在安葬“三姐妹”的那一天,六连的全体老工人来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广州六中的知青战友们都来了。她们被安葬在电站上游向阳的高坡上。后来她们的事迹刊曾登在南方日报,国家民政部批准授予她们为革命烈士。
                                                     
作者:潘毅敏符耀彩。

 后来,兵团为她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把她们三人安葬在电站上游向阳的高坡上。

 


千里奔波祭奠大姐

  

我一直不知道大嫂还有一位早已成为烈士的大姐。

去年,我手机忽然收到大嫂发来的视频,是从车窗里拍下的。我回问道:“啊!大嫂!你们又要上哪去旅游啦!”

  “不是!我们这次是回株洲老家!我妈妈病了,我们回去看看她!她一直是我大哥在照顾!我非常感谢我大哥!”

   在这以后的几天里,我从微信中得知,她母亲已经95岁高龄,虽身体尚健朗,但毕竟年老体弱,身边不能离人。

后来我的大哥告诉我,岳母终日郁郁不乐,心事重重。你如果一天不找她说话,她就一天闷着,从来不主动说话。

微信里又传来了她透过车窗拍下的沿途风光——

“啊!大嫂!你们回程了吗?”

不!我们还在南下的路上!去海南!
顺便到海南逛逛,不错的选择!海南是个好地方,大嫂这个旅游线路选得好!
不是!我们这次去海南是看望大姐!
看望大姐?我不禁疑惑道,亲大姐吗?
是的!是我的亲大姐!
你还有个大姐在海南?以前怎么没听说过?
她是当年作为广州的老知青下放到海南的。快五十年了,我一直没有机会去看她。今年知情下乡六十周年,所以这次决心一定要去海南!这也是我妈妈多年的心愿。所以我也是带着母亲的嘱托去海南的!

   我以为她的大姐当年下放到海南,就此留在海南工作,至今还健在,没想到她此次去是为了祭奠一位死去的人。

  直到几天后,她发给我一张长跪在大姐墓前的照片,我才知道她的大姐是一位牺牲在那片热土上的下放知情。

  随后,她又发来一段话:

 628日是个特别的日子,也是我心里最痛最痛的日子。
47
年了!亲爱的大姐和另外两位大姐姐!我永远怀念您们……
您们是天上的星星!
每天天黑后,我都要站在屋外看着星星,心里默念着你们!

 


我的感慨

放下手机,我不禁陷入沉思,感到还有很多话要说——

 

在我看来,“文革”是一个不需要英雄却产生了很多英雄的时代!对这些英雄的评价,往往因时世的变迁而有天壤之别。为防非议,这里面的例子就不列举了,因为我要说的是另一类英雄。这类英雄不会因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非议而褪色!因为他们以自己生命和鲜血维护的是人类见义勇为、精忠报国的普世价值。这种人类珍贵的精神遗产,必将永远成为人们前赴后继的巨大动力。
    而大嫂的大姐程明蓉等三姐妹应当属于这一类的英雄。
    

与她们的事迹非常相似的一位英雄代表,我们大家恐怕都不会忘记:那就是当时名闻全国的上海知青金训华。记得当年由于一部长篇叙事诗集《金训华之歌》和一幅表现金训华抗洪形象的著名油画而使他成为百万知青的光辉典型。


应该说,这三姐妹在洪水中的纵身一跃,其壮烈程度并不逊色于金训华,只是因为宣传的力度不同而彰显有别罢了。

这里,请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希望在对英雄作横向对比中比出高低。因为那不仅是徒劳无益的,而且也是对英雄的一种亵渎。而更重要的一点,这也是我的良心所不能允许的。

  我之所以作这样的对比是因为我由此触发了对这一话题的换一个角度的思考——即在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大量知识青年非正常死亡的问题。

非正常死亡,是指因不当伤害、斗殴、自杀等而发生的死亡。

 “上山下乡”运动中到底有多少知青非正常死亡?网上的数字未必可靠,我不敢引述。但有一句话如作为模糊概念应该是可取的,即不亚于一场重大战役的死亡人数!

程明蓉三姐妹属于烈士,当然不在此例。

而据大嫂转发的视屏,就在万宁县的邻县的一个农场,也曾发生过二十三名知青被山洪夺去生命的悲剧,他们显然属于非正常死亡!

但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就会质疑“正常”或“非正常”死亡的界限的合理性。
  我认为:如果没有当年“上山下乡”这股洪流,那么成千上万的“正常或非正性死亡”就无从谈起了。

正是出于这一理念,在排除了感情因素后,我更倾向于将从程明蓉到金训华这样的英雄到所有死于下放的知青,都看作是非正常死亡!
  我不由得想到:如果大姐她当年没有成为英雄,那么大嫂现在所拥有的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姐呢?
  或许,她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

或许,凭着大姐对信仰追求的执着(大嫂语)我们不能怀疑他会在随后的人生搏斗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并创造出一定的成就,甚或成为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女强人;
  或许,他并没有作出什么特殊的业绩,而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勤勤恳恳地干到退休;
  或许,退一万步讲,她也像很多老知青那样在以后的改革大潮中下岗、待业,经过艰难的苦斗熬到退休。
  或许……或许……!
  但历史没有那么多或许!

历史没有给她提供任何选择的权利!而是无情地将她的生命定位在她十九岁的青春年华里!

她已经被历史凝聚成一座纪念碑!

 啊!大姐和她的两位战友!
  她们的青春和热血已经播撤在海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化作一片椰子林,轻拂着湿热的、略带咸涩的海风,讲述着当年不该发生但却发生了的悲壮故事。

呜呼!斯人已矣,我复何言!且为长歌,以招魂魄。亦代大嫂遥寄情思云——

 

  写完这段感慨,我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怀念这位大姐的诗文。我平时爱好书法,于是很认真地将诗文以横幅形式抄写在宣纸上。现将诗文和书法粘贴于下,一并请网友评点。

(舆论管控,写作不易,您对原创作品的点赞、转发、关注,亦或打赏,都是对作者莫大的鼓励!)


反复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精彩文章等着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