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媒体关注山西】煤炭大省山西“母亲河”的绿色之变

新闻融媒体中心 山西新闻联播 2022-11-12


新华社太原11月9日电(记者申峰、王学涛)69岁的山西太原居民段铸已坚持冬泳20余年。早些年,他只能在汾河附近水质较好的小水塘里锻炼。谈起汾河旧模样,他忍不住叹息:“治理前,水是黄色的,聚集着成堆泡沫,还散发着臭鸡蛋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汾河周边煤矿开采,草木落灰,飞的麻雀都是黑的。”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绵延710余公里,哺育着这个煤炭大省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誉为山西的“母亲河”。然而,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汾河流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河道几乎断流,干流劣Ⅴ类水质比例一度达到68%。


游客在山西省太原市汾河景区休闲散步(1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改变始于1998年启动的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今年49岁的张玉红是这一工程的参与者、见证者。


“为提高防洪能力,一期工程从加固扩建大坝着手。”张玉红回忆,当时河道里杂草丛生,为改善蓄水功能,千余百姓义务参与到清除工作中。


2000年8月,汾河太原城区段开始蓄水,闻讯赶来的市民挤满岸边,大家看到水流欢呼雀跃:“水来了!”这一幕一直留在张玉红的脑海。


经过20余年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2021年秋,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顺利完成,昔日的“臭水沟”成为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汾河治理对防洪排涝、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等有重要作用。”张玉红如今在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防汛安全,治理后的汾河让他心里很踏实。


秋日的汾河景区,林木耸立,色彩斑斓。宽阔的河面让人想起汉武帝笔下“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画面。市民们沿河岸悠闲散步,怡然自得。


太原城区段是汾河治理的排头兵,也是汾河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


游客在山西省太原市汾河景区休闲散步(1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在临汾市,汾河岸一度被称为“环保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十余年前开始,当地政府大规模关停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


在取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汾河修复的经济效益正逐步显现。临汾市曲沃县汾河岸一处盐碱滩经过治理后成为占地2500亩的智慧菜谷,种上了香菇和花卉,还成为临汾市最大的育苗基地。


“一年盈利约3500万元。周边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打零工等获得相应收益。” 曲沃县晋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旭说。


近两年,随着《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相继施行,山西加快河湖保护治理法治化进程。


千里汾河,出管涔,入黄河。随着多地加大汾河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太原汾河湿地公园、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美的湿地串联一路风景,造福一方百姓。


据观测,太原汾河景区夏季区域温度比市区低三四摄氏度,相对湿度高10%至20%。汾河修复工程改善了当地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如今太原汾河景区已是160余种鸟类栖息的天堂。


“除了常见的鸟,近年来还拍到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火烈鸟……汾河带给人们的惊喜越来越多。”太原市“拍鸟达人”高秋生说。


来源 | 新华社



总监制/关秀兰 监 制/郝 刚 值班主任/段   巍

制片人/张 默 校 审/郑亦工 责  编/丁英超

编 辑/郭瑾燕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山西新闻联播》视频号
其他人在看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常委在各地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前三季度,山西居民收入稳步增长,CPI上涨2.2%
太原市万柏林区新增确诊病例1例(附轨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