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五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省民政厅)

新闻融媒体中心 山西新闻联播
2024-12-22

  10月22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学英: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是系列主题发布会的第五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长级)曾庆勇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琚李梅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请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长级)曾庆勇作介绍。

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长级)   曾庆勇:

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山西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主动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切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嘱托,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方针,着力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在认定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机制,及时做好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和救助帮扶。推进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加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投入,逐年提高保障标准,3年来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69.9亿元,全省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652元和539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10750元和9798元。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97.7万人。逐年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机构集中养育的达到每人每月1975元,社会散居养育的达到每人每月1320元。不断夯实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主任队伍等基层基础,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强化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权益保障,着力提升关爱服务质量。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惠及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73.84万人。 二是持续优化基本社会服务,不断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能力。我们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布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健全完善并推动落实养老设施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床位补贴、示范奖补以及养老从业人员入职奖励等扶持政策,培育本土养老品牌,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养老服务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省政府连续五年将养老服务列入民生实事,今年新建50个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改造100个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档升级30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施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省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高龄津贴实现普惠性发放,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实现全覆盖。坚决履行老龄工作牵头职责,推动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体系,做好老龄工作宣传,营造孝亲敬老社会氛围。持续推进地名规范管理,完善地名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不断提升地名标准化水平。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和红色地名认定工作,通过举办地名宣讲大会、制作地名文化宣传片、组织地名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形式,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地名文化,讲好山西地名故事。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家地名信息库,规范地名备案公告程序,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推动地名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全面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快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规范运营管理,保障“逝有所安”。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三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健全完善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制度,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持续为企业减负,创优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全省各类社会组织达到19693家。开展“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走进山西”系列对接活动,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社会、群众、行业的积极作用。推动出台《山西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完善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山西慈善奖,表彰先进典型,展示慈善成果,营造了较好的慈善事业发展氛围。引导各类慈善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有序参与抢险救灾、脱贫攻坚、助医助学等公益事业,彰显了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新征程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大局,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奋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贡献民政力量。谢谢!

马学英:


感谢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长级)曾庆勇的介绍。接下来,开始回答记者提问。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中新社记者:


  养老事业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请问我省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琚李梅: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来,我们立足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坚持政策赋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支持、激发社会活力,积极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持续推动政策赋能。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山西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实施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制度,省人大审议通过了《山西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是全国首个省级社区养老服务条例,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出台,为我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二是持续发展社区养老。省政府连续五年将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列入民生实事,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稳步提升。今年新建改造50个城镇社区养老工程、100个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到明年底,全省将建成专业化、标准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00家,把专业的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周边。三是持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为切实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我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民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床位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近三年,省级财政投入1.68亿元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目前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势头强劲,投资运营占七成以上,并涌现出大同398康养集团、怀仁幸福老年之家、临汾正元养老和稷山康宁护理等投资过亿的养老龙头和骨干企业。四是持续扶持农村养老。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建设了一批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通过落实运营补贴、光伏发电收益补贴等措施,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运营,创造了不少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如怀仁市、河曲县实现对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连锁化、品牌化运行,打造助爱、助餐、助乐“三助”服务模式,使农村老人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专业服务;翼城县实施“区域中心+日间照料+村卫生所”的农村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养老与医疗服务;中阳县围绕农村空巢、独居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实施农村“千万养怡”助餐工程,分别建成40个照料中心、32个幸福小院和34个好邻居助老小院,为村里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实现农村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五是持续培育养老品牌。坚持品牌引领战略,从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入手,扩大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大力培育养老服务品牌,幸福汇、398助老、华晟咱家、田园易护、幸福老年之家等一批接地气、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本土养老服务品牌正在快速成长。六是持续实施适老化改造。“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6.8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去年完成2.8万户,今年省政府将4万户改造任务列入民生实事全力推动,截至9月底,已改造40528户,提前完成目标任务。七是持续抓好人才培育。为解决养老服务队伍年龄大、专业水平低、待遇低的问题,吸引高校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业,我省出台政策,对具有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学历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入职后分别给予6万元、5万元、4万元、3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第一批58名从业人员奖补资金10月底前发放到位,切实推动养老服务人才“进得来”“干得好”也“留得住”。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心系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为抓手,推动清单落实落地,使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融媒体中心记者:


  近年来,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问,省民政厅在推动社会组织助力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长级)   曾庆勇: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我省共登记社会组织19693家,其中行业协会商会2402家。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积极引导推动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助力经济发展方面,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引导和推动全省行业协会商会按照“十个一批”的工作任务,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联系政府、企业、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行业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持续引导动员社会组织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挥特长优势,与当地产业搞好对接,积极在产业投资或相关项目建设、乡村教育、文化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今年以来,全省共有38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直接投入资金超1.6亿元。在推动交流合作方面,开展了“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走进山西”系列对接活动,组织太原、运城、晋城、大同、朔州等地,与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中药协会等20余个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进行“一对一”合作对接,初步达成22项合作意向及成果。在对接活动的推动下,中国中药协会和陵川县政府在陵川县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连翘产业大会。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方面,通过年报、培训、评估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社会治理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今年以来,300余家社会组织在文体活动、卫生服务、养老、教育、儿童青少年服务、特殊群体服务、志愿服务、公益服务、社会救助等领域承接344个基层公共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全省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达到了64872家,成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与相关部门一起,继续做好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规范管理工作,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谢谢。



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地名是乡村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离不开的基础信息,在促进交流交往、承载美丽乡愁、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关注到省民政厅正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琚李梅: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优化,人们对乡村空间定位精细度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乡村地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是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根据民政部统一部署,我省于2023年10月启动“乡村著名行动”,主要任务是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在“织密乡村地名网、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推动地名文化进村入户、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农”5个方面发力,聚焦地名命名、设标、上图、深化信息服务、挖掘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等重点环节,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名价值,提升乡村地名公共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赋能。行动启动一年来,我们针对全省乡村各地不同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情况,指导闻喜、临猗,浑源、乡宁、平顺等县试点先行、探索经验,并通过举办培训、召开现场会等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推动整体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好“命名”,不断织密乡村地名网。全省已规范命名乡村地名2.18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5.2万块,安装楼门牌54.8万块,乡村地区“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等问题持续得到解决,对不规范地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一些乡村街巷都有了好听好记的名字,打通了治理末梢,畅通了邮路货运,方便了百姓生活。二是注重“扬名”,不断挖掘优秀地名文化。在开展地名信息采集整理的同时,加大乡村地名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弘扬力度,建立了《地名保护名录》,一批历史文化地名、红色地名、近现代重要地名等列入保护名录,一批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留得住乡愁根脉的“老地名”得到保护。注重乡村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命名了一批具有时代风貌、体现改革开放成果的“新地名”。省民政厅、山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人说山西好地名》太原篇已于近日播出,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乡村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在讲好“地名故事”中传播优秀文化,涵养乡风文明。三是突出“用名”,不断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高德、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地图,持续推进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入网”,同步引导乡村百姓自主上传农家乐、采摘园、民宿等信息,上传的地名信息累计达到2.68万条,今年第三季度新增图上地名信息4682条,便利了群众出行导航、旅行指向、快递进村、山货进城,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助力了农民致富。加强地名与农村电商、平台经济和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挖掘发挥地名的品牌价值,打造了一批带有地名标志的“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一些地方设置“二维码”智能标志牌,置入乡村地名来历含义、特色农产品以及生活缴费事项办理等内容,扫一扫就能“码上看”“网上办”,让地名服务利民更便民。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乡村著名行动”,不断加强乡村地名命名设标、文化挖掘保护、信息规范使用等全链条管理,积极探索“地名+”赋能产业振兴路径模式,全面提升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更加有力有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社会与法治频道记者: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刚才发言人也谈到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请问《实施方案》在哪些方面对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健全和完善,有哪些具体的救助帮扶举措,如何实施?

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长级)   曾庆勇: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都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于2023年10月转发了民政部等10部门《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务院文件精神,我们联合14个部门和单位制定了我省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动态监测。采取依申请救助和主动发现相结合的办法,把需要救助帮扶的低收入人口找出来,纳入动态监测体系中。除了畅通低收入人口自主申报渠道之外,充分发挥部门之间“大数据比对”和基层工作人员“铁脚板摸排”的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二是做好分层分类。具体来讲,就是对象分层、救助分类,通过科学划分救助圈层和类型,调整制度定位、政策目标和工作举措。“对象分层”就是按照困难程度把低收入人口划分为不同的圈层。第一圈层是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第二圈层是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第三圈层是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以及其他困难人员。“救助分类”就是把各项救助帮扶政策分成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针对不同困难类型的低收入人口给予差异化的救助帮扶。三是确保应救尽救。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大救助格局。民政部门统一认定低收入人口后,对救助信息实行“一门入库、动态监测,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帮扶、结果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建立“一户(人)一条救助链”,避免救助遗漏和重复救助。针对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措施主要有6个方面,一是基本生活救助,包括低保、特困供养;二是专项社会救助,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受灾人员救助;三是急难社会救助,包括临时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四是服务类社会救助,针对低收入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探访、照料服务等,引入专业社工组织为有需求的低收入人口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五是慈善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为低收入人口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救助帮扶;六是其他救助帮扶,比如,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给予取暖救助、殡葬费用减免,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照料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等。在救助帮扶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乡镇(街道)在受理救助申请、完成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后,对照各类低收入人口的认定条件分类审核认定。符合低保条件,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人或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的,根据救助需求将数据推送给其他救助部门,符合条件的分别给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的临时遇困人员,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渡过难关,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目前,全省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有132.1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和工作落实力度,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及时发现救助需求,精准认定救助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确保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谢谢。



央广网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请问我省在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琚李梅: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截至2023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750.0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达到21.64%,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我们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全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更有力度,老年人优待政策更有厚度,老年友好社会环境更有温度。一是老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标国家养老服务清单,制定印发了《山西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比国家清单增加了四项内容,多领域、多方面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二是养老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今年,省政府把高龄津贴列为年度民生实事,实现了8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全覆盖,截至9月底,全省共发放高龄津贴801487人,发放总金额5.66亿元;发放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68607人,共发放697.8万元。三是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卓有成效。建立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措施,推动落实《山西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老年人凭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就能在文化旅游、交通出行、看病就医、法律援助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优待。围绕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更加适老,全省共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87个,持续带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四是老年人文化教育蓬勃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以1所山西老年开放大学为龙头,13所市级老年开放大学(分校)和30所县级开放大学为骨干,147个学习中心为基础,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市县乡村社区教育学院(学习中心)为拓展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面向老年群体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过程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每年“敬老月”,各地都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书法、绘画、音乐、广场舞、健步走等文体活动,充分展现“银龄”风采。五是新时代“银龄行动”绽放光彩。积极发挥老年志愿者作用,组织自愿参加“银龄行动”的高知人才,组建银龄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的专精特技能,深入社区乡村,发挥余热,让老年人既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工作统筹力度,真心敬老,热心爱老,诚心助老,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谢谢。


马学英:


非常感谢省民政厅两位负责同志出席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来 源: 山西发布




 | 总监制:郝 刚   | 监  制:祁朝晖
 | 值班主任:段 巍
 | 制片人:张 默
 | 校   审:代静波  | 责  编:王 哲
 | 图文编辑:宋秀芬


其他人在看(戳下方标题)首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发展改革委)

第二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省科技厅)

第三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商务厅)

第四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公安厅)



关注视频号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播放完整视频】



别忘了点分享、收藏、在看、点赞哦!




点击阅读原文  看《山西新闻联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西新闻联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