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随行,踵事增华丨山河为证,林海即名——秉林学精神,绘锦绣丹青
“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4月28日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我们作为东林学子,作为林院人,更应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让东林精神得以在我们身上焕发光彩!
河北塞罕坝林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范例。在塞罕坝还是一片荒芜的1962年,作为以林科为优势的东北林业大学就派出了47名优秀学子踏上这片土地,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属于塞罕坝的绿色奇迹,用艰苦奋斗的东林精神标注了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每位林学人让绿色覆盖了每一个角落,创造了绿色的奇迹,担负起保护地球生态的责任。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从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召开前夕,这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化发展期。
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一方面,我们紧跟国际上掀起的倡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浪潮,另一方面,党又结合中国实际,在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这一时期,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通过发挥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有效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1997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罪”,旨在坚决严格惩处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从立法及执法上完善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整体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得到了与时俱进的深化发展。2007年10月,“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正式形成。
这一时期,中央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工作,结合我国资源环境的形势提出了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行动方案。2011年3月,以“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未来发展之书中的重要篇章。
不断摸索,不断前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终将在这样无数次的小跨越中,铸就伟大辉煌。
绿水青山新时代,改革播撒新绿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大力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实践,为破解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供了有力武器,为树立“四个自信”提供了强大支撑,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科学理念,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强调实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事业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到空前的丰富与完善。
2015年,西起大兴安岭、东到长白山脉、北至小兴安岭,绵延数千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里,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伐木声戛然而止。数以十万计的伐木工人封存了斧锯,重点国有林区停伐,宣告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结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补齐一块块生态短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十八大以后,我国年均新增造林超过9000万亩。森林质量提升,良种使用率从51%提高到61%,造林苗木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4895万亩。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退耕还湿20万亩。118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三北工程启动两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
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几年以来,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多次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资源节约调查、科技兴林服务、生态文明宣讲、“低碳环保”宣传、生态边城绿色调查等特色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2015年,学校在本科生必修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增加了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用思政课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传承林学精神。
2019年6月,林学院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先进集体”,我院是教育部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学校。我校的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还积极主办生态文明微课。我校在67年的建设与发展中,汇聚了长江学者、国家学者等一批领军人才,植根于东北国有林区,紧密围绕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科技创新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和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理念有机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环节,对我国林业高级人才培养、林业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林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我们未来生存的家园。东北林业大学,一所带着绿色情怀的高校,将秉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扎根山水林湖,传承林学精神。我们将永远相信,没有绿不了的明天!
欢迎点赞转发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监制:侯雨彤 张允娣 邵志悦
供稿:王喆 王淑婷 唐玉倩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史浣力
视频鸣谢: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