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十岁遇见二十大”系列活动(二)丨“学习党的二十大,弘扬塞罕坝精神”主题宣讲活动
为促进林学学子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专业背景,认真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全学院形成学习、交流、探讨的浓厚氛围,林学院团委特邀请塞罕坝精神研究会宣讲团成员开展“当二十岁遇见二十大”系列活动之“学习党的二十大,弘扬塞罕坝精神”主题宣讲活动,让林学学子在塞罕坝精神中感悟“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力量,在塞罕坝林场建设历史中感悟东林精神,引领林学学子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绿色使命、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本次宣讲会于2022年11月26日18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线下会场设置在主西515会议室,共计300余名林学学子参会,四位塞罕坝精神研究会宣讲团的同学分别从“塞罕坝的东林故事”“塞罕坝的东林人物”“塞罕坝的东林智慧”和“塞罕坝的精神内涵”展开宣讲,宣讲会由林学院团委副书记吴振棣主持。
塞罕坝精神研究会杨春白雪同学从“塞罕坝上的东林故事”展开宣讲,她提到“东林是应祖国需要而生的,以祖国需要为使命是东林人奋斗的原点”,塞罕坝林场建立伊始,东北林学院首任院长刘成栋在动员大会上说“人在35岁一定要干出点作为”“党员要带头到艰苦的地方去”,47名东林学子带着母校的殷殷嘱托和心中的使命踏上了塞罕坝之旅,在塞罕坝上排除万难,助力实现了荒漠变林海的奇迹。
塞罕坝精神研究会宫佳一同学与我们分享了塞罕坝上的东林人物,从吕秉臣在艰苦条件下育苗,到刘滨和王友兰在塞罕坝建设中形成的美好爱情、再到葛清晨“跨行”搞生产经营,每个故事都生动真实,让我们新一代林学学子感受到了前辈们在塞罕坝建设中不畏艰苦、矢志不渝的优秀品格,为我们在人生和专业道路上点燃明灯。
塞罕坝精神研究会李云莉同学与我们分享了塞罕坝上的东林智慧。在塞罕坝建场伊始,大家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东林学子在建设过程中不拘泥于所学,积极探索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考验。李兴源大胆提出“全光育苗”法,解决了苗木成活率低的难题;东林技术员用喷水的方法解决了煤炭燃烧率低的问题;用雪拌沙播种、大粪做底肥的方法成功引进樟子松……东林学子用东林智慧和脚踏实地、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作风,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最鲜活的贡献。
塞罕坝精神研究会赵晓昱同学为我们宣讲了塞罕坝的精神内涵。塞罕坝的奇迹是一代接着一代干出来的,是无数人矢志不渝奋斗出来的。“青春最美,青山不墨,矢志绿满天涯”。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内涵的塞罕坝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东林学子的精神感召,继承弘扬塞罕坝精神,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和书写新的“塞罕坝精神”。
最后吴振棣做总结发言,他提到,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东林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东林学子,我们在了解研究塞罕坝精神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其与二十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在联系,把塞罕坝精神落在实处,落在每位同学的心里。
团委办公室腾鸣
我们作为林学院的学子,对于林业的基本知识是比较了解的。但是,对于塞罕坝精神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今天塞罕坝精神研究会的同学们给我们系统讲解了关于塞罕坝精神背后的故事,以及塞罕坝与东林之间的关系,让我更加清楚了我们林学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接过老一辈人的接力棒,立志要“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团委办公室郭中月
通过昨天的宣讲会,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塞罕坝精神。面对“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47名东林人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绿洲”之路。“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东林人用青春,汗水建起绿色长城。一代代东林人薪火相传,传承发扬东林精神,在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壮伟征途上,不断奋进。
团委组织部王子涵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塞罕坝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林海,心中并无多少概念,只是觉得“造林人”这个称谓有着无上的光荣。多年后,我来到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毫无疑问,我也会成长为和先辈们一样的造林人。虽然如今的塞罕坝早已不再荒芜,虽然环境早已不再恶劣,但曾经的塞罕坝精神与我们同在,47位东林前辈的意志与我们同行。
团委宣传中心新媒体运营部汤浩甜
在本次宣讲会上,由塞罕坝精神研究会的四位同学为我们讲解了东林人与塞罕坝的不解之缘。在上世纪黄沙飞扬的塞罕坝,一批东林学子不忘初心,没有选择更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去建设条件恶劣的塞罕坝,他们用热血和青春书写了“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画卷。我们作为新一代林学人,当承前辈之志,以身作则,将建设祖国河山的理念薪火相传。
团委宣传中心新闻采编部朱君宝
非常荣幸可以作为学生代表能线下参加宣讲会,这次的宣讲会让我受益匪浅,塞罕坝精神研究会同学们的宣讲有趣有料,让我不知不觉听得入迷。塞罕坝精神与我们的东林精神互相成就。它显示了那个时代的人可贵的精神,同时也启示我们要追随那些人,发扬这些精神,成就更好的自己,为学校、为国家、为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团委宣传中心技术研发部王康杰
塞罕坝精神,是无私奉献,是不畏艰难,是刻苦钻研。一声令下,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即出发;环境艰苦,生活困难,那我就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种植遇到难题,树苗难以成活,我便以书本为基础,大量实践,开拓创新。不图名不图利,仅仅是因为信念和理想,这便是塞罕坝人无悔的青春。
团委大学生创新实验管理中心苏虹烨
此次各位宣讲团同学进行的塞罕坝上的东林故事、东林人物、东林智慧,以及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四方面的宣讲让我感触颇深,我认为身为东林的学子,尤其是林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们也要传承塞罕坝精神,投身美丽中国建设,为国家出一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团委综合素质考评中心李梦娟
“马蹄坑响铮铮骨,落叶松迎浩浩飀。” 莽莽荒漠到片片林海的绿色奇迹,彰显着一代代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身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预备军,我们更应首当其冲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展示东林人的责任担当。
团委社会实践兼素质拓展中心蒋卉梓
当二十岁遇见二十大,在建设塞罕坝时,第一批东林学子贡献出了他们美丽的二十岁。塞罕坝精神的内涵是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为祖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听完了这次讲座我感慨颇深,作为新时代东林学子,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团委指导中心胡远岑
听完这此次宣讲会,我的内心受到很深的触动,我被当年那四十七名东林学子不惧艰辛,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塞罕坝精神,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中,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作为新时期东林学子,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团委指导中心林润钰
通过同学们的宣讲,我们看到了当年塞罕坝人生活的困难、创业的艰辛,更被他们坚持不懈、爱党爱国、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所感动,也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新一代林学人,我们更应该将塞罕坝精神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团委大学生资助发展中心王斌
在听完了关于塞罕坝的宣讲会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沉思着老一辈的东林人身上的东林精神,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卓绝,他们放下了更好的工作,去到了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他们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与退缩,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舍小家为祖国的精神,在生活与学习上要像他们一样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
团委朋辈心理辅导中心曹家祺
在我年少时期写过的作文里,塞罕坝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地球卫士奖代表着无上的光荣与梦想。当我终于来到东北林业大学,惊喜地发现这里是47位塞罕坝建设者的母校时,塞罕坝精神便更加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当我见到林场里昂扬向上的树木,当我也开始为“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誓言努力时,一切都有了意义。
22级林学类3班团支书陈彤
“当二十岁遇见二十大”,多么具有故事性的主题,塞罕坝精神研究会借此主题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塞罕坝的故事和那47名二十岁左右青年的故事。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到一片生机盎然,东林青年用汗水孕育种子,用肩膀支撑树干,用智慧播撒绿色。用平凡的青春年华创造了不平凡的英雄事迹。我们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人生的方向!
22级生态学1班班长黄博文
从昨晚宣讲会结束到现在写下这份心得,我脑中一直回响着一句话——“国家需要,我都在!”1952年,国家说需要建设东北林业高校,培养林业人才,东北林学院应声而动,即刻建立。1962年,又是国家的一句话,塞罕坝需要林业人才。47名刚刚毕业的东林学子,抛下名与利,丢掉唾手可得的远大前程,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距家1000多公里的承德,用热血和青春将黄沙漫天的塞罕坝建造成今日的“美丽高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到,“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行者的脚步已经印下,今日的我们更应当不忘峥嵘岁月,弘扬塞罕坝精神,真正做到国家需要我都在,为祖国绿色生态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2级食品1班团支书姚佳琪
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海洋是塞罕坝。宣讲会上四名宣讲人从塞罕坝的东林故事,塞罕坝的东林人物,塞罕坝的东林智慧和塞罕坝的精神内涵四个方面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拼搏的画卷。塞罕坝,视觉上是绿色的,精神上是红色的。作为东林的一名学子,我们应当将塞罕坝精神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处,学习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面对困难与坎坷,不逃避不后退,直面问题,突破自己的极限,来寻求解决之策。
22级生态学1班团支书余嘉昂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曾经皇家园林的塞罕坝变为一片荒漠。但在三代人的努力拼搏下成为一片绿海,这其中展现的塞罕坝精神令人既振奋又感动。在进入中国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不仅仅应该铭记那些曾经的先辈,那些令人敬佩的精神,更应该延续塞罕坝精神,发挥我们东林智慧,东林精神,将精神传承创新,赋予更加深刻的内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绿色发展,开创未来!
22级环境科学1班班长刘苏坤
60年前,无数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扎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上。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到获得“地球卫士奖”的绿色奇迹,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始终践行“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而我们东林也与塞罕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60年前,响应国家号召的一群热血青年中,有47位来自东林的学子,他们放弃了大城市中安逸的生活,投身于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中。60年来,塞罕坝精神也逐渐成为东林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0年来,一批又一批东林学子追随着前辈们的脚步,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如今,当代青年手握时代的接力棒,作为东林学子的我们,更应继承先辈传统,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国家的壮丽篇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畏艰苦、牢记使命,让我们带着前辈们的梦想,继续前进,传递东林精神,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继续迈上新台阶。
欢迎点赞转发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审核:王珏老师监制:曹蓉 刘宏鹏 王一韩 宋晗 陈冬瑶供稿:林学院团委图片:林学院团委封面:梁贝宁编辑:赵易函 刘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