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杭城论道|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龙瀛:主动城市感知技术及其在空间问题诊断中的运用
2022年9月19日下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龙瀛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主动城市感知技术及其在空间问题诊断中的运用”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永平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学文副教授参与讨论,共有线上160多名校内外学者参与。
首先,龙教授从人本尺度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切入,指出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死亡归因于与环境有关的因素。所以,对自然、建成、社会这三类环境风险因素的系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是重要且有意义的。这三方面环境数据主要源于遥感图像、监测站数据、街景图象等多源地理空间数据。
随后,龙教授提出:主动数据收集已经成为人本尺度和大规模使用的一个新趋势。主动城市感知(ActiveSense)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综合方法,用于获取和揭示人本尺度的环境信息和特征,它建立在面向需求和基于传感器的数据收集和相关分析上。当前,谷歌等商业公司已经开发了环境数据收集车以大规模收集空气质量数据。
龙教授从固定感知、移动感知和协同感知这三种感知模式出发,主要讨论了感知模式的载体类型。固定感知服务于对热点地区的连续长期检测,提供环境状态的时间变化,实验要点主要存在于站点的数量选择和布局优化;移动感知服务多以车、背包、自行车和机动车为载体。
接着,龙教授团队以黑河市为例,测度了覆盖城区的三个维度17个变量,研究结果显示:(1)与单模态的环境监测相比,多模态因素更接近人类日常接触的各个方面,如在光线较好的东南部社区,外出人数和分组行为较多;(2)相邻社区的环境状况差异很大,反映了精细化环境监测方法的必要性;(3)17个变量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双峰型、抛物线、钟型和相对平缓四个形态。
最后,龙教授从环境平等性角度出发,基于黑河市收集数据集分析结果,提出“低收入群体不一定是环境最差的”。通过库兹涅特曲线分析,研究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建筑环境条件逐渐变好,社区的空间无需度逐渐降低。而在中等收入社区自然环境可能是最差的,噪音在中等收入社区显示出高值。在社会环境方面,收入越高的人口越少,这意味着人口可能更独立。
讲座结束后的讨论问答环节,李学文老师结合经济学背景,从随机试验和因果识别角度提出有关移动感知模式的载体共享单车的观点和思考,与会的各位听众踊跃提问,龙瀛教授对各界学者们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并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与交流。
【主讲人简介】
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他以城市空间作为实验室,研究方向是城市科学(城乡规划技术科学),研究兴趣是城市空间测度、机理认知与效能提升。他是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创建人与执行主任,教育部虚拟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
【往期回顾】
第三讲: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年首席教授刘修岩“空间发展模式与中国城市增长:基于几何形态视角的考察”
第二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刁弥:基于新数据、新工具和新现象的城市研究
第一讲: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秦雨:日照时长对太阳能贷款偿还的影响
【点击右下角“阅读原文”文末处可获取本次讲座直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