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Q Talk | 如何在细节中理解一个人?

GQ Talk GQ报道 2020-02-02



🎧 点击上方图片,跳转音频小程序,收听节目完整音频。记得点击小程序右上角左侧按钮,选择“添加到我的小程序”,即可收听GQ Talk后续全部节目哦!


智趣多元的声音杂志,一周一会的声音派对,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GQ Talk。


特稿记者的工作和其他记者有什么不同?这是GQ报道团队的成员们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去年12月,他们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题为《在细节中打量每一个生命》的线下分享会,这一主题概括了特稿记者的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他们就是在搜寻细节、记录细节、理解细节的一群人。


在分享会上,GQ报道团队的编辑、记者们分享了他们印象深刻的文学细节和新闻细节,以解释细节对故事的重要性:有电影《甜蜜蜜》中黎小军骑的自行车,有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病发的惨状,有《82年生的金智英》里金智英姐姐偷弟弟奶粉的桥段,是细节支撑着故事,让故事变得丰满、动人、不易碎。


大量的细节描写也是特稿区别于“5个W”(即when, where, who, what, why)式的传统新闻写作的特征之一,在编辑靳锦看来,我们之所以需要特稿,也是因为身处的这个时代非常复杂,“5个W”之外有大量可以去延展的理解空间。通过挖掘和记录细节,一个人真实的处境可以被尽量完整地还原出来,再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对细节的理解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通过一种方式在一个人身上获得的细节,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完全失效。因为采访本身是经验主义的,没有所谓的速成指南或指导手册,也没有标准化的、可复制的操作流程,它的本质,是采访者用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去换取他人对世界的理解。




什么是细节:重要的细节就是

吸引你注意力停留的东西

卫诗婕:我相信大家都看过电影《甜蜜蜜》,其中有两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导演也反复给了特写去强调它们。一个是米老鼠,米老鼠是女主角李翘非常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豹哥为了追求她,把米老鼠的图案纹在了背后,这是这个米老鼠纹身第一次出现。而等到影片临近尾声的时候,豹哥因为意外去世了,李翘在太平间看到豹哥的尸体,这时导演又给了豹哥背上的米老鼠纹身一个特写,然后紧接着切到李翘哭泣的脸部特写,在这里,米老鼠纹身就起到了刻画人物心理的作用。


《甜蜜蜜》里的另一处细节是自行车,自行车是男主角黎小军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大家都知道,黎小军是一个内地来香港打工的港漂,他骑自行车载着女主角李翘的时候会说,在大陆的时候,我也经常这样载我女朋友,你比她重。自行车对他来说,象征着故乡、回忆以及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同时,它也象征着当时内地和香港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包括市民生活境况的差距,因为黎小军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他说内地人说“我有车”指的是自行车,而香港人说“我有车”指的是大汽车。


后来,李翘和黎小军慢慢融入了香港社会,个人身份也发生了一些转变,这个时候,导演又给了黎小军的自行车一个特写,它停在后巷,生了锈,落了灰,很久没有人骑过的样子,这个细节其实也是一个隐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情节以及整个作品背后的一种指向。


在这部电影里,这两个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多年后再回忆起来,除了人物和故事情节之外,好的细节也可以成为非常鲜明的记忆点。我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听南香红老师的讲座,那也是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特稿,她有一句名言,说“特稿不易碎”,特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充满了细节,好的细节可以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刘敏: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细节,我今天早上特意搜了一下,先搜了一下“新闻细节是什么”,又搜了一下“文学细节是什么”,然后打开了四五篇论文,看得满脸懵,于是就关掉了。后来我翻了一下我之前做的读书笔记,想起来两年前看过一本书叫《血疫》,讲的是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的传播和控制过程,作者叫理查德·普雷斯顿。当时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他在第一章里就用非常细致入微、颗粒化的方式描写了一个人被埃博拉病毒摧毁的全过程,把这种病毒的可怕性写得历历在目。我是在北京飞往埃塞俄比亚的飞机上读到这段描写的,而东非正是当年埃博拉病毒的主要传播地,我合上电子书下飞机的时候腿都有点抖,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何瑫:我觉得其实好的故事往往写的都是人物的行为,而不是他的语言,你要真正去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而一个人的行为往往都是通过细节传递出来的。所以在一篇好的特稿里面,人物应该是始终在动的,动词的比例应该高于名词和形容词的比例。



在我的理解里,其实新闻细节和文学细节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比如在一个电影里,主人公不停地说说说,观众也会觉得非常乏味,看不下去。


靳锦:我觉得新闻细节和文学细节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文学细节是可以建构的,新闻细节却只能观察,比如刚刚诗婕举的那个《甜蜜蜜》的例子,编剧的创作逻辑就是,要表现一男一女之间的生离死别,因此需要一个符号去串场,所以他就可以创造一个米老鼠纹身的细节,来完成这个任务。但对于新闻细节来说,写作者只能去观察,然后判断这个细节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


卫诗婕:我想补充一点,我觉得记者在采访现场就像是一台人形摄录机,他的任务是把所有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思考到的东西有选择性地呈现给读者。影视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和记者才采访中捕捉到的细节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它一定是吸引你的注意力在上面停留,或者会引发你更多思考的东西,它是有指向性的。



细节为何重要:特稿存在,
是因为复杂的时代有足够的解读空间。

于蒙最近有一本很火的小说,叫《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通过很多细节去展现女性的生活困境。比如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弟弟可以吃到完整的煎饼,金智英和姐姐就只能吃到一些渣渣;如果有两把雨伞,就一定是姐妹俩打一把,弟弟自己打一把;还有弟弟的袜子都是成双成对的,而姐妹俩的都是残缺不全的等等。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些细节还挺打动我的。


但当我发现,在整本小说里,作者都是以大量的篇幅去罗列这些细节的时候,我就发现了问题。这里面只有对人物处境的描写,而没有写人物是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处境的。后来我又看到一个细节,讲的是有一次金智英的姐姐去偷弟弟的奶粉吃,被奶奶骂了,之后姐姐就再也不去偷了,反而说自己“不稀罕”,但金智英就很不理解,她不懂什么叫“不稀罕”,这个细节就比之前的那些细节层次更深了。很多时候我们希望通过细节去呈现人物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但有时候会忘记再往深处追问一步,去了解一下这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了什么。


何瑫这个其实就是海明威讲的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1/8在海面上,其余7/8都是在海面之下。文章也是如此,有一些内容是相对更显而易见的,而另一些则是相对不易察觉的,记者要去探索那7/8海面以下的东西是什么,只有理解了那7/8,才能理解人物的真实处境和状态,以及他的命运。


吴呈杰我们之前会说,做采访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在场者”,要捕捉到当天的天气怎么样,每个人的表情怎么样,说了怎样的话等等,这个当然非常重要,但我觉得在这之下,我更想挖掘的是,在这样一个场合里,每个人在想什么。


我最近在操作一个选题,关于一对小县城里的中产夫妇,丈夫是一个私企老板,收入颇丰,妻子是全职太太,他们结婚十多年了,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婚姻看上去非常幸福。但在去年的时候,妻子主动提出离婚,并不涉及小三或者家暴之类的狗血情节,离婚之后,她就去了一个小超市的保洁科工作。


在采访中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夫妻两个人对共同经历的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叙述版本,通过叙述中的差异,可以看到他们在婚姻中的处境是不同的,对婚姻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他们结婚三四年的时候,家里条件变好了,两人决定买一辆车。丈夫说这是他在这桩婚姻里最幸福的时刻之一,原因是他给妻子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这是丈夫的版本。但妻子在讲到买车这件事的时候,谈到了一个细节,当时4S店的销售问他们车主写谁的名字,夫妻俩还都没说话,同行的一个朋友就说,当然是写男人的名字,然后这个妻子就没有吭声了,场面非常尴尬。后来这个销售就说,你们两个谁有驾照就写谁的名字吧,丈夫就说,我没有驾照,我妻子有驾照,就写她的名字吧。


这个细节其实反映了两件事。一方面那位朋友的反应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对这桩婚姻的看法,就是既然是丈夫在赚钱养家,那写他的名字是理所应当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到,妻子提出离婚的原因,不是发生了什么狗血的事情,而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瞬间,让她觉得在婚姻中失去了自主性,被视为丈夫的附属品。


靳锦我特想正经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细节这么重要。如果追溯起来的话,特稿写作其实肇始于美国的新新闻主义。这种新闻实验最早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各种运动爆棚的年代,比如说越战、学潮、女性的性解放等等,我推测,在当时“5个W”的传统新闻报道已经解释不了很多问题了,你知道一个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但你不知道为什么。因此当时的一些作家和新闻记者就进行了一次实验,在写报道的时候引入了许多文学化的叙述手段,包括一些细节的营造,当时也曾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家会觉得一个硬核的新闻作者好像不应该在报道中放入这么多人性的细节的。 


所谓的“特稿写作”在中国也不过几年的历史,如果我能为它的合法性做一点点解释的话,我觉得是因为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仍然是5个W解释不了的。我之前看到一个新闻,讲的是一个运钞车司机,他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抢了自己的运钞车上所有的钱,而他抢完钱没有花掉,而是把所有钱分了四五份,还给了他的债主,然后回到家里,躲在床底下等警察来抓他。


我当时接手这个选题的时候,已经没有办法采访他了,因为他已经进了看守所。所以我就去了他的老家东北,沿着他抢劫的路线走了一遍,又沿着他还款的路线见了他所有的债主,发现这个人常年都是借高利贷的状态,但他没有找周围的人借钱,他身边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借债。 


后来我见到他的一个战友,两人关系很好,但他从来没有找这个战友借过钱。战友开了个幼儿园,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身边围着好多四五岁的孩子在吃饭,叽叽喳喳的,非常可爱,但同时,开幼儿园又是非常繁重的一个工作。当时我就明白了,因为都不容易,他战友的生活也同样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开口借钱是很难的。


那并不是一篇成功的稿子,但它对我的意义很大。也许我们不会走到与主人公类似的绝境上,但是我们总有非常糟糕的一天。这并不是一次有预谋的抢劫,他是在当天出门的时候,看到自己的配枪放在鞋柜上,才决定实施抢劫。糟糕的一天,压抑的环境,一个看不到出口的人生,就可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我们去了解细节,哪怕去还原一个抢劫犯的处境根本的原因就是,它让我们理解我们的同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些人面临的处境是我们同样可能会面对的,我觉得这就是特稿的意义。




❸ 

如何捕捉到好的细节:

采访本质上是拿你对世界的理解,

换取别人对世界的理解

何瑫:之前我们讲的是一些比较务虚的,理念性的东西,下面是一个实操性、技术性的环节,我们如何在实际的新闻采写中去获取一个好的细节。刘敏来讲讲李佳琦吧。


刘敏李佳琦之前是南昌一个商场化妆品专柜的售货员,我去了他之前工作的商场采访,往柜台哪里一站,就发现很多样品都脏兮兮的。我想问李佳琦是不是曾经在这工作,问的途径是我先买一盒眼影,我就站在一排眼影旁边看了五分钟,并没有人理我,后来我主动问售货员说,你觉得我适合买哪盒,售货员说,你自己决定。然后我自己选好了,请她帮我拿一下,结果她就里里外外地找,找了半天没找到在哪儿。我就想,这个人怎么业务生疏到这个程度,而李佳琦在做售货员的时候,每天的营业额都能上几千,有很多回头客。


后来我就理解了,普通的柜台营业员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回头再看李佳琦,会就明白他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



卫诗婕获得细节的方式可能有几种。首先,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最早来到现场,争取最先跟当事人聊,那时候他是没有跟任何人聊过的状态,可能会非常愿意跟你多聊一些。如果现实条件所限,你不能成为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也可以成为留到最后的记者。


我记得我当时采访杭州保姆纵火案,也受邀参加了林太太和三个孩子的葬礼。葬礼最后一个环节是放飞气球,我留意到有几颗气球挂在了树上,但因为离得很远,看不清楚究竟是几颗。我就一直留到最后,等所有宾客都走了,我跟着林家人一起去斋堂吃饭,我就问他们有没有留意到树上挂了几颗气球,他们说,当然了,刚好是四颗,对应着林太太和三个孩子。


第二个获取细节的方法就是找到对的人提问。我有一次采访山难,在现场勘察图上发现有一位遇难者被找到时,是躬身站立的姿势,当时我并没有看懂这张勘察图,于是专门找来经验丰富的救援队员,让他们帮我讲解,才明白原来他是把头伸到石头缝里去躲避严寒,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失温死去了,因此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直到被救援队发现。



靳锦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当大家分享这种采访的方法论的时候,我总是很想强调,其实采访本身是一件非常经验主义的事情,它不是一门课或者一本书。我之前带实习生,他们总是迫切地想总结怎么才能让一个人接受采访,怎么才能让他告诉我他不会告诉别人的事情,后来我只有一个回答,就是等你采够100个人,再来跟我聊这些事情吧。在你没有采访过足够多的的人,对于采访是什么没有基本的认识的情况下,聊方法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采访本质上是拿你对世界的理解,换取别人对世界的理解,当你对世界没有理解的时候,谈方法论是空洞的。


比如说一个人身上的某个细节,在另外一个身上可能代表着完全相反的意义;你通过一种方式从一个人身上获取的细节,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是完全无效的。获取细节其实是一个即兴判断、随机应变的过程,大家听我们讲的这些也只是个例,真正的共性还是多做几年记者,多活几年,多看看世界,多经历事情。


以上内容,是GQ报道团队《在细节中打量每一个生命》线下分享会的节选。对话完整内容,请点击下方小程序,收听节目完整音频。或在苹果podcast、喜马拉雅、蜻蜓FM、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我音乐搜索订阅“GQ Talk”,即可每周同步收听最新节目。


智趣多元的声音杂志 一周一会的声音派对

GQ Talk

我们下期再见


看完GQ报道团队的分享

你有什么话想说?

在评论区留言吧~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彩蛋,送你一个彩蛋


主播:何瑫、卫诗婕、吴呈杰、刘敏、于蒙、靳锦

撰文:张之琪

制作:傅适野

监制:靳锦

微信编辑:肖呱呱



音频平台
苹果podcast | QQ音乐 | 网易云音乐
蜻蜓 FM | 喜马拉雅 | 酷我音乐
在以上平台搜索关注GQ Talk
即可收听全部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