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李时珍中医药大会|院士齐聚 共话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2月27日,由湖北时珍实验室、湖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2024李时珍中医药大会暨全国老年病多学科交叉学术会议举行,院士专家云集,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共筑老年健康共同体”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共话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湖北时珍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周宏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时珍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士林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北时珍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琦: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共筑老年健康共同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湖北时珍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琦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共筑老年健康共同体”为题作主旨报告,围绕“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与长寿化的矛盾”“中医药在老龄化社会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实践主动健康,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展开阐述,提出推动老年主动健康,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共筑老年健康共同体。
“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与长寿化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王琦院士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形成合力;从中医药经典理论出发,针对慢病与共病交织的特点,积极寻找共病机制,探索共症的特点及共病防治策略;发挥体质辨识法优势,实现慢病防治“关口前移”和“异病同防”,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研发适宜不同体质的多形态健康调理产品,维护和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形成基于中医体质的老年主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王琦院士表示,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湖北时珍实验室将从理论研究、早期预警、临床研究、药材保障及利用、产品研发等五个方面,将老年健康作为一个全方位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主题,系统开展以糖脂代谢紊乱疾病中医药主动干预为主线的老年病中医药防治研究,践行主动健康理念,共筑老年健康共同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
基因组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周宏灏以“药物基因组学技术进展及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为题作主旨报告,指出基因组学技术可以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途径。
周宏灏院士表示,基因结构和基因在环境影响下表达的改变,构成了人类不同表现、转录和翻译调控的过程,奠定了人类遗传学的基础。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法,结合机器学习等现代计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能够了解基因结构改变,以及人类对药物反应差异和疾病异质性、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他还介绍了团队开展临床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等研究,围绕RNA表达、基因产物、代谢物、益生菌群影响等,在精准治疗等方面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对细胞凋亡、细胞增生、代谢因子等方面研究具有显著意义。”周宏灏院士结合案例,阐述了多组学技术在揭示中药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和探索中医证候复杂性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的广泛应用。“中医证候非常复杂,需要探索更多层面、更深层次和各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他表示,近年来兴起的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技术等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案,期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为研究中药作用机制、探索中医证候复杂性的生物学基础作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
因时制宜 提高中医临床治疗价值与疗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以“中医学‘因时制宜’理论与时间免疫治疗的新探索”为题作主旨报告,阐释了中医因时制宜理论与时间免疫治疗的内在关联,提出择时给药是提高中医临床治疗价值与疗效的重要方法,具有科学意义和临床实践价值。
“年月季节、昼夜晨昏等时间因素,既可形成自然界不同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同时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机变化也带来一定影响。”刘良院士指出,从科学角度解读时间对疾病进展及中医药治疗效果意义重大。他以时间免疫治疗研究的代表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介绍了团队以“择时给药”为切入点,建立“时间免疫治疗”的新策略。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代谢紊乱具有显著的昼夜时间节律。团队基于生物节律,建立临床择时给药优化方案,开展青藤碱“择时给药”抗关节炎研究,研发了治疗风湿病原创药物,并完成药材标准、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疗效评价等系列工作。
“时间治疗学研究与中医因时制宜理论不谋而合。择时用药临床方案,能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价值。”刘良院士说,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代谢紊乱的昼夜节律制定择时给药方案,有望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北时珍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陈士林:
解读“本草”生命密码
创新构建中药研究底层核心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时珍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士林以“科技创新与中药研究底层核心技术”为题作主旨报告,揭示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奥秘,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陈士林院士阐述了推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底层核心技术,并创新性提出药用模式生物研究和研究体系的建立策略。他结合团队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全基因组泛GPCR药物筛选平台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实例,通过构建一系列针对不同GPCR亚型的细胞筛选模型,能够快速、高通量地检测中药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对靶点的活性作用,为从传统中药中发现新型药物分子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手段。他指出,人类全基因组泛受体研究可能解决中医药的核心问题。比如,基于GPCRs对细胞及机体影响与中药作用的复杂性异曲同工,可用来解析中药多靶点多途径复杂作用;基于GPCRs为最大药物靶标蛋白家族,可建立GPCR筛选体系,为筛选中药新药提供基础。
陈士林院士表示,以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模型等为代表的计算科学技术,以及以纳米、3D打印等为代表的材料科学技术,将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使其科学内涵在新的科技创新背景下得到更清晰的解读和阐释。
湖北中医药大学
新媒体中心
文字:陈依 陈霞 胡丹萍
岳滢滢 曹国胜 曹秋实 华江环
内容来源:湖北时珍实验室
图片:党委宣传部
编辑/排版:胡丹萍
投稿邮箱:xcb@hbucm.edu.cn
— 精彩推荐 —
《中国老年主动健康宣言(武汉宣言)》正式发布 45位两院院士签名
2024李时珍中医药大会在武汉开幕 郝明金宣布开幕 王忠林余艳红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