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了麻了!当场截获8000多只!广东人急呼:快上链接
近日,青岛海关所属荣成海关关员在对一艘入境远洋渔船实施登临检疫过程中,发现该船餐厅、厨房等多处场所存在大量活蜚蠊(蟑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接受入境检疫的交通工具,发现有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啮齿动物或者病媒昆虫的,应当实施消毒、除鼠、除虫或者其他卫生处理。看到这让人头皮发麻的检疫场景
不少网友
“啊啊啊啊啊”
发出尖锐爆鸣
广东网友则很淡定——
“哇好多曱甴”
“似曾相识螂归来”
更加画风一致的评论是——
上!链!接!
这么好用的粘蟑板
一定要上链接
广东人急需!刚需!
每一个广东人
都没法拒绝一个好用的
捕蟑神器
要问为什么
只因广东的蟑螂实在又大又难杀
图源:小红书“silly city zebra”
蟑螂
3亿多年前就在地球上混了
连恐龙都是它看着长大的
广东蟑螂可不是一般可怕
不仅大,而且还会飞!
坊间流传着各种蟑螂的传说
“家里有1只蟑螂,就代表还有无数只”
“蟑螂不能踩,会越踩越多”
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有没有靠谱的灭蟑螂绝招?
今天就来聊一聊
这种“地表最强生物”
夏季迎来繁殖高峰期
广东蟑螂为何杀不尽?
令人痛恨的“小强”为什么那么强?
蟑螂种群庞大,繁殖能力强。即使杀死90%,剩下10%也能繁衍后代。雌性蟑螂一生只需要交配一次,就可以一直生出小蟑螂。部分蟑螂不需要交配,也可以直接产下后代。
广东最常见的蟑螂: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
蟑螂产卵的数量很可观。一只德国母蟑螂,在温湿度合适、食物来源很丰富的情况下,一年可以形成大概1000万只蟑螂的庞大家族。
蟑螂的卵荚对卵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般杀虫剂都伤害不到它。荚中含卵数可达50多粒,卵期28-90天。
此外,蟑螂食性广泛,能抗饥饿。人类吃的食物它喜欢吃,人不能吃的它也能吃,比如浆糊、纸张、肥皂、皮革等。即使在无水、无食的情况下,雌性德国小蠊还能活12天。美洲大蠊在有水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存活3个月。
蟑螂不能踩
会越踩越多?
脚踩蟑螂,是许多人常用的灭蟑方法。据说,踩死雌性蟑螂会导致孵化出很多小蟑螂。这是真的吗?
事实上,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你刚好踩到一只携带卵鞘,且卵鞘已经发育成熟的雌蟑螂,确实有可能帮它“催生”,把虫卵踩出,由鞋底把虫卵带到其他地方,导致“越踩越多”。
但如果蟑螂体内的卵并未成熟,那么踩死雌性蟑螂很有可能会终止卵的形成与发育,那“孵化出小蟑螂”就无从谈起了。
如果真的踩死或拍死了蟑螂,应立刻用肥皂洗手,并对地板、拖鞋进行消毒。蟑螂本身可以携带并传播多种致病菌,这些病菌可能经由手、鞋等渠道进入消化道,使人感染疾病。所以,处理蟑螂尸体时要戴上手套或使用纸巾,避免直接接触。
拍死1只蟑螂
家里还藏有上万只?
“看见一只蟑螂,就意味着家里有上万只蟑螂。”
这个吓人的说法, 出自30多年前的一个研究:
美国的几个科学家,在一些低收入群体的家庭里放上蟑螂粘板;一天后,每个粘板平均能捕42只左右的蟑螂。以此推算房子里的蟑螂总量,认为房子里有超过一万只。
首先,实验已经过了三十多年,再者,这针对的是低收入地区,可信度和代表性不是很强。
这跟前面提到的蟑螂极强的繁殖能力有关。而且,蟑螂更喜欢在阴暗、潮湿、安静的缝隙里宅着。它们离开巢穴在外溜达,很可能是因为缝隙里的蟑螂已经多到挤不下了。
蟑螂的N种死法
这两种最靠谱
不管怎么说,蟑螂的确不受欢迎。
拖鞋打,开水烫,喷雾剂,灭蟑粉剂......在蟑螂的N种死法里,有两种比其他更靠谱。
No.1
蟑螂胶饵
用药饵诱杀是有效的灭蟑手段。它的原理是,引诱蟑螂吃带有杀虫剂的诱饵。
图源:小红书用户“我就是个俗人”
有研究表明,蟑螂会释放信息素,吸引其他同类来入住。所以,蟑螂都是整窝整窝的。同伴留下的尸体,凑合凑合都能被它们当成一顿饭。
胶饵利用的正是它们贪吃和群居的特性。而且胶饵“杀蟑不伤人”,对人体也安全。
靠谱的胶饵有“团灭”的效果,但是需要用对方法。
记住一个原则:少量、多点、全面。
蟑螂食量很小,施药时挤绿豆大小即可,无需打一长条。
布点要多,施药面要广,蟑螂接触的几率才大,大约50厘米一个点。
重点施在厨房的阴暗角落缝隙,如灶台下面、橱柜四周、置物架角落、墙角、冰箱等。
No.2
饿死蟑螂
预防蟑螂,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保持干净卫生,让蟑螂在你家根本找不到吃的。
蟑螂最喜欢吃甜的、油的、发酵面食类的食品,比如蛋糕、巧克力。想灭蟑螂,一定要把家里能吃的封存,厨余垃圾千万别过夜。
此外,蟑螂耐饿不耐渴。在缺水时,活不过1个星期。晚上要抹干灶台的水渍,才可以去睡大觉。
做到以上这些
不给蟑螂可乘之机
让家里的蟑螂
退退退
评论区一起聊聊
这么多年
你发现的最有效杀蟑螂方法是什么?
推荐阅读
未拴绳金毛犬扑过来,41岁孕妇受惊吓流产!犬主:怀试管婴儿就该多在家休息…
来源:海关发布、广东卫生信息、广东科普、生命时报、深圳卫健委、东莞疾控、深圳疾控、科普中国
编辑:郭强仔
责编:谢超贤
监审:黄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