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云为获马云&莫利奖学金学生捎去口信

2018-03-03 AI-贝贝,北风 电商大世界


关注订阅号“电商大世界”,海量电商资讯文章打包阅读


以下文章数据,由电商大世界 "AI-贝贝",采集、分拣,由编辑 北风 整理发布。


【文章目录】


1.周鸿祎谈网民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
2.马云为获马云&莫利奖学金学生捎去口信
3.经纬张颖对话车好多CEO杨浩涌
4.曾鸣:阿里巴巴区块链发展的确挺有意思
5.徐小平:2017年的创投市场把我搞懵了



【标题】:周鸿祎谈网民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

【关键字】:数据,周鸿祎,用户,网民,存储,网站,所有权,这些

【摘要】:到底这些网民个人数据所有权属于谁?周鸿祎认为,数据应该属于用户自己,只是说用户把它托管在各个公司的服务器里

【正文】

    ( 22 64650 22 14473 0 0 5136 0 0:00:12 0:00:02 0:00:10 5135原标题:周鸿祎:希望国家明确网民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 
    2018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希望国家明确网民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企业的数据收集权限、数据使用规范等。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周鸿祎表示,每个人在用各个公司互联网服务时,其实都是在变相地把自己的很多数据交给这些互联网公司,这其中有三个方面亟待解决。 
    首先,呼吁国家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些政策和立法。到底这些网民个人数据所有权属于谁?周鸿祎认为,数据应该属于用户自己,只是说用户把它托管在各个公司的服务器里。 
    第二,企业拿到网民的数据,在利用这些数据的时候,应该有个什么样的规范? 
    周鸿祎表示,互联网公司应起码做到不能私自贩卖用户的资料,利用用户资料时至少应遵循消费者保护法的两个基本点,一是知情权,你得告诉用户你用这些数据会干什么;二是选择权,如果用户拒绝你用他的数据做这些事情,你应该把用户的数据删除。 
    第三,周鸿祎认为,今天网民的数据存在各大公司的云端,各家企业有责任对这些数据进行很好地存储、加密,包括保证数据不会丢失。 
    他指出,曾经出现过两种情况,比如有一些网站,由于自己的不谨慎导致数据库全部丢掉了,因为网民在不同网站大概会使用同一套帐号和密码,就会出现连累别的网站用户帐号丢失;还有的网站曾经在存用户信用卡时,按照规定信用卡最后三位校验码是不能存储的,但有的网站不仅存储,而且明文存储,这样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如果把所有数据汇总在一家商业公司手里,这对用户个人隐私保护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国家把这些数据能够汇总在一起,用国家级的平台来进行运营,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周鸿祎最后说道。 



【标题】:马云为获马云&莫利奖学金学生捎去口信

【关键字】:马云,纽卡斯尔,奖学金,莫利,Morley,29,Ma,学生

【摘要】:2017年,已经成为全球商界领袖的马云,却依然不忘和莫利一家的那一段情,还有那人生中的最难忘的29天,在2月份再次造访当年让那个杭州少年了解世界的纽卡斯尔,开启感恩之旅,通过马云公益基金会向纽卡斯尔大学捐助两千万美金,成立Ma&Morley奖学金,这也是纽卡斯尔大学收到的最大一笔

【正文】

    (原标题:马云捎来口信:欢迎你们加入Ma这个家庭)   
    2018年3月1日消息,据人民网消息,马云在日前为一群澳大利亚学生捎来了个人的口信: 
    作为马&莫利学者,你们将延续人类之间的联系无极限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人,国家,组织之间所分享的价值观。无论这段旅程将把你们带到何处,我希望你们能一直珍视这个价值观。 
    你们即将开始学习,我向你们发出这个邀请:不仅要在学业上成功。智商是重要的,但是你们要知道,“爱商”确实更重要的。有激情,要乐观,要谦虚,相信人们改变世界的能力。 
    现在,欢迎你们加入Ma&Morley这个家庭,我期待着你们精彩的未来。 
    据纽卡斯尔大学官方公布的消息,在马云公益基金会捐赠2000万美元成立Ma&Morley奖学金一年后,2月28日, 30名纽卡斯尔大学生成为了这个项目的首批学员,其中,有20名新入学的学生,他们或是土著居民,或家境贫寒,或有受教育障碍,还有学业非常优秀的学生。另外10名学生已经是在校生,同样会获得奖学金。 
    这样的结果应该能让已经在2004年去世的Ken Morley先生感到欣慰:他当年为一个少年打开了解世界的一扇窗,而今,这个当年的少年,正在帮助更多澳大利亚年轻人走向世界。 
    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和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有多重要?看看马云就知道了。 
    38年前,16岁的马云在西湖边练英语,结识了来中国旅游的莫利一家。 
    33年前的1985年,一场29天澳大利亚之旅,让杭州少年马云打开了眼界,对世界有了更好的认识。今天国际舞台上那个为全球化辩护,为年轻人呼喊的中国企业家马云的底色,大致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萌芽。 
    用马云的话说:“在纽卡斯尔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也从未离开过中国。但来澳大利亚改变了太多过去的认知,我开始觉得必须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2017年,已经成为全球商界领袖的马云,却依然不忘和莫利一家的那一段情,还有那人生中的最难忘的29天,在2月份再次造访当年让那个杭州少年了解世界的纽卡斯尔,开启感恩之旅,通过马云公益基金会向纽卡斯尔大学捐助两千万美金,成立Ma&Morley奖学金,这也是纽卡斯尔大学收到的最大一笔捐赠。 
    “我希望这个奖学金能够聚焦未来。聚焦在生活,聚焦在学校和书本以外的事情。我们希望能提供超出经济支持范畴的帮助,我们希望能够让他们走出大学,走出自己的国家、去世界各地看看,并通过这些经历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马云在奖学金成立仪式上曾表示。 
    Ma&Morley奖学金获得者,将在纽卡斯尔大学接受一系列“见世面教育”,从成功的政商领袖,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都讲会给这30个年轻人授课,在2018年年中的时候,他们还将访问中国,就像当年怀揣一百美元的青年马云在澳大利亚的29天一样。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纽卡斯尔大学的校长卡洛琳。麦克米兰说:就像马云先生和莫利先生的坚固友情最终成就了辉煌的事业一样,我们期待这30名马&莫利学者之间的联系和友情,也会将他们送上成功的轨道。 
    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Olivia Carroll认为,这个奖学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其他世界的机会“这个机会是无边无际的”,她说。“我非常感激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长成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并且有全球观的人”。这个过程,将让我们意识到,纽卡斯尔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澳大利亚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并且学会理解,欣赏这些世界。 
    商学院的学生James O’Sullivan将和其他奖学金得主的相识比作当年青年马云和Morley的友谊,“仅仅是和其他29个奖学金得主碰面,这个经验就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这是如此让人开窍的一个经验,可能是我人生从没有过的经验。” 
    每一个学生,都会最终学会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其他29个学生相处,理解,包容,最终成为有责任感,胸怀天下的人。用纽卡斯尔大学校长卡洛琳。麦克米兰的话说:他们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变。 
    而这一切,源于38年前,马云同莫利一家的友谊,源于那场开启一个杭州少年看世界的旅程。
 



【标题】:经纬张颖对话车好多CEO杨浩涌

【关键字】:张颖,我们,杨浩涌,投资人,一个,创业者,很多,这个

【摘要】:腾讯可能外界看来是一个战略投资人,但在我们眼里更多是一个长线友好的财务投资人,作为这样一个角色进入到车好多来的过往一段时间公司的模式还相对比较轻,现在线上线下一体化再加上那么大的一个市场,这种新零售的概念其实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但是也有很多东西需要突破,比如运营、服务要到位你可以认

【正文】

    (原标题:张颖对话杨浩涌:让时间解决一切,包括对手) 2018年3月1日,国内领先的汽车创新零售服务平台车好多集团(旗下包含瓜子二手车直卖网、毛豆新车网)正式宣布,已完成8.18亿美元C轮融资。此次融资由腾讯领投,新加入的投资方包括工银国际、云锋基金、方源资本、GIC、IDG资本、泰合资本,老股东红杉资本中国基金、H CAPITAL、DST Global、今日资本、首钢基金、山行资本追加投资。此轮融资再次创下汽车零售服务领域单轮融资之最,资金将重点用于瓜子二手车线下布局及市场占领、毛豆新车业务的规模化发展、用户保障及体验的升级、瓜子二手车与毛豆新车双品牌的持续打造、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的持续投入、优秀人才招募与培养等方面。 
    你可以认为以上融资消息是今天张颖与杨浩涌对谈的一个契机,但确然不止于此。 
    在此前,这个“对话系列”已经做了两期,依照时间发生的顺序分别是《张颖对话米雯娟:为什么是VIPKID?》以及《头条投资Live.me,傅盛张颖对话:空杯与进化 》。以节点作为起点,以投资人 / 访问者的双重身份切换去做探索,在某个节点上去做横向和纵向的切割——这个系列,一直试图从事件出发,记录和回溯关键选择以及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 
    一骑绝尘的开始,往往始于特定时间点的特定选择。也许一开始并不起眼,但如果拉长时间轴,则很有可能对一个人、一个公司,乃至更高维的层面影响深远。这种当下的如实记录和剖析,压缩在特定时刻里,成为未来追寻的线索。 
    杨浩涌始终身处战场。这一次他选择了汽车消费服务领域,做了瓜子二手车和毛豆新车。汽车消费服务领域一直是资金聚拢之地,它的市场规模预计在十年间将达到数万亿元。巨大市场份额之下,硝烟从来弥漫,这个打过胜仗也煎熬过的人对“战争”有着别样的理解。他的过往沉淀成今天的车好多,两年时间车好多的估值已远超十年的赶集。 
    外部世界在迅速变化,时间是最好的朋友。杨浩涌是一个朴素的人,这种朴素不单是他对个人生活,也体现在他对商业本质与人性的把握上:他对规模、势能和企业的关键发展节点,有着非常技术男特色的考量,但真正难得的是他总是能实现。无论这个实现是重建自己还是迅速扩大已有优势。这种“顶得住扛得起打得过”的从容以及步步实现尤为难得,也正是这样子的难得促成了张颖和他的这篇访谈。 
    这篇稿子,挺长,我们近乎一字未动地保留了杨浩涌和张颖对话的全过程。也因此我们在一开始附上导读。以下,Enjoy: 
    车好多集团CEO杨浩涌 
    张颖:从我们参与投资到现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公司已经从之前C2C二手车交易平台发展到今天多产品 / 多服务的集团化的公司,这种日益丰富的中国汽车产业生态的演变也非常快,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会发展那么快?短短两年用户习惯 / 场景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018年对这个行业或者对车好多来说,我们还能期待什么样的发展? 
    杨浩涌:我们其实是两块,一块是C2C业务本身的迭代和升级,一块是新业务。我们每年都有一个全年的战略规划和一两个目标。为什么这轮我们相对比较受欢迎一点?其实在整个2016年,我们定了一切为规模让路,就像当初我们沟通的时候我跟你算了一笔账,从单车的成本模型做过推演,什么样的情况下做过什么样的交易量的情况下公司可以挣钱:每辆车上我们付出什么样的成本获得多少收益,这样算得过来是以规模为基础的——所以2016年我们定下来整个是做规模的。 
    去年C2C这个模式我们碰到一些槛,很多创业项目都是一样的,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无人区了,这个市场上没有人完全创新地通过线上把二手车这个交易跑通了。我们做到一定规模,也有一个挑战——没有可以模仿的对象,只能看到用户需求,看到用户痛点想办法去解决。 
    去年3、4月份的时候,我们的C2C模式在不断调整,到7、8月份我们开始做线下新零售的业务,让车聚合在一起,做得更重,这些都是不断跟着消费者走的。我们看到了C2C的一些难点,如果不去把它解决掉的话,可能这个业务再往下走,做得再大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用户体验。从轻到做重,现在全国开了好几十家线下的场地,包括春节开始大力推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的保卖形式,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直到去年9、10月份才终于把C2C发展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感觉比较好的解决了。前年冲规模,去年是让C2C这个模式更健康,因为如果这个模式不健康可能今年也很难继续再扩大规模,做得更好。 
    我自己在内部年底总结的时候说,如果说过去的商业模式,首先瓜子还在0到1的阶段,去年年初我们是在0.3,今年初到0.7。0.3跟0.7的区别是什么?0.3你还在探索,这个模式我们朝着1的方向去走,但中间很多东西看得还不够清楚,需要去调、去磨。很多公司可能不会那么幸运,搞一两年也搞不太清楚。我们比较幸运能走到0.7。今年大的方向上我们会比较清晰了,更多是一些优化。 
    另外毛豆是我们做瓜子的过程中,看我们上下游,看公司长期的发展,围绕车去提供服务,我们还缺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新车租赁的模式对二手车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我们看到这样的机会,是一个大的刚需。那我们能不能做?需要多少资金?去年9月份融资资金完全就位,就是为毛豆这个业务去做的。 
    到今天为止我觉得还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在发展,打广告效果非常好,交易量每个月都在涨。春节打广告,交易量又是一个新高。今年除了瓜子和毛豆,我们会围绕整个生态继续往下延伸,一切是围绕车提供更多的服务,可能除了新车二手车,围绕车后续的这些维修保养我们都会更深入地去做。 
    张颖:有了行业里绝对的流量,又有品牌,在今天这个节点对于新零售的思考以及目标又是完全不一样了。过往一段时间公司的模式还相对比较轻,现在线上线下一体化再加上那么大的一个市场,这种新零售的概念其实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但是也有很多东西需要突破,比如运营、服务要到位。用你之前的话说就是菜已经上齐了,服务也要跟上,你是怎么回应这个问题? 
    杨浩涌:对,这个问题我们其实还在摸索,但是基本上已经看得见路径是在往这个方向走的,就是我刚才说的0.7的状态。今年我们可能会出现几万平米的场地有几千辆车让消费者去挑选。相对之前买二手车是一个升级的体验,这是让所有团队非常兴奋的一个方向。我们在二手车行业创造一种全新的、超级棒的消费者体验。可以想象一个线下卖场,几千辆车去挑,后续服务是完备的,买车都不需要有任何顾虑的场景。 
    围绕这些,其实有很多事情要去做。首先开线下的店面,线上线下怎么联动,怎么效率更高,相比传统的这些卖场你的周转率是不是更高——我们现在都做到了,我们周转率可能是美国CarMax的三倍。今年可能围绕这些买家的体验我们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对我们是一个新的挑战。这个尝试虽然没干过,可能有利有弊,但我们想干,大家又有激情,我觉得就算有问题,只要它是越来越好的,就是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发展。 
    张颖:你对融资节奏把握很好,吸引了很多顶级机构参与,这次又是完全抢翻的状态。我跟很多投资人都说想要100块的投资额度但最终1/3都拿不到,就是火到这样的程度。你是如何处理不同机构之间的关系?这次有腾讯战略投资进来,现在很多明星的公司里面都有战略投资的影子,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怎么将这把双刃剑平衡好?这里你自己的判断和建议对很多创业者来说也有很好的提示。 
    杨浩涌:BAT战略投资是一个市场上的公司做到一定体量的时候,可能很难回避的话题——就是你到底需不需要站队,站哪家。我们在做这轮的时候,腾讯对我们来说也会有点微妙,他们也投了人人车,今天投资了瓜子,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话题。我们跟腾讯沟通其实因为双方有很多共同的投资人朋友,或者说我们现有的投资人跟他们也有一些接触,所以我觉得可能某些场景你不可避免地会跟他们有沟通。 
    其实我自己是这么看,腾讯在市场上目前来说它至少是一个相对比较友好的、长期的投资人。现阶段,我并没有过多对腾讯战略资源的需求,我更多把腾讯当作是友好的、长期的财务投资人去看待。 
    以这个为前提,我们就强调团队的需求,我不希望在运营上对公司有任何的限制和要求——这是我们沟通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双方没有共识,可能很难往前走了。最终的结果也是照这个想法去和所有投资人合作的,对瓜子来说可能我们是少有的创业公司里面直接在私募里做AB股制度的,管理团队对公司当下和未来发展绝对的控制也是我一直坚持的。腾讯可能外界看来是一个战略投资人,但在我们眼里更多是一个长线友好的财务投资人,作为这样一个角色进入到车好多来的。 
    张颖:明白,这点我也是比较吃惊的,一般AB股都是上市前的安排,巩固一下创始人在上市后股权大幅分散的地位。但你很早就安排了这种模式。 
    杨浩涌:恩,我前面提到很多公司的条款因为考虑了每轮投资人的不同诉求,对将来回报的诉求,对公司未来发展希望有更多掌控等复杂的因素,就会导致创业公司融很多轮之后,他们的条款是超级复杂的。这些东西积累起来一旦出现一个利益集中化的矛盾的时候,其实会是一个挺大的风险,这点在之前赶集说实话我们深有体会,当时跟58合并的时候不同的投资人,其实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对我来说,这是我的第二次创业也有可能会是最后一次,我不知道,但目前来看肯定会是做的时间蛮长的一个创业项目。我也不希望再有任何的遗憾。 
    张颖:我们做这个系列对话的时候,我都会问这个问题。你给我三个独立的数字的组合,不要有任何解释,复杂一点,不要太容易让别人揣摩出来。这样子过一段时间,你再翻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些数字对你而言是否有所触动或者是一个目标的实现等等。 
    杨浩涌:990823,041223,220104。 
    张颖:中国现在的明星二次创业者本来就非常少,特别是达到了像你这样极高的财富自由的节点,还想再次出发去创业的就更加少。在那个节点你是怎么思考的?花了多久达到了这个决策点?你能不能把思考的过程,最后怎么拍板去做这件事情给大家描述一下。 
    杨浩涌:我自己是这样,因为58和赶集合并是在2015年4月,合并前期,其实从我的角度也没有真想要去合并,真正发生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可能大概两三周的时间这事就做了。那个时间点对我来说可能是前十年全心全意在做赶集,然后一个戛然而止的状态。我们跟其他合并不太一样,一般都会一家比另一家大很多,有一个主导方。我们当时讨论,也有投资人的建议,为了追求公平,我们做了一个完全对等的架构,现在来看有点奇怪,在当时也并不work。 
    合并之后,可以说市场上没有对手了。那个状态我是非常不适应的,因为一直在战场上厮杀,突然到了一个和平环境,一家公司两个CEO在管,底下也有很多问题,我就感觉有点多余。我跟老姚其实没有太大的分歧,但基于两家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下面是很难去融合与执行的。 
    从四月份一直到分拆的那七八个月,一方面觉得挺没意思,除了内部矛盾去协调,很安逸,也没有战争。不是说在外去创新或者去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的状态。从我的性格来说,这种生活不是我想要的。财富对我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合并之后多了很多现金,生活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第二,我自己也在考虑虽然创业十年,其实觉得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还能做什么事情。我开始慢慢做一些小投资,同时也在看还有什么领域值得去琢磨。基本过了两三个月我就意识到,在那种情况下,在一个上市公司里面坐那样一个位置,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那是不是要去看一些新兴的机会?我当时也跟一些朋友,包括我们的一些投资人一起聊。说实话之前赶集跟58,还是会有遗憾的,打了这么多年没有分出胜负,以合并去结尾,会有一些遗憾。 
    那时间还长,还是希望能够重新开始再去做一件事,就开始在看一些新的机会,我看过很多领域,最后瓜子是个偶然。瓜子是我们一直孵化的小的明星项目,融资没融到钱,投资人说浩涌你来做,我们就投,后来我就说好,就做了。 
    张颖:车好多现在占用你90%以上的时间,你自己还有山行资本和个人投资的思考。今天的这个市场,有越来越多的牛人在跨界做事。跨界反而能带来更多的思考,能带来更多的勇气去尝试。再加上这些人本身执行力就很强,这样时间 / 精力的分配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提升?什么样思考的延展?你觉得加分会加在哪些具体的点上? 
    杨浩涌:其实山行我花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多。我们有一个还不错的团队在做,一方面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很多人找到我们投资也是希望有一些实际的创业帮助,这两个原因导致我们每年投资的项目不多,更多是精挑细选,只做精品策略。 
    我是一个好奇心比较强的创业者,很多事情是好奇心驱动的。探究未来的不确定性其实会带来很多兴奋感。作为一个投资人,从第三方的视角去看一个业务,看这些创始人们犯什么错误,在某些节点上又做了什么决策,然后去印证。这有点像你自己本身是一个演员 / 导演,同时你也在观察生活百态,这种双重身份可能会让你的思考更多一点,也会更理解不同阶段会碰到的问题,也许是人的问题、也许是结构的问题等等。否则一切按照你的意向判断,出了问题你可能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别的解决方法。 
    这些不同的角度 / 因素我觉得都会有碰撞,商业很多领域都是共通的,到最终所有的这些点,不管你读历史还是读商业,还是看纪录片,最终所有的东西会叠加在一起对一些事情的判断和一些结构有一些影响。 
    我现在越来越明显地能感受到,读一些历史,看一些新闻,看一些行业国内外的趋势,甚至不在你领域发生的一些事情,会让你有一些思考。这些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觉得山行可能是这样一个角色吧。 
    张颖:这次C轮融资除了腾讯,还有很多新的投资方。从经纬2016年9月份进来到现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其实对我来说最直观的深刻记忆点是你对融资节奏的把握,包括怎么跟投资人交流、怎么做出判断和决策、怎么往前推进。这中间的拿捏,把投资人当成群羊,怎么去管理好这种群羊,让融资变得非常高效。我觉得你做得非常好,可能就像你说的,它是基于你个人经历 / 经验的一个复杂融合,真正把很多东西连接起来了。这里面的一些思考是怎样的? 
    杨浩涌:作为创业者跟投资人沟通,说实话我自己体会蛮深的。我做赶集时对于融资的把握并没有十分的成熟,融资好的时候还是挺拽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所有投资人都聊遍了,也没人给我们投钱,那就会在一些条款上妥协。因为看中对方的品牌,在赶集的确发生过一些条款的妥协,但这些条款对我们来说在后期可能是致命的,这都是一些比较深刻的经验教训。 
    在山行,反过来换一个角色,作为投资人,也会发现某些明星项目他们也挺拽的,投资人就要想着怎么去推进。我觉得每个投资人都有他的恐惧,会担心投错,又担心错过,其实他的心理会有很多的变化——这个变化你作为投资人能亲身感受到。如果你说融资有什么经验,可能是你会对这些投资人更了解,双方沟通起来也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会有更好的判断力,双方需要什么,包括条款等等,都会更清楚。 
    张颖:这里再做一些延展,在你经验的基础上给广大创业者融资方面的建议,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点会是什么呢? 
    杨浩涌:第一,我其实觉得估值永远是可谈的,它是一个供需最后的一个体现,永远是市场来决定这个价格。创业者不需要在估值上过分纠结,最后出来什么就是什么。 
    第二,我觉得对公司的控制和未来发展的一些权力(这里的很多条款)是至关重要的。这类故事不断上演,很多创始人往往会看中对方的品牌,在一些条款上妥协,但这些条款带来的伤害比你当时涨了5%、10%影响更大。 
    第三,引进什么样的投资人,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一个理解你、尊重你的投资人和一个利益导向,把你当成商品做交易的投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点在瓜子融资中,也是我们非常在意的。 
    这里也谈到我们跟经纬的结缘,为什么跟你们聊我没有那么在意价格,我是觉得张颖应该是一个朋友。我的期待是关键时刻的帮忙,这个东西比估值要重要得多。 
    张颖:明白,这点还是蛮有意思。我们结缘于经纬出行,很偶然的机会我们去俄罗斯玩了几天,今天为止,瓜子也是我们十年来投资金额最大的一个项目。我们也非常欣慰你当初能那么快地推进,而且给我们开了一个绿灯。 
    后来我也尽量说服你跟我们每年至少出去一次,你看了经纬出行的排表,今年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 
    杨浩涌:北极或者南极。 
    张颖:下一个问题可以当成两个分开的问题。第一,我跟好几个投资人聊过,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很少听到你说别人的坏话,非常负面地去评论一个人包括事情。我跟你交流,我也很认可这个观点。聚焦一点,怎么看你的领域里很多明里暗里说你坏话的竞争对手?第二,在今天各种各样的赛道里会杀出意想不到的对手,对你来说怎么看竞争,关键突破点是什么?如何巩固自己的护城河? 
    杨浩涌:我记得上次在经纬有一个分享,最后提到做时间的朋友,我一直把这个作为宗旨去看待所有的事情。很多事情发生,你在那个时间点会有情绪上的反应,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会觉得太阴暗了或者怎么样。但是你把时间拉到一年两年或再长一点,你就可以正常去看待它。商业为什么本质是商战,它背后其实是有很多跟战争蛮像的东西,会有公关,会有间谍,会也相互争取舆论上的支持等等。这些事你把它当做历史战争去看,某某人在某个时刻说了一句话,他就怎么样了吗?拉长时间轴,十年或者更久,就没有那么重要。 
    最终这个市场,大家是看你的企业做得怎么样,竞争的护城河在哪里。你跑到前面的领域,做得不好还是会被拖下来,你的护城河不够深,你守在那里,也会有源源不断的竞争对手去跟你挑战。反过来说,你的护城河够深厚,你的对手就会越来越少。回到我的那句话——做时间的朋友,让时间来解决一切。 
    张颖:明白,以我的个性,如果竞争对手这么明着暗着来的话,我肯定会在深思熟虑之后也有一些非常直接跟直观的回击。其实我是这种非常记恩也极其记仇的。逻辑上说我们是差不多的人,但你要比我含蓄很多,同时又把时间给拉长了,我是否可以这么理解? 
    杨浩涌:是,我觉得你解决他最好的方法,就是“我把你给灭了”,没有什么比这个回应更有力了。 
    张颖:车好多集团在技术、AI和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区块链这方面的布局和思考会是怎么样的? 
    杨浩涌:首先一点,区块链我是从头到尾甚至都不太想了解。我大概知道它的逻辑,但是我觉得瓜子业务离区块链目前还有点远。那可能是BAT想的事情,我们每天还在想商业模式怎么优化 / 创新 / 团队这些更具体事情的时候,想那么虚无的东西创造一个概念没有任何价值。 
    AI和技术其实是我们非常非常看中的,我们在做很多创新,我们一直在说瓜子的护城河如果横向去看,前端是服务,中端是品牌,后端其实是数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能给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重塑。比如线下店为什么能做到是全球最大的CarMax三倍的效率,我们为什么敢去用我们的钱收车、卖车做这样重的保证卖的服务,后面都是数据在驱动的。没有大数据、AI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义为数据驱动的技术型公司,包括我们三月份会上线的一些产品包括一些硬件产品,通过技术手段让效率更高的应用,比如说用数据图象识别去让评估检测效率更高。 
    我们的商业模式在数据的驱动下自我迭代优化,比如我们二手车定价、销售周期的预测、车与人的精准匹配都在随着我们的数据量的扩展,不断地训练,变得更加准确,这些都是很难超越的竞争壁垒。 
    在研发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技术的研发和落地、人才团队的建设,我们是非常坚决的持续投入的态度。 
    张颖:我们投了几百家公司,在创始人里面是非常少见,就是(每次见面)先聊问题。我的问题是你一直如此还是在成名之后的从容?你是怎么看这个点,怎么去拿捏?我觉得很多创始人这对点也非常感兴趣,就是怎么学习和提升自己。 
    杨浩涌:我的想法是比较简单的,开董事会跟投资人沟通不是一个汇报,不是一个单向的向你表功或者找你要钱。可能我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开董事会,还是跟其他同事沟通,我是有明确诉求的。诉求的意思是说,我碰到一些问题,我觉得你们有可能会有建议,我希望得到建议或者得到一些看法,这些建议看法跟我的想法我希望有印证,觉得我是对的或者是错的。这也是更高效的,否则干嘛呢?开董事会,精心准备资料就是让大家看了开心一下?时间很宝贵,我希望听到反馈,所以会把问题抛出来看看大家的想法,就这么简单,没有其他的。 
    张颖:但你觉得这个东西跟你自己成功了之后的从容有关系吗? 
    杨浩涌:我们之前在赶集,所有人来开董事会都很enjoy,后来我们发现开董事会十几二十人,他们把高管也带来了,这种分享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我会挑一些东西和问题,听到大家的反馈,我回去再总结调整。 
    张颖:你也是建议创始人在这方面也应该多这样子的。 
    杨浩涌:这是我的风格,每个创始人不一样,有些人他希望你们少管,但我是挺渴望这种交流的。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我们的董事就很有营养。 
    张颖:创业其实是非常坎坷的一条路,创业者的焦虑和压力远大于投资人。你一路过来也一定有很多次这样的时刻,你是如何看待焦虑,如何面对焦虑,如何去处理焦虑的? 
    杨浩涌:现在的焦虑比当初第一次创业小很多很多了,倒不是说这些事比之前要更容易处理,而是说经历过一次可能就还好了,第一次上战场跟第二次上战场的感受会不一样,这是实际的情况。 
    可能每个创业者都长期处在轻度焦虑的状态,这个你可能是认同的。这种轻度焦虑也许是一个好的现象,你的脑子里在不停地想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没有答案,要靠你自己探索,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家公司,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到你这儿你就要把它们解决掉。有些问题就是解决不掉需要时间,有些问题就是没招,你要面对现实。 
    所有这些事情都会让你焦虑,我觉得轻度焦虑是一个常态,也是好事情。就像奥运会的选手,不紧张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可能公司很坏的时候有些人会重度焦虑,我也有过,非常焦虑,睡不着觉,会自责,会反思。其实我有很多排解的方法,跑步是一个,看书是一个。我发现我自己有个特点,我每次只要出去离开公司两周就会有新的发现。包括这次我参加经纬出行的摩洛哥行程,回来之后我做了很多动作。很多事情你走远一点去想的时候,不被这些日常的琐事干扰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很重要,只是你没做。 
    张颖:对,这点我补充一下。当时我们邀请你去摩洛哥,我不是抱着非常大的希望,因为知道你正好跟投资人在紧密接触,在业务模式上又有一些拓展,毛豆发展得也很好。但你不仅去了,还完成了行程,虽然每天很忙在打电话,我觉得这种从容还是很有底气很有思考的,蛮好。 
    杨浩涌:也没有,可能就是放松一下。焦虑,就是一个常态,你怎么处理焦虑?有些时候你就得面对现实,每家其实都是一样的,任何创业者你只要创业超过五年以上,一定有特别痛苦 / 迷茫的时候,这是个常态。 
    我举个例子,就跟我丢钱包一样,我现在对丢钱包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一个概率事件,一年怎么也得丢一两个,有的人少丢点,有的人多丢点。 
    张颖:我想说,第一我先摸了一下口袋里的钱包,第二我刚刚想说我从来没有丢过钱包,但是我不想说,丢了之后非常的麻烦,所以赶快敲一敲木头。 
    张颖:今天的中国创业者与以往大不相同。市场,消费者不断地摸索,应对中国的方法跟美国差距越来越大。在二手车的市场上中美就有很大的差异,之前有一些竞争对手攻击说中国的C2C不work,因为美国的Beepi没有work。你对这个事情的思考、解释是怎么样? 
    杨浩涌:商业模式不是你模仿就一定成功,不模仿就一定不成功。所有东西最终是回到本质。很多人说B2B、B2C、C2B,很多投资人不了解,找到我第一件事就是——浩涌你先给我们讲讲这几个到底是什么东西。我觉得模式不重要,你这个模式给消费者创造什么价值?你帮他节约钱了还是让他体验更好了,这是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要去解决的。 
    包括我们去年从来没有纠结过做轻还是做重,我看你发的文章也有过类似的探讨。不是你是C2C就一定要轻,你就不能做重,你做了线上就不能做线下,我觉得这些都是给自己套上的一个枷锁,我没有这个东西,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不管是C2B还是B2C,对我们来说,我们是一个双边平台,一方面解决卖车的需求,一方面解决买 46 64650 46 30289 0 0 8164 0 0:00:07 0:00:03 0:00:04 8164 46 64650 46 30289 0 0 6429 0 0:00:10 0:00:04 0:00:06 6429 46 64650 46 30289 0 0 5302 0 0:00:12 0:00:05 0:00:07 6712 46 64650 46 30289 0 0 4511 0 0:00:14 0:00:06 0:00:08 5900 46 64650 46 30289 0 0 3926 0 0:00:16 0:00:07 0:00:09 3229的需求。 
    去年讨论最多,我们要做一部分重,做线上线下结合。就是你的买卖家看重什么?你的模式,你去改变,你能够在这点做得比对手更好,那你就赢了。这个跟商业模式没有任何关系,包括我们除了C2C有很小一部分是做C2B。C2B这个模式也没挣多少钱,你卖给车商一单挣一千多块钱,其实就是挣手续费,但是消费者需要这个模式。我们不需要做给别人看,你要做个C2C,然后做个C2B,再做个B2C,你就大圆满,你就是个大集团了,不是这样的,用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这是我的观点。 
    如果我们能够给卖车人提供更好的价值,让他多卖钱卖得快,这个模式就有价值。买家一样,你能帮他买到更便宜的车,同时能给他提供一个相比传统车商更好的服务保障,你就是有价值的。 
    张颖:最后一个问题,三年前我在夏威夷参加Coatue组织的East Meets West活动,这是一个中美明星创始人交流的闭门活动。当时我跟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有一个对话。我说如果在共同的战场上厮杀竞争,中国跟美国两边各出100个最顶尖的创业者同台竞技,中国创业者会把美国创业者杀得片甲不留。因为中国的创业者更加全面,更加拼命,更加渴望,更加聪明,更能在极其残酷的市场上运营成长,对目标的实现也更孤注一掷。我不知道这个观点你是同意还是反对,我想听听你的观点。 
    杨浩涌:我完全同意,我在美国待过几年,美国创业环境相对比较纯碎,但竞争也是常态。我举个例子,有个纪录片《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说的是美国几位划时代的商业巨头的故事。你看这部纪录片就知道这些创业者在市场、资本早期的竞争的惨烈程度跟今天是有一拼的,那时候没有反垄断法,整个体系也没有那么完善,完全是非常极端的竞争,为了遏制对手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有些野蛮。比如美国当时的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他拥有进入纽约的唯一一座高架桥铁路,只有通过这座桥才能将货物运往整片大陆,为了遏制竞争对手,范德比尔特把这座桥封了,竞争对手的股价下跌,他也因此遏制了竞争,以低价进行了收购。今天的中国跟那个时代的创业者他们经历的时代是类似的,很多市场比较早期,一片荒漠等着大家去开拓。在这里面,所有的资本涌入进来,这些创业者进来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状态。我看这部纪录片感觉跟我们的互联网创业也是非常像的,美国也经历过类似的时期。只不过它的市场现在太充分竞争,留给新的创业公司的机会没有中国这么多。在这样的场景下中国的市场环境导致这个市场的创业者是更野蛮,更饥渴,更警惕的。 
    张颖:对,这个观点我彻底同意,跟他们交流,他们做到一定层级之后他们的动作,一个产品的迭代,他们自己的状态,生活工作的平衡。如果在一个共同的战场,我觉得片甲不留。 
    杨浩涌:对,而且美国很多创业者到了财务自由,很可能就有其他的需求,去享受生活了。中国创业者更纯粹,更关注创业本身,因为这个竞争更野蛮。现在的中国市场非常像纪录片的那个时代,竞争的手段是非常极端的,无所不用其极。 
    张颖:很多创业者在自己的事业还没有起来的时候,就说理想和改变世界。我觉得梦想很好,但是真正要做有影响力,改变世界的事情,前提是先财富自由,把创业的事情做好。这也是我的观点。 
    今天这样的交流,借着瓜子完成新一轮融资,能和浩涌有这样一个深入的对话,对我来说触动良多。早期投资是一个好奇心驱动的行业,和一个领域里最优秀最有思考的人去交流去做这样坦诚的问答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这样的交流,让我们也更加感受到中国新经济领域无穷的活力和未来,也感谢我们有陪伴他们发展壮大的运气,这给予我们更多动力做得更好,去陪伴更多像浩涌这样的创业者成长。 



【标题】:曾鸣:阿里巴巴区块链发展的确挺有意思

【关键字】:区块,这个,曾鸣,技术,互联网,所以,王峰,可能

【摘要】:特别是区块链这样一个大的技术变革所以我们必须回答个更本质的问题,就是区块链本身是不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王峰:您在最近一篇写区块链技术变革的文章中激情地写道,“今天,我们在做的是,在一个经济生态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就需要把信任共识写进程序,这是怎样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我们在设计自己的制

【正文】

    (原标题:曾鸣:区块链是否是颠覆技术有待观察 未来发展或慢) 3月1日晚间消息,蓝港互动创始人王峰在‘3点钟火星财经区块链学习成长群’对话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主题为“你跟马云聊过区块链嘛”,整场对话将由十个问题构成。 
    一、阿里体系的区块链项目是如何运作的? 
    王峰:听说我要采访曾教授,我的很多好友建议我问下您:区块链会挑战BAT吗?最近拜读了网上您所有关于区块链的文章。您春节期间在3点钟社群回答大家一系列问题,加上最近的文章不断更新对区块链的看法,这样治学严谨的风格我很钦佩。我认为答案并不重要,而是回答的背后逻辑更为重要。 
    甚至我认为,区块链能否挑战BAT无需您回答,因为历史会回答。我决定避开这个问题,问以下十个问题: 
    第一问,我看到一份“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前100名中,中国入榜企业占比49%。其中,阿里巴巴排名第一,美国银行排名第二。当我看到这样的消息时,我先是一惊。阿里巴巴是从什么时候开展区块链技术专利储备的?谁在负责这件事情? 
    曾鸣:大家晚上好,谢谢大家,我还是语音回答吧,速度快一些。谢谢王峰的邀请,也谢谢大家的热情。其实阿里巴巴区块链这个事情发展的确挺有意思的,还是蛮典型的就是阿里经常强调的。就是他down和波特曼的结合。就是说高层的管理人员需要对未来有一个紧密的关注。那我自己呢,是2013年开始就经常跑硅谷,每天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在硅谷。我们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呢,就是了解硅谷最新的技术变化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影响。 
    那么早期最主要的关注点哪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啊,看了很多这方面的公司。但是在2014年开始呢,也陆续的听到很多关于比特币区块链的这些讨论。特别是后面以太坊起来以后讨论的就更加热烈了。所以我2015年左右就开始跟蚂蚁金服的战略部的同事聊这个区块链可能对于蚂蚁金服,特别是对金融领域的一些冲击。 
    你们最近正好有一篇报道讲这个,蚂蚁金服的技术团队是怎么自下而上开始了区块链的探索。从2015年,内部的一个兴趣小组最早一个尝试性的公益项目,所以2016年主要是在蚂蚁金服,我和这个他们的战略部,像首席技术官他们都有过沟通,是讨论过一次比较完整的区块链技术,对未来的影响和蚂蚁的布局,那么2017年,应该是2017年底阿里的长期战略会讨论当中,也提到了区块链对于未来的重要性。 
    二、曾鸣:谈不上崇拜科技 我工作就是理解科技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王峰:第二问,陈伟星和我说过多次,教授内心向往科技,甚至崇拜科技,所以对区块链的技术趋势和业务场景也非常重视,这让我们更加冲动地想和您做“王峰十问”的对话,因为我们的栏目就是对话区块链,而这个行业里有一句话,叫做code is law,所以我们非常喜欢在对话中和嘉宾一起找到技术感觉。我看您1998年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国际商务及战略学博士学位,我的一个小问题是,长于战略的您,在阿里巴巴这样拥有足够多优秀的技术和产品高层的企业里,是如何和他们相处的?哈哈。 
    曾鸣: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觉得。崇拜科技还谈不上吧,因为我自己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理解科技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当然一方面所有的商业大变革都是技术驱动的,所以像我们在这十几二十年之内,做商业的如果不了解技术的话,真的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同时呢,商业也是技术进步最重要的力量。这个没有商业的反馈,就不可能有对技术长期持续的投入。 
    你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就能找到非常好的技术高手,通俗的跟你讲清楚这个技术的本质和背后的关键是什么,所以我是非常的幸运,就要从2000年开始了解的搜索。那时候跟阿里原来的CTO吴炯聊很多关于搜索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其实2007年我管中国雅虎如果超过一年,中国雅虎的总裁,虽然做的不太好。但是因为那一年也管技术也管产品。所以更是必须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一些深入的了解。 
    所以我觉得就说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创业也好商业管理也好就是的确需要对技术的本质,有很深刻的了解。但是对于技术背后可能带来的商业变化,其实这个角度思考的人相对少一些。这也是我这个春节看了那么多讨论以后。还是在受到很多启发动手写了几篇文章的原因,再举一个例子,比较熟悉的例子就是云计算,阿里巴巴为什么会那么坚定的在比较早的时候投入云计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看了很多的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书,电视怎么发明的,国家电网是怎么形成的,电网形成以后整个工业革命历史的变化。就意识到云计算本质上是数据时代的这个公共基础设施。所以啊,你要是要进入数据时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话,没有云计算,这个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虽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区块链到底是不是颠覆性技术?曾鸣:还需要观察 
    王峰:第三问,蔡文胜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互联网刚起步的时候,联想、海尔、中移动都是巨头,一样看不清互联网的变革,所以他们会错过互联网。现在互联网巨头一样也会忽略区块链的力量,虽然他们也会关注、也会做区块链技术,但不会彻底革命,这给了后来者机会。”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按照这个逻辑,我想问曾教授,今天的BAT在区块链产业的机遇面前,会不会像当年的联想、海尔、中移动等巨头那样与一个新时代擦肩而过呢? 
    曾鸣:对,这是一个任何人肯定会问的问题。特别是区块链这样一个大的技术变革。但是这中间呢,就说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抛开有远见管理是不是看到这些问题不谈。因为像我们在这个前面有讲到,其实像阿里也好,腾讯也好就百度也好,其实在区块链上已经有足够的布局。所以我们必须回答个更本质的问题,就是区块链本身是不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 
    当然这有点像循环定义。因为所谓颠覆性的技术一般的定义就是能够对现有技术进行根本性的挑战,可以改变行业格局的技术变革。但是至少我们从技术本身来看他是不是颠覆性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所以直接的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看区块链是不是颠覆性的技术,那么如果是足够颠覆性的技术会出现像BAT这样的啊,大的领先企业,如果不是,就很难出现可以跟这个跟BAT等量齐驱的企业。 
    这次来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难题就如何判断区块链是不是颠覆性的技术,我自己觉得在这个阶段还是很难下一个比较有把握的判断的,还是需要时间去观察的。当然肯定有更加坚定的信仰者会觉得它一定是个颠覆性的技术。但是我觉得这个肯定还是要看一下。我举个例子吧,就比如说移动互联网的发生,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来的时候。当时我其实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移动互联网是不是个颠覆性的技术,还是一个相对来说这个延续性的技术。 
    那么,如果是颠覆性的技术的话,像阿里这样的企业要应对,面临的挑战要这样大的多,如果不是的话,那我们就会幸运的多。所以当时对这个问题是非常谨慎的。但事后看,如果我们比如说从零分到一百分打一个,技术是不是颠覆性的话,那移动互联网也许是六十分左右,就是他一方面对行业格局,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出现了类似今日头条,快手这样的就要真的是在纯移动互联网的框架下才会出现了一企业。 
    曾鸣:但是在另一方面,比如说有一在一个移动支付等方面滴这个顺利的发展。其实BAT,或者至少阿里跟腾讯都比较顺利的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他的颠覆性其实没有那么强。但是反过来,我们看问题的另一面,就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是不是个颠覆性的技术,那这个答案是非常非常清楚的。这基本上在两三年之内iPhone出来之后,这个传统的手机就是雪崩似的,就就没有了。所以即使是同一个技术,对于不同的人是否是颠覆性答案也是不一样的。 
    四、曾鸣:区块链到底能在哪些领域落地? 
    第四问,春节期间,有人问您:“区块链的大应用机会,会在哪些领域率先出现?”我猜,很多人希望您能给出他们想要的答案,比如量子链帅初认为游戏、数字内容、金融、物联网身份识别等领域机会最大。遗憾的是,当时您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说要有坚定信仰的创业者去摸索。有人说“链圈一天,人间一年”,转眼10天过去了,对这个问题您有哪些新的思考吗?可否分享一下? 
    曾鸣:当时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太大太难了,如果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基本上就拿这可以看见未来的水晶球啦,这几个需要持续观察和思考不断修正答案的问题。而且很多经验比我更丰富的人回答起来可能更靠谱,当然这十几天天天被大家逼着问这样的问题。脑子比较活跃,也的确是开了很多东西啊,也在想什么样的应用可能会率先出线。 
    我觉得第一个领域呢,是区块链的技术优势非常明确的领域,那么区块链重要的优势就是透明不可更改的分布式的账本,那么这个在有些传统领域,其实今天还是非常落后的。很适合用这个技术一步到位的把这些传统业务搬上线,这是互联网这么多年都还没有覆盖到的领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国际贸易中的承兑汇票。承兑汇票这个可能都有大几十年近百年的历史吧。 
    承兑汇票还是在那边现在还是手工操作,大家感觉很牛的这些国际大银行基本上都有近千人的团队。在手工对账,承兑汇票。所以像这样的啊,业务啊,区块链肯定是能够迅速的提高效率改变这个行业的。有很多这种类似的例子,比如说跨国海运。这个提货单就基本上每个环节的单据都还是原始的纸质单据,所以这些领域区块链肯定能有巨大的价值,但是挑战是因为传统供应链里面滴每一个环节利益纠结比较大,就是这个速度不会太快。 
    那么第二个方面,我自己觉得很很期待的一个领域。这个在互联网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就是在上一代技术浪潮中炒的特别热的概念,往往由于技术还没到,其实并没有做到或者达到他潜在的预期。那么区块链另外一个很大的优势,从智能合约这个角度来说,就是在点对点的这个层面上。有可能形成更加高效的网状的协同。所以在过去几年很热门的一些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区块链有可能得到发扬光大。 
    比如说众筹,其实众筹今天的应用,远远没有我们当初对它想象的那么好。怎么还有一个,共享经济。其实在很多场合讲过现在的所谓共享经济完全不是共享经济,只是物理资产的分割碎片化使用。就真正的共享,至少要有一个点对点的网络来支持,然后还有一个更让人兴奋的是共创,是真正是协同创造新的思想服务等等。 
    所以这些领域里面我觉得会特别特别有趣,我其实说某种意义上也是股权众筹的一个一个又一次爆发吧,只不过是说有些很多领域里面的准备还不够,或者是说本身的项目价值还不够支撑一些人这样一个大发展。但是基本思路,大家能看到就是符合众筹共享,点对点的协同的这些领域里面啊,区块链这个商业模式的优势可能会比较大。 
    那么第三个领域,我觉得肯定会有一些比较让人兴奋的创新的应用。这个才是未来大家想象中的区块链的价值所在,当然这个新的应用,可能要在第二浪当中,有更多的技术积累跟商业的探索,最后才能够出现集大成者。就像我写的第一篇文章里面讲到的。谷歌实际上是在浏览器雅虎之后,这些出现推动了海量内容的这个创造之后,才真正出现的纯互联网的创新商业模式。所以区块链最新的应用应该是在相比来说更远一点的第二浪才会出现。 
    而这种全新的应用呢,肯定会和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包括云计算,所谓边缘计算的发展跟这个都有紧密的关系,比如说最近推出的天猫和菜鸟商品溯源的这个服务。其实就是一物一码与记录。这基本上是每个商品有一个独立的ID,然后全网所有的流通都能被完整的记录下来,这个跟物联网的技术,还有算法技术的发展的支撑是都有关系的。 
    五、曾鸣:区块链落地会很慢 伟大前景发展会更慢 
    王峰:我看了您最近关于区块链类比互联网的观点,您认为互联网从1993年Mosaic(比网景公司出品的Netscape更早的浏览器产品)作为起点开始, 58 64650 58 37521 0 0 4175 0 0:00:15 0:00:08 0:00:07 1370今天的商业化完全成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我有些观点,想跟您商榷。过去我们都特别同意要想面对未来,首先要回顾历史。我也总结了下,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发明到钢铁业大规模发展和铁路大范围连接,经历了近百年。此后进入了电气时代,经历了80多年进入到信息革命。而互联网的历史也就是25年,其中移动互联网的历史还不到10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每次技术创新到商业繁荣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 
    您认为用过去的技术革命周期,来预测全新的区块链是否还适用?区块链还有多少年才能进入到成熟期?我昨天听肖风博士说,区块链不依赖摩尔定律,可以更快、更自由地发展。这跟您的观点是否相悖?对此您作何评论? 
    曾鸣:这个问题的确问得很好,我当时写这段话的时候就知道肯定会引起争议。但是争议并不重要,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只是让大家更多的从时间的长轴来看看这个问题,不管你认为他是90年、93年、98年,我还有朋友说是85年的,就是相当于邮件刚刚出现的时候啊。所以大家对于这个事情的不同判断,本身背后的逻辑就可以逼着大家去思考。去关注它的本质在现阶段做到了什么下一步更有可能有什么发展。 
    那么第二个呢,直接回答这个王峰你这个类比呢,我觉得是不太准确的。对一个就是我同意互联网时代,整个的变革。相对于工业时代。发展肯定是大大加快了。就工业革命,整体上大概两百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前后后,最主要的变化大概五六十年。互联网,你可以说整体是加快了很多。就PC互联网大概十几二十年,移动互联网十年左右。但是在整个互联网时代这个范畴来看。很多事情可能已经是很短的演化了,再短可能会很难了。 
    比如说移动互联网就差不多到今年正好十年。然后AI就是所谓的深度学习从06年开始得到比较多的运用。今年差不多也就是十年多一点,比特币九年。以太坊,应该是15年上线的,到今年也就是3年多。虽然并没有这个真正有突破性的进展。就是说整个生态还没有确认就是一个创造巨大价值的生态。所以我觉得如果拿互联网和工业革命对比,当然是快的,但是那互联网自己内部来对比的话,比特币,或者说区块链十年不算是一个过分的说法。 
    然后回过头说,肖风博士是区块链的专家。他最近的讲演没来得及细看,但扫了一下,是非常精彩的。我觉得他从这个角度讲就说没有摩尔定律,从这个角度讲呢,说区块链可能和这个互联网发展的规律不太一样,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但是我可能得出来的结论可能反而跟他相反。就是区块链的第一浪的发展可能会挺快。但是区块链的第二浪的发展,可能会比大家想象的慢。 
    现在可能会慢很多。为什么这么讲呢,就回答,我刚才讲到的就是区块链下一步可能的三个领域的大发展。就第一个领域可能发展会很快。就是记账,global这个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原来没有在线的很多商业可以快速的上线这块的发展,应该会很快。因为看得很清楚,没有什么技术跟商业壁垒,只是一些必须要的组织转型跟这个供应链迁移的这个时间。 
    这个可能会和大部分人的判断,很不一样。但是我自己最近这段时间的密集思考。觉得这个事情虽然这个潜力巨大,但这个挑战的程度的确可能被大大低估了。所以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一下,可能大家需要调整一下预期和心态。 
    然后但是,第二个真正的大家想象的区块链大伟大的前景,我自己觉得可能发展会更慢。这就是我为什么在那个第二篇文章里面讲到的共识不是信用,区块链技术能保证的所谓共识,离真正的信用还差非常非常的远,大家要真正用设计的方法创造商业制度,是一件超出绝大部分人想象的挑战。所以这个可能会很慢很慢。 
    六、区块链技术在信息确认有优势 但难的是商业信誉建设 
    王峰:我注意到教授最近写了很多文章,而且越写越深,学术氛围跃然笔尖,不是专业人士未必很快可以理解,我确实看得出您的用心思考和追问。比如,您最近撰写的“共识不等于信用”一文,就针对区块链行业里常常挂在嘴边的观点就提出了疑问。 
    您提到,Permissionless trust(很多科技界人士常用更简单的Trustless)是个非常误导的概念。记录的真实性仅仅只是“trust/信用”的最低要求。所以,区块链技术本身目前能实现的共识,在推动社会协同方面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巨大的创新。当然,这也是大家强调Token的原因所在。比特币的成功和矿工奖励机制的设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需要通过利益机制的设计,让大家愿意主动合作。但这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难题,和区块链的技术没有必然的关系? 
    那么,您可否进一步给我们以更通俗的例子科普一下您的观点?比如可以结合我们非常熟悉的淘宝、支付宝的业务场景吗? 
    曾鸣:我这篇文章写的的确有点偏学术。没有展开很多案例,可能大家感受不那么不那么直接。但是因为在淘宝和我们实际上天天应对的就是信用建设的问题。这干了十几年下来,对这个事情有多难,的确是有切身体会。这淘宝就是大家简单的讲觉得就这个在线市场把人忽悠过来。足够的买家足够多的卖家这个事情就成了。但实际上最难的活都是在后面就大家看不到的。这种信用的建设,比如说这个信息真实性的确认。有一个卖家说他是比如说保洁的这个正规商品,你怎么去确认这件事情。 
    那么信息的确认,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相当大的优势。但是更难的其实是商业信誉的一个建设。所以其实虽然没有区块链的技术,但是淘宝其实从一开始他的评价体系,就是一个点对点的基于交易的直接评价体系,所以你其实是能够看到每一个卖家买家对它的评价的。 
    比如说几个大可能不太有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的,但是在有段时间。在淘宝很猖獗的一种这个恶劣行为,叫职业差评师。就是有人在意这个,装成这个买家,然后从卖家买了商品之后威胁卖家。如果你不把这个商品送给我。我就会给你打差评,那么就是一个典型的勒索。但是如果这个卖家,不服从这个勒索他可能就会得到一个差评就影响他未来的。这个销售。这个对大部分善良的买家来说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但是在淘宝有非常多的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就无论你用中性化的方式,还是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商业信用的问题都是需要一点点克服的。当时在淘宝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设计了很多的机制,经过两年左右的实战和算法的演化,最后才基本上把差评师这个给打下去了。很多这样的事情! 
    七、目前这个阶段需自律和沟通 然后与政府共同探讨监管方向和政策 
    王峰:最近人民日报刊发整版文章《抓住区块链这个机遇》《做数字经济领跑者》,在前几天一早就被刷屏。很多业界人士,非常期待政府能够尽快明确监管方向,迎接下一个技术产业的新浪潮,让中国在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后,迎来一个更伟大的新经济时代。如果让您这样有影响力的企业高层和知名学者来介绍区块链给政府高层,您会怎样做? 
    曾鸣: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因为其实不用我来介绍区块链,很多人可以比我做的好得多。而且政府内部其实也有足够多的专家,对于区块链的理解肯定也是到位的。但是真正的监管政策的出台,其实是件很复杂的事情,所以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 
    所以,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是我觉得前面提到的,能不能尽快明确监管,这个本身可能就是有点错误的认知吧。或者我把话说的偏极端一点,大家可能不应该期待监管会很快就明确下来。换句话说,大家应该调整预期,来看下怎么做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其实是自律和沟通。用正面的行为来做示范效应,然后共同探讨监管的方向和具体的政策。我举个例子,就是大家今天看支付宝可能觉得是件太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没啥大不了的事情。但是支付宝从2003年这个发布,到2011年中国关于第三方在线支付的法规出台,发第一张牌照,整整走了八年。可能大家今天已经不能理解到这个事情其实是一个很难的事。 
    但是在这个整个过程中,从03年开始。这一方面其实马云很理解这个事情的政策风险。当时内部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也承担了很大的这个风险。甚至就说这个政策上的风险,他已经做好准备去承担整个的风险。但是他在接下来的做的过程中,支付宝是非常积极主动和监管沟通的。当时定期给央行有汇报,就是我们做的任何重要的事情。同时,支付宝从很早开始所有的在途资金托管在工商银行还是哪个银行。 
    这我们所有的资金都是有托管行,定期向监管部门汇报整个资金的状况。所以当时虽然外面有很多的流言蜚语说支付宝,有这么大的这个在途资金,肯定是有滥用等等情况。但是因为监管从这个呃,实际的操作角度从第一天就就知道我们是完全透明的,整个过程都是自律的,有这样基础,可以和监管部门一起探索全新业务的发展,知道监管政策的明朗。 
    这不是阿里集团厉害,阿里集团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公司,没有任何影响力。只是你愿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如果你真的是发心就是为了这个事情长远的好。你认为这个事情对社会总体有价值,有意义,你自然会用最严格的方式去要求自己推动整个大环境的变化。 
    八、公司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初心和愿景很重要 
    王峰:您被视为中国最好的企业战略家,不仅有系统的理论功底,更在过去15年对阿里巴巴的几次关键跃升,都有深入参与和观察。今天,已成为湖畔大学教育长的您,想必可以静下心来对中国企业战略有更广谱式地研究。伟大的机会造就伟大的企业,我想问的问题是,在您看来,一家企业面对区块链这种看起来具有极大颠覆性,但同时也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机会,他们应该采取什么战略?你自己分析一个巨大的灰犀牛时的思维模型又是怎样的? 
    曾鸣:没有,你这个题目让我得怎么回答,我觉得可能说的直接一点吧,再区块链目前这样一个变革的早期。我觉得还谈不上战略。这个时候活下来是硬道理,就要真的是跟着快速多变的环境尽快地往前跑,这个时候体感是很重要的,这个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啊,比较严谨的战略。 
    但我个人觉得呢,就是这个阶段真正影响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组织未来能不能跑出来。最核心的因素是出新和愿景,也就是阿里讲了特别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就你到底相不相信这个事情。你有多大的理想,你愿意为未来牺牲多大的短期利益,就是这些。都很重要,或者说是最后决定输赢的本质的东西,有这些担任不一定赢,但是没有这些肯定走不远。 
    但是,你最后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持,要符合这个趋势。所以为什么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初心跟愿景很重要,是因为你是在根本上契合了这个大事,你才能够坚持下来,顺着这个大势才能走到最后,所以我想表达的,其实不是猛冲猛打而是坚持,就是说永不放弃,然后坚持正确的东西。最后证明你坚持的东西和大势是一致的。有一点有一点认命,但是也需要一个人的努力。 
    我是觉得还是时势造英雄,这机会成就一个大企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呢,实际上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是算计不过天的,就你在这个阶段太多的算计。可能跟多变的环境之间乏不匹配。 
    灰犀牛的这个问题,我不太记得他的完整的表述是怎么样的。但我理解会心流的这个事情啊,这个概念,其实不算新,虽然这个比喻很新。其实就是我们想的路径依赖。一个成功企业怎么走向衰落,核心的原因,都是因为,路径依赖都是因为过去的成功带来的相对的。 
    九、年轻人需学习快速提升自己 可能才能走过未来五年十年 
    王峰:您在最近一篇写区块链技术变革的文章中激情地写道,“今天,我们在做的是,在一个经济生态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就需要把信任共识写进程序,这是怎样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我们在设计自己的制度和命运!”为什么您认为区块链在“设计”人类社会历史上靠共同演化出来的经济制度方面的挑战,也将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技术理想主义的区块链,直接面对的是人性。我们会遭遇怎样的挑战?您认为,青年人在迎接区块链产业新时代,应该有怎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曾鸣:大家可能会觉得我前面讲的是不是不够积极,对区块链的一些判断分析。似乎并不是那么乐观。我觉得这个这样一个冷静的思考,跟对区块链长期的认可是不矛盾的。我想在目前区块链的讨论中,像外面拔高到这个程度的可能也很少有。但是正是因为我觉得,它的确是在试图设计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这事情一方面是了不起,提供了一个以前没有的工具。但是另外一方面它的难度的确是非常非常大的,这我们在淘宝碰到过很多。 
    我们在淘宝碰到过很多的制度设计、挑战。就比如说纠纷的处理,到底谁说了算,那么我们尝试过类似陪审团这样的机制,后来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中间每一次在讨论这个机制当中都会发现它牵扯到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多的。背后对于理论的要求也很高,现在经济学好社会学院好。很多的研究,其实本身也不够支撑。这些最前沿的实践。当然也包括很多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可能对于这方面本来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够,这下一步也会是个挑战。 
    所以就在这段时间里面就说主要制度设计制度演进。机制设计这些方面可能是现在去的讨论中相对比较少的一部分。所以也是试图帮助大家。补上这一块的一些想法。可以帮助大家在创业当中的有一个更根本和更全面的一个思考。 
    另外一点,这个倒真是灰犀牛了,就大家讲这个区块链的泡沫一定会来。一定会破灭啊,这个是肯定会有调整的。无非是什么时候来,甚至那个寒冬会多长,都很难实现预料?但是他这个事情基本上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所以重要的不是在狂欢的时候,能够能够跑得多快,更多地是在低谷的时候你坚持住。其实马云有句话是讲得很精彩:他一直很强调阿里阿里人必须是非常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一方面有理想才能走得远,但是另外一方面你也必须非常非常的现实,真正面对当下的挑战,你才能够活得下来。所以啊,这次可能在区块链这一轮创业中也同样是适合长跑的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就是非常现实的理想主义精神。这两个看起来矛盾,但是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数字。对于在大创新时代。走过高潮和低谷都非常重要,那么另外我补充一点啊,从宏观上讲一个大的技术变革和商业变革的时候。一定会有泡沫。因为大家这个时候都是对未来的想象,重赏之下才有勇夫。才愿意有更多的人去冒着高风险尝试对未来。特别难的一些特别对未来特别有意义,但是又很难的挑战。 
    所以泡沫几乎是一个大的变革早期必然的一个现象。但是我觉得在宏观上泡沫几乎无可避免,跟在微观上是不是在这个泡沫当中推波助澜。或者你自己在这个泡沫当中能不能够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自律,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所以这也是回答我前面讲的,就是说真正能够让你在这样的大变革当中走的远的,真的是初心、愿景和坚持。 
    当然这话可能有人觉得站着说话不腰疼,就说啊,因为现实的诱惑,可能非常非常的大,动不动。就是融个一亿美金几亿美金,价格实行谁听的可能也扛不住。所以啊,谈理想很容易啊,真正难的是。能不能够挡得住诱惑啊,耐得住寂寞,这个又回过头来又回到我们最初的这个讨论就是你的理想有多大,你的愿景有多大,这个世界很公平,你拿到了短期利益就很难拿到长期里。你要想拿到长期利益,你就必须放弃一些短期的利益。 
    所以我觉得对于真正相信比特币的人来说,特别是年轻一些的,没有经历过互联网九十年代末泡沫的这批人来说。更多的相信自己的直觉,想想自己的初心,相信自己对未来的判断。然后更多的去学习快速提升自己。可能才能够走过未来的五年、十年。 
    快问快答: 
    王峰:您认为中本聪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鸣:我认为中本聪非常了不起,是个天才,真正开创了一个时代。 
    王峰:您买过比特币吗?(多少,何时) 
    曾鸣:那我也不在这了。不多不少,不早不晚 
    王峰:您投资过区块链项目吗? 
    曾鸣:我没有投资过区块链项目。有两个核心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自己认为,投资本身是件非常专业的事情,我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做投资。所以不仅仅是区块链,我基本上没有做过其他项目的投资。 
    王峰:真的没有吗? 
    曾鸣:第二个呢,我觉得区块链项目,现在的投资特别像早期的风险投资。也是需要有特别的技能,和风格,那我个人的风格啊,属于常考型的。对于早期的项目啊,反过来特别不合适我。所以我个人目前没有投任何区块链的项目。但是他并不等于我不对区块链的项目看好。 
    王峰:您跟马云这么熟,你们私下讨论过区块链吗?他怎么看? 
    曾鸣:当然聊过,区块链的研究会继续。马总怎么看,等他自己说吧 一定比我讲要精彩的多! 
    曾鸣:回答完毕。 



【标题】:徐小平:2017年的创投市场把我搞懵了

【关键字】:真格,徐小平,AI,2017,网易,基金,科技,投资

【摘要】:对于真格基金下一步的规划,他表示,真格应该顺应时代的成长,成为一个早期领域里面的全能投资队长徐小平:当然是我(笑)以及我的团队我为什么这样讲呢?当年在中国,天使投资人非常稀有的时候,我做了真格基金,投了很多项目,所以大家就认可我了徐小平:大概从三五年前,人们就开始讨论AI,到了2

【正文】

    (原标题:TOP投资人|专访徐小平:2017年的创投市场把我搞懵了) “真格基金正努力成长为一只带利爪的熊猫。”徐小平认为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的真格基金到了亮出利爪的时候。 
    而对于要亮出利爪的目的,他特地强调并不是为了与其他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抢项目,而是一旦看见好项目,除了发挥原来快的特点,现在也要狠。如果说真格基金以前的投资策略是只投入少数资金,那现在则会全投进去,占绝对份额。 
    徐小平把这种变化归结为信心越来越足。据不完全统计,从成立至今,真格基金已经投资超五百个项目,无疑是风险投资领域的高产户。“我们也陆续会有公司上市,也会有很多回报回来。”经过此前七年的布局,徐小平认为,收获的季节已到。 
    对于真格基金下一步的规划,他表示,真格应该顺应时代的成长,成为一个早期领域里面的全能投资队长。 
    而对于徐小平自己来说,新东方上市后,离开董事会的他开始从事个人天使投资。期间手上拥有兰亭集势、世纪佳缘、聚美优品等项目,到了2011年,徐小平结束了孤军奋战的日子,和王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联合创立天使投资机构“真格基金”,真格基金自成立以来一直位列天使投资机构的前茅。 
    既高兴又有压力,是他现在状态。高兴的是创业者们予以的认同,压力也是来自于是否配得上外界给予的这种荣誉。因此,徐小平时刻保有强烈的危机感。 
    “快”、“变”、“懵”——徐小平用这三个字总结了2017年中国创投市场。作为一名投资老兵,他对网易科技坦言,2017年市场变化把他弄懵了。“无论是科技概念、创业模式,还是技术创新,我真是一脸懵。”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里面,他认为要么出局,要么就挣扎着前行。 
    “目前我觉得我还有足够的脑力和意识,再做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投资)都可能,所以我做投资可以做到很老很老。”屏幕前的徐小平用突然急促上扬的语调表达着他对于投资的热情。 
    那么, 
    中国创投市场风口转移越来越快,从2017年的AI、共享单车、新零售到2018年的区块链,永远都站在风口或创造风口的徐小平有何看法? 
    早期投资基金风险高,回报低的特点,使很多基金投资阶段后移倾向,作为早期投资机构,真格基金是否改变投资策略? 
    近两年,投资AI最多的机构不是创新工场、不是IDG,而是真格基金(来源:IT桔子2017年8月公告的数据),那么真格基金在投资过程中,总结了哪些经验? 
    对此,网易科技独家专访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以下为网易科技整理的采访实录,enjoy: 
    真格基金正成长为一只带利爪的熊猫 
    网易科技:在过去这些年,真格基金一直是中国天使创投的领头羊,但在这两年,行业里面也出现很多快速崛起的新锐机构,你有没有担心过,真格基金会被其他快速崛起的新机构超越? 
    徐小平:我的这种危机感是非常强的。现在真格基金会两三个月开一次务虚会,谈的主要内容就是真格基金怎么保持最优。因为如果我们在特定的时间里面投不到市场上认为的最好项目,那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此外,我认为衡量基金的标准,主要是看回报率,所以我希望真格基金回报率是最高的。当然如果看排名的话,今年我们拿到的排名也都是排在前面的,虽然我们也会很高兴,但高兴的背后也有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我们是不是配得上这种荣誉。 
    网易科技:你觉得真格基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徐小平:当然是我(笑)以及我的团队。我为什么这样讲呢?当年在中国,天使投资人非常稀有的时候,我做了真格基金,投了很多项目,所以大家就认可我了。此外,我和真格整个团队会全力支持创业者,为他们提供投后帮助。另外我每年到各个高校、海外去巡讲,也建立了一个创业鼓吹者形象。这些构成了我们的一个独特的竞争力。 
    我的梦想是,不仅是真格基金、而是整个中国投资界能涌现出更多特别牛的年轻投资人。我希望未来创业者在找投资时,会对我说徐老师,我不见你,我要见某某某投资人。 
    网易科技: 真格基金的投资范围是否会从天使往后移? 
    徐小平:真格基金自身的check size越来越大,以前单个项目投资50万美元、100万美元就到头了,现在我们可以投到300万美元或者更高。 
    所以现在种种原因使得我们内部也在提升自己,也在变。从以前放一点钱进去的天使型投资,到现在真正的投资人上来。真格内部有一个公式叫commitment times two,就是承诺“要么不投,要么加倍。” 
    当然这也源于我们信心也越来越足,艺高人胆大。如果我们觉得这个项目有把握,就全投进去了。举例来说,一个需要融资400美金项目,按照真格之前的做法,会只出一半,但是现在我们就全拿来。 
    网易科技:在您心目中,现在真格基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徐小平:我觉得真格在成长为一个带利爪的熊猫。我们是时候要亮出利爪了。真格基金跟我差不多,就如我在减肥,真格也得增肌。增肌的目的,不是为了说和其他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抢项目,而是看见项目以后,除了要发挥我们原来快的特点,现在也要狠。狠就是说去争取更大的份额。 
    到了2018年,真格基金也进入第七个年头,我们也会陆续有公司上市,也会有很多回报回来。但是我想我们也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的成长,成为一个早期领域里面的全能投资队长。 
    早期天使投资是创业者的领路人 
    网易科技:其实在2017年的时候,很多早期基金是有点恐惧的。因为投早期风险高,回报低,因此很多基金开始做中期或者后期,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徐小平:我的好朋友险峰长青创始合伙人陈科屹说过,早期基金做天使,项目死得最快。然后好不容易活下来一个,又是退得最晚。所以早期资金不好做。 
    从我的角度看,还要再加一点:叫“看得最多,选得最多。”这个是一个折磨人的行业。但是如果你不热爱它,如果你没有沙里淘金的心态,是做不长的。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讲,看一千个项目,如果能够选到一个,那就不错了。 
    网易科技:您对于很多新希望加入到天使投资人队列的新人,是否有好的建议? 
    徐小平:天使投资是所有创新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马克·扎克伯格的同学给他三千美金,马克·扎克伯格可能就错过创建Facebook的伟大机会。 
    因此,我鼓励他们早点进入天使投资人行业,因为,即使亏了钱,也是亏给了这个时代最有冒险精神,最有奋斗野心,最有领导力的(创业者)那帮人。 
    AI已落地,进入日常生活 
    网易科技:AI越来越成熟,并逐渐进入到应用领域。那您觉得有没有一些泡沫或者过热的情况存在? 
    徐小平:大概从三五年前,人们就开始讨论AI,到了2017年,AI成了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AI正在国防、边防、公安、零售、家庭各个领域里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其实我认为AI的实际应用场景已经落地了,就像真格投资几家AI公司,有帮助零售公司防盗防窃的,还有帮零售公司直接提高销售率的。当客人进入店铺,系统虽然不知道客人的姓名、地址,但会跟据客人在店的全部消费记录,分析出他的消费喜好,用以个性化推荐商品。因此,AI在零售领域的运用极大地拉近了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距离,促进了零售的提升。 
    所以,AI已经进入了日常生活,没有泡沫,只有彩虹。 
    网易科技:有一种观点认为,AI创造的产值未来会千倍于移动互联网,您怎么看? 
    徐小平:孙正义说过,日本需要三千万台机器人。如果按照他对未来的设想,AI会彻底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的每一面。比如我们最近投的一家送餐公司,外卖员把饭送到写字楼大堂,然后交给机器人,由机器人完成最后的送餐任务。 
    真正的AI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真正的机器人,它代替人驾驶,有一个顶级专家曾对我表示,可能二十年之内,人工驾车就变成非法的了,因为自动驾驶的效率和安全性远高于人驾驶。所以作为参与者,我觉得它才刚刚开始。 
    网易科技:对于AI自动驾驶这类高科技公司,您是怎么去判断某个公司的价值? 
    徐小平:高科技投资中有一种技术派投资人,通过分析、调研来判断某个公司的价值。但这对我们来说不可能做到,我的评判标准主要是看这个创始人和他的团队是不是牛。如果某个最著名的、跟汽车相关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出来做自动驾驶,我肯定会投。 
    总而言之,真格基金判断的标准是看创始人的背景和团队,看这个团队是不是做过这些事,然后做的事是不是有逻辑上的有机关联。如果新东方出来的一个人要去做自动驾驶,我不会投,因为即使是新东方最牛的人也跟汽车行业无关呀!相反,如果新东方出来的人要做一个人工智能的托福教育,然后他团队里还有一个搞科技的,那我就有可能投他。 
    创业者千万不要追风口 
    网易科技:最近一两年,创投风口转换越来越快,有一种声音认为风口是人为的,那您认为是投资人推起来,还是说它存有一种规律? 
    徐小平:当然不是投资人推起来的,这是时间的必然、技术的必然、生态环境日趋完善的必然。云计算时代来临前,每家企业需要另外配置服务器;现在,企业只要插上线就能用。所以整个技术的进步导致创业变得越来越容易。此外,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完善,想法的实现越来越容易,这就导致了所谓的速度越来越快。 
    网易科技:您是怎么看待追风口这个问题的? 
    徐小平:创业者成长的速度变快,创业成功的速度也快了,但这与追风口是两回事。有些人追上了风口也不一定成,比如说共享单车,几十家共享单车企业最后成的也就两三家。 
    因此,创业要不要追风口,NO,千万别。因为风口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你自己想追就能追上去的。比如戴威做ofo的初心是觉得校园里的自行车经常丢,但校园又遍地都是车,那大家为什么不共享一辆?他发现了这个需求,因此创造了风口。 
    所以创业最宝贵的还是要原创,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的一种发现和需求。 
    2017年创投市场:快、变、懵 
    网易科技:如果从创投的角度,您会用哪三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下过去一年的发展和成就? 
    徐小平:如果要形容2017年的创投市场,我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快。那么快的意义在于,在创投领域,无论是生态环境、国家政策、资金、孵化器,还家长支持都发生了快速的变化。过去一个人要创业,说服父母就得说服一年,但现在,父母可能还会催你创业。 
    第二个关键词是变。2014年互联网+被正式提出,2017年就有了AI+,然后到了现在有了区块链+。 
    第三个关键词是懵。对我个人而言是真懵。无论是科技概念、创业模式、还是技术创新,我真是一脸懵。坦率说,在这个快速变化、“快变懵”的环境里面,我要么就出局,要么就挣扎着前行。目前我觉得我还有足够的脑力和意识。 
    网易科技:您觉得2018年整个创业市场会怎样变化? 
    徐小平:我觉得在AI领域会诞生更多重磅应用。像在日常生活领域,扫地就是一个AI应用,此外,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类目的变革也快了。在新零售领域,像无人售货店这种极度便利的零售会成为我们生活里面的必然。 
    但是这种预测,用2017年的经验来说没有意义,2017年的经验是说快、变、懵。我觉得2018年我将依然面对着快、变、懵,总有一天我会“精神崩溃”(笑)。 
    网易科技:最后请徐老师对2018年的创业者说一些寄语吧。 
    徐小平:前几年好多人都说,中国进入了创业的黄金十年,今天我依然说,中国会迎来创业创新的黄金十年、黄金二十年,黄金时代会不断延长。所以在这个创业的黄金时代,创业者们大有可为、机遇无限,我们一起努力,拥抱中国创业创新的黄金时代。
 


***本文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注电商大世界,你要找的都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