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 空虚经济席卷全国,怎么赚钱?
我前两天看新闻,注意到这样一张照片,资深网红胡辛束站在自己在三里屯新开的奶茶店里,落地玻璃上印着广告语:“你说这一天天的,不喝奶茶还有什么意思。” 不得不承认这句口号是具有蛊惑力的,我差点就掏出手机怒下一单。但我冷静了三秒,然后突然想明白现在这类所谓消费升级瞄准的真正痛点是什么了,就是我国年轻人的空虚。胡辛束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期从人人网起家做自媒体,受众针对一二线城市16-35岁的女性,内容主打为陪伴类情感文,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甚至还有些弱智。可市场偏偏就吃一套,2016年7月,胡辛束获得了真格基金领投的450万元天使轮融资,而她的团队从线上做到线下,广告年收入可达500万。
胡辛束的杯欢饮茶
本文将针对当前中国投资热中变现模式简单粗暴但原理匪夷所思的一类产品进行简单分析,帮助大家认清空虚经济的本质,做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全文约3400字,读完需要6分钟。
01
—
空虚经济的定义
这里的空虚不是指空闲,因为空虚的人不一定有闲,甚至可能很忙;空虚也不是指无聊,无聊是百无聊赖时不时觉得没意思的正常心理状态,而空虚是指心里带有焦虑感的在渴求一些可附着物、寻求自我安慰的压力状态,用我朋友Lu的话说,无聊是短时间内无所事事的状态,空虚则是丧失了目的的中长期状态。所以说,空虚经济并不是凡勃伦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也不是针对无聊人追求快速正反馈的罐装快乐(手游等产品),而是利用年轻人的空虚创造一种伪需求,包装成餐饮、文娱、科技等产品推出市场,重营销轻技术,高额溢价由消费者买单。它们的简易鉴别方法为:假设消费者不空虚了,这产品还有市场吗?如果没有了那就是空虚经济的产物,如果还有市场那就不是。他们与针对无聊开发的产品的区别为:无聊产品是用来打发时间的,用户自己也知道,而空虚产品是消费者真的相信这种产品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有点为信仰充值的那种感觉。
我记得在台湾的时候行销学教授跟我们说,超市结帐处摆放的口香糖的真正竞争对手不是其他口香糖,甚至不是旁边的可乐,而是智慧型手机。为什么?因为要从购买行为的需求出发来看,我们在排队结帐时购买口香糖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需要嚼口香糖,而是闲的没事左看右看顺手就拿一个口香糖,所以一旦手机占据了我们的全部注意力,自然就没人闲得手欠去拿口香糖了。同理,当我们在进行投资时,如果简单粗暴地将产品按类型划分而罔顾需求起源,则可能高估一些产品又错过一些商机。
02
—
空虚经济的基础
为了深入理解空虚经济的流行以及其可投资性,先讲讲年轻人为什么空虚。
首先是教育的锅,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不思辨、不浪漫、看高考作文题就知道了,非常魔幻,主要评分标准是谁字更印刷以及谁文风更郭敬明,我也不说和法国高考比,连美国的SAT都远远不如。在这样的语文归训之下,文学的目的是批判、是复仇,而不是引发思考,那年轻人必然没有思考的习惯,空虚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是社会结构的高压,举个例子,一个普通外地年轻人在上海打拼,需要考虑社保连续缴纳、攒年限换户口、跟着限购政策及学区划分买房等等,用银魂的话说就是“光是活着就竭尽全力了”。 我常常说东亚人苦,生来自带高压,偏偏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还很险隘,一个这样子的都市人,脑子里都被考证户口社保买房填满,随便做点什么都束手束脚,脑子里除了剩下空虚还能有什么。
第三是信息接收渠道的单一。也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年轻人,了解英国就是通过英国那些事儿或者英国报姐(经纬、真格投了preA轮),coz they cannot access other sources anyway。长此以往,年轻人周围堆积了大量垃圾二手有毒信息,而这些信息越多,人反而越空虚。
以上就是我国当代年轻人空虚的几个原因。空虚的人也在寻求情感寄托,可惜容易被带节奏,意思就是容易被manipulated,这就给广大空虚经济产品带来了可趁之机。
03
—
空虚经济的产品
先声名一下,以下提及的所有产品都有其基于真需求的部分,例如社交需求等,但本文只探讨其因空虚产生的伪需求部分。
1. 朝圣型产品
这类产品的路数是,在现实世界中建造一个空间,包装成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样子(如食欲、求知欲等),然后诱导人们进行消费。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胡辛束奶茶店以外,在一二线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红餐厅咖啡厅都是这个路子,它们无不包装精美,策略也是出奇一致,先在线上炒热度,在话题巅峰疯狂收割朝圣者,迅速扩张变现之后倒掉。会对这一类餐饮店趋之若鹜的顾客,难道真的是对美食感兴趣吗?真美食博大精深,能让我专门跑一趟去吃的,至少也得是米二吧(对方很帅的话除外),所以这些餐厅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味蕾,而是人们空虚的心。
这种神经病一样的仪式感在假书店、假文艺展上同样可以看到,里面拍照的人远多于来办正事的人,大家前仆后继的朝圣颇有点前些年去丽江西藏净化心灵的意思。现在这个模式在上海方兴未艾,感觉在其他一二线城市还可以收割几波韭菜。
就这类展,非常小红书风格,一般被称为“拍照必打卡地”
2. 自我物化类产品
这一类产品有美颜手机/相机、过量的口红、小红书、有喵等。
追求美貌本身没什么不对,本能,一时半会儿改不了。但现在网络上对于“颜值”的过分追求是病态的,其实“颜值”这个词本身就是病态的,它直接将长相作为打分客体,主张爱情、事业、人生全部都与该值挂钩,是一个物化女性的典型语汇。于是可以美颜的手机/相机应运而生,在照片里表现出自信、真实的精神状态不再是追求,大眼睛白皮肤尖下巴等十三线网红脸成为赢得社交红利的最新标准。这部分空虚的人无法接受真实的自我,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拼命维护自己的“颜值”,人生信条就是“颜值即正义”。
“拜口红教”就更蠢了,喜欢美妆收藏口红这ok,问题在于他们主张口红就是女生的“斩男神器”,并暗示女生以口红多寡来衡量自身价值,将两性情感关系极端化为物质基础上的利益关系。这类产品的营销等同于洗脑,瞄准的就是空虚的当代年轻人,女的上当更傻了,男的上当更加迷之自信了,有毒。
美图手机搭配“拜口红教”,根据自拍颜值掉落礼品,这波操作让我目瞪狗呆
小红书也是一个例子,资深潜水用户我本人觉得它创立初期比较像一个分享平台,类似日本WEAR那种,但现在走成炫耀消费的平台了。炫耀本身无可厚非,人都有自我表达的意愿,但当人过于空虚而将情感寄托在消费上,用消费主义物化自我时,问题就产生了。具体问题不作讨论,毕竟本篇讲投资,从这个角度讲,小红书值得投资,它聪明地顺应了这股风气,并诱导用户继续创造此类“优质” UGC,最后利用自有电商套现,一个完美闭环。
小红书这个口号,怎么和胡辛束的奶茶店那么像呢?
那么想背奢侈品包包但又买不起怎么办,奢侈品租赁了解一下。有喵去年5月创立,6月获得盈动资本的300万天使轮投资,11月获得JadeValue 、梅花天使的1500万人民币Pre-A轮投资。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用几十几百的价格租到爱马仕LV香奈儿的包包,计划未来还会把业务扩大到服装首饰等。用他们创始人的话说,“有喵的目标用户以Z世代+千禧一代职场女性为主”,其实他的意思就是有喵的目标用户是空虚的小年轻。
3. 流量产品
这一类产品包括流量明星、直播、陪伴型KOL等。
流量明星不同于以前日子里靠作品起家、看似遥不可及的明星,他们脱胎于流量、成就于流量,也靠流量变现。观众们从一开始就参与了造星的过程,例如选秀系、48系、养成系明星,明星的每一步都充满话题和流量,粉丝自己也有意无意的深谙流量之道,例如明星生日时要去买广告牌庆生,明星(客串)的电影要去包场和锁场。空虚的粉丝们身陷脱离现实的集体狂热,使命感油然而生,典型语录是“不花钱还有脸叫自己粉丝?”,一种新时代的集体主义。
陪伴型KOL同样也拥有众多信众,且依靠信众变现。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由于傻人的钱最好赚,所以市面上出现了一类价值观扭曲的帐号,圈住最易受蛊惑的一类人,源源不断输出歪理邪说,没有理据没有论证,煽动性极强,代表人物Ayawawa和咪蒙,一种新时代的邪教。顺便说一下,Ayawawa还给美图手机和有喵打过广告,真·精准推广。
Ayawawa的著作,中心理论是女生要提高MV(mate value,即长相年龄工作等条件)、降低PU(Paternity uncertainty,即男性对后代的不确定感)来获取感情,从而达到人生终极目标——嫁人生小孩
空虚产品捆绑流量明星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小米找吴亦凡、Dior找赵丽颖。不是赵丽颖形象高端可以代表Dior形象,而是Dior等奢侈品牌意识到了谁才是他们真正的主要消费者,需要借势于流量而已。以前大众对于奢侈品牌的perception是贵+高级,现在则是贵+流行,所以真心喜欢时装的人早就不迷信大牌了。想明白这个逻辑之后,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
吴亦凡的手机广告,到底谁那么有病会去买一个拍照会把人拍“美”而不是老老实实拍出真实形象的手机?
与之相反,很多产品的不成功在于他们明明瞄准的是用户真实需求而非空虚需求,却使用了流量思维进行运营,例如每日优鲜,好在他们CEO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改了。
04
—
空虚经济是泡沫吗?
短期来看,不是,还能繁荣发展几十年。空虚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隐藏在人思维的深处,它所乔装成的伪需求也渐渐侵占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商业世界的一大顽疾。逐利的资本没有高尚和卑劣,但是良币会被劣币驱逐,希望大家投资时擦亮眼睛和脑子,赚能让自己晚上睡得着的钱!
最后祝大家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小沈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