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2020年《哲学研究》总目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哲学研究》2020年总目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中国道路的文明逻辑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
唐爱军(6·3)
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及其时代价值
黄海(8·3)
中国制度的实践辩证法
辛鸣(10·3)
特稿
关于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时局的哲学研判
王伟光(11·3)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
从理论思维看当代中国哲学研究
孙正聿(1·3)
以西释中,还是以西化中?
——以康德自律道德哲学为参照
张汝伦(1·11)
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现代转型的路径选择
傅永军(1·21)
哲学理论的历史感与历史叙述的哲学性
——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研究
张云飞(1·29)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
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赵汀阳(7·3)
经学何以入哲学?
——兼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吴飞(11·36)
作为“学问”和“思想”的西方哲学研究
——从《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一文谈起
王齐(11·48)
阐释学
关于Hermeneutik的三个译名:诠释学、解释学与阐释学
洪汉鼎(4·3)
谈谈阐释学中的几个常用概念
陈嘉映(4·11)
试论一种总体阐释学的任务
孙周兴(4·20)
阐释与自证
——心理学视域下的阐释本质
张江(10·95)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青年恩格斯对英国工人运动的社会历史性解读及其理论意义
唐正东(10·14)
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方法论思想研究
侯衍社(10·23)
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聂锦芳(12·3)
晚年恩格斯对“正义”的规定及其实践原则
臧峰宇(12·13)
重温《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当代建构
冯鹏志(12·20)
青年黑格尔派研究
对鲍威尔“自我意识”异化思想的探析
王晨(10·32)
启蒙批判与自我伦理:从施蒂纳到福柯
林钊(10·41)
马克思主义哲学
价值形式论的历史依据及其人类学哲学思想探析
邵然(1·37)
论社会学启蒙对早期启蒙的批判
——以青年马克思为焦点
李哲罕(1·48)
认识的极限及其超越: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前沿问题
欧阳康 姜权权(2·3)
社会进步的“问题”研究
——对重大问题及其解题策略的哲学分析
马雷(2·12)
重审劳资交换的正义论争:马克思反对艾伦·伍德
王广(2·21)
从黑格尔的“Handlung”到马克思的“Praxis”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实践哲学的两个主题词及其演替
王兴赛(2·31)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肯定和改造:以《巴黎手稿》为中心
黄志军(2·40)
列宁晚年创新的哲学精髓
王东(3·3)
“抽象力”:《资本论》的“认识论”
白刚(3·13)
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的根据和方法论意义
曹典顺(3·22)
人的解放与内在批判
——再思早期批判理论的“活遗产”
周爱民(3·33)
辩证法与主体:马克思和青年卢卡奇论黑格尔
袁蓓(3·42)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法哲学的批判及其理论效应
——自由主义批判视域下的重理与检视
邹诗鹏(4·28)
马克思对“商品的社会形式”之内在危机特性的探讨
——一种超越抽象同一性维度的思考
翁寒冰(4·38)
机器与现代性:马克思及其之后的历史与逻辑启示
赵泽林(4·46)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的历史性思想
仰海峰(5·3)
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转向
——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考察
魏传光(5·12)
马克思对洛克财产权理论的透视与批判
张梧(5·21)
对《资本论》进行哲学阅读的困难和门槛
张文喜(6·14)
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实践理论范式的转换
丁立群(6·25)
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双重转换
——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本体论变革意蕴
贺来(7·20)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学术自觉与发展路向
王岩 李艳平(7·30)
中国道路对传统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
王清涛(7·39)
西方治理理论的缺陷与马克思治理思想的超越
李洋(7·48)
论马克思辩证法的“实在主体”
吴晓明(8·11)
阶级解放、劳动主体与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政治哲学阐释
解丽霞 梁曙光(8·25)
论社会学的康德式奠基及其困限
——从马克思的视角看
王时中(8·35)
《波恩笔记》与青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转向
刘冰菁(8·44)
哲学创造与阐释的历史变奏及当代启示
郭湛 刘志洪(9·3)
历史唯物主义与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
庞立生(9·10)
论马克思早年法学与哲学背景的内在统一
——从大学到《莱茵报》时期的人类学视角
王莅(9·19)
以哲学把握经济的基本方式
韩庆祥(11·18)
“货币图式”的非概念性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孙亮(11·28)
马克思的财富观念及其当代意义
王福生(12·28)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事件与爱: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思潮的本体论重构
莫雷(4·55)
索恩-雷特尔的历史认识论及其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意义
孔明安 史凤阁(6·34)
广松涉关于马克思“人”的概念的解读及其意义
秦琳(9·29)
疫情的哲学思考
现代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包大为(5·28)
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
张载心学论纲
林乐昌(6·45)
张载对“形而上”的辨析及其天道本体的确立
丁为祥(8·51)
论张载哲学的理趣与架构
李煌明(8·62)
中国哲学
历史表象的背后
——啖助新《春秋》学的意识指向及其张力
何俊(1·57)
经史之间的郑玄
陈壁生(1·66)
从“统物”到“通物”
——王弼哲学中“无”的两个层面
白辉洪(1·76)
论老子“自然”思想的逻辑展开
罗祥相(2·47)
“天学”视野中的荀子
——利玛窦对《王制篇》物种分类说的改造
方旭东(2·55)
从“万物皆备于我”到“反身而诚”
——以孟子“诚”的思想为线索
何益鑫(2·66)
身体、心灵与自然的融通
——王阳明心学主体性的结构
张新国(2·76)
一体论与周期论:早期中国的循环思维
李巍(3·52)
从“名”看《老子》的哲学突破
周晓露(3·62)
请“礼”让位合理吗?
——孟子论“礼”的双重内涵
刘旻娇(3·70)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意涵及与康德、黑格尔的相关性
谢远笋(3·80)
论孔子的中道超越
赵法生(4·62)
黄宗羲的公共性思想
——以《明夷待访录》为中心的考察
朱承(4·72)
当“道体”遭遇“理本”
——论朱子“道体论”的困境及其消解
田智忠(4·82)
宋代庄学诠释中四种“逍遥游”析论
暴庆刚(4·90)
近代文明对话中东亚佛教知识的重构
——以“大乘佛教”为中心
何燕生(5·38)
前诸子时期观念理性化进程的知识线索
——以“天”观念为中心的考察
吾淳 朱旬旬(5·51)
《庄子》内七篇与惠施考论
杨勇(5·61)
《太一生水》名字序列的意义生成
叶平(5·69)
“隐圣同凡”:《论语义疏》中的孔子形象
皮迷迷(5·76)
道德行为的两重形态
杨国荣(6·55)
“数”的哲学观念再论与早期中国的宇宙论数理
丁四新(6·66)
儒家论乐的两重语义与乐教濡化效用的反思
柴可辅(6·78)
道教南宗白玉蟾“道心论”考述
盖建民(7·58)
朱子的心性论与工夫进路之关系
张卫红(7·69)
“亲尽宜毁”与“宗不复毁”
——论汉儒关于宗庙迭毁争论中的亲亲与尊尊问题
曾亦(7·79)
《书》《诗》政教传统下的《大学》义理纲维
李旭(7·90)
仁学的政治化与政治化的仁学
——荀子仁义思想发微
梁涛(8·71)
“圣人之意”的传述与还原
——郭象《庄子注》“言意之辨”新探
王玉彬(8·81)
论“本体”的三种含义及其现代混淆
方朝晖(9·38)
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的内在义蕴及其展开
——以“南镇观花”为中心的讨论
乔清举(9·49)
邵雍哲学的体用论
李震(9·59)
经史、义理学的重建:刘咸炘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化
张凯(9·69)
“自然”的蜕变:从《老子》到《论衡》
刘笑敢(10·50)
道德自我与行动意志
——孟子哲学中“万物皆备于我”的义旨新探
叶树勋(10·65)
“虚灵不昧”与朱子晚年明德论思想跃动的禅学背景
翟奎凤(10·75)
生命之本与学问之真的碰撞
——熊十力与刘静窗的儒佛论辩
孙宝山(10·85)
郑玄易学中的天道与政教
谷继明(11·56)
论仁孝二本
田丰(11·66)
中国佛教真理观的近代转向
——论欧阳竟无的真如观
沈庭(11·77)
张载道学论纲
吴震(12·37)
“崇阳抑阴”,还是“崇阴抑阳”?
——《周易》中的阴阳观新论
张文智(12·46)
朱子以“爱之理”“心之德”训“仁”的内涵及其意义
赖尚清(12·55)
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再辨析
程志华(12·66)
外国哲学
“无意之罪”何以归责?
——哲学与精神分析论域下的“无意识意愿”及其伦理意蕴
卢毅(1·86)
被遗忘的起源
——梅洛-庞蒂对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的解读
王亚娟(1·97)
在个人与群体之间:同意论对道德义务的重塑
张胜利 冯华南(1·105)
论道德偶然性
庞俊来(1·115)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多部分与统一性
曹青云(2·85)
“一神论”还是“多神论”?
——亚里士多德论不动的推动者
王纬(2·96)
黑格尔艺术哲学重述
贾红雨(2·104)
自身意识与基础问题
——论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之主旨的阐释
张柯(2·116)
一种新的哲学批判何以可能?
——拉康与胡塞尔
马迎辉(3·90)
自身意识的疑难:海德堡学派、心灵哲学与现象学
赵猛(3·98)
黑格尔静态“超感官世界”的逻辑生成
李逸超(3·108)
如何理解分析哲学的“分析”?
费多益(3·119)
“道德价值”与“道德运气”
马寅卯(4·100)
神圣存在者是“有限的”吗?
——《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的一个问题
舒远招(4·112)
三木清的基础经验与公共圈:海德格尔哲学接受的片段
廖钦彬(5·86)
自爱的空洞性与恶的无穷表现:一种康德式的诠释
吕超(5·97)
重思萨特时间理论中的“瞬间”问题
王春明(5·109)
自然界没有奇迹吗?
——自然主义与奇迹的兼容论
王晓阳(5·117)
从感觉、经验到技艺、科学与智慧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知识论的阐释
李涛(6·86)
康德究竟如何看待几何学的可能性?
钱捷(6·95)
未来世代权利论:证成与反对
高景柱(6·105)
关于现代自我认同的争论
——泰勒与福柯、哈贝马斯之争
张容南(6·116)
论康德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的阐明
——兼谈罗尔斯解读康德道德哲学之理论得失
蒋小杰(7·99)
朝向更完整的实在性概念:胡塞尔与舍勒论实在与还原
王嘉新(7·109)
捍卫常识:从实践知识到行动哲学的新透视
徐竹(7·118)
语境参数、文本阐释与意义确证
——论语境对阐释的约束
吕洁 陈开举(8·90)
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反诘法
孙亚杰(8·98)
康德的真无限概念
刘凤娟(8·108)
实践视域下的指号、意义与思维
——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参照对元实践哲学问题的探究
高来源(8·117)
“功能”(Ergon)与“德性”(Aretē)
——对《尼各马可伦理学》卷I.7的“功能论证”传统解读的质疑
魏梁钰(9·88)
存在,历史与自由
——谢林晚期哲学的基本问题
王丁(9·98)
论当代科学哲学动态先验论路径的实用主义
阐释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贾向桐(9·108)
阐释范式的互动与分野
——哈贝马斯“法律的生产”概念及其内在特质
张秀华(9·117)
基本善与能力
——纳斯鲍姆对罗尔斯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
王炜(10·105)
来自谬误的推理知识
王聚(10·117)
建构情境:反对景观拜物教的激进思想革命
——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研究
张一兵(11·87)
内在与超越:奥古斯丁的宇宙目的论
吴功青(11·96)
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系统批判
胡好(11·105)
自由自然主义的两个版本:对麦克道尔的杜威式推进
孙宁(11·117)
《论“所以”》与《关于〈论“所以”〉》
王路(12·78)
古希腊哲学视域下的海德格尔技术之思
刘万瑚(12·87)
直观的自然或概念的自然?
——谢林与黑格尔早期自然哲学中的时间问题
余玥(12·99)
因果推断证成强人工智能的哲学叙事
涂良川(12·110)
人工智能的伦理学研究
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的目标、任务与路径:六个议题及其依据
陈小平(9·79)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编辑|杨慧宇
点击阅读原文 订购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