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鲁品越 |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的形成机制及其哲学意蕴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的形成机制及其哲学意蕴
鲁品越 | 文
作者简介
关键词:方法的二重性;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社会共同体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百年党史的重要经验之一。这一价值信仰,在治国理政方法论中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发展到最高境界,并由此形成一整套治国理政方略,指引14亿多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倡导世界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决议》作出“两个确立”的重要根据。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何以能够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怎样形成这样的方法论体系?这不仅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如何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问题。只有重温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才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科学答案,这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的形成机制背后的深刻哲学意蕴。
一、方法的二重性与方法论体系的生成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站在道义与真理的制高点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的根本:党和人民的命运共同体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的总体生成机制
1.“以人民为中心”在各层面的形态及其在方法论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人民作为社会共同体,具有多层面结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总的核心理念在这种多层面结构中也表现为多层面的“子核心理念”。这些子核心理念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实践中,引领我们遵循客观规律解决所遇到各种矛盾,形成治国理政方法论体系。我国是由全国各民族人民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这个层面形成了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伟大理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2021年b)这一伟大理念引导我们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遵循客观规律,踏上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由此形成以实现中国梦为伟大目标的方法论体系。人民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基层劳动人民,这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主力军。“以人民为中心”最重要的就是以最广大的基层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也是中国梦的根本。这一根本理念引导我们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时刻不忘基层民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发展现实需要,逐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进行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等,引导我们把实现基层劳动人民的福祉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由此来制定治国理政的各种方法。在面临灾害灾难、维护人类生命的情境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形成“人民生命健康第一位”的理念,“人民至上”的价值信仰在此时表现为“人的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疫情,全力做好防控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习近平,2020年)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及其方法论在人道主义上的集中体现,它引导我们遵循客观规律,在各种灾难面前进行科学决策,形成相应的科学方法。在面对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的情境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表现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这一理念引导我们科学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对待生态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国际事务中,“人民”则从中国人民扩展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世界各国人民。于是“人民至上”的价值信仰,以及其方法论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就形成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核心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并以此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而不是那种霸权主义世界秩序。这一理念引导我们在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中,坚守战略定力,遵循客观规律以解决国际冲突与矛盾,形成相应的科学方法。以上“中国梦”“不忘初心使命”“人民生命健康第一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体系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价值理念的多层面的特殊表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列化的标志性理念。2.“以人民为中心”在各领域的方法论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种系统性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五大建设”领域表现为各个特殊的价值理念。在经济建设领域,它形成“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在政治建设领域,它形成“人民当家作主”理念;在文化建设领域,它形成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理念;在社会建设领域,它形成“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在生态建设领域,它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并由此形成一个价值理念体系。这些价值理念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而形成各领域的治国理政方法论。3.各层面与各领域的价值理念相结合,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形成方法论体系“中国梦”“不忘初心使命”“人民生命健康第一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贯彻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与上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领域中的理念相结合,引导各领域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在遵循客观规律以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例如,上述各层面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政治建设领域中,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寻求其实现途径,形成各层面上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民主的方法论。同样,将这些价值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领域的“新发展理念”中,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寻求其实现方法,形成各层面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方法:“中国梦”贯穿于新发展理念中,形成了实现新发展理念的总体目标的总体战略与方法;“不忘初心使命”贯穿于新发展理念中,形成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与方法;“人民生命健康第一位”贯穿于新发展理念中,形成了抗疫抗灾等方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贯穿于新发展理念中,形成了生态治理战略与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贯穿于新发展理念中,形成了“一带一路”、实行高水平开放等一系列方法。同样,将上述层面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理念相结合,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来实现,从而形成各层面的方法论。总之,上述各层面与各领域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相互交织,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实现,从而生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的总体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993年,人民出版社。[2]康德,2004年:《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3]《铿锵的时代乐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贫困村脱贫调查》,2020年,载《人民日报》10月10日第3版。[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人民出版社。[5]习近平,2014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7年a:《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求是》第21期。 2017年b:《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 2020年:《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载《求是》第4期。 2021年a:《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求是》第9期。 2021年b:《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求是》第14期。 2021年c:《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开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新征程——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9月18日第2版。 2021年d:《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载《求是》第23期。[6]《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201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扫描二维码 | 欢迎关注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微信编辑:杨慧宇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2022年第2期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