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存着深厚底蕴的传统地名随时代而变动。

新地名宣示着它所代表地域的传统与新生。



姑苏地名普查窥见


文|郑凤鸣

《寻根》2018年第1期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1979年至1986年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苏州地名普查结束后,成立了苏州市地名委员会,下设地名办公室,办公地点在苏州市民政局内。笔者参与了2014年7月以来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从事的也是苏州市姑苏区地名普查工作,在地名普查的工作中生发了许多与地方志相关的感悟。

遗憾:传统地名消失多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中国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的好地名比比皆是。遗憾的是,几十年来传统地名消失颇多。

1951年,政务院下发文件,要求清理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名。姑苏区境内以寺、庙、庵、观、殿、堂、宫、院、阁为名的地名很多。在此期间,这类地名被取消的,计有357处之多。其中,凝神寺、大仙庙、土地庙、火神庙、龙王庙、水月庵、师姑堂、三官殿、佑圣道院、白鹤观、斗姆阁、伏魔宫都在其列。

因为城市道路的拓宽、街坊改造等工程,从1992年至2002年,姑苏区消亡115处老地名。

最近这次地名普查数据显示,苏州市范围内,30年来,累计共有4633个历史地名虽记录在册却已不再使用。

一座城市拥有两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罕见的。苏州市姑苏区的山塘街和干将路都获得了这个殊荣,令人称羡。

山塘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期间修建的,他于825年主持疏浚山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条长堤,从阊门到虎丘,全长7里,俗称“七里山塘”,至今保持着它的历史风貌、繁华景象,仍然体现着它的人文内涵。干将路就没有山塘街那么幸运了。

苏州阊门旧景

以春秋时铸剑高手干将命名的干将路,是东西横贯苏州市姑苏区的一条干道,东起东环路,西至西环路,全长7.5公里,沿途历史街巷、名人故居、书院学府、寺观庵堂众多。

乐桥北堍东侧有南方夫子言子庙。据《苏州街巷文化》载:“干将路原为5条小巷:自乐桥东至言桥原名干将坊;自言桥东至顾家桥原名松鹤板场;自松鹤板场东至苑桥原名濂溪坊;自苑桥东至仓街口原名新学前;自仓街口东至相门桥堍原名狮子口。”1992年干将路开始拓宽建设,上述街道全部并入,房屋全部拆除,居民迁移他处,巷名由此消失。还有乐桥以东的祝家桥巷、言桥下塘、司长巷、桐桥东街、桐桥浜、升龙桥下塘等也全部拆除,均并入干将东路,巷名全部消失。“原乐桥以西的铁瓶巷、紫兰巷、鹰扬巷、豆粉园、大八良士巷、小八良士巷、镇抚司前、通和坊、太平桥弄等,因开拓干将路全部拆除,均并入干将西路,巷名全部消失。”

现在的上塘街,在明朝初年,从阊门吊桥起,向西直达枫桥镇,称为“十里枫桥塘”,曾为市面繁华的商业街,可以五马并行,曾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福建上杭纸商创建的汀州会馆、乾隆年间由安徽布商为主创建的新安会馆(上塘街义慈巷口)。285号的汀州会馆规模比较大,内供天妃娘娘,旁边有两个丫鬟,还塑有顺风耳、千里眼。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初九日为天妃娘娘生日,馆内举行祭祀仪式。此外,上塘街还有锡箔业的武林会馆。遗憾的是1999年2月进行的上塘街自渡僧桥至普安桥段改造,撤销了相关的7条小街小巷,它们是渡僧桥弄、石佛寺弄、荟春里、乐安里、美仁里、小菜场路、饭店弄。

阊门外的三乐湾地区,位于广济路以西、枫桥路以东、上塘街和金门路以南,与繁华的石路仅一路之隔。曾有绍兴烛商建会馆,还有梨园祖师庙。规模宏大的石路商圈西扩工程,摧毁了三乐湾街区内的31个地理实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生里、东阳里、醒狮路、德仙里、锦维里、金石街、踏布坊、义慈巷、宝莲寺巷等地名,只能永久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记忆:“文革”地名一片红

姑苏区是国家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各种街巷路名都有出典掌故。1966年,一场深入街道巷陌的地名更改风潮袭来,姑苏区的前身原金阊区、沧浪区、平江区被分别改名为延安区、红旗区、东风区,怡园被改为“红园”……据不完全统计,“文革”初期大约有70来条街巷路名被改。

其中,具有苏州标志的观前街,因位于著名道观玄妙观前面而得名,被改为东方红大街。韩衙庄是明代进士韩世能读书的地方,变成了光芒巷。天官坊因有明代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王鏊旧宅得名,被改成了永红巷。金太史巷因为住过太史官,被改为育红巷。因明代才子唐寅而得名的唐寅坟改名火炬弄。三茅观巷是茅山道士住过的地方,当然要改为燎原巷,意即星火燎原,烧毁整个旧世界。景德路有景德寺,改为解放路。

20世纪40年代的景德路

状元是封建科举的产物,状元弄改为群众弄。凤凰街传说与康熙皇帝有关,而且有鸳鸯蝴蝶派周鹃在那里侍花弄草,被称为反修路。文衙弄因为明代大才子文震孟居此,被冠以灭资弄。临顿路因为吴王率军在此临时停顿,改为前进路,一路向前不要停顿的寓意明显。葛百户巷曾经有姓葛的小官“百户”得名,用谐音敢闯巷,让千百群众都敢想敢说、敢闯敢干。范庄前是大名鼎鼎范的仲淹在此办义庄的地方,本是好事,却也被改为工农巷,应让工人农民先走。接官厅的封建意识太明显,改为大众巷,寓意这应是大众百姓的巷子。三条观音弄充满宗教色彩,分别改为利群巷、利民巷、勤劳巷。一条走不通的旮旯小路叫七姬庙弄,相传是因吴王张士诚女婿潘元绍纳妾7人而得名,被改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战斗里!五卅路本是为纪念苏州人支援五卅运动而建的,嫌革命味不足,直截了当改名革命路。1980年苏州恢复“文革”前地名,这些时代气息十足的街巷路名均有修改。

庆幸:留存文化好地名

姑苏区有很多充满韵味的街巷路名,成了苏州文化的一部分。我在地名调查中发现了一本2015年12月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收录地名930条,其中自然地理实体地名201条、行政区域地名226条、道路地名303条、纪念地和旅游地名200条,使我得以重温历史,慰藉乡愁,看到了苏州历史上的街巷命名大体有几种方式:

有以城门命名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阊胥路、胥门内大街、盘门横街、娄门西街、葑门东街、相门北沿河、平门路、蛇门路等,分别是姑苏古城四周的城门。

西中市旧景

有的是用历史人物来命名的,比如说学士街、尚书里、伍子胥弄、专诸巷、干将路、李继忠巷、范庄前等。范庄前位于景德路北侧,东起人民路,西至河沿下塘。北宋皇元年范仲淹为周济范氏宗族,买良田、捐祖宅、创义庄于此,故名。

有的是用官职来命名的,比如说王洗马巷、周武状元弄、乔司空巷、胡厢使巷、金太史巷、尚书里、将军弄、文丞相弄等。文丞相弄位于阊门内,以纪念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命名。

有的是用官宦建筑来命名的,比如说包衙前、严衙前、谢衙前、申衙弄、韩衙庄、司前街。司前街南面以三多桥为界,与东大街相连,北面以吉利桥为界。明、清两代在此设司狱司,遂称司前街,后为市公安局看守所、拘留所。

有的是用历史事件命名的,比如纪念五卅运动的五卅路;七姬庙弄的七姬指的是元末将军潘元绍的七位小妾,在张士诚兵败之时,七姬自尽后合葬于蒋庙前,并立庙祀之。

有的是用园林建筑命名的,比如拙政园弄、朱家园、沧浪亭街、留园路、定慧寺巷等。到留园路,也就到留园了,找定慧寺就去定慧寺巷。

有的是用小桥流水命名的,比如乌鹊桥路、万年桥大街、渡僧桥弄、枫桥大街等。玄妙观那儿有个牛角浜,因为那个地方长得像牛角;还有鹅颈湾,像鹅的颈项。

有的是用书院学府命名的,比如说旧学前、读书湾、义学弄、书院巷等。长洲县学原在长洲县衙旧址,到了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教谕萧文佐鉴于学址不够宽广,迁往城东福宁寺(现干将东路平江实验学校),称为新学前,原址称为旧学前。

有的是用花卉树木命名的,比如丁香巷、葭巷、腊梅里、蔷薇弄、桃花坞大街、瓣莲巷等。这些以花卉树木命名的地名,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有的是用珍禽祥兽命名的,比如卧度龙街、金狮巷、虎弄、马弄、牛车弄、麒麟弄、聚鲤弄、金雀巷、凤凰街等;凤凰街南接十全街,北到干将路。唐宋年间,始称孔圣坊巷,清代康熙帝南巡,因“金雀对凤凰”易名为凤凰街。

有的是用寺庙命名的,如观前街、清洲观前、定慧寺巷、狮林寺巷、泰伯庙前、神道街等。观前街因为位于玄妙观前而得名。

有的是用民间故事命名的,如渡僧桥弄、水仙弄、剪金桥巷、落瓜桥下塘等。落瓜桥下塘位于临顿河西岸,南起颜家巷,接小太平巷,北至观前街。相传北宋宰相吕蒙正,年少时流落苏州,经过此桥,向卖瓜人乞讨,得瓜却落入河中,失声痛哭。后吕蒙正中状元,乃建桥于此,以作纪念。

有的是用神话命名的,如五龙堂、张果老巷、乘鱼桥北巷、二郎巷等。乘鱼桥有古代贤士琴高乘龙飞天成仙的故事。

有的是用行业匠作命名的,如枣市街、石匠弄、皮匠浜、板刷村、盐仓巷、醋库巷等。醋库巷平行于十梓街中段南侧,东起凤凰街,西至平桥直街。宋朝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储醋之所,因以名巷。

有的是以生活用品命名的,如草鞋湾、缸甏弄、木梳弄、砂皮巷、夹剪弄等。夹剪弄内有剪刀作坊,制成的剪刀,镶钢均匀,磨工精细,刀口锋利,开闭自如,因而名噪一时。

有的是以祝福语言命名的,如以“福寿康安”“敦仁厚德”等字命名的久福里、同泰里、长寿里、福星里、广福里等。久福里在中街路上靠近桃花坞那段,指长久拥有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这些有意思的路名,和它们附着的历史人文故事、文化传奇色彩,都含有丰富的文化标识。

新生:良莠不齐新地名

改革开放以来,姑苏区大量传统地名消失,大批建设成果面世,并且有了自己的“姓名”“户籍”。我在地名普查中发现这些新时代宠儿的名字,包含着许多创新思维,除了考虑到它们的方位、地貌、特征、物产、人文、历史、民族、姓氏、事件、传说、行业、故事、吉祥寓意,还标明了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寄托了思想感情,歌颂了仁人志士,记述了过往史迹,留存了美好记忆,赋予了祝福励志,值得肯定。例如:乐荣坊原是旧社会红灯区,现改称新风巷;20世纪90年代建成于火车站西侧的一条道路,被命名为创新路。

但是也有的不敢恭维。一些开发建设单位罔顾地理实体的实际情况,刻意夸大概念,热衷于使用“大道”“大厦”“广场”“商城”等地名,还有一些商家崇洋媚外,喜欢盲目使用外来词、汉字音译名称来命名商业企业及其所在地。这种洋地名,摒弃了苏州的历史文化,破坏了当地的环境特色,割断了江南文明脉络,体现的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有些开发商盲目复古,没有得到地名办公室的批复同意,动辄把住宅区叫为“王府”“公馆”等。殊不知,王府、公馆里住的不是普通百姓,没有福分的人消受不起,反倒会给人笑柄。

点赞:地名的抢救复活

2009年8月,苏州市制定了《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成立了“苏州市地名研讨专家组”,聘请地方志、文物、民俗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深入挖掘历史地名,对那些消亡的历史地名要努力抢救,使其“复活”。抢救复活的原则是:在年代上保长舍短,在品位上保雅舍俗,在规模上保大舍小,在知名度上保高舍低。

2016年5月,“苏州市智慧城市公共地名地址数据中心”基本建成。从此以后,苏州地名的命名与门牌号的标注,分属于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通过民政部门的标准地名基础数据,包括地名命名与地址编号,与公安部门的标准地址库数据,相互实现无缝整合、对接、调取,形成全市完整、统一的标准地名地址数据源。行业、部门、单位、个人在办事时,可据此实现地理数据系统的互访互通、信息共享,可在第一时间确定地名地址。

2012年10月,苏州城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平江、沧浪、金阊三个古城区合并设立姑苏区。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悠久的历史地名和吴地文化,经过反复酝酿和研究,将三个区名植入到街道名之中,具体为:“南门街道”更名为“沧浪街道”,“平江路街道”更名为“平江街道”,“彩香街道”更名为“金阊街道”。

“沧浪”“平江”和“金阊”作为行政区域地名,都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资料信息。沧浪之名出于先秦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平江”之名取自苏州旧称“平江府”;金阊之名是因为《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而且汉有金阊亭在此。这些都深深地融入了苏州古城文化的精髓,早已成为苏州历史文化的印证,成了体现苏州古城风韵的靓丽名片。



作者:郑凤鸣(苏州市姑苏区地名办)

来源:《寻根》2018年第1期


— 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