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世英先生是我国知名的制图学家和地名学家。三十年代由丁文江、翁文灏和他主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及其缩编本《中国分省新图》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地名研究工作,积极倡导中国地名学的建立。



1962年在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上他与杜祥明联合提交的《地名学的国际现状与研究方向》一文指出:“地名学在国际上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据现有材料由1937年到1958年出现的论文、报道有6070项,我国现在还处于弱缺状态。目前我国地名学应为地名正名(包括非汉语地名的译名)及边疆地名研究服务”,并较早地提出:“地名学是近代新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综合地研究地名的源流、分布情况、演变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同时还提出了发展我国地名学的具体措施:(1)紧密围绕当前我国经济需要,加强语言、历史、地理、制图等有关单位的协作;(2)建立地名资料中心,订阅国外有关期刊图书;(3)培养专业干部及发展专业干部队伍。

文中介绍各国地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在对地名进行起源与沿革的考证以及语源、语音、语义、词形的分析研究中,逐渐发展而形成了较有系统的地名学。一般认为1920年出版的《法国语言地图集》把语言地理学的方法引进地名学的研究中来,并促进了欧洲各国地名学的发展。”特别是对苏联和日本等国进行了介绍,指出苏联在1959年和1961年召开了两次地名学讨论会,并有专集出版,之后有多部专著问世。认为日本地名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是从艾努语地名的研究开始的。研究方向有二:一为地名的语言方面,通过地名探讨历史上语言的变化和方言分布,如山口贞夫的《地名之研究》(1936年);一为地名的地理学方面,即研究地名的地理分布,综合解释地名与自然景观、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如镜味完二《日本地名学》(1957年)。最后论述了我国地名学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



1962年在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测绘学会联合召开的制图学年会上提交了《展开地名学的研究为地图生产服务》一文,1964年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地名学应作为一个空白学科来建设》为题的书面发言。指出,地名学在苏联已从地理学及语言学中分支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空白点。为了积极地发展这门目前还是空白的学科,赶上国际水平,我们测量制图工作者殷切地希望把地名学作为一个空白的学科,迅速建立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了。它的兴起是与曾老的努力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他又同杜祥明合作,写了《试论地名学》(载《地名学文集》)一文,从语言、民族、地理、社会和稳定性五个方面论述了地名学的意义,阐述了我国地名研究简史,地名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地名学的实用意义,论述了地名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指出地名学作为一门科学,必然具有一般科学所具有的共性,应用一般科学所通用的方法。特别是地名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测绘学等有关,需要广泛应用这些学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描述法、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等。在当前的地名研究中,地图学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地图不仅是大量地、系统地、集中地表现地名的场合,而且位置明确,地名所指对象的类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一目了然。目前,有不少学者都从各自的学科出发,认为地名学是语言学的分支,或是地理学的分支,或是历史学的分支等。曾先生认为:“应当全面地、综合地研究地名,而不是孤立地借助于某一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因而认为地名学是与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以及民族学、测绘学等有关的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学科”。

曾先生对中国地名拼写法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研究,指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少数民族语地名,是《汉语拼音方案》在应用上的发展,也是地名工作上的革新。”他在大量的地名整理工作中深切感受到汉字在音译非汉语地名时的许多缺陷,1956年发表了《从整理外国地名译名的角度来谈谈汉语拼音文字》,1958年发表了《统一外国地名翻译的商榷》。1958年周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指出:“《汉语拼音方案》可以在对外文件、书报中音译中国的人名地名。”对此他积极响应,1959年发表了《地名译音在测绘科学上所占的地位》和《也来谈谈地名拼写法》,1961年又发表了《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非汉语地名》一文,提出了音形兼顾,以便于书面语的国际文化交流。



1963年又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在少数民族语地名调查中的应用》。他对汉译中国少数民族语地名权衡了优劣后,积极宣传音译转写法,反对汉字注音法。在许多文章中对民族地区的一名多译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对方言差别较大的民族语,如藏语地名的音译转写,也提出了具体原则,始终按党的民族政策办事。他概括地指出了音译转写法的优越性:(1)作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标准;(2)作为地图测绘工作中调查记录少数民族语地名的记音工具;(3)作为汉字音译民族语地名定音选字的主要依据; (4)为按照字母顺序统一编排我国地名资料和索引提供便利条件;(5)为国际交流提供罗马字母的统一拼写形式。

周总理提出编绘的、于1974年出版的汉语拼音版地图,他给予了积极支持,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这是汉语拼音方案在地名中运用的重要标志,是对音译转写法的进一步肯定。

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呼吁地名译名的统一。1965年在国务院文办张际春同志主持下成立了“人名、地名译写统一委员会”。指定由曾世英先生组织和主持、由有关单位专家参加,修订英、俄、德、法、西、阿(拉伯)语地名汉字译音表,并按期完成了修订稿。但由于十年动乱,成果付之东流。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他又建议国家测绘总局,建立地名的权力机构,提出了机构的职能和形式等问题。今天看来,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成立在地名工作中确实是一件大事,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979年当《地名知识》公开发行时,他又写了《热烈欢迎<地名知识>的公开发行》一文,对地名工作中的新生事物始终给予热情的支持。

1977年他写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外来地名》一文,把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由外国侵略者强加给我们的54处地名从我国地图中清理出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曾先生的《中国地名拼写法研究》一书于1981年问世,从理论和实践详述了中国地名的拼写法问题,包括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必要性和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拼写方式等,是一部我国地名拼写法专著。一般认为以往我国地名的罗马化主要采用威妥玛式。因为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少在英语中是根深蒂固的。为此曾世英先生撰文《中国地名的罗马化》(英文),由我国代表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1981年会议上散发,论其缺陷,予以否定。该文以欧美有声誉和影响的《泰晤士地图集》中出现的近二千个汉语地名为例,其中采用旧邮电式和威妥玛式的比例为18:1,论证有力。在蒙、维、藏等少数民族地名方面,也列举实例说明采用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的优越性。此文的散发,对我国地名依据《汉语拼音方案》拼写在国际单一罗马化上起了积极作用。

清除外来地名、维护祖国尊严。曾老出于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残留在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图上的外来地名,作了认真的清理。这些经外人肆意算改后强加于我们的地名,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产物。1976年初,他和杜祥明查找核对了我国出版的地图以及西文、俄文图书后发现,在藏北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外国的所谓“考察者”以西方人名或地名擅自命名的山岭河湖等自然地物名称竟达100余处,中国地图上尚有54处1985年,曾世英先生将西方出版的海图和我国自己的地图相对照,查出东南沿海岛礁名称中译自英语称说的达961处,其中以西人姓氏或外国地名命名的有236处,不仅曾被我国早年出版的地图所照搬,现在也仍有其残余。如福建马祖列岛中的“高登岛”,旧为“戈登岛”或“哥登岛”,显然是译自英国海图中,因纪念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英国刽子手戈登而得名。曾老认为,在我国的领土上,存在上述各类地名,有损中国的国格,必须予以彻底废止,恢复其本来面目。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现在西部地区的外来地名已被革除,东南沿海地区也在逐步清理之中。


1992年,曾老发表的《关于地名的正名由额非尔士峰谈到第二松花江及其他》一文,阐述了必须更改“第二松花江”这一有损我国民族尊严的名称的科学依据,是近年来地名正名方面的力作之一。当时他已届93岁高龄,不顾年迈体弱,争分夺秒,即使住院治病的间隙,也还在研究有关材料。呼吁和扶持地名学的建立。在长期的地图学实践中,曾老深切体会到在我国建立地名学的必要性。1960年,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他作了《地名学应作为一个空白学科来建设》的书面发言,呼吁顺应世界学术潮流,建立中国的地名学,以提高地名译音的质量。六十年代以来,曾老潜心研究地名学理论,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并不遗余力地扶持学科建设。1979年《地名知识》杂志公开发行和1989年创刊10周年之际,他分别撰文祝贺。八十年代初,又多次与年轻同志一道,深入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调查地名,随后又担任了31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1982年,他以83岁高龄登上大学讲坛,为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开设的《地名学讲座》授课。1983年,曾老和林超、褚亚平、陈桥驿等20余位学者,提出成立中国地名学会的倡议,并作为筹备者之一奔波操劳。1988年,中国地名学研究会成立后,他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他极为重视地名学人才的培养。1992年5月,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成立,他担任名誉所长,一直关怀着该所的进步,当南京大学地名专业班的毕业论文结集出版时,他欣然应邀作序,庆贺地名研究新人辈出。在1993年中国地名学研究会举行第二届大会时,作为名誉理事长,曾世英先生又号召选拔优秀青年人才,搞好理事会的梯队建设,端正学风,以保持学术团体的活力,促进学科的发展。



曾世英简介

曾世英(1899-1994年),男,地图学家、地名学家。江苏常熟人。1919年毕业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科。曾任顺直水利委员会副技师,华北水利委员会和地质调查所技正、简任技正。三十年代与丁文江、翁文灏合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集》及缩编本《中国分省新图》,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被誉为我国划时代的作品。建国后,历任新华地图社社长、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第一至三届理事、中国测绘学会第一至三届理事。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建国后,主要从事地名译写规范的研究。著有《中国地名拼写法的研究》等。

附:曾世英先生地名学论著目录:

[1]曾世英.从整理外国地名译名的角度上来谈谈汉语拼音文字[J].拼音,1956,(5). 
[2]曾世英.统一外国地名翻译的商榷[J].地理学报,1956,(4).
[3]曾世英.地名译音在测绘科学上所占的地位[J].测量制图学报,1959,(3). 
[4]曾世英.也来谈谈地名拼写法[J].文字改革,1959,(13). 
[5]曾世英.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非汉语地名[J].文字改革,1961,(11). 
[6]曾世英,杜祥明.地名学的国际现状与研究方向[C]//地理学会年会论文.1962. 
[7]曾世英.展开地名学的研究为地图生产服务[C]//一九六二年制图学年会论文选集.北京:工出业版社,1964. 
[8]曾世英.汉语拼音方案在少数民族语地名调查中的应用[J].文字改革,1963,(7). 
[9]曾世英.地名学应作为一个空白学科来建设[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刊.1964. 
[10]曾世英.关于《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语拼音字母音转写法(草案)》[J].文字改革,1965,(6);测绘通报,1965,(6). 
[11]曾世英.《汉语拼音方案》在测绘科学中的新应用[N].光明日报,1965-06-09. 
[12]曾世英,杜祥明.我国西部地区的外来地名[M].内部资料,1977. 
[13]曾世英.地名的国际标准化和中国地名拼写法[N].光明日报,1978-10-25. 
[14]曾世英.热烈欢迎《地名知识》的公开发行[J].地名知识,1979,(1). 
[15]曾世英.谈谈民族语地名音译转写法及其表音深度[J].民族语文,1979,(1). 
[16]曾世英.怎样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少数民族语地名[J].地名知识,1979,(4);语文现代化,(1) 
[17]曾世英.依据《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我国地名为地学服务——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七十周年[C]//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及1979年学术年会.1980. 
[18]曾世英.关于运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我国地名的若干问题[C]//第三届全国地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下).北京:测绘出版社,1980. 
[19]曾世英.民族语地名音译转写法的作用[J].民族语文,1980,(2). 
[20]曾世英.中国地名拼写法研究[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1. 
[21]曾世英.中国地名的罗马化[C]//为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纽约.1981. 
[22]曾世英.中国地名的罗马化[J].语文现代化,1981,(5). 
[23]曾世英.做好地名工作展开学术研究[J].社会科学集刊,1982,(4). 
[24]曾世英.关于我国地名罗马化一些问题的商榷[J].文字改革,1982,(3). 
[25]曾世英.关于《做好地名工作展开学术研究》一文的一点补充[J].地名知识,1983,(6). 
[26]曾世英,孙竹.我国地名的国际标准化和民族语地名的音译转写法[C]//民族语文研究文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27]曾世英.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我国地名作为国际标准的进展情况[J].语文现代化,1984,(7). 
[28]曾世英.地名拼写规范化的矛盾[J].文字改革,1984,(4).增订后见:曾世英.地名拼写规范化的矛盾[C]//汉语拼音正词法论文选.1985. 
[29]曾世英.试谈地名和地图的关系[J].地名丛刊,1984,(3) .
[30]曾世英,杜祥明.试论地名学[C]//地名学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5. 
[31]曾世英.关于我国地图上岛礁名称的正名和通名规范化问题[J].地名知识,1985,(4). 
[32]曾世英.地名的译写和单一罗马化[J].地名知识,1985,(6). 
[33]曾世英.文字改革与地名工作的关系[J].文字改革,1985,(6). 
[34]曾世英.地名工作中的语言文字问题[J].语文建设,1986,(1-2). 
[35]云南地名研究大有可为[J].地名集刊,1986年第4期.
[36]略论地图上我国地理通名如何罗马化[J].地名知识,1987年第2期.
[37]我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和孙竹合写)
[38]对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的一点看法[J].地名丛刊,187年第5期.
[39]我国地名拼写的规范化问题[J].语文建设,1988年第3期.
[40]关于我国地名拼音的商榷[J].中国翻译,1989年第2期.
[41]再论我国地名的罗马化[J].测绘学报,第18卷第2期,1989年.
[42]曾世英论文选,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
[43]地名用字标准化初探[C].曾世英论文选》,1989年.
[44]关于国家地图集发行外文版的建议[J].地图,1989年第4期.
[45](牛汝辰著)《中国地名文化》序言,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
[46]试谈我国地图上地名的罗马化[J].语文建设通讯,第30期,1990年.
[47]关于《国家大地图集》上地名的罗马化问题[J].地图,1992年第1期.
[48]全国少数民族语地名拼写规范化座谈会纪要[J],地名工作,1992年第1期.
[49]关于地名的正名—从额非尔士峰谈到第二松花江及其他[J].地名知识,1992年第3期.
[50]关于小比例尺地图上我国地名罗马化[J].地图,1993年第1期.
[51]加强地名学研究的三点建议[J].中国地名》9年第5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