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沙老街的地名文化

陈先枢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提要

老街是历史城市的缩影。从长沙老街街名命名的规律、特点及其演变,便可窥见长沙城市发展的历程,它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沙古城丰富多釆的历史风貌、繁复多变的社会经济和形形色色的都巿文化。

关键词

长沙;老街;地名;文化

城市是人口的聚居地,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而与其密切联系的街巷地名的形成和演变无不留下了可贵的历史遗痕,记录着远逝的历史岁月。可见,街道名称作为一种地名,是一种信息载体,具有反映当地历史、地理特有现象的功能。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城池变迁、阛阓布局、市井风情、居民迁徙,以及城市内的名人往迹、王府官衙、风景名胜、祠庙馆所、书院学宫、园林官邸、民居商铺等等全浓缩在这老街里。通过考察老街街名命名的特点、规律及其演变过程,可窥见长沙城市变迁及其都巿文化演变。

一  长沙老街地名文化溯源

长沙素有“湖湘首邑”之称。春秋时期长沙已纳入楚国版图,战国时城邑已颇具规模,成为楚南重镇。大量考古资料表明,战国时长沙城范围东西长700余米,南北宽约600米,东起黄兴路和蔡锷路(今名,下同)之间,南到坡子街一带,西临下河街,北抵五一路与中山路之间。西汉临湘故城的具体位置,东起东牌楼、南阳街,西临太平街、西长街,南达解放西路,北止中山西路、又一村,也就是今五一广场及周围地区。从此以后,长沙城不断向四周扩展,而城中心的位置经历2000多年没有改变,这在世界大城市中并不多见。

秦汉时,中国城市的基本结构是一种严密封闭的市坊模式。居民区——坊,商业区——市,被严格分开,用围墙各自封闭起来,白天开放,黄昏关闭。对市、坊实行严格分开的制度,一是出于防御的目的。作为居民区的“坊”,在古代与“防”字同义。唐代城市的居民区坊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和宵禁制,也明显流露出防御性质。二是市场管理和征缴税收的需要,正是由于店铺的集中,才产生了最初的市场管理组织“行”。

有关长沙城市的市访制度的详细情况,文献缺少记载,但长沙自秦汉以来就已是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其城市布局理应与时代的节拍相合,有理由认为长沙城市的发展必然经历了市坊制度这一发展阶段。唐代诗人杜甫大历年间流寓长沙时曾写过“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的诗句,把“城”和“市”分得清清楚楚。我们还可从宋元时期留下的街区地名中寻觅到古代长沙城市市坊制度的发展线索和坊街演变的发展过程。如“市”有暮云市、南岳市、全塘市、大阳市、溁湾市、赛头市等,“坊”有升平坊、永丰坊、濯锦坊、孝顺坊、安业坊、鸡狗坊等。

市坊地名可视为街巷地名的前身。坊中民房之间必留有走道,即最初的街巷。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品交换需求的扩大,限时交易的封闭型市坊制度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从唐中期开始,市坊制度已发生松弛、裂变,商业不再限制在专门的商业区,许多坊中出现了店铺、作坊和市场。街道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居民走道,而有了方便商品交易、促进商品流通,乃至交通运输的功能。中唐以后,拆毁坊墙、临墙开门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到了宋代,封闭的市坊制度正式宣告崩溃。关于长沙城坊中出现商业街巷,并有街巷名的记载最早见于元陆友的《墨史》。据《墨史》载:宋代长沙多墨工,“州之大街之西,安业坊有烟墨上、下巷;永丰坊有烟墨上巷。”“烟墨巷”可能就是史载的长沙最早的街巷名。1985年,湖南沅陵双桥元墓中出土了两张元代潭州油漆颜料印刷广告实物,广告上明确记载这家危姓油漆店位于“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烟墨巷、白塔街位在何处已无从可考,但雄辩地证明长沙街巷的命名始于市坊制度崩溃和商品经济兴起之时。亦可以说,街巷格局的成型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宋代,西濒湘江的长沙城已南至南门口,北至湘春门,东至浏阳门。明代长沙已成为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的商埠。绕城7公里的城墙有9座城门,即西临湘江4座,东向2座,南向1座,北向2座。从城门口入城都为宽敞的正街,正街与正街之间有许多横街,横街之间还有小巷,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城市的街巷骨架。

明清长沙城既是辖12县州的长沙府的府治,又是长沙、善化两县的县治所在地,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嘉靖至万历中为了“以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几次展开长沙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开河通商”工程,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出现了“日夜商贩而北”的景象。据明崇祯《长沙府志》卷6所记述,今日长沙老城区的结构布局在明代就已定型,志中所记织机巷、碧湘街、大椿桥、晏家塘、下河街、清泰街、盐仓街、学院巷、金钱巷、苏家巷等大小几十条街道位置已与今无异,而且街名一直沿用至今。清代长沙商业更趋繁荣,长沙、善化两县均多次对长沙街巷进行修缮和改造,以致“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光绪年间史志学家陈运溶所纂《湘城访古录》首次列出长沙城的街巷表,把当时长沙主要城门内的正街、正街两侧的横街记载得清清楚楚,勾画出整个长沙城的街巷格局和走向,并对每条街巷的历史、掌故和街名来历都加以说明。

二  长沙老街地名的命名方式

及其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如“太平街”,太平是专名,街是通名。长沙街道地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城的历史、地理、交通、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呈现出无穷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丰富的想象力和诙谐的幽默感,体现了湖南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长沙老街的通名多种多样。国家民政部规范的城镇街道通名仅有“路、街、巷、里、胡同”等数种,而长沙老街的通名却五花八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据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不完全统计,长沙纵横交错的1026条道路街巷中,通名为街的有144条,为巷的有253条,为路的有94条,为里的有126处,合计616处,占全部街名60%。其余通名较多有园52处,村58处,坪31处,桥18处,井19处,塘13处,湾12处,子13处,岭10处,头15处,这10种通名占全部街名的23.4%。其他尚有66种通名,占16.6%。长沙老街通名共有80个,可编成四字韵文20句,分列如下:

道路街巷,湖井渡塘,里径墅庄,池堤沟湾。阁殿祠坊,台局庙观,牌坑镇站,岭坎坡岗。村桥田山,园圃堆仓,嘴口背杆,楼坪壁墙。洲门留香,雷靴边梅,岸城铺场,圫矶泉潭。林侧套峰,厅子岔宫,头址板冲,尾亭港垅。

这些街道通名的来由与形成,很大部分与城巿地理环境及历代王府、官衙、寺庙、园林的设置有关。

长沙老街专名的命名,取材更加广泛,寓意十分深邃。按街名的由来,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留下名人印记的老街

长沙历代名人辈出,从街名即可得到体现。如:太傅里因西汉长沙王吴著的太傅(老师)贾谊故宅位于此而名;祝威岗为纪念祝良而得名,祝良为东汉顺帝时洛阳令,以威勇著称,令行禁止,盗贼敛迹;礼贤街,因纪念陶侃之母而名,原有贤母祠,后改为陶公祠;药王街相传为隋唐间号称“药王”的大医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之处;濂溪里因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移居此地而得名,“濂溪”是周敦颐的号;苏家巷与老泉别径街名的由来均与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老泉”即为苏洵的别号;朱张渡因南宋“朱张会讲”时朱熹、张栻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而得名;营盘街的来由与辛弃疾有关,南宋淳熙年间,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创建飞虎军,营垒所在的街道即为营盘街;王祠巷因明代兵部侍郎王伟故宅和王公祠位于此而名;接贵街与清代乾嘉间名臣刘权之有关,相传刘权之晚年荣归故里,邻里百姓数百人在街口迎接,因而有了“接贵街”之街名;菜根香这一街名原为清学者贺熙龄的居所之名;左文襄祠原是祭祀晚清重臣左宗棠的祠堂,后来却成了街名;胡家菜园原是湘军名将胡林翼故宅“五福堂”的所在地,胡在堂后辟菜园,种菜以自娱,于是有了胡家菜园之街名。

(二)以行业分布而名的老街

关于古代长沙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明清历朝的地方志书均语焉不详。然而,长沙街道地名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张完整的“古代长沙产业分布图”。织机街、金线街这两条街便是明末清初长沙纺织业的集中之区;登隆街旧名灯笼街,因这条街糊制灯笼的作坊较多而得名,后取“生意兴隆”之意,雅化为登隆街。因同业作坊集中在一条街上而得名的街巷也不少,如糟坊巷、糖坊巷、机坊巷、豆豉园等等。旧时商业,同行业也喜欢集中在一条街上,因此又形成了许多以商业自然行业命名的街道。如引铺巷、油铺街、铜铺街、外铁铺巷、茶馆巷、衣铺街、书铺巷、草药铺巷、菜场坪等等。从街名还可窥见清代长沙的铸钱历史,宝南街之名就源于清代的宝南钱局。农作物种植的地区分布,也能从地名中寻到一些影子,如古稻田、席草田、麻园岭、茶园坡、韭菜园等,从这些地名也可看出,今天这些已成市区的地方,在清末民初时还是广袤的田野。

(三)以山水为名的老街

古代长沙岗峦交替,湖塘星布,城廓错落其间,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民国以后,随着市政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山岭被推平,一些山岭则依势建起了民居和商铺,山岭名渐渐变成了街道名。如妙高峰、东瓜山、宝塔山等。很多山岭以其自然特征而命名,如金盆岭、银盆岭、峨嵋岭、识字岭、留芳岭、燕子岭等等。金盆岭就因“山势盘曲如盆”而得名;阿弥岭,原名峨嵋岭,因山形像蛾眉而得名;识字岭,原名石子岭,因山上有碎石小路而得名,后有人在这里设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为识字岭;留芳岭,原为一片荒山,人称牛坊岭,后雅化为留芳岭。还有以姓氏为名的山岭。伍家岭相传因明洪武年间,靳毛李廖杨五姓在此定居而得名;杨家山、袁家岭则因旧为杨氏、袁氏坟山而得名。

旧时长沙水面广阔,湖泊池塘星罗棋布,从今天所存的街名可得到印证。这些湖塘,有的以自然特征、方位或形状而命名,如望月湖、仰天湖、清水塘、东塘、南湖、砂子塘、天鹅塘、扫把塘、三角塘等;有的以塘主的姓氏而命名,如侯家塘、左家塘、晏家塘等。今日城市建设,一座座山头被削平,一口口湖塘被填平,最终人们只能从这些地名中领悟山水城市的景致。

(四)以古井、古桥为名的老街

据1948年统计,长沙市区共有水井3446口。自有城池始,市与井就连在一起,井因此成了老城街坊赖以维系的象征。以井名街,更确立了井在街坊中的地位。古代长沙河渠纵横,人们出行离不了桥。桥维系着古城的交通,也维系着古城人民的生计,因而长沙城以桥为名的街巷也不少。长沙以井、桥为名的街道,旧有“九井十三桥”之说。其实远远不止九井十三桥。白沙井附近的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岭、白沙里、白沙游路等街道皆因白沙井而名。其他以井为名的老街有水风井、桃花井、桂花井、螃蟹井、高井街、丰泉古井、青石井、观音井、双井巷、石井巷、古井巷、平地一声雷、泉嘶井、路边井、彭家井、陈家井、洪家井、左家井、伍家井等等。以桥为名的老街有浏城桥、青石桥、戥子桥、大椿桥、广济桥、顺星桥、文星桥、司马桥、培元桥、孙家桥、活源桥、登仁桥、落棚桥和一步两搭桥等。

(五)以古近代园林为名的老街

古近代长沙,园林遍布全城。松桂园、榕树园、荷花池、柑子园、水月林、芋园、芋香巷、紫荆街、西园、梓园、宜园、息机园、杏花园、耕耘圃、樟树园、听橘园等等,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街名,是古近代长沙园林的缩影。原解放路东端至吉庆街一条麻石老街,名柑子园,清道光年间,开缺回籍的两江总督李星沅在这里筑李家花园,园内广植柑橘。柑子园附近还有水月林、芋园、芋香巷等街道,也曾是李氏园林的所在。朱家花园又称余园,亦为地名,系清咸丰年间长沙巨商朱昌琳(朱镕基曾伯祖父)为休养余年而建,故名“余园”。荷花池为长沙古游憩胜地,今留街名。清乾隆间湘抚杨锡绂撰《荷花池》联云:“时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六)以古城池地名为名的老街

长沙楚时已建有城池。汉初,吴芮在楚城基础上再筑临湘故城。以后,长沙古城一直在汉代临湘故城原址上建造,发展到宋元,城墙的位置和形状格局已定形,明清再没有向外扩展。城西据湘江天险,其余三向绕以护城河池。今芙蓉中路东侧名为“便河边”的老街,就是当年护城河所经之地。上世纪初,长沙城市建设迈入近代化历程,其首要工程便是拆城墙,填便河,修筑环城马路。至1924年,巍然屹立于湘江之滨达千年之久的古城墙,在一片号子声中轰然倒塌,仅剩下城南一小段城墙及天心阁被保留下来。今日能见证长沙城池沧桑的佐证,除这一小段城墙外,只有明代几座城门所留下的9个地名。这9座城门,南为黄道门,北为湘春门、兴汉门,东为浏阳门、小吴门,西为小西门、大西门、潮宗门、通货门。黄道门旧址即南门口,从南门进城的街道,旧名南正街;湘春门为长沙北门,从北门进城即为北正街。天心阁坐落在长沙老城东南角上的古城墙上,天心路、天心街、天心巷、天心里、天心游路,皆因天心阁而得名。

(七)以王府地名为名的老街

长沙历史上有3个著名的王府,一是西汉所封诸侯国“长沙国”,二是五代十国时期马殷割据湖南建立的楚国,三是明王朝所封的藩王。王府建筑早无踪影,只留下能见证这段历史的街名。定王台今为街名,长沙市图书馆系古定王台旧址,其台基尚能觅到一片痕迹。定王台即为汉景帝之子刘发所建。由于刘发死后,追谥为长沙定王,故名定王台。后唐天成二年(927),后唐朝廷册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乃仿效天子体制,以长沙为国都,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筑园林,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史称“马楚”。楚王宫就建在今马王街所在地。而小瀛洲、碧湘街、明月池、会春园、马王塘等都是马氏宫廷园林留下的地名。明朝长沙藩王府位于长沙城的正中,几乎占了全城的一半,东牌楼、三尊炮、樊西巷、三王街、西牌楼、东长街、藩城堤、左局街、老照壁、木牌楼、西长街、小四方塘、司门口、红牌楼、怡长街、八角亭、端礼街、走马楼、右局巷等都是明藩王府留下的地名。

(八)以官衙遗址为名的老街

古代长沙城不仅是湖南省的治所,而且是辖12县州的长沙府的府治,还是长沙、善化两县的县治。所以,官署衙门之多,是一般城市所不能比拟的。然而,长沙历经兵火,留下的原址并不多见,只能从街巷地名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如:又一村、院正街、辕门上、先锋厅,这是一组与清代湖南巡抚院有关的街名;藩正街和藩后街因位于藩司(布政使署)之前和之后而分别得名;臬后街因位于臬台衙门(按察使署)之后而名;学院街因学政衙门设于此街而得名;盐道坪因驿盐长宝道设于此街而得名;粮道街因明朝曾设粮道衙门于此而得名,道门口则是粮道衙门的进出口处;府后街因清代此街位于长沙府署后侧,故名;县正街为明代善化县衙驻地;都正街因明清都司署设此而得名;校正街、校横街旧时是明清大校场所在地,校场撤销后,此地形成校正街和校横街两条道街;协操坪原是清末新军二十五混成协驻地操坪,故名协操坪;游击坪因清军长协游击署设在此街而得名;清代同知署称二府,通判署称三府,因而有了二府坪、三府坪之街名;臬司监狱旧称司禁,参军署的官弁旧称副爷,故又有了司禁湾、副爷坪之街名。今开福区从藩城堤到南阳街口,原排列着一系列带“仓”字的街名,自西往东,依次有:永丰仓、皇仓街、仓后街、皇仓湾、一仓里等。这些街道皆因集中于此的清代湖南皇仓、长沙府仓、长沙县仓和善化县仓而名。

(九)以古学宫、贡院为名的老街

长沙素有“潇湘洙泗”之称。洙泗,洙水和泗水,孔子曾居洙泗间教授弟子,洙泗因以成为儒家教化源流的代称。文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庙宇,长沙有4座文庙。河东3座,分别是今日西文庙坪、东文庙坪、北文庙坪所在;河西一座,是岳麓书院的附属建筑。唐代以后,文庙与官学结合,行“左庙右学”之制。长沙河东的3座文庙分属于3个学宫,即长沙府学宫、善化县学宫和长沙县学宫。西文庙坪、修文街、学宫门及东学巷、西学巷、南墙湾等街道均由长沙府学宫而得名。与西文庙坪一街之隔的东文庙坪,是善化县学宫留下的街名。与善化县学宫有关的街名还有出入是门、化龙池。“出入是门”之名语出自《孟子·万章》:“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化龙池原是善化县学宫泮池之名,后来却成了街名。北文庙坪是开福区学宫街、红墙巷、魁星楼、崇文里、崇圣里、希圣园这些街名的总片名。这些街名皆因清代长沙县学宫而得名。明代长沙县学宫还留下了文昌阁之街名。

科举不仅造就功名,而且也造就街名。相传科举时代,应试士子从湘春门入城,经高升门、紫东园,过文星桥达贡院街,一路街名均以“文运”之意命名。高升门取“步步高升”之意,紫东园取“紫气东来”之意,文星桥取“文星高照”之意。还有高升巷、顺星桥、文运街等等街名,都充满了士子对功名的企望。清雍正元年,朝廷诏谕两湖分闱,湖南巡抚在原今中山路百货大楼及教育街一带设立了贡院,这条街也因之改名为贡院街。与贡院交界的巡道街一侧,墙上还嵌有一块“贡院巡道街宽壹丈壹尺”的石碑,至今犹存。贡院的建立,又带动了试馆的问世。因而,长沙城又出现了以试馆命名的街道。如小吴门衡清里,即以衡清试馆设在这里而得名;望麓园原是试馆的馆名,后来试馆所在的街道也叫望麓园。

(十)以佛寺道观为名的老街

古长沙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的禅宗的重镇,佛教信徒众多,佛寺遍布全城,因此形成许多以佛寺为名的街道。如开福寺路、多佛寺捷径、千佛林、玉泉街、天妃宫、铁佛东街等等。长沙道教源远流长,城内道观神庙数不可数,从留存的街名可略知一二。如寿星街以寿星观为名,玉皇坪以玉皇殿为名,吕祖巷以吕祖殿为名,大古道巷因街上旧有洗药庵而得名,小古道巷因旧有南岳行宫而得名。许多街道干脆就以道观为名,如太乙寺、雨花亭、右太清宫、东岳宫、南元宫、白鹤观、轩辕殿、七里庙、白马庙、李公庙等等。

还有以民间传说为名的老街,如落刀嘴、白果园、七里庙、灵官渡、平地一声雷、鲇鱼套、落星田、老龙潭、回龙山、古堆山等,一个街名就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另有大量以地理地形、姓氏家族、吉祥用语和谐音雅化为名的街巷,如坡子街、犁头街、黄泥街、杨家巷、彭家巷、如意街、吉祥巷、福胜街、清香留、师敬湾等等,无不浸染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出古代人民祈盼平安幸福生活的心愿。

三  长沙老街地名文化的特点

(一)具有很强的地理方位指示性

地名作为一种信息载体,首先要有“指路”的功能,长沙老街的命名非常注重这一点。

长沙城地理环境复杂,地理实体的区域性分布使地名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自然地理名称,其通名多为湖、塘、山、岭、河、湾、井、坡、村、坪等,靠近这些地理实体的街道直接就以原地名作为街名。交通要道上的关、桥、渡、津、铺等地名也直接以原地名作为街名,地理方位的指示性不言而喻。同时还有与市坊有关的街,如通名为市、镇、店、集、坊等的街名,其指示性也很强。

长沙老街常用方位词作为专名的组成词汇。东西南北与左右前(正)后的相互对应是中国方位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沙老街名称具有很强的方位指示性与普遍使用方位词不无关系。如古城长沙以城中的府治为中心,四面的4条大街分别叫东长街、西长街、南正街、北正街等。以东西表方位的老街有东长街、西长街,贡院东街、贡院西街;以南北表方位的老街有南正街、北正街;以左右表方位的老街有左局街、右局街;以前(正)后表方位的老街有府正街、府后街,藩正街、藩后街,都正街、臬后街等等。

(二)稳定性与时代性并存

街名的稳定性,实质上就是街名寿命长短的问题。一般寿命较长的街名,一是以山、河、湖、塘等自然实体为名的街名,尽管人世沧桑,但地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山、水等地理实体变化较小,很少受到政治变革的影响,因此相对稳定。二是以历史地名或历史事件为名的街名,是一个城市历史文脉之所在,只要不遇到“文革”、“破四旧”之类的政治运动,一般不会消亡。如长沙汉代的太傅里、定王台,五代十国时的马王街、马王塘、小瀛洲、碧湘街,宋代的朱张渡、营盘街,明代的东牌楼、西牌楼、司门口、八角亭、走马楼,清代的又一村、藩后街、学院街、府后街、县正街、左文襄祠等,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文革”时有的改了名,但“拨乱反正”后又恢复了原名。三是以民间传说命名的街名寿命也较长。民间传说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来源于这些故事的街名自然比较稳定,不易受到改朝换代的影响。一些民间传说或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表达一种理想和追求,或记录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开创美好家园的历程,如灵官巷、回龙山。或反映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善良的优秀品质和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的气概,如落星田。

时代性是相对于稳定性而言的。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地名的时代色彩即地名所体现的时代气息和时代氛围,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在地名中的投影和时代风貌在地名上的凝固。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忠、孝、仁、义”既是伦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因此某些街道也采用这些词汇命名,如仁美园、孝友里、忠信园、成仁街、里仁坡、居仁里等。封建王朝希望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故“安、宁、永”等在街名中使用频率较高,如永兴街、永安坊等街名。

街名常能反映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近代化始于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办工厂、造军械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项目。而湖南最早的近代工业是1875年巡抚王文韶在长沙创立的湖南机器局。机器局又名制造局,位于长沙今蔡锷北路东侧的制造局巷便是当年制造局的所在地。在制造局之前,长沙还有个火药局,今长沙天心阁下的一条名为火药局的老巷,就是当年火药局所在地。维新运动期间,建工厂、办公司在长沙开明士绅之间成一时之风气。1895年,长沙成立了“善记和丰火柴股份公司”。当时火柴俗称洋火,百姓都叫火柴公司为洋火局。从此,长沙又多了个“洋火局”的街名。清末的长沙是湖南立宪运动的中心,立宪请愿风起云涌。学宫街附近有条老街,叫民主东街。1909年,湖南巡抚在此处设谘议局,民国初年又在原址兴建湖南省谘议会大楼。因而此地被誉为湖南近代民主的发祥地。这就是民主东街的由来。到民国,封建王朝的那些官署衙门的称呼都不吃香了,出现了许多近代化的名称,如教育局、税务局、保安团、公路局等,公路局坪、保安巷、税务局巷、教育街等街名也应运而生。

(三)重宗族的心理倾向

传统文化把宗族看成是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湖南人之先辈,多数系宋元以来由外省迁入,以明朝时的江西移民最多。特别是元末明初战乱,湖南许多地方十室九空,明洪武年间,政府为复垦荒地,恢复经济,允许外来移民到湖广插标占地,于是有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现象。外来移民聚族而居,他们的宗族观念很强,同族同姓的人往往聚居在一起形成街巷或村落,从而这些村落和街巷便以聚居家族的姓氏命名。有些村落靠近古代城镇,后来随着城镇的扩大,村落变成了城镇的一部分,形成街巷,街巷仍沿用原地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把姓氏看作宗族的标志,以及想与江山同在,流传千古的心理。这正是诸如杨家巷、伍家岭、年家湖、晏家塘、左家塘、孙家桥、韩家湖、蒋家垅、潘家坪、左家垅、陈家井、易家巷、杨家山、马家巷、伍家井、古家巷、侯家塘、黎家坡、王家垅、赵家坪、洪家井、袁家岭之类的街巷遍及长沙城的原因所在。

族必有祠。民间祭祀祖先的家庙祠堂更是遍及长沙城乡。长沙的街名中有徐祠巷、毛祠巷、王祠巷、吴祠巷、戴祠巷、范祠巷等,也印证了古代长沙宗祠之普遍。

(四)体现追求安定、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古代湖南,烽火连绵,战乱不断,加上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社会上普遍产生一种求天下太平、安宁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街名中也表露了出来,于是就有了许多以长治、永宁、永安、太平等词语作为地名。

湖南人把语言符号当作幸福、健康、长寿、兴旺的象征。长沙老街地名中用吉、寿、康、福、禄、昌等字眼者达80余个。如清泰祠、寿星街、高升门、万寿街、紫东园、如意街、福源巷、顺星桥、福庆街、丰裕街、长康路、福星门、福寿桥、福胜街、一路吉祥、九如里等。

街名中的谐音取义现象也较普遍。为求吉利,人们常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把原来俗陋不雅的地名改得较文雅。一种是由于方言语音相同或相近,出现同音不同义的谐音地名,久而久之,原生地名被遗忘,衍生的谐音地名却成为通用地名。如阿弥岭原名峨嵋岭,识字岭为石子岭的雅化,乐嘉巷为乐家巷的雅化,咸嘉湖为韩家湖的雅化,肇嘉坪为赵家坪的雅化,师敬湾为司禁湾的雅化等等。二是原有地名不吉或不雅,为人们所厌恶,人们有意识地同音雅化。如牛坊岭雅化为留芳岭,京腔留雅化为清香留,塘湾里雅化为堂皇里,副爷坪雅化为富雅坪等等。

另外图腾崇拜也是街道命名的一种取向,长沙多有带“龙”、“凤”的街名,如老龙潭、龙王街、红龙庙、凤凰台、凤嘴路、栖凤园等等。

(五)取材广泛,寓意深邃,清新高雅,富于诗意

最能展规这一特征的是一些流传甚广的街名巧对。用对联的形式把老街地名串连起来了,读起来琅琅上口,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市井百姓都津津乐道。如一副街名组合的对联一共用10条街道名,依次为金线街、灯笼街、老照壁、四方塘、八角亭;玉带桥、如意街、连升街、一步两搭桥、位列三台。联曰:

金线吊灯笼,老照四方八角;玉带缠如意,连升一步三台。

街名联有组织非常工巧的,如:

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

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

此联用了12条街名,只有四牌楼非街名。上联全是明吉藩府留下的街名,下联全是古城池、古官衙留下的街名。走马楼、登隆街用倒装谐音巧对,洽到好处。又如八角亭对四方塘,喜鹊桥对天鹅塘:

八角亭高栖喜鹊(桥);

四方塘阔集天鹅(塘)。

长沙街名五颜六色,有联云:

青石(井)白沙(井)红墙巷;

黄泥(坑)蓝粉(墙)赤岗冲。

数字开头的街名也不少,如:

一仓(里)二府(坪)三公(里)四方(坪)伍家岭;

六铺(街)七里(庙)八角(亭)九尾(冲)十间头。

长沙老街的地名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今天我们还能从这些趣联巧对中寻找到一些规律,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巧合。

来源:《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 第1期

作者:陈先枢

选稿:甄艺涵

编辑:邹怡思

校对:耿   曈

审定:张纯瑜

责编:檀金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往期精彩推送


静乐地名的文化解读

那些文学地名,那些江南精神

陕北特殊地名与民族融合探賾

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

地名奇观人文瑰宝——话说乾安县《千字文》地名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