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城市地名的命名方式及文化意蕴

辜夕娟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摘 要:一个地方的命名总是有理据的,要么反映了该地的自然地貌特征,要么反映了该地的人文历史文化。山水园林构成了重庆独特的自然风貌;而重庆悠久的历史积淀,又赋予了重庆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形成了重庆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这些特点在重庆城市的命名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关键词:城市地名;命名方式;文化意蕴

地名是一个区域或地点的名称。一个地方的命名总是有其理据的,或者依据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的山、水、动物、植物;或者根据其人文因素,即包括人类创造的万事万物,也包括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的活动。不同的地方,其地名特点也不同,不同的命名理据,表现出不同的命名方式。

重庆地处西南的丘陵地带,依托长江和嘉陵江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城。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重庆是一座著名的山城和水城,整座城市依山傍水,城在山上,山在水中。山水园林构成了重庆独特的自然风貌;而重庆悠久的历史积淀,又赋予了重庆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形成了重庆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这些特点在重庆城市的命名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重庆城市地名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以1997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重庆地名志》为主要依据,参考1997的重庆直辖以来重庆新兴的一些地名,来探究重庆城市地名的命名方式和文化意蕴。《重庆地名志》收录的重庆地名有59437个(含县级地名),我们以重庆直辖前的11个老城区(南岸区、北涪区、江北区、渝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万盛区、巴南区、渝中区、大渡口区、双桥区)为对象来分析一些具有特色的城市地名。

“从地名学上看,各种语言中的地名,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它们往往包含了‘通名’和‘专名’两部分。通名是指‘大名类’,如山、河、村、州、县等,专名指‘小类名’。”(冯英,2008)通名的作用是对地区或地点从某种角度进行分类命名;专名的作用在于对通名命名的地名用某种特征进一步区分开来,这两部分都反映出地名的命名理据。

一、以地理形态特征命名

地理环境为人类文化提供物质基础,并无时不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化。最早的地名应该是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如有关山和水的地名。

重庆城市的地形是以丘陵为主的山地,同时,除了长江和嘉陵江穿城而过之外,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溪流。因此,在重庆的城市地名中,与山水有关的地名很多,这些与山水有关的地名,表现了重庆显著的山水园林名城的地理特征。

(一)与山、石、土有关的地名

在表现重庆山水园林特色的都市地名中,除了直接以“山”、“石”命名的外,以“山”、“石”、“土”作为偏傍的字用做通名的也很多。

重庆既然是山城,自然少不了山。如歌乐山、缙云山、枇杷山、中梁山、凤鸣山、挂榜山、南山、黄山、玉带山等。

有山就有岩,因此就有了曾家岩、马家岩、观音岩、高滩岩、鹅公岩、金斗岩、华岩、红岩等。

山与坪、山与坝相比较而存在,没有坪、没有坝也就无所谓山。所以,重庆地名中带坪、带坝的也特别多。如杨家坪、陈家坪、潘家坪、西山坪、马王坪、铁山坪、大坪、南坪、茨坪;沙坪坝、菜园坝、李子坝、珊瑚坝、苦竹坝、乔口坝、大石坝等。

坡是山与坪、坝间的过渡段,故重庆地名中就免不了这坡那坡。如九龙坡、松林坡、石坂坡、矿山坡、王家坡等。

在与山有关的地名中,还有不少是以“石”为专名的命名:如石板坡、石桥铺、石门、石坪、石岭岗、石坝滩、石梯子村、石船镇、石鞋乡等。

这些地名直接反映了重庆城市地形地貌。

(二)与水有关的地名

自古有山就有水,山水互养。重庆城市地名中,与水有关的通名,主要有溪、沟、湾、沱、凼、滩、流等。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数“溪”,如茄子溪、黄沙溪、海棠溪、溉澜溪、狐狸溪、野猫溪、童家溪、詹家溪、董家溪等;带“沱”的,如牛角沱、白沙沱、明月沱、喻家沱、窍角沱、唐家沱、李家沱、郭家沱等;还有带“湾”的,如龙井湾、金银湾、梨树湾、芭蕉湾、水井湾、学田湾、大湾、小湾、土湾等。

重庆城市地名中与“山”、“石”、“土”关的地名,反映了重庆都市地名的多样化性格,同时,重庆地名带有的明显的自然属性也反映出地名的文化性格。“与‘土’、‘石’、‘山’相关的地名占有大量比例的原因归结于重庆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这种地名的产生和连续使用又进一步加强了重庆的‘山城’性格。”(王连勇,2002)。

与水有关的城市地名证实了长江、嘉陵江以及众多小溪发育对重庆市人居环境的深刻烙印。“‘沱’、‘溪’、‘滩’等通用地名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与水相关的都市地名中造词率最高的‘江’字和最有个性色彩的‘渝’字,更有力地说明江河水文对重庆地名的文化影响,也强烈在地印射着历史上的‘江州’和‘渝州’。”(王连勇,2002)。

二、以各种人工建筑命名

重庆历史悠久,人文景观颇多,以楼、牌坊、坝、台、隧道等各种人工建筑命名的地名相当广泛。如东升楼、太华楼、段牌坊、月台坝、向阳隧道等都是某一人文建筑在地名上的反映。同时,由于重庆山阻水隔,沟壑纵横,桥在重庆城市交通工具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是重庆人便在河流之上建起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所以重庆以“桥”作为通名的地名很多,除长江、嘉陵江上那些真正的大桥之外,还有一号桥、童家桥、杨公桥、化龙桥、观音桥、陈家桥、石坪桥、天星桥、土桥、上桥、新桥等。这些是只有地名不见桥的“桥”。不仅如此,在重庆的城市地名中,为最有特色之一的建筑物命名的还有“门”。重庆两江环绕,四面群山合围,是名副其实的江城、山城。近代以来重庆又开埠较早,成为内地重要的港口码头。旧时候重庆临水建了许多连接城与码头江边的建筑,人称作“门”。因而重庆城市地名中的“门”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城门”。重庆地名中以“门”为通名命名不少,最为有名的要算按“九宫”、“八卦”之象而构筑,以示“金城汤地”含意的17道城门,它们是重庆历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地名。迄今,“朝天门”“临江门”“通远门”“南纪门”“储奇门”等依然朗朗上口,成为全国闻名的地名。

三、以植物、动物命名

在反映重庆地形地貌的地名中,有一类比较有特色的地名,那就是以动物和植物名为专名的地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重庆历史上的森林植被面貌、动植物的种类和动物的活动情况,也表现了重庆人对动植物的特殊感情。

与植物有关的地名中,有带杉、茅、葛、李、柑、梨、木、林、柏、松、竹、树、草、桐、茶、莲、柳、桃、樵、麻、森等单字的植物类地名,如茅溪、木洞等,也有带有花生、草药、荔枝、莴笋、菱角、黄桷、天冬、芭蕉、玫瑰、海棠、黄荆、葡萄、柑橘、桂花、梅花、麻柳、枇杷等双字的植物类地名,如桂花园、黄花园、黄桷垭、黄桷坪、海棠溪、麻柳沱、枇杷山等。

在用植物给地方命名时,有的还明确了该植物的具体种类,如大竹林、斑竹林、苦竹坝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盛产竹子,而且种类繁多。

在与动物有关的地名中,有带有鹅、燕、鹤、鹰、猫、鱼、凤、凰、龙、马、牛、鹞、羊、鹿、象、虎、鳅等单字的动物类地名的,如鹅岭、猫石、鱼洞等;也有带螃蟹、蜈蚣、白鹤、老鹰、野猫、鲤鱼、凤凰、鸳鸯、龙凤等双字的动物类地名的,如鸳鸯镇、鲤鱼池、龙凤桥、野猫溪、白象街等。

以动物为地方命名,既反映了重庆人多年以来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也可以从中窥见古代重庆人图腾崇拜的痕迹。其中“龙”是最为典型的图腾形象。重庆城市地名中含有“龙”字地名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命名方式,其中表达人们对龙的崇敬,具有吉祥意义的地名就有接龙镇、来龙巷、龙祥街、龙兴镇、望龙门码头,以及金龙路、龙凤街、龙门浩等;与颜色有关的有丹龙路、青龙路、青龙嘴;与数字有关的有九龙坡区、九龙镇、双龙路、双龙巷等,此外还有龙洞、小龙坎、龙泉湾、龙滩子、龙潭、龙溪镇、龙隐路、龙洞等等。表现出了重庆人希望龙能时时刻刻与之在一起,处处保佑他们的心理愿望。

重庆城市以土、石、山为生命源泉的自然环境,为众多的动植物发育提供发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丰富的植物植被环境,又为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以植物和动物为城市命名的方式,使重庆城市地名文化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强烈的自然属性色彩。

四、以宗族姓氏命名

汉族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可以说,宗族是社会构成的主要支柱。在人们的心目中,皇帝把天下当成皇家的王土,老百姓自然把本宗族的居住地作为本族的乐土。广大农村长期处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中,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族大姓命名。重庆的城市命名中有大量以宗族姓氏命名的地名,如杨家坪、肖家湾、马家堡、袁家岗、谢家湾、潘家坪、李家沱、向家坡、喻家沱、罗家坝、高家花园、苏家坝、徐家坡、苟家山、鲁家祠堂、张家花园等。

从这些姓氏出现的频率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重庆人的氏族情况,从中可以窥见重庆人重族宗、重血缘的社会观念和这些大家族在重庆开发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五、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命名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重庆的历史上,发生过不少重大的历史事件,出现过不少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的烙印在重庆的地名上也反映了出来。

重庆的城市地名中与某段历史或某个历史人物有关不少。比如重庆渝中区有两条路,一条叫“沧白路”,是为纪念辛亥革命时期在重庆从事革命斗争的革命者杨沧白先生而命名;另一条路叫“邹容路”,是为纪念在辛亥革命时期英勇牺牲的有“革命军中马前卒”美称的著名革命家邹容烈士而命名的。重庆还有一条街叫“美专校街”,是为纪念解放前在此设立的“国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而命名的。重庆以历史事件命名,最著名的地名当数“解放碑”了。解放碑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同时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还有著名的“红岩村”,这是为纪念抗战八年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坚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此外,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记载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这些不同时代的名字记录了重庆的时代变迁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这些流传下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名,可以帮助我们追寻重庆历史上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更清楚地认识重庆地名的文化底蕴,以示人们的追怀垂念。

六、以经济生产活动命名

重庆是因商而兴的城市和物资贸易市场,不少地名(街名)是以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行帮作坊、商肆店铺等来命名的。比如重庆渝中区离解放碑不远有条街叫“打铜街”,解放前这条街是多以铜为加工材料的手工作坊,走在街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于是人们就把这条街命名为“打铜街”;渝中区和平路有一条小街,名叫“火药局街”,是清朝末年清兵绿营制造、存放火药的地方,以此得名;重庆著名的民俗景点“磁器口”,近代原本是一处水码头,因往来船只常运载当地出产的瓷器而得名,因此原名应该是瓷器口才对,现在都称为磁器口,怕是以讹传讹所致。还有木货街、草药街、铁匠街、棉絮街、小米市、石灰街、筷子街、当归码头等;江北城的猪行街、马号街、水口市、棺材巷、撑花(伞)街、草席铺院子等,以及后来出现的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的职工住宅冶金村、钢花村等。

这些地名记录了重庆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反映了重庆历史社会经济、商业、手工业等状况,从这些地名中,多少可以窥见到重庆曾经的经济类型及特点,为我们认识重庆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分布提供了参考。

七、以官署衙门命名

重庆自古即为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是地方行政机关(包括军事、学官等)驻所,不少街名以官署自名。如二府街、小较场、征收局巷、邮政局巷、守备街、左营街、火药局、领事巷等。“道门口”的得名,源于该地曾是川东道驻地,称“道署街”。江北区的江北城在历史上曾经是该地区的政治中心,因此也有以官署为专名的街道名称,如衙门口、县府坝(宣抚坝)、武库街、经学巷、六事局等。这些地名记录了重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行政建制,为我们了解重庆历史上官署衙门的设置情况提供了参考。

八、以宗教寺庙命名

重庆旧时佛教、道教盛行,寺庙较多,因而重庆有不少以寺、庙、观、庵及观音、罗汉等宗教寺庙命名的地名。如上清寺、罗汉寺、鲁祖庙、神仙洞、东华观、地母亭、曹家庵、观音桥、观音岩等。虽然大部分寺庙已经消失了,但地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九、以城市路、街、巷、村等聚落命名

与其他城市一样,重庆城市街道中有大量以“路”、“街”、“巷”聚落命名的街名和地名,如人民路、中山路、新华路、民生路、白象街、新民街、学田湾正街、人和街、丰碑巷、山城巷等;而在这些以城市聚落为通名的地名中,最有特色的要数“村”了。据王连勇先生统计,截止到200年,在重庆城市11个区的街区命名中,以“村”结尾的地名有785个,使用频率接近“街”、“巷”、“路”的总和。“村”在重庆地名中的大量运用,这在全世界的大都市中堪称一绝。“这种命名方式,反映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重庆山区的分布零散稀疏。即使聚落的规模已经发展成为小城市、中等城市、甚至大规模的国际化大都市山城,乡村气息依然深深扎根于城市生活中。渝中区甚至还完整地保留了“桂花湾生产队”、“龙井湾生产队”。这是当代共和国历史烙在重庆市中心明显痕迹,是中国大城市中独树一帜的现代地名文化财产。”(王连勇,2002)

十、以方位、数字命名

(一)以方位命名

不管在什么地方,以空间方位给地名命名是地名中比较常见的。重庆城市街道方位虽然不像北方城市那样方位明确,整齐规则,但也有一些是以“东”、“南”、“西”、“北”、“中”、“上”、“下”等方位词来命名的地名。这类地名一般是以山川河流或某些人文景观为参照物,依据山南或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习称来命名。如江北区、渝北区因在长江、嘉陵江北岸,南坪、巴南是因地处长江南岸而得名。重庆的四大名泉“东泉、西泉、南泉、北泉”都是参照重庆的某个位置所得。另外,在用“上”、“下”给地方命名时,通常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说,对处于一高一低位置上的地方,就往往用“上”、“下”来区别。如上、下曾家岩、上、下大田湾、上、下罗家湾等。

(二)以数字命名

重庆城市地名中还有一些是以数字来命名的,如一号桥、二郎庙、三元镇、四公里、五里店、六合街、七星岗、八公里、九尺坎、十八梯、百货街,千厮门等,这些地名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够成为地名。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老地名是地方历史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折射着鲜明地域特色、文化印痕和时代特征。重庆城市地名是重庆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城市名片。时代在飞速的发展,重庆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楼盘的开发、道路的拓宽、时代的变更,都会出现一批新地名。但那些被老街旧巷承载的老地名,也随着历史的云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通过重庆城市地名的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重庆地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而且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到独特的巴渝文化。

来源:《云南电大学报》2009年第2期

作者:辜夕娟

选稿:何铂羽

编辑:徐萍

校对:袁云

审定:徐省之

责任编辑:檀金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往期精彩推送

张家界地名源流考

重庆政区重复地名研究

重庆地名的词汇特点论析

河北易县地名的构成分析

A.赫特纳的地名学观点评述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