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帝陵地名考

赵宇共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7-17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本文在借鉴近年来考古学、历史文献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新成果的基础上,对陕西北部黄帝陵地区的诸多地名进行了梳理,阐明了上古神话、传说、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的错位与吻合。


[关键词]:龙山;凤山;龟山;老虎尾巴村


近几十年来考古学、民族学、历史文献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古天文学、古气象学等多学科的新成果以及多学科有机融合研究的新发展,使我们有可能透过上古的神话、传说、故事、刻符、具象实物等等,逼近人类历史的真实。

轩辕黄帝因为是华夏民族共认的人文初祖而受到格外的重视。尽管像炎帝陵、蚩尤墓等一样,被指认为是黄帝陵的也有好几处,但历史文献和学界较认同的看法,历史较悠久、声誉度较高的,还是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的轩辕黄帝陵。

黄帝陵周边新石器时代的先民聚落遗址,已查实的有48处之多。黄陵县所在的延安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聚落遗址就有1080处。《史记》、《图书集成》等多部文献中有载:“黄帝崩,葬桥山。”公元前110年时,汉武帝专在此地祭拜黄帝,并大兴土木修建祈仙台等建筑,应该不是空穴来风。轩辕庙中的“黄帝手植柏”,高达19米,胸径11米,树龄已在五千年左右。黄帝陵区的古柏树,1939年统计时已有61286棵,仅唐天宝年间一次就栽松柏1400余株。

自古以米的数千年间,历朝历代的人们何以要在黄帝陵桥山上种柏树?以民俗学的说法,人们自古相传,地底下有凶虫,专吸死人之脑髓,而柏树的根系会散发一种气味,能驱散地虫以护亡人。几千年来人们以种植柏树,来寄托对华夏祖先轩辕黄帝的感念和畏敬。这环山遍野树龄在数千年以上的柏树达六万多株,实实在在显示了华夏民族对桥山黄帝陵的认同感。

当然,至今还没有考古学的挖掘确证轩辕黄帝就埋在黄陵桥山那个土冢里,古文献中也说此处是“黄帝乘龙升天,葬衣冠之所”。但综上所连,我们还是可以认定桥山黄帝陵与黄帝的死亡有某种内在关系,故而陵区的地貌、形态、陵区的地名,也就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历史性,可资作进一步的解读与研究。


史前研究学者多认为轩辕黄帝并非指称一人,而是该氏族、部落或首领的称号。在夏代之前,黄帝轩辕氏并吞了炎帝部落,又战胜了蚩尤部落,有学者认为:“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的仰韶文化后岗类型,为黄帝氏族战胜并融合蚩尤族以后的原始文化;而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则为黄帝族融合炎帝以盟其他氏族后的考古学文化。”

我们是否可以说,在考古学上,仰韶文化的后期与龙山文化时期,至少有几百年时段的资料信息因与黄帝的共时性而可供我们做比较研究。

仰韶文化时代的墓葬发掘已超过2000座,而龙山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各氏旗公共墓地已发掘的墓葬,也有2000处以上。因这些墓葬无可识读的文字标识,我们难以确定墓主的角色身份。考古学界多是依据出土陪葬品的多少、墓葬的特殊形样、陪葬品纹饰以及墓棺形制等方面,来推测、认定墓主人的首领地位或特殊地位。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152号墓主是一小女孩,出土有石珠69颗,玉耳坠l枚,陶器6件,以木板作葬具。姜寨7号墓主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腰间随葬有用8563颗骨珠贯穿而成的装饰品。大汶口10号墓主是一位50岁的女性,不仅有玉臂环、玉指环,身上还佩戴着由70个单件串成的额饰、项饰及胸饰。但这些有特别陪葬品的墓主的身份,连考古报告也没有给以说明。对我们认识黄帝陵有直接比较作用的,应该是河南濮阳的西水坡遗址、河南临汝的阎村遗址、山西襄汾县的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公元前1900年。其大型墓使用木棺葬,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墓主都是男性。随葬的陶器有灶、斝、罐、壶、瓶、盆、豆等。斑斓绚丽的彩绘陶器,纹样有龙纹、变体动物纹、云纹、涡纹等,彩绘蟠龙图形的陶盘尤为引人注目。该墓同时还出土有鳄鱼蒙皮的“鼍鼓”、大型石磬以及大型厨刀等。但学界多认为,陶寺文化与尧舜禹时代相联系,较晚于黄帝时代。

临汝阎村文化遗址挖掘了1l座瓮棺葬,时代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其中一口伊川缸上彩绘有《鹳鱼石斧图》。文明先生说:“假定伊洛—郑州类型所反映的人们共同体是一部落联盟,阎村遗址就很有可能是这个联盟的中心部落的居址,而那个画《鹳鱼石斧图》的陶缸,就应当是该部落的酋长——多半是对建立联盟有功的第一任酋长的葬具了。”“这两种动物应该都是氏族的图腾,白鹳是死者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也是所属部落联盟中许多相同名号的兄弟氏族的图腾,鲢鱼则是敌对联盟中支配氏族的人民。白鹳氏族同鲢鱼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河南濮阳西水坡第45号墓,系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文化遗存。该墓坑东西宽3.10米,南北长4.10米,深0.50米,墓为人头形。墓主是身长1.84米的壮年男性,头南向,位正中。另外东、西、北三面有人骨架,有女有男,年龄一为16岁,一为12岁,东部人骨因保存不好,未鉴定。这三人可能是作为人殉而葬在墓内的。

特别的是墓中壮年男性人骨架的左右两侧用蚌壳摆塑出龙、虎的图形。人骨右为龙,昂首拱背,形若飞腾;左为虎,四肢交递如行走状,猛虎态。在大墓南面约20米处,有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和蜘蛛等图形。有学者推测,这45号墓主很可能是颛顼或颛顼部落的某位首领。(图1)

此外,在仰韶文化期和龙山文化期,西安半坡和姜寨墓葬出土的器物有鱼、鸟纹彩陶及人面鱼、蛙、鹿等纹饰。北首岭遗址有水鸟啄鱼纹饰的陶器。大溪文化以整鱼随葬,狗为牺牲且有龟甲出土。屈家岭文化遗存中,随葬有带“凤”字形的穿孔石钺。马家窑文化墓葬有猪、狗、羊的骨架,多有蛙纹、拟蛙纹的陶器。良渚文化如张陵山墓地,出土陶玉石器四十多件,有兽面纹、玉蝉、猪纹饰。马家浜文化出土的有玉块,环、镯,有鹿角、兽牙、蚌壳等。大地湾遗址出土有龙形玉,且有牛、羊、猪、鹿、獐等类的兽骨。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在该文化期内墓葬物或陶玉石骨类的纹饰多有动物图案。动物类图案或纹饰显露出和龙、凤(鸟)、虎、龟有某种联系。

这些动物图案、纹饰的含义:

一为图腾说,认为是当时所葬亡人的氏族或部落的图腾标志。

二为通灵说,认为是具有原始观念的先民(特别是氏族或部落的首领、巫师)通过有特殊能力的动物,与上天神灵或有神能的先祖沟通心灵,以驱灾祈福。

三为驱使说,即所葬亡人以至其氏族、部落和后代,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渗入、吸纳、使用该类神灵动物的特殊威力,以繁衍壮大自己的氏族部落。


《黄陵县志》载:黄陵县在殷商时称桥国,为黄帝姬姓子孙的封地,居住着白翟部落。秦时称翟道县,西魏孝文帝时以中部县名之,民国33年(1944年)方改为黄陵县。

桥,是此地有载最早的名称,故古代也将黄帝陵叫桥陵。县志说山形如桥,下有沮水穿过,故名桥山,陵曰桥陵。此陵封土于秦代,秦汉以来祭祠不绝于史。

《古今图书集成》说:“中部县上古桥陵在城北山上,世传轩辕黄帝铸鼎成,乘龙升天,葬衣冠之所。”此处提到龙,使黄帝陵和龙有了联系。

大清雍正十三年《轩辕黄帝庙重修记》中说:“山形崒嵂,势若龙,象偃众山,环朝星拱。”这里较明确地指出山形若龙,但似乎是形容词,而并非肯定黄陵的桥山就是一座龙山。

1995年,黄陵县人高俊元在《中国黄帝陵》一书中指出:

“桥山巨龙”的龙尾起自石山村的龙尾湾,龙脊于桥山半腰呈波浪状,七沟八粱忽隐忽现向上直至黄帝陵后,自西往东盘绕六周,凌空陡起数十支而成峰,海拔1021米,即“盘龙岗”。而黄帝陵北有五谷六峰,南有七沟八梁,其地理位置巧处龙舌的中心,恰似龙口所含珍珠。

登上黄陵桥山之巅——盘龙岗,南山整体,如卧虎伏身,曲身连绵十余公里而平卧回视。有一山脊呈虎尾状,居黄帝陵西5会里处的老虎尾巴村。

黄帝陵东有风凰山,此山似风。头俯地,尾迤拖,展翅长鸣欲待飞。凤嘴处,有一土丘长满古柏,颇似凤之冠。其尾弯曲延伸十余公里,迤拖于刘家川山。

黄帝陵西有玉仙山,其形犹似万年龟,回首翘望盘龙岗。山前土丘如龟头伸出,其山顶呈扁圆状,似龟背隆起,龟纹、龟爪亦清晰可辨。(图2)

上古黄帝陵的地貌有龙、虎、凤、龟的形态,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若非久在此地居住,且大范围内细心观察者,难以做出这样的判断。

大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部县志的自然村名中就有龙首、元龙咀、龙凤咀、凤岭庄、龙耳寨、上下故城等地名。1985年普查地名时,也录有双龙、龙门子、龙泉寺、夜虎庄、老虎尾巴村等地名。

看来,黄帝陵区的龙、凤、虎提法是早已有之,高俊元不是凭空臆造以骇人听闻。但黄帝陵地处黄土高原沟谷区,有河谷阶地、石质低山丘陵,张目皆是梁峁状的丘陵沟壑,若依地势多变的貌态去附会龙虎凤形状,也是可为一说的,并不困难。

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进行四个层而的解读讨论:

1.起源说

假定自黄帝时代至今,该陵区的地貌未受地壳运动影响因而没响大的变动,那么把龙、凤、虎、龟地貌态选作墓葬地,就有了非常的文化意义。

轩辕黄帝,是上古帝王中声名最为显赫者,《汉书·古今人表》把黄帝轩辕氏列为第一等上上圣人。《史记·五帝本记》说:“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从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

历史文献告诉我们,黄帝战胜了凶神蚩尤,吞并了炎帝部落,逼迫东夷人向沿海迁徙,以至于尧舜禹等史载的帝王族系,几乎全出于黄帝一脉。这样一位半人半神、至高无上的大人物,他的去世及埋葬,在当时无疑是件非常的大事。

依史前先民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物性互渗等观念,在当时部族相互残酷灭杀的态势下,黄帝轩辕氏(或族氏的某位大首领如伊川那位鹳族的酋长一样)的亡故,必将给整个部落以震动。对他的葬埋,已是关乎整干部落、氏族继续生存和能否保持神性的重大事件。族人相信他不是死亡而是升天,他的后人希望放大他的神威,从而使后人具有继续代神而言,控制整个部落的能力与权威。

对黄帝或用火葬、水葬、天葬(鸟葬)、野葬(荒葬)某一种,以示不凡的黄帝归回上天;或秘密埋葬,以防止敌对氏族对黄帝的墓葬施巫法,魇制其血脉后人;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寻找一处非常的有神威的圣地埋葬他。

按说黄帝部族当时多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区域内活动,又何以要将黄帝的墓葬地,选在数百里之外的黄陵县?

这个疑问历史文献未见提及,当代学者也避而不谈。而黄陵现今的居住民从多方收寻素材,以求能说明或证明黄帝就是在现在的黄陵沮水河一带活动,但该假设缺乏历史文献的支持,无法使人信服。

按徐旭生等学者的考证,黄帝部族是从陕西北部沿洛水而下,过风陵渡向东而去的。翻开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原始聚落分布图看到,这个时期陕北的子长、安襄、延安、甘泉、黄陵一带密布着氏族村落。

黄帝部落的族人过游牧生活,整日上塬爬沟,对黄帝陵周围的山形地貌态势应该很熟悉。有龙形之山,有河水环流,有虎山、凤山、龟山,这样一块能生长柏树的好地方,黄帝部落的族人是会有记忆的。

其一,这样能体现以龙为图腾,有虎(应属黄帝部落中勇武威猛之氏族)、龟(能长生不老、与神沟通的异灵物)、凤(或许是寓示着已经征服了三苗蚩尤,炎帝部落的黄帝要继续东进征服鸟夷人?)的特殊地貌的地方,并不是到处都有的,而黄陵县这一块土地,恰恰天然地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其二,黄帝部族的人从陕北而下,对此地方口口相传,保留着记忆。而诸多考古实迹已证明,原始人的活动区域、活动能力,远超乎我们今天的想象。为了得到神的护佑,他们不畏惧路途遥远。桥山是他们认同的一方圣地,或许黄帝还在此地活动过,黄帝手种的柏树长得很丰茂,选此地埋葬黄帝,哪怕是以其一根骨一抹衣入土,也是很自然的。

其三,按徐旭生等学者的考证,陕北是黄帝部族的发源地、大后方,将他埋葬在这里,比埋葬在炎人活动区、河南山西河北多部族征战区、东夷人的势力区内要相对安全一些、放心一些。

这儿的自然神灵、祖先神灵,与黄帝部族是共生共存的。这儿的神灵与居住民,都会护佑黄帝墓葬及其同族子孙。

被学者们推测为黄帝后代颛顼墓葬地的濮阳西水坡遗址,有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而黄帝的威名气势超越颛顼,黄帝的墓葬地应具有更宏大的气势,故天然有龙、虎、龟、凤的桥山做黄帝陵,合乎史前氏族民的观念、心理与行为逻辑。

在殷商甲骨文记史之前,重大事件只能是以神话、谣谚、咒语、族歌等方式口口相传。在漫长、多变、复杂的历史进程中,黄帝陵的起源性含义变形甚至被遗忘了。但诸多的地名与地域民俗,还保留着原始态貌,如龙岗、龙咀、龙湾、凤岭、老虎尾巴村等等。

《古今图书集成》说:中部县风岭,在城西廓外,世传轩辕截懈谷竹成律吕,凤鸣于此。人们熟知的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也折射出远古事件的某种真实性。

黄陵的乡俗喜龙好龙,至今乡民仍把自家院落的大门叫“龙门”。而数千年来人们一代接一代在陵山上广种柏树,也反映出华夏人认黄帝为人文初祖的族根情结。

很有可能,黄帝陵区的地名地貌态势,蕴含着历史上重大的隐秘。由于年代的久远,史料的毁损,氏族脉系的各种变化,我们至今已无法解读这历史的真实。尽管起源性的判断还缺乏更多的证据,但遗存至今的历史信息,提示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可能性。

2.古代风水说

关于中国夏商周秦汉对帝王贵族厚葬的记载不绝于史,而大量的墓葬考古挖掘实物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K3墓,殷墟的妇好墓,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秦始皇兵马俑仅为一角的始皇陵等等。秦汉时期阴阳五行、谶纬占卜、神仙方术盛行,也促使了风水观念的兴起。

此时的风水观念很重视选择葬地与葬日。王克《论衡·实知》说:“韩信葬其母,亦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其后竟有万家处其墓旁。”《后汉书·冯衍传》说:“于是以新丰之东,鸿门之上,寿安之中,地势高敞,四通广大,南望郦山,北瞩泾渭,东瞰河华,龙门之阳,三晋之路,西顾丰镐,周秦之丘,宫观之墟,通视千里,览旧都,遂定茔焉。”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用于卜选丧葬吉日时辰的专著《葬历》。

从现在的文献中我们得知,黄帝陵是从汉代之后颇受重视的,统治者大兴土木建台修庙,其中也有当时社会政治的诸多原因。《汉书·王莽传》中说:王莽至庙,拜受金匮神嬗,“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予以不德,记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

为了稳固自家的统治.汉皇帝要追源自己是黄帝的子孙,要借助黄帝的威名影响,对黄帝的墓葬自然会予以重视。而黄帝的陵墓,自然也不应是寻常之地。连汉代的百姓,都讲究选风水好处做墓地,皇帝的始祖的埋葬地,具有神能的轩辕黄帝的埋葬地,自然应该有绝好的风水。

桥山的黄帝陵具备了或者说原本就蕴含了这种可能性。黄帝陵山环水抱,有龙脉逶迤,凤岭拱围,虎山雄踞,龟山绕卧,千年古柏遍布,地势地貌及植物都非同寻常。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帝陵的选址,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水意识的最高境界。

人为地雕塑、绘画出龙、凤、虎、龟是不足为奇的,而自然山川造就的龙、凤、虎、龟,山势若跃河之桥可通天际,这样的地方,才配得上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这样神异的好风水,才能保佑黄帝的子孙后代福享绵绵。

或许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桥山的黄帝陵才有了龙首、龙咀、龙湾、凤岭、老虎尾巴村等等地名,风水学说依附桥山的黄帝陵具体化、神异化了。桥山黄帝陵复杂的地势貌态,为风水学说做了可直观的样态证明。

活着的帝王需要这样的风水学说,而重祖敬祖已成为统治者的政治行为,故而他们耗费巨资兴庙,兴师动众前往黄帝陵祭拜。桥I山黄帝陵在汉代受到特殊的重视,不是偶然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记载黄帝陵的文献,也多从汉代开始。

地处黄土高原的黄帝陵区的地貌是较少变化的,是风水观念风水学说给了它人文化的名号。这龙首、龙湾、凤岭、老虎尾巴村等名号传流至今,使我们难解其堂奥,当然我们也可以展开想象猜测。

3.民间比附说

桥山黄帝陵紧靠黄陵县城,此地不乏文化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此地读过四书五经的民间乡绅、塾师、阴阳风水先生、经见多的老人,对黄帝陵自会有所关注、议论、了解,形成了一套民间的说法与解释。

就是在今天,包括黄陵县在内的广大农村,埋葬老人也必要请风水阴阳先生找一块好穴脉。风水观念几千年来传承不衰,深入人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几乎每个社区内,都能找到阴阳风水先生。

黄帝是真龙天子,黄帝已乘龙升天,埋葬黄帝的陵山是龙脉,有沮水河环绕;有凤岭、虎山、龟山拱围。中国人传统的龙凤观念、龙凤情结在这里具体化、形象化、神异化。龙凤为吉祥,龙凤为尊贵,龙凤是帝王的象征,攀龙附风是中国民间百姓的心理观念和思维方式。

很有可能,龙首、龙湾、龙尾、凤岭、老虎尾巴等叫法,就是出白民间百姓口中。这些地名的首创人无法稽考了,但地名被百姓认可,活在了百姓心里,叫在了口上,便一代代传流下来。

4.今人说

其一,黄帝陵近年来声名渐高。党和国家高层领导频频光顾和题字,海内外华人成群结队来此寻根拜祖,新闻媒体常年不断地宣传,地方政府和民众常在此举行大型活动,黄帝陵已受到自上而下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这样一处非常之地,当然应该有些非常的说法。

其二,从中国古代传流至今的风水学说今人并不陌生,近年来各种风水专著、风水资料见于书店书摊。在这种文化背景和思想资源启发下提出龙凤虎龟以至于太极八卦种种神异之象,都是顺理成章的。

其三,将某处自然地貌比附为神异之象的消息常见于媒体,如某山是一尊仰面佛,某石某岭似大象若仙人之类。这类消息、趣闻甚至能轰动一时,颇受媒体的青睐。

黄陵人受此诱导也会“发现”一些令人一振的“历史隐密”。某晚报在显著位置报道:《两学者研究发现黄陵县地图酷似“龙”形》。该文章称黄陵县地图的外形正好是一个龙的形状,尤其酷似民问社火耍的“灯笼龙”。这则消息实际上与黄帝文化没有联系,若考察下去,那么黄帝也得是外星人,才能在4000~5000年前从高空鸟瞰,为自己选取此龙县为陵墓,而那时恐怕还没有今日的县界之说和县地图。此类的附会即便作为趣闻,也缺乏理性的判断。

其四,黄陵地处复杂地貌区,沟壑丘塬川谷交杂错落,在此地要指出某处是龙是凤是虎是有可能且会让人相信的。在导游的解说指点诱导下,你看上一会儿,在想象中自会形成龙、凤、虎、龟等等形象。

综上所述,我们并不能完全排除今人杜撰此说的可能性,但这样的想象还是有文化价值的,历史文献、考古实物以及民俗资料可与之比较验正,以使我们探索历史的真实。

对黄帝陵区地名地貌的以上四种判断,都存在着可能性。因黄帝时代距今遥远,牵扯面极广,很难武断而得出唯一的定论。笔者倾向于古代风水说与民问比附说相交混的判断,特提出以求教于前贤与后学。


把中国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和龙、凤、虎、龟相联系的思维观念,对我们有着启迪作用:

1.这体现着华夏民族传统的与天地山川、生灵动物整个大自然有机共存亲合的思维倾向,是“天人合一”意识的具体体现。

2.这同时也是中国人龙凤虎崇拜的具象化表现,具有明显的华夏民族文化特色。其崇拜也显示出中国人富于想象、富于创造性、生机勃勃雄健不息的大气势,以至于今天的海内外华人,仍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自称。

3.当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华夏民族有一种把自己祖先能力放大,从而壮大自己的社会性心态及思维方式。古代是这样,今天也不乏其人。传统在不知不觉之间已形成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华夏族群在珍视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将自己能力放大的愚蠢。我们只不过是地球人,我们只不过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先是人,而不是神。

作者:赵宇共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选稿:耿曈

编辑:吴雪菲

校对:洪珊

审定:孙欣仪

责编:洪珊

往期精彩

形态万千的中国地名

地名的历史文脉及其保护路径

徐州市地名中的谐音与雅化例考

话说内蒙古地名系列之二——兴安盟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