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与东盟为多边主义护旗


7月炎夏,东盟成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外交开锣大戏。从7月3日至14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密集展开一连串外事活动:赴缅甸主持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赴印尼出席二十国集团(G20)外长会,主持召开中印尼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广西南宁主持中越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和中柬政府间协调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同期,王毅外长还到访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四国。


王毅的东南亚之行对助力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正处于动荡变革的关键时刻,此次外交行动聚焦发展与安全两大主题,将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中国与东盟贡献。


高密度,访多国


从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信息可以发现,这场面向东南亚的外交活动有几个鲜明特点:历时长——从7月3日持续至14日,将近半个月;会议密集——此行覆盖多达五场双多边会议;到访国家多——足迹途经缅甸、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五国;形式灵活——并非单向出访,而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互为宾主,既有中国外长前往做客,也有中国作为东道主接待越南、柬埔寨政要来华会商。


在本轮外交举行的五场会议中,首先登场的是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澜湄合作是首个由该流域六国共同发起和建立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启动六年来,为地区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今年是澜湄合作开启新的“金色五年”的第一年。第七次外长会细化了下一个五年行动计划,以推动澜湄合作这一区域合作金字招牌走深走实,迈上新台阶。王毅提出,推动澜湄合作迈上新台阶,未来应重点推进战略引领、经济融合、农业合作、绿色发展、数字合作、人文交往等方面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外长首次线下出席G20外长会,这令此次G20外长会更为全球瞩目。此次外长会重点探讨后疫情时代推动经济复苏、乌克兰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粮食和能源危机等议题,还为今年的G20峰会打好前站。


除了两场多边会议,还举行了三场双边会议,分别是中国印尼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第二次会议、中越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中柬政府间协调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四国之行在访问对象国的选择上也颇有讲究。印尼为今年G20轮值主席国,泰国为今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轮值主席国,中国外长的到访显示出中国对这两个东盟国家以开放、包容、平衡的姿态举办国际峰会给予有力支持。菲律宾刚刚完成政府换届,王毅的访问意味着中方两名重量级官员前后脚访菲,体现了中方对菲律宾和中菲关系的高度重视。马来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非常重要的国家,进一步深化与马来西亚在“一带一路”项目上的高质量合作是此行的重点内容。


开好局,起好步


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往来愈发密切、互访已成常态的背景下,王毅此次东南亚之行虽然也是一次例行访问,但是也与地区及国际形势的脉动息息相关。


一方面,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开局之年。


7月11日,王毅在东盟秘书处就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发表政策演讲并答问。王毅表示,中国与东盟山水相依、心手相连,始终是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过去十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战略指引和亲自推动下,中国东盟关系进入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中方期待同东南亚四国深化战略沟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五大家园”建设,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打造新亮点,助力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好局、起好步。


另一方面,这轮访问也是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共振、世界处于动荡变革的关键时刻进行的。


王毅表示,中国将从五个重点方向推进中国东盟关系。一是继续支持东盟中心地位,促进地区团结合作。二是推动以亚洲方式解决分歧矛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三是坚定奉行开放发展战略,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四是推动科技创新合作,激发地区新发展动能。五是弘扬亚洲价值观,加深人民友好感情。


2021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也是中方宣布将中国东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开局之年。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给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表示,王毅外长的本轮外交是一次多边、双边交织的外事活动,各项安排充分体现中国亲诚惠容、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理念。通过双多边互动,将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提质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内涵。


大家都在看


看中重庆巨大潜力!国际旅游零售巨头DFS入驻江北国际机场


中新企业仙桃专场交流会在渝北举行


一带一路:通向共同繁荣的希望之路





编辑: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