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viscom chat vol16 | XYZ Lab:我们需要限制就像我们需要自由一样

Artisle艺术岛屿 artisle艺术岛屿
2024-08-30








🌍


viscom chat 是Artisle的常设版块,定期与大家分享与视觉传达相关的专业内容。我们将陆续邀请海内外优秀的设计&新媒体studio来Artisle做客,分享ongoing的项目和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敬请期待喔  : )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XYZ Lab, 工作室的项目涵盖了品牌、书籍、展览等多维媒介;在艺术和商业的项目实践中也很好兼顾了美学和商业信息传递之间的balance。那么接下来,就请看看我们都聊了什么吧! 



ps:我们创建了一个设计交流群,欢迎国内外的designer们加入,一起探索和分享设计更多元的可能性。人数已满200,想要入群的读者可以在微信后台留下微信号,期待真正对设计感兴趣的朋友们加入!







A: HI!  欢迎 XYZ Lab 来Artisle做客,首先可以向读者们简单的介绍一下 XYZ Lab 吗?



XYZ: XYZ Lab 是一个小型设计工作室,暂时也没有变成plus的想法,于2017年在上海成立。X是邵年(X-FORCE),Y是wanqing(Yeast),Z是卢涛(the old laZy man)。这样的自我介绍是不是有点傻?哈哈哈。我们一直保持在一种松散的组织结构中,每个人需要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有需要一起共进退的时刻。比起在工作中的交集,对我们更重要的是彼此在生命中的交集。





A: 有关注到你们的实践涵盖了品牌、书籍、展览等,其中对于书籍设计有非常多维的尝试,非常喜欢你们给下榻艺术节设计的文献书籍项目《下文》,对于这类型书籍来说,文字在纸张空间上的排版非常重要,可以分享一下你们在这一方面的设计心得吗?以及对于一个书籍设计项目来说,设计师除了需要对视觉画面上的把控以外,还需要针对哪些关键步骤有一定的介入呢?



XYZ: Typography没什么心得,就是不停的去试,你做的尝试越多,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记得很早一个采访里有人问陆智昌:为什么你排的内文阅读起来这么舒服?陆的回答大意是:没什么诀窍,把同一个版排30个不同的再打印出来看,你的眼睛就会告诉你答案。Weingart曾说:“当字母的间隙增加,单字和词组会转变成图像式的表现” 。Typography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下文


下文-内页



基本功是一个基础,另一点是设计师拥有编辑的意识与能力,Typography是在信息层级上把每个信息依照主次放在不同位置上,编辑设计就是在内容结构层面上,去思考一本书中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节奏、位置。


《下文》是本文献书,依照传统的活动板块来做内容区分,当然是一个不会错的思路。但我们最后确定的编辑思路是将活动时间的起点作为开始,将所有人,所有板块,所有内容之间的关系模糊掉,然后根据时间这条线对内容进行进行重组。在这本书里,“时间”是另一种的页码。





A: 在你们与国内独立艺术时尚杂志 《Rouge Fashionbook》合作中,是如何通过你们的设计将时尚与纸质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在你们做的多期中可以发现你们对于装帧,纸张,尺寸等都有着非常不同的运用于设计,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这其中的设计逻辑吗?



XYZ: Rouge 主编的需求是希望每一期杂志都与上一期完全不同,这是我们这个项目中最吸引我们、也是最有挑战的地方。每一期内容的构成上都大致相同:大片,大片Story,专访,群访,服装的Credit,人员的Credit…但每期我们都会在信息层级的匹配上去做不同的尝试,就像一种对于处理信息的练习。



Rouge9-封面


Rouge9-内页



每一期拿到主题后就已经开始思考书作为“物”的形态,比如第9期的主题是“tenderness 柔软”,这个主题在纸张这个媒介上来做表达,有很多理所当然的可能性。但我们最后的想法是:我们总是用封面去保护内页,在这个物理关系中,封面是坚硬的,内页是柔软的,并且需要被封面保护的。但为什么我们不反过来,让柔软的内页去保护坚硬的封面呢?柔软也是一种力量。于是我们立刻从书架上拿出一本精装书,从页面的中间反折,就成了这期最终的形态。当这个想法出现时,确实是浑身激动了。因为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只是设计,而是在创造一些未见过的事物与观看角度。





A:《Rouge Fashionbook》 #6 hashtag,和你们的项目 hashtag#cafe#space#shop 中都非常的巧妙的运用了 # 这样一个符号,tag标签这样的一类型的符号其实在平面设计中或者在排版的视觉语言中有着非常多不同的功能性含义,你们对于hashtag以及运用这类符号进行视觉运用有着什么样的看法呢?



XYZ: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只是一种符号语言,#也可以变成&/@¥&*!… 我们不是在创造语言,而是为已存在的语言赋予新的意义。有趣的是,我们给hashtag#cafe#space#shop所做的视觉因为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被一些淘宝商家直接当成一种定制的使用格式与模版,顾客可以进行文字替换后衍生出新的视觉。我们从未想过hashtag2.0版本是这样继续保持“延展”与“迭代”,以互联网的方式又回到了互联网。



hastag#cafe#space#shop


hastag#cafe#space#shop


hashtag-2.0


hashtag-2.0


Rouge6-hashtag





A: 2022年的开端,我们失去了中岛英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你们带给我们的 “幻景:中岛英树”,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想到要办这样的一个展览?



XYZ: 关于中岛先生离开,想说的有很多,能说的也有很多。他是我们设计图谱里存在的一个“坐标”。忘不掉第一次打开他网站时看到那么多作品的惊讶,也忘不掉有天晚上偶尔把台灯关掉发现《Sampled Life》的整条书脊都在发光的激动,也忘不掉第一次赴日拜访中岛先生,提早到了,然后大家坐在他工作室后面巷子里等待的紧张。






契机很简单,就是想为喜欢的设计师做展览,将他的作品分享给更多人。因为太喜欢他了,不知不觉就买了很多他的作品,我们的朋友非白工作室也收藏了不少中岛先生的作品。于是一拍即合:不如我们来为喜欢的设计师策划一个展览吧!


展览是分享行为,本质上还是自我学习,用一种真诚去打开更多的真诚。



幻景-海报


幻景-邀请函


幻景-邀请函


幻景-展览现场





A: 展览的整体视觉以及随之一起发行的出版物 — 《显影:中岛英树》,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是如何将中岛英树的设计思想融合进整体的视觉中的吗?



XYZ: 为喜欢的设计师的设计,是让人紧张的事。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怕不小心就会摔下来。


从展览的名字开始我们就冥思苦想,最后中岛决定将展览的名称定为”(幻、まぼろし)”,在他看来,设计几乎就是幻、まぼろし。但如果直接翻译成“幻觉”或“幻影”,中岛先生觉得又有点傻气。后来我们无意在神保町的一本书上发现了“幻景” 这2个字,发给中岛,他觉得很棒!


主视觉基于他的作品《Re-CitF"Gray"》,但我们在上面增加了一层遮罩,在平光下看时可以看到完整的4只眼睛,在对着阳光看时,下面的两只眼睛会褪去。这是印刷后惊喜,奇迹般的还原了幻景的想法;邀请函是一张他手臂上纹着“设计”的照片,对中岛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照片被处理成了宝丽来状态——尺寸和物理呈现上都是,中岛非常喜欢!在前期筹备阶段,我们几乎翻译了所有关于中岛的文章,这些文章很自然地成为了观众去了解中岛的另一条线索,最终变成了这次展览的出版物。



显影:中岛英树





A: 在《布劳提根诗选》中,可以看到你们将不同颜色的色纸运用到内页中,这些色彩有着什么样的寓意与功能吗?  



XYZ: 颜色起到区分章节的作用,并一直在循环之中。寓意留给大家想象。这个设计就是诗,诗最美妙之处不在解释,而是感受。用朋友的话说,这个设计中我们不是在“找”物,而是在“取”物。啪的一下,全部都出现了。



布劳提根-封面


布劳提根-内封





A: 同时也能看到内文中的诗歌的排版有着非常细节的设计,对于诗这样一种浪漫的表达,你们拿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如何去处理的吗? 



XYZ:那些设计是天然的,我们没有想过“处理”文字,所有一切在找到共识性的那一刻,全部就结束了。





A: 不难发现你们在做委托项目的同时还有许多非常优质的艺术类项目,你们是如何在商业项目与艺术项目之间去做平衡的?



XYZ: 是,我们在努力地找平衡,这个过程可能会逐渐清晰,但目前我们并不自知。我们喜欢的是做设计本身,而不是做“商业项目”或“艺术项目”,这本质上是一件事。我们用设计去塑造事物的形象,而不是用设计来塑造我们的形象(即使这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项目类型给予的发挥空间有所不同,而我们的工作更多是在把握设计的底线,这是关乎自我的评判标准。我们也不介意别人看到我们“失手”,这会让对象变得真实。


有时我们会把自己想象成“桥”。桥两边是不同的两极,需要切换不同的视角去面对不同的问题,这是设计对我们真正的吸引力。


我们没那么在意单个项目在我们工作里存在的意义,也没有那种要用自我语言去占据项目本身的野心(我们在意作者性,但是不喜欢 “盖章”)。我们在意所有工作串联在一起时可能会呈现出来的那种复杂结构。只要我们还在做设计,它就仍然处在变化之中。 



A bite of the moon-封面


A bite of the moon-内页





A: 可以和读者们聊聊TheRÉPUBLIQUE这个项目吗?通过抽象图形的组合,你们希望给消费者传递出怎么样的信息?对于商业品牌的设计,你们是否会有独特的思维体系架构或是设计方法论作为支撑呢?



XYZ: TheRÉPUBLIQUE(RÉP)是一家服装买手店,买手店是服装品牌的集合,也可以理解成一种 “共和”,而“共和”这个想法恰好又能够回应品牌的名称。我们提出了使用“旗帜”的形态去回应这种“集合”与“共和”。旗帜可以是具象的,比如导视与宣传视觉都是使用布料来完成。也可以是抽象的形态,比如说手袋上的吊牌,咖啡杯上的标签,或者是小票袋的形态,都是“旗帜”的另一种延展。



TheRÉPUBLIQUE


TheRÉPUBLIQUE



我们有尝试去总结一些自己的方法,品牌视觉设计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就像是玩游戏,游戏的内容就是建立游戏的规则,当规则建立好时游戏就结束了。规则对应的是视觉元素的使用方式,而如何使用与是否好用是我们在意的事情。规则不论是复杂或简单都应该有效,不能充满了“设计”,却没有建立“识别”。





A: 可以从前期的用户调研、概念构思、视觉设计、文案输出和落地执行等方面具体分享一下啟程拓殖这个项目的思考与创作历程吗?在创作和落地期间有遇到什么challenge或是小插曲吗?



XYZ: 啟程拓殖这个项目对我们的吸引在于:1.客户在咖啡豆烘焙领域的专业度。2.项目本身的名称: 认知上有距离,不讨喜,甚至有一点拗口。前期讨论的重点是中文名称在品牌识别中的信息层级,以及咖啡豆的包装系统与logo之间的关联程度。包装系统作为品牌和消费者之间连接最紧密的物料,有时在视觉上发挥的作用比logo本身更重要。我们在包装系统设计上需要满足单一产地/拼配/手冲3个品类下30多个产品,在建立统一视觉识别的同时又能满足产品线细分下个体的差异化。需要考虑的情况越多,系统就越复杂,但最终的工作还是要化繁为简。



啟程拓殖 Terrafrom Coffee


啟程拓殖 Terrafrom Coffee



这是一个持续时间漫长的项目,严格来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比较深刻的事件是初期时客户和我们说想要“有趣”,但我们的直接接触下来的感受是:很专业,甚至有些严肃。我们还是要绕开需求的迷雾,相信自己的判断。



啟程拓殖 Terrafrom Coffee





A: 在你们的作品Huh! Huh! Huh! Project 和段子日历2021+1 中都能洞察出一丝“趣味性”,这是你们在做设计过程中会关注的点吗?你们又是如何看待设计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呢?



XYZ: 我们工作室的成员对于体现“趣味”的理解相同之处:我们都很害怕所谓的“趣味性”变成一种油腻,不想为了有趣而有趣,那就成了“装有趣”。不同之处在于:邵年如果脑筋想偷懒的时候,就会用复杂来解决问题,因为他难以判断自己创造的简单是否足够有力量,这种心性的工作不比勤恳地完成一个复杂的画面简单。Wanqing会更崇敬简单的力量,她喜欢的设计师/艺术家都是四两拨千斤型的。而卢涛的有趣更多体现在文字与文字的关系上,他有将生涩内容趣味化又不失深刻的能力。


Huh! Huh! Huh! 对邵年来说是一个有勇气的尝试,他努力平衡了自我在这个项目中简单与复杂意识的比例。欣赏自己的“拙”与使用自己的“拙”对他是一门功课。



Huh! Huh! Huh! 


Huh! Huh! Huh! 



而段子日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趣味性是在于:对段子阅读方式的推导过程,我们认为段子更适合在一行或两行内阅读完成,如果像诗一样分行太多会对段子本身阅读的趣味性有所衰减。可以说是阅读方式决定了日历最终的物理形态,这个推导过程是我们会觉得真正有趣的地方,而不是平面设计上的“有趣”。



段子日历2021+1


段子日历2021+1



对我们而言,因为设计了咖啡豆,所以开始更认真喝咖啡,自己做咖啡;因为设计了段子日历,所以想要去体验一下线下脱口秀演出的氛围;因为开始和更多服装品牌有了交集,也会去更认真的了解不同品牌背后的语言和产出逻辑。商业其实很有意思,虽然我们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原有对商业的理解,但更近距离看到了商业品牌何如塑造敦促消费的氛围,创意指导如何在品牌中使用各项资源,如何完成从上层的概念到每个消费者手里的传递。这些变化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与设计的关系更接近了些,而不是只存在于工作之中。



FREITAG Manifest 


FREITAG Manifest 


FREITAG Manifest 


FREITAG Manifest 





A: 在你们的团队中有什么独特的工作方式与分工模式吗?



XYZ: 我们在意和客户的交流,倾听,彼此了解。我们希望能把客户和工作拟人化,而不是物化。我们在意系统性,更在意系统中的变与不变的阈值。我们在意不同项目中可能会存在的微妙关联。我们认为自己的工作中具有服务性,但我们肯定不是服务型。我们在意自己的观点,决定,控制在最终结果中的体现,但我们同样也明白以退为进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在意概念的重要性,也懂得需要让抽象的想法落到实处。我们需要限制就像我们需要自由一样。我们想做好,但也不怕错。


我们的分工模式取决于项目本身的复杂程度与个体对于项目本身的兴趣。



迸发BURST A Special Issue In Collaboration With BALENCIAGA


迸发BURST A Special Issue In Collaboration With BALENCIAGA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A: 可以透露一下最近的ongoing项目吗?



XYZ:我们和citytent合作的野餐垫在春天就要来了!








感谢XYZ Lab的受访

采访:till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isle艺术岛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