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le Talk | 张紫璇:人类废墟/自然图景——影像语言之间的错位与对话
A: Artisle | E:Leah Zhang
“底喘”展览现场,艺仓美术馆,上海,2023
A: 欢迎Leah来Artisle做客~可以简单聊聊近期在荷兰的驻地项目吗?
L: 我在de Ateliers驻地,它是荷兰三个最大的驻地项目之一。这里的艺术家都非常年轻,大多数是画家,也有做雕塑和影像的。
A: 有关注到你的创作中对“矿山”有着不同视角的探索,矿山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你对作为自然资源与人造景观的矿山有何不同的解读吗?
L: 在美国拍摄的那座矿山是当年开采煤矿的时候出现的,它在上世纪上半叶曾被评选为全球最大人造物,后来有人在山顶盖了房子,矿山慢慢成为当地地形的一部分。它是工业的一座纪念碑,曾经是很壮丽的景观,但是又在人们的视线里慢慢消失变得很日常,这种荒诞但是又平凡的感觉是它的奇妙之处。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78 x 63 cm,2020
A: 作品“Fossil Morphology”(化石形态学)对中美不同的矿业景观进行了探讨,两地矿山工业有何不同?又是如何表达的?
L: 美国的矿山对我来说像一座死火山,我更关注的是人类活动退潮后的景观以及人类废墟和自然的关系。国内的矿山仍然在运作、在活动,我关注和表达的是围绕矿业的社会关系和基础设施。
从上到下图片信息:
《Lizzy》,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20x 25cm,2020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43 x 35 cm,2020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20 x 25cm,2021
《光的研究》,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20 x 25cm,2021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10 x 7.5cm x6,2021
A: 该项目中的影像作品“Notes on carbonization ”《化碳记事》,画面与声音分别有着不同的叙事逻辑,这样表达的原因是什么?视觉与听觉的冲突下是否有共同的表达或隐喻?
L: 其实我从一开始做影像就开始对影像语言之间的错位感兴趣,我总是在想影像如何才能制造误读,误读的实践一开始是从视觉和听觉的关系开始的。在《化碳记事》里这个行为是把一个故事投射在另一个情境中,使一个社会或一个事件作为另一个的背景,但也可以将它们解读为彼此独立的故事。我并不是在追求最精确的投射,两个故事也并没有准确的相互呼应或者对立,而是一种模糊的对话关系,但是由于声音和视觉总是倾向于相互说明、互相融合,一旦遇到不可调和的地方,两者之间就会创造很多冲突,就好像人与人的关系一样,这种调和与冲突可以说是贯穿着我对两种不同身份、不同语言的理解和我在做作品时与当地美国人的关系。
《化石形态学》,2021,摄影,幻灯片投影,页岩, 2023
A: 作品“Fossil Morphology”《化石形态学》由电影,摄影与声音装置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有怎样的叙事关系?除影像外,声音是这个项目的重要表达,声音在这个项目中有怎样的作用?你又怎样看待声音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L: 《呼吸》作为《化石形态学》这件作品的一部分,主要关注的就是地下发生的事情,它讲述的是如何以声音这种暧昧的方式和地下的结构进行沟通,在这个项目中我把温度转化成了可听的声音。照片讲述的是地上的事情,通过这两个我建立起当地的空间关系,地上的人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地下又发生了什么,通过这种空间关系来使两者互为背景,我希望构造和拼贴起来的的是一种关于当地知觉的整体图景。
《呼吸》,多频道声音装置,14分17秒,2020
A: 你有很多作品关注自然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在你看来,艺术语言在这些自然与环境问题面前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L: 齐林斯基在《媒介考古学》里讲到克拉德尼的声波图形,它的再现方法是“用沙撒在一些按几何形状切割的玻璃或金属薄圆片上面,然后将它们跟一张振动着的弓放到一起,就像小提琴的弦一样。按照声音的频率,就在圆片平面上产生出由于沙的积聚而造成的一些细小的线条或区域”,我一直认为这个例子再好不过地诠释了自然和艺术语言之间的关系。当代艺术和技术有着同样的根源,人虽然无法完全掌握自然,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自然进行沟通,而自然可以在人类的技术上通过各种形式转印自己,这些印记就成为了艺术。
艺术就是这么一个转述的媒介,通过转述人有的时候离自然近了一点,有时候又会导致沟通的失败(成功的部分很多时候变成了科学),尽管困难但仍然努力去沟通的姿态也是艺术情感力量的所在。
A: 社会问题也是你关注的话题之一,作品“Yuandan”《元旦》中以动物的视角记录了人类社会变迁,动物在你的表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想通过动物隐喻或表达什么呢?
L: 我非常喜欢动物,把影像和动物结合在一起这件事我想了很久,但这也是极其困难的,《元旦》是一次尝试。在这里面我关注的是动物的时间和人类的时间。
羊圈外的画面虽然上去空无一人十分静止,但是其实在有很多的事发生,每一天环境都在改变,塌陷的土地马上就要被填平,新的大楼就要被建起来。羊圈里面的羊虽然在不停地运动,虽然仅仅记录了看起来似乎是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发生的事,但是其实羊的生活每天都是规律的不变的,短暂的一天就是永恒的重复,是生和死的反复循环。这两种时间的并置和对话是我想通过这个双屏视频表现的。
《元旦,2022》,多屏录像,2022
A: 摄影作品 “I was born in a company”(我出生在公司)中出现的场景是否对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你对家乡变化的思考具体从哪里体现?对家乡的思考有影响你在创作中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方式吗?
L: 和在美国创作时一样,我关注的是被遗忘的东西,我拍摄的很多空间几十年都没有怎么改变过,这些场景也是两种经济状态下的交叉点。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78 x 63 cm,2019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78 x 63 cm,2019
我的思考其实并不以变化为基准,更重要的是把握什么是没有变化的、什么是一直存在在那里但被人忽视的。至于家乡的影响,可能因为我身在其中所以自己很难看见。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78 x 63 cm,2019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78 x 63 cm,2019
A: 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达非常特别,他们与你和你的成长生活是否有特定的联系?通过对他们的拍摄又想表达什么?
L: 其实那个时候我好像已经在想静态影像的人物建构问题。我希望观众可以通过照片去了解画面中人物的想法或者窥探他们私人的生活状态,但是又希望画面不至于过于舞台化。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78 x 63 cm,2019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78 x 63 cm,2019
在我故乡的小社会中家庭单位的边界是极其模糊的,每家每户的人相互认识并且掌握对方的秘密,和很多在大院里长大的小孩一样,我们每个人的家庭隐私都极大地被他人侵犯,这种既公开又私密、又亲密又刻薄的关系创造了许多人际关系之间的张力和看待他人的方式,我想抓住的就是这些画面。
《无题》,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78 x 63 cm,2019
A: 作品“Absolute Purity”《绝对纯洁》中选取胶片这个物质作为探讨价值体系转换的原因是什么?提取胶片上的银元素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或意义吗?
L: 这个作品的价值转换想要探讨的是银的价值变化,以及它与中国电影史的关系。在中国电影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其实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大厂制度,依靠国家的力量生产电影,因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够动用财富,为了倡导公有制的分配制度,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需要被上交至国家而不能私有的,所以银不能说是一种财富而更像是一种材料。
现代社会银变成了非常个人化的财富,就像人们身上佩戴的银饰那样,我将银提取出来的方法放到现在的社会价值观来看可能是一种回收财富的方法。这种矛盾感就是这个作品在价值转换方面在表达的。电影可能是图像、可能是像素,可能也可能是胶片上的感光材料(银)。这个作品想呈现的是,材料背后也有围绕着它一整套的价值体系变化。
《绝对纯洁》,从《刘巧儿》整部16mm电影胶片中提取的银,2.54x3.81cm,2020
A: 摄影与动态影像都是你常用的表现形式,你是如何思考动态与静态影像这两种表达在你创作中的作用呢?你的创作意图与影像创作的表达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L: 虽然我做很多动态影像,但我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摄影的。摄影意味着必须要与眼前的景观做一个协商。因为直接摄影只能记录真实的东西,而脑袋里的图像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总要把现实和自己的预期调和。在动态影像方面,我的工作方式也十分类似,我总是从事实出发,通过拼贴真实的素材和加入杜撰,让事实变成另一个样子。
A: 有没有对你的影响比较深刻的艺术家与图像作品呢?你对图像的观看又是如何影响你创作视角的形成呢?
L:太多了,今村昌平、Chantal Akerman、阿彼察邦、Simon Starling、Kader Attia、Rosemarie Trockel等等,我还喜欢看早期电影和早期摄影,也会看很多民间影像。我一直很关注图像的本体是什么,在看别人的作品时也会去思考他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并不会严格地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个话题上(如矿),我的每一个作品都首先是从对图像的思考出发的。
A: 之后的创作会尝试一些新的媒介或有其他跨学科的尝试吗?有没有什么新计划可以透露呢?
L: 前我会做装置,但主要还是围绕影像。离开学校以后越来越少有接触跨学科的机会了,如果有机会可以与其他领域的朋友合作一定想要尝试!前几年我比较关注观念本身,现在对我来说形式和材料的力量更加重要,新的计划暂时不便透露,等项目出来之后再给大家介绍吧!
感谢Leah的受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