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REVIEW | 王屿星的自然装置

Artisle艺术岛屿 artisle艺术岛屿
2024-08-31






王屿星,1985年出生于重庆,200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关注自然现象,自我意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图像生产对于个人或集体审美的塑造与精神世界的影响,他相信视觉语言的力量,倾向于以图像作为媒介,对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结进行“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创作,通过基于想象预设再造,与观察捕捉截取,来获得新的灵感。他的作品曾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798艺术中心,上海展览中心等机构展出。



《洞穴 Cavern》,2023,40×31cm,收藏级微喷,纯棉硫酸钡艺术纸,Archival Inkjet Print,Photo Rag Baryta

《下坠 Fall Into》,2023,80×56cm,收藏级微喷,纯棉硫酸钡艺术纸 Archival Inkjet Print, Photo Rag Baryta

《倒数涟漪 count backwards》2023,80×56cm,收藏级微喷,纯棉硫酸钡艺术纸 Archival Inkjet Print, Photo Rag Baryta


由于情绪是引导人说话的第一动机,所以他最先说出的话就是比喻,最先形成的应该是具象语言,最后出现的才是确切的含义。只有当人们根据其真正的形式看待事物时,才能用真正的名称称谓事物。最早的言语都是诗;只有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才能想到理智。


——卢梭《论语言的起源》



《自然码 Natural Code》,2023,50×50cm,UV喷墨打印,镜面铝板 UV Inkjet Printing, Mirror Aluminum Plate



2023年10月21日,王屿星的展览《自然码码》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持续至11月12日。展览的作品大部分拍摄于2020-2022年,是人们最渴望离开困顿、拥抱自然的时期,王屿星为此设计了一枚“自然码”。这枚绿色的符码中心是一个中文与英文交融的符号:“自然”的首字母Z与“nature”的首字母N的结合,生成了一个自然的迷宫,宛如@的变体,区分着用户与终端。中间的字母也像是像是磁铁的北极(N),始终为展览定位,令观者始终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展览现场



整场展览是在王屿星的设想下布置的,他将作品分为五个章节,并将音乐的意象纳入其中,使之对应五件代表着“音乐图像”的作品,形成交叉叙事。


为了使观者更好地体验到这一点,王屿星充分动用了空间的叙事结构,使之成为意图与空间的复合体:在进入展厅看到第一件正式作品《灵感浇灌》之前,观者先会经过挂在窗上的百叶帘《开场曲:清醒?》。它带我们从草丛的视角望向天空中的树影,天清日白,阳光会在晴朗的下午从帘后洒下。其它四件“音乐图像”则放置在厅中的一个小间,形成一个半开放的“演奏厅”,《燃烧曲:归还》挂于小厅入口处,得以与展览最开始的作品遥相呼应,成为一个循环。这精心的设置彰显了一时一地的独特性,策展人的身份将艺术家的自主权范围从艺术品延伸到了整个展览空间,使其成为一个装置。


《开场曲:清醒?Opening Song: Sober? 》, 2023, 120×80cm,UV喷墨打印,铝镁合金,百叶帘 UV Inkjet Printing, Al-mg Alloy, Louver

《燃烧曲:归还 Burning Song:Return》,2023,72×48cm,UV喷墨打印,亚克力木框灯箱 UV Inkjet Printing, Acrylic Wood Frame Lightbox



毫无疑问,王屿星属意自然。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并试图呈现他所感受到的某个风景的不同面向。从第一件正式作品《灵感浇灌》开始,以整面墙的作品探索瀑布、水滴、以及洞穴的意象。它们都可以追溯到《观赏瀑布》这一作品对应的风景上。


纵观《观赏瀑布》全图,崖壁嶙峋、青苔遍布。左面的崖洞构成史前巨兽的脸,笑意盈盈,半隐于薄纱般的瀑布后,口中吐出的半透明线条仿佛一个纵情于山水的灵魂。前景的山石适逢特别的角度,呈现出一个勃起的阳具形象。到底是王屿星多次拍摄终于遇见这一瞬间,还是自然愿意显示其天然状态,我们不得而知,但自然昂扬的精神宛然在目,确实是一种自在。



《灵感浇灌 Inspiration Watering》,2023,40×31cm,收藏级微喷,纯棉硫酸钡艺术纸 Archival Inkjet Print, Photo Rag Baryta

《观赏瀑布 Watch The Waterfall》,2023,120×84cm,收藏级微喷,纯棉硫酸钡艺术纸 Archival Inkjet Print, Photo Rag Baryta



虽然整张照片看起来浑然天成,但却是王屿星多次在瀑布旁取景、叠加而成。磅礴的流水复合了瀑布非连续的瞬间,形成更为“完整”的瀑布本体;“灵魂”亦取自瀑布的局部像素,抽象、变形、生成线条后再组合。这些工作,彰显了自然的自为。


尽管于本雅明而言,摄影乃是“复制”,相机的取景框不过是从自然中剥离出被摄物,风景图像如同“现成品”,但王屿星尝试用各种方式去改变手中的“风景”,使它们不再仅仅是相机摄取的图像。他凸显人工痕迹,使最终成品成为再创作的“原作”,新的灵韵闪耀其间。并非刻意强调劳作,但这探索的过程是其重构的必由之路。王屿星的“作者性”正体现在这里:他不是要改变所摄物,而是要给所摄物重新定义,以符合他心中的“自然”。



《漩涡瀑布 Whirlpool Waterfall》,2021,120×93cm,收藏级微喷,纯棉硫酸钡艺术纸 Archival Inkjet Print, Photo Rag Baryta



作品《漩涡瀑布》即是循着这一法则产生的。它与前几件作品脱胎于同一片瀑布,但在数字编辑后,生成了王屿星最初游历瀑布时产生的眩晕感。这种似乎完全脱离被摄物原状的数字化处理,并非意欲对摄影与图像进行本体论的探讨,而是在对所摄物的不断调试中寻觅图像数字生成的各种形式,用新的图像语言去描述当初的感受,最终留下最贴近的“截面”,是他以灵感去描述灵感的方式。



《被反复塑造的自然:藤蔓 The Natural Has Been Shaped Repeatedly: Vine》,2023,120×80cm,综合材料:收藏级微喷,纯棉金属硫酸钡艺术纸,拉菲草,不锈钢扣,不锈钢针 Composite Material: Archival Inkjet Print, Photo Rag Metallic, Raffia, Stainless Steel Buckle, Stainless Steel Needle



而《被反复塑造的自然:藤蔓》系列则明示了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在森林中,王屿星捡起一棵树周围散落的木块,将它们环绕这棵树,竖直插入大地,摆出了颇有仪式感的阵仗。拍摄、后期、喷绘成像,再用钢制登山扣束缚住图像的四个角。揉搓、折磨图像以产生肌理,从图像对应的自然中提取局部的侧写,并用拉菲草缝合这两张图片,缝合“整体”与“局部”,其缝合路线,乃是自然码的核心符号。



《缓慢上升,缓慢融化 Slowly Rising,Slowly Melting》,2023,尺寸可变,综合材料:木板,麻绳,不锈钢扣,人造雪 Variable Siz, Composite Material: Wood, Hemp Rope, Stainless Steel Buckle, Artificial Snow



展厅中有一个并不属于自然的秋千。木板上的积雪再次堆叠出自然码的符号。我意识到应该将其视作一个图腾。这一图腾出现得如此频繁,以至于观者不可能不注意到,虽然是否感受/认同其信仰,因人而异。图腾是一个神话抽离出来的程式,其神圣性在于用独特的形式令人铭记其背后的仪式关系,引导人们换位到神话所欲构建的观念体系。而任何仪式,无非都是通过一套规则从一个状态引渡到另一个状态。因此,观者从一开始在展厅门口看到带着自然码的海报时,就已经在逐步走入这场自然仪式——展厅外和展厅内的状态当然判然有别。



《图像即是树 The Image Is The Tree》,2023,80×56cm,收藏级微喷,纯棉硫酸钡艺术纸 Archival Inkjet Print, Photo Rag Baryta



这场仪式几乎没有文字(整场展览未贴展签),而是将图像当做语言,以直观理解经验,以感性理解感性。整场展览惟一的文字出现在《图像即是树》这件作品上。作品中是一棵孤立于树林与雪地的树。王屿星在这棵树周围绘制了一圈圈的虚线,像是自然码图腾的印记。在这张照片之下,是由该图像数字生成的格状基底,它抽象了雪与树的感觉。王屿星在这层基底的右下角留出了一个白色的小方形,上面手写着三行字:“图像本身即是一切”。逐行涂去的“图像”“一切”“图像本身即是”形成了节奏感,这便是整个自然装置的法则,是自然仪式的祷词。



《灌溉 Irrigate》,2023,尺寸可变,综合材料:紫竹,不锈钢扣,瑜伽球,“瀑布图像”喷墨打印,铜版纸,透明胶带,铅笔,卡纸,不锈钢丝,毛笔,营养土,“瀑布旁边的石头”,水光纱,马克笔 Variable Size, Composite Material: Black Bamboo, Stainless Steel Buckle, Yoga Ball, "Waterfall Image" Inkjet Printing, Coated Paper, Transparent Tape, Pencil, Cardboard, Stainless Steel Wire, Writing Brush, Nutrient Soil, "The Stone By The Waterfall", Organza, Promarker



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在展厅一角、在起始作品与最终作品之间,在展期中生成的一件作品,《灌溉》。这件作品最初是一个由三根竹竿捆绑而成的支架,其中一根画满了自然码图腾。尽管是以“树”的名义制作,但这三根竹竿的集合体既像篝火又像营帐,时时流露出人工祭祀品的仪式感。这棵“树”自生成之日便每日被王屿星“灌溉“,逐日生长,在展览结束之时仿若一个“新娘”:展览海报的底图被揉成一个规整的圆球置于顶端,上面顶着意喻着瀑布的薄纱,“树”脚下则是有机培植土聚成的自然码图腾。在一旁,生出了一个同样结构的微型“树”,它的名字是,《一棵新的树干》。以这样一种动态生成的方式,王屿星将每天的创作灵感外化,如水流般“灌溉”了作品,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体验空间,也令他的自然生机盎然。



《寒冷的白色像素 Cold White Pixels》,2023,40×31cm,收藏级微喷,纯棉硫酸钡艺术纸 Archival Inkjet Print, Photo Rag Baryta

《意识挂在树上 consciousness hangs on trees》2023,80×56cm,收藏级微喷,硫化钡艺术纸,Archival Inkjet Print,Photo Rag Baryta

《咒语 incantation》2023,80×56cm,收藏级微喷,硫化钡艺术纸,Archival Inkjet Print,Photo Rag Baryta





文/洪枫


洪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她毕业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专注于视觉文化、艺术社会学和公共艺术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isle艺术岛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