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论坛:绿色城市下的多学科协作与艺术实践(第一期)
绿色中国 · 公益艺术计划
(2019 深圳站)开幕论坛
现代学科的分类建制为推动社会更有效率地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分类造成的知识分化又越来越成为人们思想上的羁绊。不同学科之间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多学科协作成为当下不同学科研究,特别是艺术实践的常态,如有个体艺术家结合不同学科进行的研究,也有不同知识背景组成的艺术团体或小组的协作实践;有运用新型科技“语言”进行的艺术创作,也有关于艺术行业在计算渗透到各个领域发展的时代里何去何从的探讨等等。
在绿色城市背景下,强调多学科之间的协作,积极参与不同领域,是对单一学科作为单一实践方式有限性的认识,利用不同学术背景与方法论的多样性对学科边界进行拓展。
论坛第一期聚焦科技、社会、生态与艺术四个定义广泛的概念,以其中的交叉研究为出发点,从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迁探讨艺术实践,讨论不同学科的人如何跨越各学科的隔阂进行协作,更优化专注当下的各类议题。
8月25日,绿色中国·公益艺术计划(2019 深圳站)论坛“绿色城市下多学科协作与艺术实践(第一期)”圆满闭幕。
绿色城市下多学科协作与艺术实践(第一期)
绿色中国• 公益艺术计划(2019 深圳站)论坛“绿色城市下多学科协作与艺术实践(第一期)”在8月25日开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嘉宾们畅所欲言,艺术家吴超给我们带来了“艺术作为意识领域的工作方法”的艺术实践,以艺术的方式进入到医学领域;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蔡凯表达了他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建议人工智能的研发结合艺术和人文,在法律和道德上重新思考和规范人工智能;《百岛计划》项目的发起人何俊彦带来了这个项目中最新的艺术实践。会场观众也带了很多疑问,提问现场讨论热烈。
项目发起人 杨勇
杨勇 艺术家、策展人
这次对话谈论的是多学科协作和艺术实践的关系,我们将会谈论到在这个时代艺术如何面对技术,还会讨论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与不同学科的协作,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彼此之间都有非常大的关联性。
徐坦老师是著名艺术小组大尾象的成员之一,他在艺术介入社会、社会艺术实践上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和实践。下面欢迎徐坦老师主持。
主持人 徐坦
徐坦 艺术家
首先我对嘉宾们做一个简短的介绍。蔡凯先生是从事人工智能和跨数据研究的科学家,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后来他把工作的重点挪到了深圳,建立了一家叫“剑桥智能”机构。这是一家主动投入到社会建设领域的机构。
吴超在法国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回到广州开启了《植物人艺术唤醒》的项目。她的工作不仅建立了植物人唤醒的基本工作方式,还建立了一系列视觉和感知的艺术方式共同营造和帮助医疗机构。
何俊彦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后回到中国,他开启了一个项目《百岛计划》,在珠三角、珠江口这一带有很多岛屿,有些岛屿甚至是荒岛,他把艺术以耕种的方式带到了岛上,在岛上开启了艺术家驻留计划,和渔民一起做了很多工作。他们的做法都超越了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下面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他们的工作。
嘉宾 吴超
吴超 艺术家,《植物人艺术唤醒》项目发起人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艺术作为意识领域的工作方法”,以艺术的方式进入到医学领域。我们刚开始是希望用视听艺术和医学合作唤醒植物人,后来目的逐渐明确,我们希望能推动社会协作。我们的工作其实是一个支持“连接”,从宗教信仰到神经科学,还有社会学、心理学、社会治疗、音乐治疗,每个学科都会涉及到一点。再加上因为我们做这些事无形中连接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学者、商人、上班族、学生、还有退休的老人。
后来我们发现没有职业边界和框架的艺术有一个非常友善的界面和想象力去参加社会工作,同时我们也试图在工作中唤醒大家对生命的审美。
”我们不仅在医院建了艺术唤醒室,让病人能够享受影院的视听效果,还为他们制作丰富的视听素材,让病人在极端状态下感觉到生活日常,激发他们的想象,走出封闭的医院。我们还尝试将这方案带回美术馆,在美术馆现场,观众可以模拟躺到床上去,想象自己是一个不能动的人,聆听这个艺术作品。我们还尝试和医护人员在医院开展艺术治疗和工作坊,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愿望,他们从中可以关注到自己的内心,关注外在感受。我们还设计了很多的活动让上班族志愿者参与进来,邀请他们跟很多偏瘫的病人或者意识障碍恢复了但是肢体还残疾不能表达的病人一起来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一起聊天,最后大家都有比较愉快的体验。完成之后,这些作品将呈现在病人生活空间,贴在病床对面。肢体逐渐衰退的病人仍有意识,能够从墙上的作品感受到自己仍存在。
我们将疾病看作是一个艺术问题,无论疾病或者是死亡都是人类文明一直要去面对的永恒问题,应该有更多的艺术家参与这个领域。
嘉宾 蔡凯
蔡凯 ACES.AI与CAAI.AI(剑桥智能)创始人与CEO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上的存在逐渐被数据化,一切都好像在云端。现在无所不在的摄像头把整个互联网和物联网连成了智能万物互联,所有的人和事情都以智慧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先是在互动中物体之间的连接,接下来,是“认知”过程,人类开始对物体产生联系,互相认知,彼此深度感知。当我们把人工智能放在社会角度看时,这种双向的影响和认知,深度的感知会让一个社会发生最大的变化。很多流言,或者炒作在背后利用人工智能,大规模影响受众的意识,甚至到了文化层面。大众的独立思想似乎在人工智能世界里面被操纵得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真的很可怕。
会场听众认真倾听嘉宾演讲。
所有生活的场景在未来五到十年都不会出现像媒体报道的那样,人工智能主宰一切,事实上,人工智能和人类是共存的,结合之后我们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艺术和人文结合起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怎样能够认知自己,认知周围,我们的环境怎样才能变得更好,这才是人工智能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生命短短几十年,人工智能有一天可能会嘲笑人类,为什么?它活了几千年,最后可能会说你们渺小的人类。因为已经脱离了肉体,人工智能发展的状况真的可以永生,所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最终还是要跟人文艺术结合在一起。
嘉宾 何俊彦
何俊彦 艺术家,《百岛计划》发起人
从2016年开始,我在珠海的一个岛屿实践了《百岛计划》,项目内容涉及了海岛、人类以及艺术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很多社会问题。我和一些艺术家与当地的渔民互动,在海岛上考察和创作。我们还举行一两次论坛,当时聊了很多共同的想法,主题是“颠山倒海,看天读写,古凿技术与现代图画”,这一主题表达的是人类认识论的问题,从喜马拉雅,从远古民族去看待中国当下现代化,全球化及城市化的问题,反思人类看待世界的方法都是单一的。
何俊彦分享了他们的艺术实践。
在《百岛计划》中,有一句话特别重要:“We are in an Umwelt that is the realization of metaphysics as a general physics under the name of cybernetics”,说的是人类在这个环境里面,这个环境是一个超自然的东西,这种物理实际上是在控制论的环境里面产生的,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互联网、电脑里面都是一个回路,一个矩形无休止大型网络互相联系的回路,但是这个回路有一个问题,它是被设计的。控制论的出现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终结,那个时候出现的时候就不会做了,因为所有都是在这么一个回路里面。为什么这句话对于《百岛计划》特别重要?2017年,广东经历了一场台风,我和渔民在岛上看台风是怎么来的,我发现人类自然灾害面前是非常渺小的,我们真的不能够估计台风的程度。
精彩
提问
01
在听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作家余华说的一句话,他说我讲故事是为了自我治愈,吴超老师在尝试治愈病人时有没有感觉自己也是一个“病人”?
嘉宾吴超:如果我们不主动参与意识工作,没有主动改善我们的意识,当我活到四十多岁,我会有很多意识的病,也将会是一个意识病人。我们唤醒的是植物人,但是我和我的先生开始到现在,这一过程最受益的是我们,我们被治疗最多,因为我们会受到从动机上一次次自我检查,不断遇到很多外力的推动。随着世界的发展,我们需要扩大自己,需要学习和联合新的学科,我们的意识也会变得更健壮和更开拓。
02
下面我请教一下蔡凯老师,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期待是怎样的,或者您是怎样判断的,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
嘉宾蔡凯:我觉得这个话题特别好,我们应该抱着一个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创造一些可以做的事情,同时还要抱有一定的悲观的态度,延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危机,我们却没有在文化和伦理方面约束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投身到科技结合艺术应用的一个领域。
03
蔡凯老师上次谈到,我们在治疗活动中已经使用了很多人工智能的方式,但是如果出了问题是追究医生和医院的责任,还没有专门谈到人工智能的法律责任。
嘉宾蔡凯:我举个非常具体的案例,比如说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在某一个案例上,比如做了一个人工智能的设备提供给医生使用,可是病人出现了一定的意外,责任到底在医生还是在人工智能呢?很微妙,万一产生了争执,这里面产生了很多细节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从法律和伦理上去看待人工智能的设计者,还有它的实施者,操作者还有其他参与者,这都需要一整套规范去约束他们。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致命的结果,最后怎样评判人工智能?由人来评判还是需要人工智能来评判人工智能?我觉得应该会提上日程,类似的反思欧美国家已经展开了。
观众与嘉宾提问互动。
04
我是建筑师,我对今天主题也很有感触,请问几位对“绿色城市”的定义?
嘉宾吴超:我脑袋出现了一个直觉的解释,“绿色”是非常具有生命性,不是单一的,不是分子式和公式,有非常好的弹性、想象力、生命力和流动感,这就是“绿色”。
嘉宾何俊彦:“绿色”是一个理念,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甚至曾经很多西方人尊崇绿色,连油都不吃。现在重新去看“绿色”应该是什么样的,肯定不是消费主义,也不是极端的环保主义。“绿色”我觉得是一种可持续地节制。
嘉宾蔡凯:“绿色”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更多是指向生存的环境、意义和幸福度。如何去创造这些幸福?当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社会仍有一些弊端,例如人们一窝蜂全部涌向最赚钱的东西,而对于经济利益之外的方面,深层幸福的问题,心理的问题,教育的问题还没有人去做。
嘉宾徐坦:我过去有差不多7年的时间做了一个社会植物学的项目,与“绿色”和“自然”这两个概念有关,首先,在我对社会进行的调查研究中,“自然”这个词被用的很多。很多人在天台上种植,是为了要融合到自然中去,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误解。环境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另外把人类除开掉的世界叫自然。人类常常说自然世界是不包含人的,更广泛来讲人也是自然发展中的一个物种。“绿色城市”的理解和未来的实施确实是需要我们重新考虑的,因为我觉得所谓的自然恰好是一种我们人类预估和预计之外的能量。我在几年前听到一个建筑师说,建筑是人类把自己从自然的能量野性中拯救出来的一种方式,今天的情况是相反的,我们要拯救所谓自然的世界。
地上铁联合上启艺术,将在雅昌(深圳)艺术中心5F展出至2019年9月20日,为您提供一场绿色与艺术融合的精神盛宴。立即扫码预约观展,一同感受绿色浪潮来袭。
开幕时间
2019年8月25日 14:00
展览时间
2019年8月25日 - 2019年9月20日
每天9:00-18:00
(每逢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深圳市南山区深云路19号
雅昌艺术中心 5F美术馆
联合出品
地上铁
上启艺术
策展人
杨勇
主办单位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
中物联装备委
协办单位
吉司 (GISE)
深圳雅昌艺术中心
承办单位
深圳市上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地上铁租车(深圳)有限公司
相关阅读:
现场 | 绿色中国·公益计划(2019深圳站),绿色浪潮来袭
(点击上方图片 了解更多展览信息,预约观展)
图/上启艺术
· END ·
更多内容,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