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港湾艺术计划 | 李邦耀:我是一个被允许的“偷窥者”
“三日谈”艺术论坛为欢乐港湾艺术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近40位活跃于海内外文化艺术现场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策展人及城市管理者,针对建筑空间、城市历史、科技媒介等命题,发表他们对当下问题的思考。
艺术家李邦耀通过分享自身作品创作方法,从早年研究物品的生成逻辑,把物品当成社会性符号的存在,到近二十年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消费时代当作他的主要研究与表现对象,揭示出家庭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下为演讲嘉宾的文字实录,后续演讲嘉宾的演讲稿将陆续发布。
这些物品从社会的物变成一个私人的物,难道没有和社会发生关联吗?
我主要分享的是和自己的作品息息相关的创作方法。
大约三十年前,一个神秘的声音在恍惚间引导着我:“你这一辈子将和物品发生关联”,神秘声音开启了隐隐约约的一扇门,这个门处于开放和不开放的边界,我就沿着这个门走进去,一走就是三十年,我的艺术于是和物品紧密相联。
真正对物品死心踏地的研究始于1999年,经过之前的各种徘徊性实验,我开始研究物品的生成逻辑。基本上是以中国改革开放为背景,分析物品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如何引诱并设计人们的生活,使我们欲罢不能;一直到社会大量商业品牌高潮迭起为止。2009年,一个生活启示使我的创作思路开始转变,“物”仅仅是有用之物吗?它究竟有没有生命?转变促使我走进家庭的访谈,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探索过程。同时期,我开始了《室内》系列的创作,分析物品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主人在选择、摆放物品的过程中给予对象的地位。这和我之前的作品不同之处在于,物品不再是仅仅作为社会性符号的存在。
家庭作为私人空间,生命在此得到了恣意的释放。透过物品的选择、摆设和置放、搭配与组合、装修与品牌、方位与风水,我们可以窥见主人的身份、趣味、嗜好、价值的认知等等由外而内的精神需求,物品成为某种心灵的祭奠和人的镜像。而物品本身由于受制于体制的不同时态,承载着人在不同时空的寄托,于是人们的选择充分反映出集体主义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变化、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冲突,因此物品使日常生活透露出更多超越本身的信息。
通常来说,我们购物都是从物品的功能上考虑,有意思的是同类型的物,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这种款式、色彩,而有的人的选择却大相庭径?因此,功能性选择的解释就显得过于简单。我以为家庭从来不仅仅是生活的居所,它更是每个人灵魂的栖息地,是私人的庙宇。
△在家庭中进行采访录音的李邦耀
我的访谈和创作有着紧密的关系,我通过大量家庭访谈的素材,从里面抽取元素进行作品的视觉表述。2010年至今,经过朋友介绍我进入到不同的家庭里,我是一个被允许的“偷窥”者。主人家里所有东西都对我开放,我可以观察任何地方、任何东西,而且我希望他们保持平常的习惯,他们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不用太多的礼节。所以我去的这些家庭基本上保持了他们生活的原貌。我用家庭访谈的工作方法走访了很多家庭。
在这10年当中,我陆陆续续去到一些城市中,拜访了几十户人家:广州、深圳、无锡、苏州等,尤其是广东各区域是我访谈去得比较多的地方,这期间我也曾得到友人的帮助在欧洲进行访谈。访谈由初期的拍照和对话交流开始,在不经意的对话中往往有很多关于物品有趣的事情,我意识到录制访谈视频非常重要,于是从2015年开始和家庭的主人做视频访谈。
在访谈中,我发现很多家庭的主人用心经营这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当谈到家里面的物品时,他们绘声绘色、滔滔不绝,谈起很多物品的由来,发现和选择、物品迁徙的故事等等。在聆听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进入家庭的物品,由于主人的喜好,其功能性如何逐渐地被另外的属性取代,物品逐渐和主人融为一体,拥有了生命。家庭中的物品就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缩影。
△在家庭中进行采访录音的李邦耀
这组28米长的作品《室内》,基本上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室内史。它关乎到中国50年代到我们今天生活的室内场景的变化。
△《室内》,纸板、数码刻线、亚克力,长2800cm,2017
《私人手册》这个项目和我2010年以来进入到家庭访谈息息相关,我们看到的很多物件普遍存在于不同的家庭里面。这张照片的墙上的视频,就是我采访的其中的12个家庭。
△《私人手册》,“寻常”展览现场,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2019
刚才两件作品的时间跨度从2017到2019年,但实际上这个作品的脉络从2009年进入家庭访谈至今,才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表述。我通过这么多年对于物品的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所有的物品当它被生产出来到这个世界中,它都拥有自己的生命,但它的生命周期是由主人决定的。主人把它收藏起来,作为自己的心爱之物,便因此延长了它的生命周期。我开始思考,这些物品从社会的物变成一个私人的物,难道没有和社会发生关联吗?我想讨论的不是产品,也不是室内设计,它和家庭关联很大。
△《私人手册》,铝板雕刻、数码刻线、亚克力着色,每件240x120cm,2019(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最后谈谈去年我在深圳塘朗工业区驻地的项目。因为考虑到驻地只有两个月时间,所以我以与过去相反的思路进行创作。我想找出家庭里被抛弃的物品以及它们被抛弃的原因。因为我在欧洲的访谈中发现,欧洲家庭很多老家具都是祖传的,但是中国很多家庭似乎没有过去,物是年轻的,即使是老一辈的家庭也没有见到老物件,求新是很多人的愿望,因此物品的淘汰率非常快。
△《遗忘之诗》,皮纸、实物上线、实物拓印,2020(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我在深圳的这段时间里走访了一些家庭,对他们进行访谈,通过废物利用的方式来重新创作,从废品回收站、二手市场、各种家庭等途径收集被扔弃的物品,也有从互联网的家庭群里面收集。因为驻地机构有大量被以前的艺术家做完闲置的玩具,这些玩具都是产自中国某地的山寨产品,质量非常差,这些玩具看起来似乎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我重新利用它。因为我驻地所在的塘朗工业区,是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后新型的工业园地,结合这些因素,我创作了和塘朗有关系的驻地项目作品以及装置等等。
△《塘朗一号》,装置,240x200x50cm,2020
△《塘朗二号》,装置,260x150x110cm,2020
以上是我这些年关于室内分析的实践,也是我对私人生活和我们生存的消费社会之间的边界的一些审视和探讨,谢谢大家!
关于讲者
李邦耀
1954年生于中国武汉,1978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工艺专业,1978~1992年在湖北美术学院(前身为湖北艺术学院)工艺系任教,1993年~2014年调入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教授。现生活和工作于广州。
八十年代初期,曾创作连环画《买砖头》、《小果》、《啊!香雪》、《日月潭的传说》等(与曹小强先生合作),并在《湖北画报》、《连环画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刊物及出版机构发表和出版。连环画《啊!香雪》曾获湖北省第六届美展铜奖;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涉足油画、亚克力、综合材料、装置等媒介,曾参与85美术新潮运动,湖北部落、部落群体重要成员,九十年代初期“湖北波普”重要艺术家;代表作《瑯琊草与画架上的瑯琊草与人》 《产品托拉斯》 《重新看图识字》 《第12个五年计划》 《山水谱》 《室内》 《私人手册》等,作品曾参加国内外诸多重要展览,先后在中国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及欧洲举办个展,部分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
*本文由上启艺术编辑,内容经过讲者确认,图片由讲者提供,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若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主办
华侨城深西集团\酒店集团
深圳·欢乐港湾
承办
上启艺术
策展人
杨勇
助理策展人
纪浩如、张巧依
展览地点
深圳欢乐港湾
交通指引
地铁:五号线临海站B2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