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港湾艺术计划 | 胡介鸣:如何在跨界中保持个性?
“三日谈”艺术论坛为欢乐港湾艺术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近40位活跃于海内外文化艺术现场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策展人及城市管理者,针对建筑空间、城市历史、科技媒介等命题,发表他们对当下问题的思考。
艺术家胡介鸣聚焦与跨界与个性的属性与关系,他认为跨界与个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创作者的基本态度之一。他细究跨界和个性的基本属性,把具体的实践归结到“出走与回归”的方法论中。
下为演讲嘉宾的文字实录,后续演讲嘉宾的演讲稿将陆续发布。
当跨界的工作状态发生以后,个人的风格面貌也会产生变化,艺术家们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
因为多学科之间的交融已逐渐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跨界合作在当今已经变成常态。谈到跨界,我有一些初略的思考与大家探讨一下。在工作中我们会纠结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跨界是合理有效的?跨界思维和个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会涉及到跨界的问题,我们先要把“跨界”这个关键词搞清楚。跨界的发生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首先,“跨界”是指事物的属性发生了改变,如果两种不同的事物属性同时改变,就产生了跨界可能。第二,多个事物之间发生关系必须存在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信息之间能否进行连接。第三,这两个或者多个事物通过连接之后,是否呈现出资源整合的可能性,能否整合出一个新的事物。最后的条件是,能否进行随机的搭配,并不只是两个事物之间,它可能跟第三方、第四方产生另一种关系的可能。
当各个领域之间都已经广泛地展开跨界的行动,它引申出了一个让我们纠结的问题:跨界以后如何保持我们的个性?因为在大众的常规认知里,保持个性是指一个人要保持个人的面貌,如以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完成工作,或者保持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等,由此形成了个人的风格,公众才会对他们形成一个标签式的认知。当跨界的工作状态发生以后,多少会改变这种标签式认知的思维,个人的风格面貌也会产生变化,艺术家们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跨界、无界和新界。跨界发生以后,界限是不是消失了?我从事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很多年,我经常会被问到:跨界是不是突破了原有的边界,最后你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还存在边界吗?这是关于跨界和无界的问题。我认为边界只是在移动,它没有消失,在跨界的工作中界限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中,有可能会出现了新的边界。在这种状况下,我觉得可能会出现一个独立的新个性、新的生产要素和文化标识样貌。创新的基因是要有一个原有界线发生变化并出现难以辨析的前提条件才能被激活,这也是你面对跨界问题展开了工作的意义。
跨界还有一个关于交叉点的问题,我尝试归纳了交叉点出现的两种情况:一个是自然形成的交叉点,另外一个是人为嫁接的交叉点。两种交叉点的形成方式, 也是我们在跨界工作当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举个例子,美国艺术家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的作品,他擅长用3D Mapping投影的方式来创作影像作品,他把影像投射到一个实际的物体中产生图像。使用这样的创作技术展示作品,建立了他个人的风格,说明他对处于交叉点事物的基本属性把握得比较好,他的跨界是比较成功有效的。
△《Woo》, 托尼·奥斯勒,2003
将不同事物东拼西凑的跨界是无效的,因为它无法成立。跨界的前提是,在艺术创作中必须要对概念问题有所把握,我们已经知道概念是认知思维中最底层的单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因此内容与概念的结合很重要。在当代艺术实验中,跨界的方法论是以概念相似性迁徙为主要特征的,当代艺术中概念的用法、语言表达的方式,不能违背自身艺术创作的原则。我们可以把表达方式作为当下相对实验或者前卫的跨领域的方法论来看待,在事物的基本概念中不同的属性进行相互转换,即从A概念到B概念之间做一个在逻辑上能够自洽的合理的转移。
我们在跨界当中还存在着如何使用方法论的问题,当我们身处在数字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之间,我们面对着智能程序、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在当下的语境里找到技术和艺术表达上的合理连接,这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论之一。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时钟(The Clock)》
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凭借作品《时钟(The Clock)》获得了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金狮奖,这件作品中的影像素材从上千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取样,通过剪辑电影画面中出现与时间、钟表有关的画面,拼贴成24小时循环播放的影像。影像中的24小时可以和我们现实的时间分秒不差地对上,比如当你看片子中出现4点30分的时间,你看现实中的时间刚好也是4点30分。他把实际的钟表时间概念和电影里的时间概念混淆在一起,即使屏幕上的画面之间没有关联,有的是黑白片,有的是几十年前的电影,还有的是最新的电影,但它可以跟现实的时间对上,在一个自洽的时间主线上,因此这样的内容迁徙、方法套用是合理的,是能成立的。
而在关于个性的考量中,我们要如何在跨界中保持个性?个性到底是一个什么属性的词语,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个性?概念的形成和迁徙转换是大脑的操作系统输入输出的结果,而每个头脑的操作系统都是唯一的。个性实际上是个体精神和心理特征样貌的风格化,在个人表达中呈现的风格、样式、形态、特质,辨识和反映出个体的个性。像西塞尔•图拉斯(Sissel Tolaas)的作品,她用人的汗液、体味进行创作,给人嗅觉感官上留下印象,而世界剧院(Verdensteatret)艺术小组则用综合性材料做成室内大型装置,提供观众沉浸式的叙事环境,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极具个性特质。
△西塞尔•图拉斯(Sissel Tolaas),嗅觉墙
△《叙述乐队(The Telling Orchestra)》,世界剧院小组,媒体互动装置
我们可以在一些案例作品里进行个性再辨析。在评判出色艺术家作品时,我们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主要是从艺术家的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要素考察和评判。此外,作品的形象符号也是一个进行评判的要素,它决定了作品的特点。比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早期创作的《气象计划》。他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里,用大型灯光装置展出一个人造太阳模拟太阳光。他对“太阳”的形象和符号的把控非常到位,让艺术家的自我形象与“太阳”的符号成功地建立起联系。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气象计划》
从我个人的跨界实践出发,我在2014年完成了大型动态装置影像作品《太极》,用了多媒体技术,包括影像技术完成。它是一个装了108个投影机的机器人。我是把它当成一个时间和记忆的机器来考虑的,通过放大了的200多块人骨模型构成它的肢体,然后对它进行智能化设置。它在展厅汇中缓慢地行走着,看到人会回避,108个影像从它的骨头内部投射到整个空间的各个角落,播放的内容大多是随机的,是我们记忆中的影像碎片。
△《太极》,动态装置影像,2014,材料:投影机、电机、机械传动、传感器、玻璃钢、铝,尺寸 420X800X370cm
我完成这件作品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件作品综合了很多要素,从跨界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环节的工作。在作品创作文本上有创作草图、实验模型、设计过程,包括机器人的联动关系、力学关系各方面信息要素;而制作的过程充满了不同的跨界工作环节。
△作品文本结合多方面的要素
△现场安装图
作品的安装就像一个跨界模块搭建的过程,其中涉及理工科的学科知识。安装的技术包括了完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PLC的总控制器,也涉及力学的传动系统,而传感器系统则是电子类的学科知识。除此之外还有影像系统,这是艺术叙事部分内容。
总而言之,跨界工作是一个需要“左顾右盼”的过程。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比较定向操作的工作方式,比如书法和国画,需要不断去临摹学习,在重复的实践中积累提高表达方式;而跨界的工作方式刚好相反——要警惕熟练的定向操作模式——换一种方式进行尝试。跨界需要有多重的认知维度,思维要在多重维度上发散,不能停留在单一的认知轨迹中。在跨界工作中还要保持反向思维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反向思考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性。
由于目前的发展趋向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拥有果断的判断和灵活的取舍能力。在跨界过程中具备开放的思维和科幻式想象力非常有必要,通过对信息进行想象加工和反刍发酵,逐渐形成主观意志并朝着目标前行。跨界往往涉及合作团队的工作,如何沟通组织团队进行有效的工作十分重要,要求我们对共享信息、探讨沟通和整合资源有足够的能力。最后,是具备合理互补的知识结构和多模块的知识储备,否则我们没有办法去处理这些多元的问题。
关于讲者
胡介鸣
胡介鸣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他有着对其他学科的偏好,往往将那些不相干的领域杂糅其中。胡介鸣的尝试来自对内部生理的关注之表达,转换了生理图表、手势、建筑空间、身份和五线谱到视觉经验杂糅的综合体验中。他的艺术创作驻足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利用众多的媒介,不论摄影、 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持续提出他的观点和质疑的主题。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
胡介鸣作品中的物体、材料、影像、交互程序及智能化控制建立起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场域,饱含着无限的历史记忆。它们相互交织,彼此覆盖,不断消解,又相互生成。其作品所传达 的不仅仅是对物体的感受,实际上是与当下的空间和时间产生一种新的叙事关系。整个空间 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
*本文由上启艺术编辑,内容经过讲者确认,图片由讲者提供,部分来源网络,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若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主办
华侨城深西集团\酒店集团
深圳·欢乐港湾
承办
上启艺术
策展人
杨勇
助理策展人
纪浩如、张巧依
展览地点
深圳欢乐港湾
交通指引
地铁:五号线临海站B2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