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海蛟: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

上启艺术 上启艺术
2024-08-30


“平移——自然的语境”影像展的策划基于“自然”难以被定义——它似乎作为事实存在着,但难以被精确、全然地描述。目前展览放映单元展映艺术家马海蛟的作品《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于艺术家马海蛟而言,绿色是一种冷静的、带有治愈感的颜色,在抽象的“绿”中,马海蛟展开了“一件中性的、安静的、无情绪化的”作品创作。上启艺术对艺术家进行了采访。



马海蛟,《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双频录像(彩色,有声),11'33'' ; 9'36'',2019-2020

Ma Haijiao, If We Delete Green, If We Start Caring about Plants, Two 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11'33''; 9'36', 2019-2020


作品是以“绿色”和“植物”为双重母题展开的具有交织性的联想与叙事,影像的双屏分别拍摄于人造空间和丛林空间,具有一以贯之的互文关系。绿色是最远离“人”本身的一种颜色,因此在影视制作中用于抠像,而植物是自然造物,非人类所为,它除却作为是植物自身颜色的一种表意,更承载了诸多的社会性意涵,如具有环保意义的城市绿化带,作为集会标识的绿色布条,在体育竞技中经常被应用的绿色地面或台面,以及艺术史绘画中不尽的绿色隐喻与象征。艺术家在其个人思维中刻意模糊了关于“绿色”和“植物”的概念界限,从而在影像中呈现出一种关于“人工与自然;真实与伪装;表意与象征”的虚实描绘。 



*上启艺术在下文中简称SQ。




SQ:

在构思作品的过程中,你对“绿色”的思考最初来源于什么?是什么启发你创作了这部作品?



马海蛟:

在《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之前,我常把我的作品归结有“日常”“时间性”“现实主义”等关键词,这大都是我在创作时思考的着力点,让自身创作与现实生活经验、事件相连接,以此让作品获取所谓“真实”层面的力度。而在2019年中,惯性式的创作方向与节律让我感到有些疲惫,同时我个人生活的状态也在发生变化,住所的更换,家庭的稳定生活步入初始轨道,个人心态的焦虑随之自然地发生。或许是生成了一种逃离现实生活的心态,我期待自己开始创作一件中性的、安静的、无情绪化的作品,大概是这样的初衷,我将创作的起点引向了一个抽象的议题“绿色”。简单说,对我而言,绿色是一种冷静的、带有治愈感的颜色。


以此初衷,我开始调研阅读。首先的读本是《色彩列传: 绿色》,此书带我了解到人类认知绿色的历史,以及绿色在历史中所扮演的丰富的符号意义,但对我而言,这样的一个阅读过程是让自己不带任何主观情绪地摄入知识,纯粹的阅读。渐次,绿色的语境将我引向了另一个议题“植物”,由此我阅读了科普著作《它们没大脑,但它们有智能:植物智能的认识史》以及卢梭的《植物学通信》。如今想来,当时的读本似乎并未直接地引用至后来的作品成片,这种影响是间接性的,感知性的。在获取知识之后自然联想,或是真诚地种植盆栽,包括植物园的近身体会,许多影像成片的概念都是在阅读、视觉体验,以及手稿速写的渐次联结中发生的。




SQ:

你的作品从对“绿色”的联想出发,既有社会性意涵、艺术史典故和技术象征,也有对自然的想象。在如此多重的概念中,你是如何通过影像处理概念之间的边界的?



马海蛟:

回顾这件作品的创作思路的图谱,我想是一个不规则的网状形态,即以“绿色”“植物”“人”“自然”为原点,散发出不同线路的分支,再而交叉,联接。


而关于具体的影像表达,我希望将其表述成一个“绿色的剧场空间”,不同的概念层次通过道具、人物动作与情景转场进行叙述,表达或再现。而抽象地看,在这个剧场空间里,抛开上述具体内容的叙事,影像其本体即是不同层次的绿色影调。



SQ:

对你的艺术语言与美学倾向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马海蛟:

粗略地想,大致有两方面。其一是在中国美院的读书经历,其关于抽象性与形式感的美学传统。具体讲,在当时杨福东老师任教的实验影像工作室,接触到观念化但又非常具备观看性的影像语言,以及一些关于艺术电影的欣赏与讨论,比如《小城之春》《撒旦的探戈》,这些美学形式大概是我进行影像创作初期的第一印象。其二有关于文学,文学化的审美大概是我的作品脱离明确立场与观念的基本缘由。我有时会想,诗歌与散文化的行文方式,也会影响到我在影像创作时的思维路径与作品叙事。



SQ:

在你的创作中,“自然”是否是你会思考的一个关键词?你是如何定义“自然”的,或者,通过创作,你为“自然”赋予了怎样的语境?


马海蛟:

我对“自然”的理解即其在中文语境中的基本意义,即除去人类理性的干预,自然空间本身所呈现的一种状态。在《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中,影像分为两部分,分别拍摄于人工布置的影棚空间和位于西双版纳的自然雨林空间,如此设置并非我在作品中将“人工”与“自然”对立,而是意图将其互为参照。抛开关于这件作品的讨论,我有时会想,人类理性的生活,或者具体到人类日常中的理性生活,是沿着“自然”的路径前行,还是背道而驰?当然这只是一个胡思乱想的问题,我没有具体的答案。



马海蛟,1990年生于河北,于2009至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长期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工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 




“平移——自然的语境” 

第六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南山区平行展

主办: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

承办:深圳市摄影家协会 / 深圳市南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深圳市南山区摄影家协会 / 深圳市上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中国驻奥地利使馆文化参赞 陈平 / 维也纳美术学院 艺术与摄影工作室 Michael Höpfner

场地支持: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免费参观

展期:2022年12月10日(周六)至2023年1月6日(周五)

地点:深圳南山区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L1 园景展厅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9:00,周六至周日10:00-21:00




采访/校对:尹余

编辑:尹余、张艺洺

设计:黄丙、李茜微

图片致谢艺术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启艺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