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的社交,你插手了吗?

参天胖树 破壳face 2021-07-20
自从小米开始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我脑海里就常常响起红歌,解放区的天能不晴朗吗,那可都是自由的曙光。

有朋友在,那是万万不需要关心妈妈在哪的,妈妈就可以 瘫着八卦追剧刷微博 追逐自己梦想,改变世界。


不能否认她是个有很多朋友的孩子。

班里的,小区里的,甚至婴儿时期在早教中心交的第一个朋友一直亲密到现在。

有一次我带她去楼下遛弯,碰到幼儿园同班小朋友,俩人在路边疯跑了一会突然小朋友笑着大声对我说:”小米妈妈你知道吗?我们班小朋友都喜欢小米,我也是!

我又惊又暖——这人格魅力随为娘啊。

本该是一件令人开心放心的事情,但随着几次小事的发生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次是和老友吃饭。

朋友家孩子看到小米拿了个小玩具问能不能给我玩?小米说等会,我还没开始玩。小朋友不依不饶伸手就去抢,小米往后躲了躲,他没抢到。

然后就听到对方生气的说——“你不给我,我就再也不跟你玩了!”

我看到我女儿憋了憋嘴,委屈巴巴地把玩具递给了对方。

一次是在培训机构。

两个孩子下课后玩游戏,小米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突然转身就往教室跑,结果一回头就撞到了后面小朋友的头。

俩人都哇哇大哭,接着被撞到头的小朋友就冲着自己的妈妈跑去边跑边哭着说——“妈妈小米撞我,我再也不跟她玩了!”

听到这话,小米哭的更厉害了。委屈、着急、上气不接下气地断断续续说——“我、我、我不是故意的。”

我抱起她,心疼极了。等情绪平复片刻后,她爬在我的怀里小声说——“妈妈,泡泡再也不会原谅我了”说完再次痛哭了起来。

我突然间发现,她的确很像小时候的我,不敢拒绝、恐惧身边人的负面情绪、容易讨好。


我开始担心起来。

熟悉我们的粉丝或许还记得,我曾经写过自己小学时期有一段长达两年被班上男生霸凌的状态。

如果小米是这样的性格,她会不会遇到和我一样的困境?一想到这些,我的焦虑就像是小怪兽把我整个人都吞噬了。

和身边的好朋友倾诉了这件事,也找了几位心理学、教育行业资深的朋友求助,在她们的帮助下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过去的一年里我把“鼓励她关注自己、认可自己、坚定看法和勇敢拒绝,”当作对她社交行为里培养的重点。

和米姥姥的艰难谈话进行了一场又一场,也和米爸沟通了几次,尽管他在孩子生活里出席已经不多,但依然希望他能以爸爸的身份参与进来多给孩子一些力量。

我不能瞎说有多么彻底的颠覆,影响注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但前段时间上哲学课,老朋友李校长对我说,小米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已经越来越坚定,面对不同的意见也不再轻易妥协,这是很好的改变。

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但放下焦虑才能解决问题。

这段过程,教会我接纳孩子内在原始的性格,也反思了自己在日常中做的不足,认真思考关于孩子社交的一些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属于自己的天生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孩子也一样。像小米这种乐观又敏感的孩子,虽然容易得到喜爱,但也容易陷入被动。

如果能够帮助她、指引她、她就可以找到更好的自己,如果用错方法她可能会陷入更深的困境,比如在未来无法处理好某些关系。


人类从最大的喜悦到最深刻的痛苦——都来源于关系。

我们如此,孩子也是。

生命的本质就是在关系中寻找自己,并成为真正的自己;在关系中寻找爱,并成为爱,这是生命最高的目标也是最大的收获。

随着孩子的长大,友谊会边得更加复杂、层次丰富,但也会更加情绪化,既包含异乎寻常的亲密,又常常显现出令人困惑的冷酷。

所以,孩子开始交朋友也许并不是妈妈的解放,相反,它是又一次修行。

从一次游戏中谁当艾莎、谁当安娜的分配,到蜘蛛侠和钢铁侠的争抢;从等待、轮流、分享,这些基本能力的发展,到是不是可以自然地和其它人眼神或肢体接触;

在关系里的问题,每天都悄悄发生在社区、校园、家庭等不同角落。

从3岁开始,孩子们开始学着试探自己所处环境的界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当他们走出家门,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学习时,新的规则,陌生的大人和孩子,又在等着他们。

有调查显示孩子在学前班时期和其他孩子进行互动时,25%的情况下孩子的行为都是很不友善的,而70%的学步期孩子每天至少会发一次脾气。

新的环境带来种种关系,孩子们自己也面临着很大的调整。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学习成绩优秀,却完全没有朋友的例子。

我不想制造焦虑,生活里也没有那么多孩子会成为朱朝阳。

但是如果我们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关注孩子的社交,在他们面对关系困境的时候,给予一些合理、科学的支持,会成为受用一生的财富。

孩子没有朋友?怎么办?
孩子“喜新厌旧”怎么办?
当孩子在同伴关系中遇到问题时,何时干预?何时后退?
如果孩子遇到了恶意排挤、打架、辱骂、小团体等等这些显得非常残酷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如何帮助他们调解矛盾,而不是和稀泥?
你的焦虑,可能只是自己过去遭遇的一种映射,和孩子无关
......


去年,我在等小米下音乐课时,无意在机构的书架上读到了两本好书——《 朋友还是敌人》、《妈妈,他们欺负我》。


这两本书集合了三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咨询师、资深青少年顾问、儿童专栏作者多年来共同探讨的问题和案例。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长期和孩子一起生活的人,都非常推荐一读。

当然,如果大家有时间我也建议你们可以认真去学习一些相对系统、长久的课程。


比如我们上周日以儿童社交为主题的沙龙

讲师之一是我认识了六年的老友王怡坤,她是我们妈妈邦破壳学院的答疑团队之一,她所在的红鹳教育也是我们深度合作的伙伴。

小米在社交上遇到的一些困扰,我是在她的课堂上找到的答案。

去年,我抽出了一段时间上了她们的鼓励咨询小组,和无与伦比的时光两个工作坊。

我个人更推荐无与伦比的时光——实用、精细、科学、可以按照各个主题拆分,没有太多概念性的东西。


儿童社交就是课程第一个阶段探讨的话题。

上周末我们围绕社交这个话题做了破壳今年第一次线下沙龙。

听大家讲自己的故事,讲对孩子的期许,看到有人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遇到了四年前的粉丝,感受到了每位妈妈在做妈妈这条路上不断突破和成长的热情和坚持。


结束后,一位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小米妈妈,能不能给我们再搞点自己的沙龙?大家开口就是孩子,都忘记自己了,我就等你们了。”

我平时是一个不太流露感性一面的人。但上周六,我非常感性地在我和安妈、小蟹、哈尼爸爸四个人的群里发表了感慨。


在科技智能和互联网如此高校发达的今天,人们似乎已经很少关注线下的互动。

但我们是有情感需求的动物,每一次善意微笑,亲切交流,都能够带来温暖的能量。

我们称之为连接

这种连接如果足够美好,会在很多个瞬间让你觉得,人间挺值得。


上半年的特殊时期,也许把你们仅有的和他人连接的愿望都消磨得差不多了。所以趁着天气还好,邀请大家,来线下面基。

本周日7月26号,正弘中心我们继续加办一场以儿童社交为主题的沙龙。


(因为场地和健康考虑,仅有15个名额,且要求有支付宝绿色健康码才能参与)

活动末尾会有10分钟左右后续线下课程说明会,其它时间都是主题分享和体验。

对于课程这件事情,我们是个佛系团队,不希望冲动消费更希望是做好准备之后的行动和改变。

当然,如果你准备充分(时间、精力、金钱),也欢迎你直接参与到破壳今年主推的线下课程——无与伦比的时光(IY)


这套课程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是非常实用的家庭教育主题课,教父母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并通过亲子时光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情感控制、毅力和学习等能力。

通过使用表扬和奖励来塑造孩子的行为,教会孩子如何参与制定、并遵守规则,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控制不当行为。

适用于家有3-8岁孩子的家长,更多课程详情可以扫描二维码了解



好啦,这周的推文写的有点随性,大概是因为最近我得到了很多小鼓励,觉得做破壳是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轻松了不少呢。

下周想写写最近看到的几部剧,欢迎你们在群里一起聊天给我点灵感呀。

预告:下周8月1日沙龙主题是关于儿童逆商培养,详情咨询小客服~zzmmbmy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