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女人的身体,是被默认的禁忌

提图 橙雨伞 2019-12-04
 
你好,欢迎来到她没醉电台。
 
“她没醉”是橙雨伞在2019年的电台计划,在这里,你会听到一个女人,也就是我,喝多了的时候跟你说的一些醉话,关于女性、性别、和情感。

这些话虽然不乏醉言醉语,但句句是心声。

 
这是她没醉电台的第三期,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女性身体和科技的关系

点击下方音频,走进女性的世界~


  
2019年了,
科技有解决性别不平等吗?

我想,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每天都可以感受到科技的强烈存在感,比如,如今我们出门不用带现金、动动手指就可以点外卖、可以和世界另一头的人发信息。
 
但我想说的是,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便捷,事实上,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会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

今天我所说的话题,就是变革的其中之一:性别。
 
图/《银翼杀手2049》

科技无疑改变了性别结构,就从女性身体的角度上来说,如今,医学的发展让跨性别成为可能,人们可以转换自己的生理性别。

如果你觉得这些离你比较远的话,那么从更日常的角度来说,我们发明了避孕套、避孕药

去医院妇科检查,有各种各样的仪器能够精准地告诉你子宫壁的厚度等信息;

如果你怀孕了,可以看到胚胎的样子;

当然,还有堕胎技术、验孕棒这样的发明。


图/Bustle

各种各样的技术出现后,很多人开始对科技给予厚望,觉得科技最终将成为那个解决性别不平等的手段。

可是,科技的进步真的能够解放女性吗?
 

卫生巾堪比奢侈品?

我们先从月经说起。

对于经期用品,如今我们的选择可以说是很广了。从卫生巾、卫生棉条、月经杯之类的卫生产品,再到一些比如暖宝宝,止疼药等等辅助措施。

比起我们妈妈、奶奶那一辈的女性,我们可以说是相当幸福。
 
不过,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作“月经贫困(period poverty)”,它指的是许多贫困的女性买不起,或经期用品不足的现象。

比如,这世上有好几亿青少年女性,每个月需要向学校请假1周,就是因为在经期没钱买卫生用品。

△曼彻斯特“每月”活动的插画:
为了让自己干净,
她们都向什么东西求助过?
 
前段时间很火的印度电影《印度合伙人》,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印度女性“月经贫困”的故事。


因为卫生巾关税高昂的原因,在2012年,印度仍然有80%以上的女性在生理期没有办法使用卫生用品。


而你可能很难想象,即使在发达国家,月经贫困的现象依旧严重。

根据英国Plan International 组织的的调查,每10位14-21年龄的女性中,就有1位无法支付卫生产品。

因为卫生巾的税很重,又不属于穷人救济用品,所以对于一些本身就贫困的女性来说,便成了奢侈品。

图/Pinterest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卫生用品从重复利用的破布,进化到了干净又舒适的的一次性卫生巾;如今女性来了月经,也可以出门、爬山、游泳。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的确让女性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但是,从欧美国家月经贫困的现象可以看出,为女性而生的科技手段,若是没有能突破阶级,没有政府的助力来实现广泛的市场传播,那依旧只是属于某个阶层的人能享用的而已,并不能造福整个社会的女性。
 

科技发展能消除月经禁忌吗?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上过一节课,是关于月经的人类学研究。

这个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发现,就是“月经禁忌”

历史上世界各地的文化里,普遍存在着对月经的禁忌,认为月经是“污秽之物”。比如,历史上一些宗教场所就规定来月经的女性不能进入寺庙或教堂。
 
这种月经禁忌在今天并没有消失,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在一些卫生巾的广告中,总是用蓝色的液体来代替红色的血。

许多研究者分析,因为红色的血看起来有些恐怖,或者说不干净,不便于在广告中呈现。

△卫生品牌“血腥好时期”的宣传广告:
“我们不流蓝色的血”
图/VOGUE
 
而在中国,如果你和一群人一起聚餐,中途要上卫生间换卫生巾的话,我想很多女性都会觉得尴尬或不自然。
 
我们刚才提到的电影《印度合伙人》,可以说是对月经禁忌的挑战。

但很讽刺的是,这部电影的原名叫《Pad Man》,本该被译作护垫侠,或者卫生巾侠,但最后在中国上映的居然是这个名字,就连原版海报中男主手里拿着的是卫生巾,最后也被p成了一沓纸。


△原版海报部分

 
这件事就说明,即使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今天的女性可以使用干净卫生的经期产品,但是我们的性别观念并不总是与之同步的。
 
聊完这些,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很有趣的事:

前两天我逛豆瓣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小组,它叫“姨妈庙”

 
“姨妈庙”是个怎样的小组呢?

放眼望去,都是一群没有准时来月经的女性,一部分是因为发生了无保护措施的性生活,一部分是纯粹的月经不规律。

她们在小组发帖子,向组里的“姨妈神”许愿求姨妈快来。有一些女性在求完姨妈神后,真的来姨妈了,还会发一条“还愿”的帖子,说“感谢姨妈神的照顾”“姨妈庙真灵”这样的话,然后会有一些女孩在下面留言说,“接血气”。


我当时看的时候,真的觉得特别好笑。

因为她们专门给姨妈神设计了一个卡通头像,还有“姨妈速来符”,这一切都让我觉得,她们是真的很虔诚地在做这件事。
 
但抛开好笑的因素不谈,“姨妈庙”作为一个现象,反映出了很多社会现实。
 
首先,我观察到,许多在姨妈庙里求姨妈的女性,是因为没做好保护措施,害怕自己怀孕才来的,但有趣的是,她们中许多都是已经用验孕棒自测了几次,且都显示没有怀孕。

 
我们开头提到了科技对性别观念的影响,而“求姨妈神”完全是和科学相悖的逻辑。

在这个“求姨妈”的过程中,科技,或者说科技引申出来的生理知识和信息,在这些求姨妈的女性之中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也就是说,即使她们已经了解到有验孕棒这种科学手段,验孕棒也告诉她们并没有怀孕,她们还是不放心,转而去求神。

从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女性面临的对于自己性身体(sexual body)的焦虑,包括月经、怀孕等等,似乎并不会因为科技的到来而感到解脱。

即使科学技术(验孕棒)一定程度给予了女性很多保证,但她们对身体的掌控感,却依旧很低。
 

中国女性如何通过避孕来掌控身体?
 
聊到女性身体的掌控,现在来聊聊可能是女性身体掌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避孕。


围绕避孕而来的,总有关于选择和身体自主权的讨论。

20世纪上半叶,女权主义行动家伊莱恩·泰勒·梅(Elaine Tyler May)在《美国与避孕药》(America and the Pill)一书中写道:


“女性能够自主选择避孕而无需男性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她在这里说的,就是一些不需要男性配合的避孕手段,比如说女性的口服避孕药,或者一些绝育的措施。

所以我们现在就来聊聊,女性口服避孕药的历史和当下的现状。
 
历史上,世界上的人们为了避孕,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办法,中国古人就尝试过用鱼膘、破布团、海绵当作避孕套。

△1594年,在抗击梅毒的斗争中,
出现的亚麻布制作的避孕套

那避孕药又是什么时候真正进入我们生活的呢?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有许多研发人员进行着对口服避孕药的研发,并在60年代投入了市场,虽然当时的药有比较大的副作用,但已经有几百万的女性在服用了。

可是,这种药的普及受到了阻碍。
 
早在1879年,美国法律规定“任何通过药物或工具尝试避孕的人,需要被罚款少于60美元,及监禁少于60天。” 而任何为他人提供避孕手段的人,也会面临被惩罚和起诉的风险。

直到将近90年后的1965年,美国最高法院才推翻了这条法律。
 
当时有一个叫Griswood的人,他是美国康乃狄克州计划生育联盟的执行理事,还有一位叫Boxton,是耶鲁医药大学的博士,他们俩因为给他人提供避孕产品,每人被罚款了100美元。

Griswood和Boxton上诉到最高法院,称康乃狄克州的裁决违背了联邦宪法,最终在1965年,最高法院才以康乃狄克州侵犯了夫妻卧室隐私权的名义,推翻了这条法律。

△Griswood(左)庆祝胜利
图/Medium
 
不过,这个裁决是仅针对已婚夫妻的,对于未婚女性,她们依然没有避孕的权利。直到7年后,法院才推翻了禁止向未婚人士出售避孕药的法律条文。
 
这就说明,在社会的性别观念不进步的情况下,即使科学技术已经给予女性更多的选择,女性依旧很难从科技中受益。

就比如,即使如今的堕胎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许多国家还有严格的堕胎禁令,让女性失去身体的掌控权。

△还记得阿拉巴马州的史上最严堕胎法吗?
图/nytimes
 
说到中国的避孕历史,却是完全不同的图景。

中国有一项特殊的政策,叫计划生育

在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制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是必须上环的,计生小组的人会登记下已经生育后的女性,然后带她们到诊所上环,并且不能随意地取环。
 
这个计生政策,一开始得到了很多妇女的支持。因为在当时避孕措施局限的情况下,农村女性常常会生育非常多孩子,这对女性本身就是一种负担。

但由于计划生育的本质是优生学,是强迫性的,因此也给女性造成了不少痛苦。

哪怕妇女想留下孩子,就不得不被强制流产,即使在怀孕6、7个月时也不能幸免。

 
前面说在美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避孕是女性运动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它被看作是女性主体性的一种表现,意味着女性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决定自己是否要怀孕。

但是,在中国计划生育的背景下,女性则失去了自由生育的权利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女性对身体的掌控,进一步剥夺女性的自主权。
 
如今,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成为了历史,那今天的中国女性,能够实现自主避孕,掌控自己的身体了吗?
 
我觉得还不行。

首先,是科普不足

我和身边很多朋友聊天,他们都是90后、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我发现仍然有很多女孩不知道短效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的区别。

图/Pinterest

短效避孕药需要每天口服,坚持吃,就可以实现避孕效果。

紧急避孕药被称为“事后药”,是在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后的一种紧急避孕方法,它的避孕率比起短效避孕药、避孕套等方式来低很多,还可能紊乱女性的月经周期。
 
对很多中国女生来说,谈起避孕药,就觉得是不好的东西,但其实短效避孕药在很多西方国家非常受女性主义者欢迎,并且被大量的女性接受和使用。

因为它和避孕套不同,女性可以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

图/self.com
 
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女性口服的短效避孕药可以在医院免费找医生开,身边很多朋友,即使没有固定性生活也会吃,因为它能让你月经规律,并且缓解经痛。
 
回国之后,有一天我去药店,对店员说想买避孕药。店员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看了看我,把我带到紧急避孕药区域。

从这个细节就能得知,国内的大部分女性可能还是买紧急避孕药的更多。
 
就算是药店里卖的短效避孕药,牌子也比较局限。后来我甚至了解到,我常用的几种药在药店是买不到的,需要到医院开处方,而且一次只能买一盒,价格也不便宜。
 
就从以上的经历来说,比起很多西方国家可以轻松、免费地拿药相比,中国女性获得短效避孕药的确有许许多多的阻碍。

图/Vice

当我们拥有了避孕技术后,还需要配合性教育的普及,以及国家政策上的加持,才能让女性真正享受到由避孕带来的身体自主权。
 
 
别让科技成为女性自由的绊脚石

我们今天谈论的月经、避孕中的各种例子,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女性身体是如何具有社会性的。
 
无论是月经、怀孕、避孕、生育,即使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女性的身体上,但它远非完全由女性自己做主,而是被社会观念、相关政策所捆绑。

女性身体并非“神圣不可侵犯”,而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图/Pinterest
 
而在这个现象中,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的确赋予了解放女性的潜能,但它也只是潜能而已,若是性别观念、相关政策没有改变,科技是无法改变性别不平等的现状的。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说代孕。

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可以通过代孕来解决生育的问题。但这种技术的发明,又让性别中的阶级问题显露出来,导致压榨穷人女性的现象。

△代孕已成黑色产业链

B超发明后,一方面让女性生育更加安全,同时也掀起一阵反堕胎狂潮。因为在B超下,人们能把肚子里的胚胎看得更清楚,这让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加反对堕胎。
 
类似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在中国存在的私处美白,或处女膜修复,这正是科技在倒退的性别观念中发展的结果。

可以说,性别观念没有进步,技术只会进一步让女性身体禁锢于不平等的观念。

△电影《太坏了》中,
男孩大肆嘲笑流经血的女孩
 
戴锦华在2018年《女性是一束光》中,作为压轴的嘉宾,进行了一场非常震撼的演讲。
 
她说:

“女性议题并不始终与社会议题同步,甚至与社会议题反向而行。

技术的发展开始创造这个世界的‘结构性弃民’,在生产结构当中成为‘过剩劳动力’,在这个放逐的过程中,所有古老的、歧视的、偏见的结构将再一次被启动。”


在如今这个科技不断变革的年代,我们期待着科技的发展能解决性别结构中的各种问题,能解放女性,创造出一个更加性别平等的社会。

然而,单纯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若在社会意识没有变化,或者保持保守的情况下,带来的很可能是性别议题的退步。
 
我想,我们并不能迷信科技发展给性别关系带来的变革,要实现一个更加性别平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提图


伦敦政治经济大学性别专业硕士,

自由撰稿人,野生电台主播。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你点了在看我们会更有动力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