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恨透女性车厢了

林奥 橙雨伞 2019-12-03

△就算不设立女性车厢,

早高峰地铁一样挤不上

 


地铁高峰女性车厢,男士限乘?


最近,这样一则新闻,又把“女性车厢”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围绕女性车厢,一直有很多争议。它设立的初衷是防止咸猪手,让女性有更安全的乘车环境,但公众似乎并不买账。从“一刀切懒政”到“舍本逐末”,从“浪费资源”到“隔离女性”,人们对女性车厢有着各种各样的批评和不满。

 

这其中有个观点很有意思:一些人认为女性车厢的设置是牺牲了男性的权益,而给予了女性一些特权。


但这样的观点很值得商榷。

 

乍一看,女性车厢确实会影响到一些男性的出行便捷。但实际上,这样的观察太流于表面了。


女性车厢是特权没错,但它体现的,是男性特权。



女性车厢只会进一步割裂两性关系

 

什么是特权?


特权是在社会生活中,一些特定群体毫不费力就能比别人多拥有的东西,它可能表现成一种权利、优势或者豁免。


它往往很难被感知,甚至有可能与直觉相悖,但它已然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变得理所应当,以至于连走夜路不用怕这么简单的事,都会变成一种特权。


图/《狩猎场》

 

除去走夜路之外,男性在出行上有着数不清的特权。


即便没有任何规定来限制女性出行的权利,但从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性骚扰,到网约车侵害女性的事件女性出行的自由度是明显远低于男性的。


现在,为了抑制地铁上的性骚扰事件,女性还要被“驱赶”到女性车厢里,她们的自由度又进一步被降低了。试想,在有女性车厢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女性在普通车厢被性骚扰,很容易就会面临“你为什么不去女性车厢”的指责。


如此背景下,“女性车厢”、“地铁高峰女性车厢男士限乘”所约束的,并不是男性,而是女性。


为了降低性骚扰发生的频率而设置女性车厢,和要求女性“多穿一些”,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


在规劝女性的背后,这些举措分享了同一套逻辑:


性骚扰是一件不可能解决的事情,男性总是潜在的施暴者,而女性永远只能靠“预防”来远离伤害。


这套逻辑不仅把性骚扰从公共领域拽到了个体之间,还合理化了性骚扰的行为,从不同的角度把男人和女人都羞辱了一遍。


图/《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现而今,同意这套逻辑的人可能已经不多;但是看到“地铁高峰女性车厢男士限乘”时,大多数人还都是会有这样疑问:


性别平等,真的需要“牺牲”男性的权益吗?


毕竟,很少有人会想背后繁复的现实,大家只能看到“男士限乘”这样冰冷的条文。

 

男性尤其会有负面的反应。他们往往只会看到,自己进入某节车厢的权利被剥夺了,却忽视了,这背后是女性出行不安全的现状、女性更容易被性骚扰的事实,以及受害者总是被谴责的境遇。


他们总觉得,这些举措是在给女性特权,哪怕看见有女性反对女性车厢,也会觉得对方得了便宜还卖乖。

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在反对女性车厢,但两性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而一旦“地铁高峰女性车厢男士限乘”付诸实践,本可以成为联盟的两者,就会迅速被撕裂。



 

男性特权背后的巨大代价


不可否认,“地铁高峰女性车厢男士限乘”一事,确实剥夺了男性进入某节车厢的权利,这是男性在享受特权时需要付出的一点代价。


但在别的男性特权上,男性付出的代价却不见得只是一点点了。


男性特权的来源是父权制社会下对“男性气质”的追逐,而男性为了被认证为一个“足够男人”的人,往往会付出很高的成本。

 

“Boys will be boys”(男孩总是男孩)的背后,是男孩只能成长为男人,而不能真正的成人。


图/《少年时代》


一个男孩成长的过程中,追逐男性气质对其产生的规训往往会给他带来很多糟糕的后果。最常见的,是过度的自信、负责或者是冒险,搞得勇敢总变成鲁莽,最后蠢事一桩又一桩。


另外就是情绪上的压迫,“男孩不能哭”带来的结果,是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以及情绪无法被排解后的行为。


占有和展示力量几乎是男性气质的底色,为了保持“阳刚”的形象,诉诸武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暴力、霸凌、凌辱等往往贯穿着一个男孩成长的始末。


 

很多男性成长过程中,最怕的是被排除在“男人”的范围之内这不仅会使得其失去男性特权,更会让他面对来自男性社群本身的打击。


事实上,被排除出“男人”的范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任何领域里“掉队”的人都可能面临这一境地:


或许很多人都有过,在KTV扯着嗓子唱《新贵妃醉酒》来逗领导同事开心的经历。唱歌还只是娱乐,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能维持“作为男人”的体面,男人们要付出的辛苦可比这多得多。


而由于种种原因“妥协”自己的男性身份,也会给男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男性能察觉到自己是当下二元性别对立的受害者,但是与女性目标明确地挑战父权制不同的是,他们常常找不到要去解构的地方,也很难和女性一道参与到性别平等的建设工作当中。


相反的,他们还会表现得恐同、厌女、没有同理心。


“直男癌”、“女拳”的互骂中,两性间的对话往往鸡同鸭讲,隔阂被一步步地加深。



“身为男人”,本身不应该被当成坏事,男性也不应该逃离或者被排除在性别议题之外。对于男性来说,参与这样的讨论,不仅是为了弥补隔阂,更是为了解放自我。


而去参与相关讨论的一个前提是,认识和解构自己的男性特权。


 

先承认男性特权,再“对女生好”

要认识到特权的存在,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


特权本身就会使得人没有办法意识到自己拥有特权。


就好像身材匀称的人,永远能买到合身的衣服,他们只会觉得这是常态,觉得胖的人就应该去减肥,全然忘了小时候是把“削足适履”当笑话看的。


而不承认特权的存在,就想当然地去思考女性的问题,去替女性做决定,不加反思地“对女生好”,往往会产生更糟糕的结果。女性车厢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图/维基百科


对男性来讲,在解构自身特权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可能会很抵触相关议题的讨论,或者会言行不一。


这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每个人在不同阶段能做的事情都是有限的,这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伪君子。


早先一个朋友很坦然地说,他和一个条件相仿的女生争取同一份工作,自己被录取,多半是因为自己是男性,这让他感觉很糟糕。但是,他又没有办法放弃这份工作。


这样的情绪和反思一样都是真诚的,同时这样的经验也能让人明白,为什么优先录用女性或少数群体常常是必要的,而男性优先就是歧视。


△东京一个就业大会上,

一名女毕业生单手高举,

表示她要尽其所能地找到一份工作

 

另一种,是有人会用“男性特权”这套说辞来堵你的嘴。


我就面临过这种情况,在一次工作坊上提醒“男性发言过多,希望大家控制一下”时,被指“你作为男生凭什么替我们争取话语权”。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还是要先闭嘴,去思考她为什么要这样反应。或许她不爽我“为女性”开口,或许她本来要指出这个问题,或许她觉得我试图逼在场的女性说话。不管怎么样,同理心有时候不完全够用,去聆听和观察就变得非常重要。



当然,就当下的舆论环境来说,男性常常来不及反思就会被攻击,这也是值得去警惕的。讨论性别平等不应该成为秀智商优越和自己受过教育的舞台。


很多遭人诟病的“对女生好”的策略,往往只是出于不加反思的朴素的“对女生好”的心:


男性一样需要时间来慢慢熟悉这套话语体系,一样是需要被培养和教育的。


就“地铁高峰女性车厢男士限乘”这件事来说,男性维护自己出行便利的方式,应当是去认识自己出行要比女性顾虑小得多的现实,去了解女性车厢对女性而言,是一个移动的牢笼,而非福利的本质,从而才能站在建设真正的安全空间的角度出发,来和女性站在一起,拒绝性别对立,一同去解决女性出行的困境和男性被默认为施暴者的偏见。


这件事之外,两性之间的合作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毕竟,我们都在二元对立的性别文化下过的很辛苦。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林奥


工作能力成疑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你点了在看
我们会更有动力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