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女生自杀案:报道女性受害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王琴 橙雨伞 2020-01-29

图/《迷雾》


前不久,南方周末的文章《“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很多业内人士对这篇媒体报道提出了不同意见。



而在舆论的众声喧哗中,我们的关注点在于:


当报道女性受害的新闻时,我们到底应该关注和呈现什么?有哪些关于性别暴力报道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应该秉持的呢?



媒体该如何报道女性受害事件?

如今,很多社会新闻喜欢追逐女性受害的消息。


有主流媒体的记者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社会新闻中女性的主要角色就是“受害者”


此言不虚,浏览一下各大新闻平台点击量高涨的社会新闻,可以看到女性大多是以受害者形象出现的。而且,年轻貌美的女性受害者更容易得到舆论关注。


如果再有名校光环的加持,这无疑会成为引爆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


在《“不寒而栗”的爱情》中,在花季年华选择自杀的北大学生包丽,正是一位这样的女性。


包丽走向自杀之路的最大原因被指向为她男朋友的精神控制。这位男朋友是另一位北大学生,还是学生会副主席。这两人的身份无疑聚焦了很多新闻点,在今天的舆论传播中,顶着北大光环的大学生无论牵扯到何样的社会事件,都会引来一众关注的目光。


图/图虫


我们承认,所有媒体在新闻报道时都会追求新闻热点,但是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女性受害事件,其中有很多的准则和规范值得我们深思。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新闻工作者联盟合作推出了《媒体性别敏感指标》,在这套指标中关于性别暴力的报道有一些严格的准则。


第一,保护遭受暴力者的隐私和尊严,只有在受害者同意的情况下方可指明其身份。


在包丽自杀的的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对其隐私的保护是没有做到位的。


虽然用了化名,但是文中明确的提到了当事人的学校、学院、职位等信息,把她的隐私完全暴露在了大众的目光之下。


而事件中的另一个当事人,包丽的男友,则在报道中使用了真名,可以说直接把他推向了舆论审判的风口浪尖。


真实信息的暴露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按照这些线索,随便上网一搜就能找出当事人的详细信息,完全把当事人暴露在网友人肉搜索的残酷攻击之中。


图/图虫


一个自杀事件的发生有很多具体而微的细节需要进一步去勘察,而媒体在报道中行使公权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准则,就是要秉持客观中立的公正立场,不应该做出明显引导性的有罪推定。


媒体是社会事件的客观报道者,不是拥有审判权的司法机构。如果媒体越俎代庖的做出了媒介审判,显然有违媒体报道的基本准则。

 

第二,性别暴力的报道要避免对受害人的苛责,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受害者。


在这一点上,这篇报道做到了较好呈现。整篇行文的内容对于女孩的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并没有去责怪受害者软弱,而且还呈现了女孩在被男友精神控制的过程中曾经有过的抗争。


当男友反复强调“女孩的第一次是最美好的东西”时,包丽反驳说: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



事件中女孩虽然是精神暴力的受害者,而且最后选择了自杀的不归路,但她一定的反抗行为和觉醒意识还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比如,女孩在和闺蜜聊天的时候,曾清醒地指出:我被他洗脑了。在反复分手未果时,女孩也说:分不动了,心死了。


第三,性别暴力报道要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救助渠道,要介绍国际国内的相关经验。


一篇合格的性别暴力报道要提供相关社会事件的支持和救助的渠道,使所有关注这篇报道的读者能够有效的获得帮助信息。


如果发生类似的事件,我们可以怎么逃离困境,我们怎么才能够得到救助?


如果提供一些相关社会事件和案例的背景,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相关的事件救助的经验,也有助于这篇报道的一个正向引导作用,可以把舆论导向全社会对类似事件的关注。


而且,提供相关的救助信息和渠道可以成为一次重要的维权宣传和普及,帮助更多潜在的受害者。


可惜,在这篇报道中也没有做这样信息补充。


图/ijnet

 

第四,把性别暴力事件描述为社会问题,而非个体悲剧,要提供相关社会问题的背景信息和统计数据加以支持。


这一点上,《“不寒而栗”的爱情》显然没有把问题上升到一个公共议题的高度。这样一个悲剧发生了,它在最广泛的程度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虽然事件是两个北大学生的感情问题,但其中折射出很多值得讨论的普遍现象:


亲密关系中暴力问题,精神控制问题,性别文化中的贞操观,新时代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等。


一个典型社会事件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分析的内容。尤其如何让年轻女性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保持独立人格,如何让社会公众更关注年轻女性的境遇,为她们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都应该在这一报道中加以关注和讨论。


图/Twitter


一个最终选择自杀的女孩,她走向悲剧的过程有太多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思考。


社会新闻的报道不是猎奇,不是吸引眼球,不是拿着当事人的悲惨境遇去获得更多的媒体流量和关注。媒体应该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去揭示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我为什么写下这篇文章


关于女孩子在恋爱中遭受的亲密关系的暴力,包括精神虐待和控制,这是性别暴力中的常见情形。


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然不是发生在包丽身上的个体悲剧,其背后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一直广泛存在,却从没有被真正重视。


图/图虫


很多网友在这一事件的讨论中分享了自己遭受亲密关系中暴力的经历,那些呐喊与共鸣,那些哭泣与叹息,其实都在呼吁社会的关注重视。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事件能够引爆全网的舆论,吸引各个领域的媒体都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的原因。


而且这一事件的当事人是北大法学院的学生,网上披露的信息还指出她通过了司法考试。对法律条文谙熟于心的女孩,却在自己的个人生活实践上,无法用法律武器来捍卫和保护自己。


当男孩以自杀威胁女孩不能够离开他的时候,女孩几乎对这样的胁迫无计可施。一次次的吵架之后还是回到了男孩的身边。



男方作为精神控制的施暴者,甚至还提出拍一组女孩裸照放到网上,而女生在这样的强势威胁和攻击下,居然是一味的隐忍和委曲求全。这才是最让我们感到悲哀的地方。


即使是学习法律的人,在一段不对等的情感关系里,都会被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所深深伤害。


而这些问题,在《不寒而栗的爱情》中都没有加以分析和反思,文章就事论事,用一个女孩自杀的悲剧吸引了公众关注,煽动了公众的情绪,但是却没有充分挖掘事件的公共价值和意义。


事件的报道似乎也仅仅落到个人悲剧这个层面了,它并没有上升到一个公共性的问题,这是这篇报道最大的遗憾。

 

文章的结尾,是这个姑娘在微博上打下的最后一条仅自己可见的内容,微博的内容是“我命由天不由我”,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感的结局。



当这一事件被报道,它确实唤起了当下很多年轻女性的共鸣,也吸引了很多公众舆论的关注。但我们觉得,南方周末作为一个有理想有坚持的媒体,能做的不仅仅是这些。


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我们希望中国主流媒体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能够真正善用媒体的公权力。


他们可以做得更好,他们应该做得更好。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王琴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



点过在看的你
会让伞君更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