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不爱看病这回事上,男人从没输过谁

粗粗 橙雨伞 2021-01-17


 
我小时候非常害怕看病,但长大后发现,在这件事上,我终究还是输给了男人。
 
两个月前我爸膝盖受伤,至今未完全康复,屡次帮他预约复查,他却一再推脱。再仔细一问,好家伙,医生千叮咛万嘱咐的戒酒、戒海鲜,早就被他抛诸脑后。

就这样还指望自己的伤能奇迹般康复,是谁给他的自信?
 
男人遇病爱死扛这回事,好像还不仅只体现在我爸身上。
 
他们总是推迟或避免寻求医疗建议,往往要到实在熬不住了才去医院。许多男性也明知过度抽烟喝酒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却丝毫没有戒改之心。


此时,一个百毒不侵的男人飞过

如果说男性天生百毒不侵也就罢了,可事实是,男性的平均寿命短于女性五年,他们的慢性病比率和死亡率也高于女性。
 
这不禁让人好奇:常常自诩科学理性的男人,为何总是抗拒医学的帮助呢?
 

男子气概,舍我其谁

 
不同性别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和处理的差异,并不是无中生有。
 
曾有调查指出:男性虽然健康状况比女性差,但自觉健康良好的比率却高于女性,接受健康检查的比率也更低。另一方面,男性门诊就医人数比女性少,挂急诊比率与女性接近,住院比率与住院医疗花费却比女性要高。
 
要么不看病,要看就看重病,这一现象在男性中并不罕见。

图/《国光帮帮忙》 

为什么男人们抗拒看医生?
 
一个显而易见的猜想是,健康问题会损害传统性别角色中的男子气概。
 
在父权制的二元性别角色中,男人代表着绝对的强壮、阳刚、坚不可摧,因此在信奉这种男性气质的人眼中,患病是彻底的弱者表现。
 
尤其当这个病涉及生殖器和性功能,像尿频、尿血和勃起功能障碍时,他们就更不可能主动寻求帮助了。这些字眼也会成为最不可启齿的禁忌。
 
哪怕身体确实出现了问题,“真男人”也被要求自己扛。为了守护自己的“男子气概”,男性因此会害怕被诊断患病,拒绝寻求医疗帮助。这个解释也早已得到学术研究的支持。
 
图/《国光帮帮忙》 

对失去“男子气概”的极度恐惧,常常又跟一种极度的自信相伴相生:坚信自己是命不该绝的天选之子,任何病症都会奇迹般消失。
 
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疫情初期,一位父亲因女儿提醒他戴口罩而狂爆粗口的视频。这位父亲将及时获取疫情信息并采取防护措施的行为,污蔑为“娘炮”“小题大做”“怕死”,并将情绪全部暴力施加在了女儿头上。

除了男子气概的魔咒,男性抗拒就医还可能有其他原因。
 
健康经济学给出的解释是,男性更重视工作和社交所带来的满足感,除非健康状况已经影响到这两者;而且男性的薪资整体更高,所以他们就医的机会成本(因看病请假而损失的薪资)也高于女性。
 
图/《国光帮帮忙》 

几位韩国学者则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通过分析19世纪以来,朝鲜王朝宫廷81位太监的平均寿命,学者们发现这群太监的平均寿命比当时宫中其他男性要高出14.4~19.1岁。因此,这项研究认为,男性激素也会缩短男性的寿命。
 
当然,以上解释并不是说女性不存在抗拒就医和自我欺骗等行为,只是在传统的性别角色机制中,男性作出此类行为是被接受、甚至被赞扬的。
 
所以,即使身体失去了更加健康的可能性,他们依然可以坚定不移地,在抗拒医院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医院面前,无人幸免

 
这一现象或许再度证明了,父权制框住的是所有人,无关性别。
 
如果到了性命攸关的地步,都不能就这个事实与男同胞达成共识的话,那我也再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理由了。
 
而相比于男子气概的毒害,女性面临的事实只会更加严峻。
 
女性更容易在身体出现征兆时寻求医疗帮助,是因为她们更倾向于被认为自小体弱多病,并且要温柔、自我保护、寻求帮助、善于表达,这样才像个女孩子。这些规训或许没有对女性的求医问诊造成阻碍,但并不代表它在其他场景依然无毒无害。

图/《红楼梦》 

同时,(生理)女性还被指派了独特的身体构造和功能,所以相比男性,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着更多的就医需求。
 
在我上初中时,有一个饱受“血崩”折磨的好朋友,每到下课,她就拖着沉重的身体往厕所挪。当时我以为她只是月经量比较大而已,直到有一天,她带着满是红血丝的眼睛走进教室,我才意识到月经的“杀伤力”。
 
女孩们不仅从来月经起,就被迫应对各种可能的“麻烦”:痛经、月经不调、经期大出血。

一旦进入合适的生育年龄,就又可能要学习更加庞大精密的知识库和操作系统:产检、备胎、生产、产后,并且要与医生和医院保持高度合作。
 
这些就医需求,让女性更有可能养成规律的、固定的就医习惯。
 
图/图虫

除了对自身的健康照顾,女性还承担着赡养老人、照顾家人的额外期待。
 
看看身边,年迈的父母由女儿(们)搀扶着走进医院,是再常见不过的景象。我的家族里也是这样。医院的复杂流程再令人头秃,阿姨们都会安排得明明白白;一旦家人住院,她们就自觉轮番上阵。
 
而对老人的病情知之甚少的舅舅们,只有在手术的关键日子才现身病房,而且还是以决策者的身份。
 
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到当下对女性“内外兼顾”的新要求,不变的是对女性负责家人健康的期待。
 
我的阿姨们是天生跟医院命里投缘吗?不,熟能生巧罢了。
 

被塑造出来的“怀孕”

 
另一方面,给女性提供帮助的医疗体系本身,都很有可能在“塑造”女性,加强女性与医疗服务的联系。
 
有女性主义学者指出,医疗化(medicalization)正是父权体制控制女性身体、抹杀女性经验的工具。生育医疗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关于怀孕,我们最常联想到的一个画面是,孕妇平躺在显示器前,高高隆起的肚子被来回探测。然而,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问她们:

你是否愿意,或为什么接受B超检查?

图/《变相怪杰2》
 
如果有孕妇提出不接受产检或想在家生产,我们很可能会不假思索地指责她愚蠢、不要命、不负责任。

甚至,当我们在路上看见一位手拿咖啡的陌生孕妇时,都可能会下意识地怀疑她的无知或居心。
 
在“生孩子”这套知识库里,医生、亲朋、母婴杂志、写着“禁止孕妇使用”的包装盒,甚至每一个路人,都在为相关知识添砖加瓦,怀孕后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此种种,唯独孕妇的经验被忽视了。
 
孕妇往往被默认缺乏生育所需的教育、责任和智力,在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权威性前,她们的体验是不值一提的个人经验。有时候,她们更像被当作了一个“行走的胎儿监视器”(living fetal monitor),一旦有潜在伤害胎儿的行为,就立刻被排除在“好妈妈”队伍之外。
 
图/《朱诺》

因此,一些女性主义学者认为,人类生产原本是一个自然、自主的、以妇女为中心的过程,但生育医疗化却把它概念化成了一种非自然的疾病。妇女和她的胎儿处于危险之中,需要不断的医疗监测和干预,如此才能顺利地诞下健康的婴儿,也就是治好这个“病”。
 
在这个医疗化的过程中,女性生育的视角和经历被挤到边缘,女性的观点与见解不被重视与听见,同时,她们也失去了控制身体的自主权。
 
而女性与医院、看病的密切联系,既可能是过度医疗化的果,也可能会反过来,成为促进医疗系统进一步抹除女性经验的因。

 “我们想要分娩经历,而不是医疗经历” 
 
以上都是想说明,虽然女性看起来更容易获得就医资讯和医疗帮助,但这并不是她们的健康权益得到保障的结果。


写在最后

 
女性比男性更有病识感、更愿意看病,是人们的就医习惯与性别议题诸多维度互动的产物。
 
两性的生理差异,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规训,职场性别差距,家庭分工失衡,以及生育医疗化等等因素,都在里面扮演了角色。
 
我并不想否定每一个具体的行为。看到照顾老人的女儿趴睡在病床边,我依然会为亲人间的彼此支撑而感动。我担忧女性的生育被过度医疗化,但孕妇隔着屏幕看到胎儿时的激动,也是无比美好的情感。我也知道,不是所有男性都轻视健康,医院也不是所有女性的固定生活场所……

我只是讨厌不得不这样做的时刻,并且一群人的“不得不”,在失衡的结构下有了普遍性。
 
希望这篇文章,既是提醒男性破除“男子气概”、积极关爱健康的一个契机;同时也以医院作为例子,为更多日常化场景中关于性别的思考,提供一些角度。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Gast, J. & Peak, T. (2011). “It Used to Be That if It Weren’t Broken and Bleeding Profusely, I Would Never Go to the Doctor”: Men, Masculinity, and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5(4), 318–331.

 

Himmelstein, MS & Sanchez, DT. (2016). Masculinity impediments: Internalized masculinity contributes to healthcare avoidance in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6, 21(7) 1283–1292.

 

JinMin, K. & KooLee, C. & NamPark, H. (2012). The lifespan of Korean eunuchs. Current Biology, 22(18), 792-793.

 

Parry, D. C. (2008). “We wanted a birth experience, not a medical experience”: Exploring Canadian women’s use of midwifery.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9, 784–806.

 

Petter, O. (2020, October 22). ‘Real men don’t wear masks’: The link between masculinity and face coverings. Independ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face-masks-men-masculinity-coronavirus-lockdown-boris-johnson-b1077119.html


Sanchez, D. (2020, June 3). Men are more reluctant to go to the doctor – and it’s putting them at risk. World Economic Foru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0/06/men-healthcare-cancer-heart-disease/


周恬弘. (2019, April 11). 男人为何不爱看病?男子气概迷思可能伤害你的健康. 独立评论. Retrieved from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22/article/7940

—— 往期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