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 | 葛剑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
温 馨 提 示:
笔记为我们自己整理,手动记录,难免有错误,请大家海涵;
正文共13247字,预计阅读34分钟。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
主讲人:葛剑雄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各位好,今天非常高兴,用这种形式和大家进行交流,我讲的题目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呢?我想首先起决定性的是它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在给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中做过重要的指示,他的贺信里面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他同时也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我想这个已经把历史的重要性,把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那么,我们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是怎么产生的呢?
历史的起源
为何记录?
我们以前讲到历史,总觉得这是古代的人为了子孙后代,了解他们的经历、了解他们发生的事、了解存在的人物,就要把它记录下来。甚至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通过口耳相传,讲下来,记下来,凭口头讲,耳朵听;为了怕忘记,所以当时发明了一个办法,叫做结绳记事。就是拿一条绳子,今天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记下来,就打一个结,如果这件事特别重要,那么这个节就打得大一点。那么,以后看到这个节就知道有几件事,要讲给后面的人听,后面的人呢,也这么记下来。
为什么那么重视?等到有了文字,那就更重视啦。有关文字,大家知道,古代早期还没有纸,为了把这个记录留下来呢,像甲骨文,就是刻在龟板上,刻在骨头上面,牛的肩胛骨比较宽,所以上面就刻上字;还有的呢,是青铜器,注在青铜器上,叫做铭文。青铜器为什么叫国之重宝呢?不仅是青铜本身,更重要的是记录历史。还有的呢,把它刻在石头上,这个叫做金石文字,即金属和石头上的文字。
为什么那么重视记录?这些记录究竟是给谁看的?其实,大家知道,最早的时候,我们的先人记这些内容啊,他不是为了给我们看,也不是给我们在座的各位写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或者为毕业论文找个什么题目?他们是……(此处未听清),是一种记录,是给天、给祖先、给神看的,而且不止中国这样,我们知道其他民族,古代的人民,都往往觉得要把自己做的事,给神报告,给祖先报告。为什么呢?当时的人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要生存要发展,都离不开老天爷的保佑,离不开神的保佑,离不开祖先的保佑。那么怎么争取到天、神的保佑呢?记录下做了什么事、发生了什么事,老老实实地向他们报告。所以最早的记录,是记下来然后向天报告。
历史由谁记录?
最早记录这些事的是巫。为什么是巫来记录这些事呢?因为一般人是没有办法直接和神沟通的。巫师有这个本事,巫师的工作,就是负责沟通人和神、人和天,其他……(此处未听清),由他来记录。后来,这个要记的事情太多了,巫师忙不过来了。因为统治者权力越来越大,统治的人越来越多,统治范围越来越大,当然要记得事情要多了。巫师忙不过了,这样就产生了职业分工。其中有一部分,原来的巫师就专门负责记录。那么,另一部分呢,就负责记录内容,报告上天,报告祖先,这样就产生了专门负责记录的人。这个人呢,被称为“史”。大家看“史”最早是象形文字,看它的形状,一个人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块记录的板,这就是史。那么以后,记更多了,在“史”中间也分工了。有的“史”负责记录这一方面的事,有的“史”负责记录另一方面的事,那么记好了以后,整理好了,由巫师负责报告上天,报告给不同的神,报给祖先。那么,由此便产生了史官。因为国君都知道,自己的一切都离不开天、神和祖先。国家大事、重要的制度,只有通过史官记录,由巫师上报,自己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这是国家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制度。
如何记录历史?
那么,怎么记录呢?一般典型的方法就是由国君身边的两位史官来记录。两位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当时的记录速度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快,有专门的电脑啊,有手机啊,很快就可以记录下来。那个时候,你想,拿一块……(此处未听清),或是一块磨板,而且,最早没有软笔,只有硬笔,要把这个记下来是不可能那么快呀。这样就引起了进一步的分工。一个史官专门负责记录国君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记录后的材料呢,是不能给本人看的,要把它放在密封的柜子里面,要等到国君死了,或者下台了,当众打开这个柜子。根据这些以前放在里面的史料,把它整理成一部国君在位期间的历史。比如说孔子他整理的《春秋》。《春秋》不是一个人,《春秋》实际上就鲁国的历史啊,它叫做《春秋》。这两百多年里面,不知道要多少史官,他们都记录,然后就整理出了鲁国历史——《春秋》。孔子又根据鲁国留下来的历史,加以改编,加以取舍,所以这个记录便由此而来。
董狐:赵盾弑其君。孔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从制度上面或理论上面看,国君本人不能看这个记录,为什么?这是向天报告的,怎么你们人能看呢?但实际上有没有例外呢?还是有的,比如说,唐太宗,有一次就把记录史官——褚遂良,把他找来,说我要看看,你们是怎么记我的。褚遂良说不行,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你本人不能看。唐太宗很不高兴啊,难道我做的事,你们都记吗?旁边的史官讲,褚遂良不记,天下人都会记,你不要以为你做的什么事都要记录的,唐太宗没有办法。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找到房玄龄,还是要看,他说,其他的,以前的皇帝要看自己记得历史,是为了看里面有没有说他坏事,我现在和他们不同,我是要看你们有没有如实地记录?那么这样,房玄龄抵快制不住了,也仍然说不行。你一定要看,我们现在还没有加工好。过了一段时间,房玄龄又讲呢,尽管从制度上讲,皇帝本人不能看,这个制度往往受到抵制,皇帝本人也想突破它。
不管怎么讲,中国历史从一开始就有这个传统,因为它是要向天,向神报告的,不容许造假,必须如实的记录。这成为史官的职业道德,比如说,有名的史官叫董狐,他是晋国的史官。有一次,他就在史书上记下来:赵盾弑其君。赵盾当时是晋国的手下,他被记录下以下犯上,把他的主子给杀了。赵盾看了这个,觉得特别冤枉,找他辩论,你怎么可以这么记呢?董狐坚持不改。董狐坚持的是主要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还是其他什么呢?那我要介绍一下这个背景。当时,赵盾的君主呢,是晋国的晋灵公,晋灵公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整天吃喝玩乐,不管政事。……(此处未听清)看见前面路上有人行走,就拿弹弓打过去,那些人们就奔逃,以这个取乐。有一次,请厨师给他做的熊掌,没有做透,不烂,因为这个事情,就把那个厨师杀了。杀了以后呢,他不愿意搬,想出找人用箩筐把尸体放在上面,然后把厨房下脚料堆在身上给推出去。偏偏给赵盾看到了,然后赵盾就来规劝他,但规劝没用。每当他做什么不好的事赵盾就要来提意见、规劝。他心里烦,竟然派了个叫锄麑的刺客在后半夜去赵盾家里行刺。当锄麑翻墙进入赵家,一看天还没亮,但是赵盾家的中门已经打开。赵盾从内室出来,将朝服穿得整整齐齐,坐在那里等待出门,因为时间还早,坐在那打盹。锄麑就很矛盾:他这样一个为百姓为国家服务的好官,我怎么能杀他呢?杀他就是不忠于老百姓的行为,但是我已经答应了主人要来杀他,如果临时反悔、不守信用,就是不忠于主子的行为。所以锄麑就撞在一棵树上,自杀了。
赵盾看这种情况,就觉得在晋国待不下去了,于是出走。但是他还没有离开晋国国境的时候,留下来的文武百官就把这个昏君晋灵公杀了,如此一来,赵盾才得以回去。所以董狐就问赵盾:你说不是你杀的,请问你是不是晋灵公的手下?你逃亡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又不能惩办以上犯下之人,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听了没有办法,叹了口气。史书就这么记录下来了。
……(此处未听清)那么你现在有没有好日子过,那么还会影响到我的子孙吗?老天爷、神、祖宗以后是不会忘记这一点,以后我要受到惩处的。所以他很紧张,但是根据当时的价值观念,他也逃脱不了……(此处未听清)。说董狐是古之良史也,董狐也为赵盾感到惋惜,认为赵盾也是好官员,可惜他没有离开国境。如果成功了,他就不必负责了。通过这样的方式说,他不隐瞒真相;但另一方面,孔子肯定的也就是他的价值观念。所以你看,因为赵盾还没有离开国境所以要承担责任,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董狐坚持如实的记录,但是这个如实存在问题。大家想想看:难道晋灵公真的是赵盾所杀吗?当然不是。但是赵盾要承担政治责任,所以我们可见董狐所坚持的如实记录,重点就在价值观念,而不是事实本身。
另一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同样被肯定的古代优秀史官里还有齐太史——齐国的几位太史,共兄弟三人。他们监测记录是一句话:崔杼弑其君,崔杼把他的国君杀了。这倒确实是他杀的。原因是齐庄公和他老婆通奸,还要给其他大臣看。崔杼感到奇耻大辱,国君怎么能干如此无耻的事,还宣扬、羞辱自己。于是,便让他的妻子骗国君到他家里来,等国君来了,关起门来,就开始数落他的罪行。于是齐庄公请求到宗庙里自杀以谢罪,这便被史官记下来:崔杼弑其君。崔杼看见这样的记录也很害怕,这个罪行带到下一辈尤影响自己的家室,会受到老天爷、祖宗的惩罚。崔杼就心一横:我要杀你!于是就把第一位史官杀了。
第二天,第二位史官来上班,一看是他兄弟。崔杼问他,你准备怎么记录?回答说当然像昨天一样记,于是崔杼当场又把他弟弟杀了。过几天第三位史官上任,一看是前面二位最小的兄弟,崔杼问他你准备怎么记?答说还是这样记。这个时候崔杼害怕了,他知道史官是杀不完的,果然齐国南面的一个史官听到这个消息立马从家乡赶到首都,甚至已经做好准备,如果崔杼把第三位史官杀了,他就来继承前人的遗志且继续这么记。所以崔杼知道这样的史官是杀不完的,再杀下去只会加重他自己的罪行,只好叹了口气,接受这一史实。
所以董狐和齐太史不仅是作为优秀史官的榜样,而且被后人奉为道德正义的典范。我们读过文天祥的《正气歌》,文天祥的诗中讲到“天地有正气”。下面的诗文中列举了很多例子,其中就列举到了董狐和齐太史,“在齐有太史”,以此作为自己的榜样,作为天地正气的典范。这几位太史的道德的确非常高尚。……(此处未听清)大罪,甚至跟赵盾一样,没有什么可以原谅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在历代道德受到肯定的史官中,最重要的不是他怎么记录事实,而是它怎么记录当时的主流的价值观念。这才是主要的。
所以我们现在讲,历史是什么?历史不是过去的事,不是对过去事情如实的全部的记录,现在有些人简单地认为过去的事情就是历史。但事实上,历史是后人对前人往事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和总结。我们认为这是应该坚持的价值观念。孔子肯定他也是出于这样考虑,他后来在删减《春秋》时也是这么做的。所谓“有意识的记录”,记录历史的人肯定会忽略一些事情,隐瞒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强调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历史是经过选择的,有人的意识在里面,而不是无意识的,不是什么都记。如果真的什么都记,你怎么看?怎么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包括其个人的情感,包括其所代表的群体他们的意识。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是后人对前人的往事有意识,有选择地记录和总结。
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这么重视历史?而且我可以说,在各国留下的历史书中,中国是最多的。其他国家、其他文明没有留下那么多历史记载,但中国留下的历史书是很多的。那么有人说,因为中国古代有文字。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比中国出现更早,哪个国家没有文字?他们也留下很多文字,但是没有像中国这么多,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很早就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我们今天讲天人合一,把它解释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没有错,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是宋朝以后一些学者慢慢开始采用的解释。最开始产生这个观念的时候,“天人合一”是为了证明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天给的;比起希腊,罗马等国家来,中国古代的神话并不发达,中国的神很有限,没有那么多。但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比较早的产生了“天”的概念。天就是最高的,什么事都得服从最高。有了天,就不需要那么多具体的神了。三皇五帝里还有不同的派系,人很多;但到秦始皇以后,皇帝身份合一,皇帝就被称为天子,天授权给皇帝。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皇帝还是小孩子,有些皇帝甚至是白痴,但他还能做皇帝。因为他是天子,是老天爷把权力交给他,它代表的是天的意志。这就是最早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很玄乎,怎么使人家信服呢?于是就通过历史的记录,证明天人合一的合理性,证明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所以为什么他能够得到诸神的保佑、祖宗的保佑呢?因为古人认为这是天意,天跟人是通过皇帝、通过君权合一的,历史记录的作用就是证明这一点。
比如说西周始祖后稷。说后稷是怎么来的呢,是他的母亲姜嫄有一天跑到树林里面,不小心踩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回来就怀孕了,生下了后稷。说后稷是天人,是神的孩子,是巨人的而不是一般人的孩子,其母亲踩了脚印就怀孕了,说明不是他母亲的孩子而是神通过他母亲生下来的。所以他成为周朝的始祖是很理所当然的。再者,《史记》里还记录了汉高祖刘邦。刘邦的出身并没有伴随着下雨,或者像其他的贵族、大官名家的后代一样。史记里都不得不用一个词,叫“出身细微”,也就是草根,普通人。刘邦在秦朝的时候不过是一个亭长,相当于一个派出所所长。《史记》里记录刘邦母亲回家的时候走的累了,就在水塘边上休息睡着了。这个时候突然刮风下雨,他的父亲在家里,而他的母亲在梦中与龙交合受孕,回家后就生下刘邦这个孩子。
历史与现实和政治
强调政治的合法性,为现实服务
历史记载,价值观念重于事实。之前讲过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此处未听清)而天王狩于河阳,背后的事实是什么呢?当时几个强大的诸侯,他们在河阳附近聚会,居然就通知周天子去参加。这在孔子眼里是天王的奇耻大辱,天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你们这几个诸侯不把他当作最高君主,居然要他去参加你们的聚会,你们应该去他的朝堂上朝觐,怎么做得出来呢?而天王已经名存实亡,实际上是个傀儡,没有办法,不得不接受。所以这实际上是周天子受到的奇耻大辱。
但是这么重大的事情,天子离开国都到外面去又不能不去,所以孔子就采取了他的春秋笔法,揭露了同时隐瞒了真相,把天王受到羞辱而不得不去做的事写成了他主动去做的一件正当行事。这种“春秋笔法”在后来被历代史官所继承。所以在座的各位,如果在二十四史里看到皇帝所做的什么,爱好狩猎,注意那就不是好事。比如,宋史里面讲到北宋灭亡以后,讲到宋钦宗、宋徽宗二帝北狩,字面意思是两个皇帝到北边打猎去了。实际上大家知道靖康之耻,两个皇帝被金朝俘虏送到黑龙江。史书管这叫二帝北狩,就用了“狩”。再比如说,晚清新政时期,当时已经有清朝的官方报纸,里面提到太后西狩,或者叫两公西狩。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太后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以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一直逃到西安。但是记录的时候说西狩,老太太到西边打猎去了。历史就是这么记录的。
那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的说,皇帝被俘虏了?这就不符合春秋笔法,因为皇帝是尊贵的,而且就在宋朝来讲这是最高统治者,不可以说他倒霉蛋,所以我们说“狩”。我们要明白,中国从古到今,历史的记录都是通过有选择、有意识的记录。所以历史的记录强调的是当代政治的合法性,是为现实服务的,那么这样做有没有积极意义呢?当然有。举个例子,唐太宗死前,史官向他请示以前的历史怎么修?为什么呢?照理说,南北朝结束以后下面是隋朝,应该由隋朝修前面一段的历史,但隋朝自身时间短,还来不及给前朝修史就灭亡了。所以到了唐朝就碰到既要为刚刚灭亡的隋朝修史,又要为南北朝修史。而隋朝历史好修,南北朝因为隔代了且自身分为两部分就很麻烦。宋齐梁陈各国都说自己是正统的,说对方是伪政权,不能代表中国,没有合法性。这是一段割据分裂的历史。当时北朝就骂南朝:你们是岛夷,逃到海岛上面的野蛮人。你们不是中国,我们才是中国。南朝也骂北朝:你们是索虏,头发扎起来的强盗,我们是正统的你们才不是。在分裂期这是正常的,但是唐朝要修历史,要请示唐太宗你让我们修历史,我们应该以谁为中国,谁为伪政权。经过深思熟虑,唐太宗决定,南朝北朝都是中国,都不是伪政权,都是皇帝。北朝就修一部北史,南朝就修一部南史,这样才有了我们今天南北朝的名称。但是为什么作出这个决定?
唐太宗同时修《北史》、《南史》,从“岛夷”“索虏”到一个中国,元朝宋、辽、金三史并修。
因为首先唐朝是绝对不能否认北朝的,北朝传给隋朝,隋朝传给唐朝,它的合法性通过这样产生。唐太宗的祖先都是北朝的大臣,当然要肯定北朝。但是他能否定南朝吗?原来南朝土地、人口差不多都占了唐朝的一半了,修历史的大臣,其中多数都是南方过来,是南朝的后代。你把国土的一半,说成是伪政权的后代,对国家的稳定统一有什么好处?所以唐太宗就肯定,尽管南北朝当时的确是分裂敌对的,但之前本来就是统一的,现在又是统一的。当然给它同等的地位。到了元朝实行统一,也碰到同样的问题,元朝前有辽、金、宋朝,而且都是分裂,并且都称皇帝,所以元朝也下令三史并修,辽史、金史、宋史,这就承认以前三个政权都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又统一了。这就成了历史的传统——充分肯定大一统,承认曾经分裂的现实,后来又统一了。
从唐太宗到元朝,历史几乎是重演了一次,尽管不是简单地重演,但有很多惊人的相似的地方。1949年后蒋介石逃到台湾,成为不折不扣的“岛夷”,但是他称我们是共匪。到了现在我们明白任何分裂都是暂时的,以后如果要修这一段历史,尽管大陆和台湾都有一段历史,但是他们也是一个中国。包括现在我们的领导人已经很明确的表明,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如果有人要否定一个中国了,那就是要搞分裂,那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手段。我们已经明白,对待历史分裂,我们承认这个事实,但最后要把他汇聚成大一统的局面。所以历朝可以改朝换代,皇帝可以换,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以改变的。甚至是汉族以外的民族——蒙古族、女真族、满族,他们统一了北方,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包括历史上的征服者在文化上被中国所征服,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传统观念起了积极作用。
清朝修《国史》,设《贰臣传》、《忠臣传》,公开袁崇焕真相,修地方志肯定忠于明朝抗清的死者为忠臣、义民、节妇。
清朝的时候又面临这个问题,清兵南下曾经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明朝官员、后代、百姓始终把清朝看作是外来入侵者。所以清朝进关不久,在还没有平定全国时就赶快为明朝修历史。通过修史来证明明朝失去了天命,而清朝得天命。但这还不够,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政权已经相当稳定了。他就进一步通过修历史来增获人心。清朝宣布要为将来的国史做准备,因为每个朝代都修前朝史,自己本朝是不修史的,一般有国史馆,为将来修本国的历史做准备。一般先修人物本纪,保留档案。乾隆皇帝就下令,在清朝国史人物传里专门设“贰臣传”,这是他的创举。什么叫“贰臣传”?就是伺候过两个主人的臣子。而且乾隆亲自下按语……(此处未听清)这些人当初是天命归顺大清,小功劳是有的,但大节有愧。根据家的观念,根据传统文化,他们背叛了自己的国家、皇帝来投奔我们,在大节上有失。所以录入“贰臣传”里面,永远钉在耻辱柱上。相反,凡是抵抗清朝、被杀的自杀的官员,一律进忠臣传,表彰他们。而且利用这个机会公开了袁崇焕的历史真相。袁崇焕是明朝大臣,曾经解除了清朝对北京的包围,又把清兵赶出去死守山海关,保卫明朝。因为清朝当时没有办法打败他,就伪造了他和清朝秘密来往的信件,故意泄露出去。崇祯皇帝本就生性多疑,加上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居然最后相信了这个谣言,判定袁崇焕是叛国投敌,下令把他处死,并且用当时最残酷的“凌迟”,千刀万剐。北京老百姓也信以为真,所以在杀袁崇焕行刑的时候,大批老百姓围着他看,每割下一片肉,马上有人当场买下,吃下他的肉。所以袁崇焕是这么死的。到了乾隆年间,公开袁崇焕是明朝的忠臣,他根本没有和我们清朝勾结,当时为了斗争需要,伪造了信件,现在我们要为他平反。在北京就为袁崇焕建了庙,世世代代祭祀,袁崇焕的部将就守着,一直守到当代。前几年说这个庙要拆迁,后来保下来了。
他们不仅在中央层面这么做,还下令地方上面修地方志的时候要收集凡是在明朝反抗清兵死的人通通要收集起来,列为忠臣,老百姓参与死掉的,被称为“义民”、“节妇”。所以江南有很多地方曾经抵抗过清朝,死了很多人。到了乾隆以后,在地方志里一大批忠臣、义民、节妇得到表彰都。为什么这么做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靠这些历代忠义人士。原来那些忠义明朝的人,都被杀了,都成了反革命了,他们的子子孙孙都抬不起头来。现在因为成为忠义之士,追认为“义士”,他们的子孙扬眉吐气。原来那些知识分子,那些正派人士,本来因为忠于明朝而被否定,现在得到表彰和肯定。相反那些投机取巧的人重新被否定。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朝廷一直到基层,一直到乡绅知识分子。如果说清朝开始的统治是通过残酷的镇压,那么这个时候是通过重新肯定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肯定忠于明朝的官员和百姓,使传统的历史观价值观得到肯定。清朝得天下是天命,你们当时忠于明朝是对的。虽然不是听天命,但是道德品质是得到肯定的,都肯定清朝的统治,他们是遵天命。所以到了清朝,到了乾隆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汉族的知识分子都已经接受清朝统治,没有再把它看成是异族统治,这种观念得到延续,他们是顺天命的。到了清朝,曾经占领小半个中国,延续十几年,最后谁把他镇压下去的?不是清朝的八旗兵,也不是蒙古的精锐骑兵,恰恰是汉朝的知识分子和组织的乡土武装,像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恰恰是这几个人啊。为什么忠于非汉族的政权反过来镇压汉族起义呢?原因就是他们已经从清朝中看到中国历代天命正统的延续,他们已经继承了传统的文化。历史很多事情是延续的,今天依然如此。
历史与现实和政治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的共产党。
我们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不是一门历史学科问题,而是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那些敌对势力一直在攻击,说中国共产党执政没有经过全国人民一人一票,所以政权是不合法的。在我们内部也有人觉得,不管怎么说,在这一点上总是欠缺的。但是近年来,中央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是不容怀疑的,因为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这样的历史能够让你随便解说,能够让你随便否定吗?
1840年开始的近代史是完整的证据链。
人民是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呢?那就是通过1840年以来对历史的认识。所以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完整的证据链。你们学过近代史,你们知道那是完整的解释,缺哪一环都不行。
首先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进入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前研究历史的学者对这个表示不理解。中国只有割了一个香港那个小地方,怎么叫做半殖民地呢?最多是有殖民地呀?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后面还有啊。所以从此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就同时具有反帝反封建两重性。要不是半殖民地为什么反帝呢?如果不是为了反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国际性,去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呢?因为是反帝斗争,中国的革命斗争也就是世界革命斗争的一部分。这个前提就是1840年前后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地斗争。其次还是在1949年在全国第一次政协会上,确定要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且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现在可以去人民英雄纪念碑看,前面的碑文是毛主席题的,后面是周恩来总理题的。这里就界定了什么是人民英雄。首先是参与三年解放战争;第二个是1921-1949年,中国成立28年间奋斗牺牲的人民英雄;第三个是为中国独立自由解放而献身的斗士。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包括金田起义,维新变法,义和团,一直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但由于还没有无产阶级领导,这些革命都失败了或者都还没有彻底,比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主席对孙中山的评价是孙中山的革命走在时代前列,但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不可能彻底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欧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并且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你看,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完整的证据链,不能随便拿掉哪一环。中国近代史完整的解释了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有些人为了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就非要篡改共产党历史,这个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这个证据链必须保证它的完整性,中间不能有断裂,这样才能证明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坚决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呢,我们遇到了两个严峻的挑战,一个挑战是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公开了共产国际保留在莫斯科的档案,其中就有共产党当年全部报告给共产国际的文件。1921年召开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国际派了两位代表参加一大,在一大上当时作出一项决定,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单位,所以今后所有的文件都要报备给共产国际,所以保留在共产国际的档案资料就十分完整。现在国内的影视资料中可以看到,为了对付敌人,有些文件不得不销毁,有的在转移过程中丢了,或者有的事后经过修改了,甚至有的文件被敌方缴获去了,但是在共产国际那份档案是非常完整的。那么你这一部分已公开,其中有一部分不可能跟我们今天通行的党史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党史,也是作为历史有选择的编写的,跟原始材料肯定不是完全一致的。当时公开后,有各种人都跑到莫斯科去,把这个档案有的复印,有的拍了照,一部分就公开出来了,这个就对我们已有的党史近代史构成了威胁。第二个挑战就是网络的传播。因为以前有的资料我们不让它发表、传播,不允许它出版就可以了。我们发表在书本杂志哪怕油印都是有规定的,我们都是可以控制的。但是现在有了网络,什么东西网上一发就传播了,而且越是编的谎言,越是离奇的所谓解密故事越容易传播,这里删了那里又出来了。所以在这两个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更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就是我们要维持我们现在已有的党史、近代史、革命史的权威性。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如果我们听任谣言、谎言,以及这些离奇的消息把我们的价值观念动摇,而不加以批驳,那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1840年开始的证据链就会被破坏。
讲到这里可能有的老师同学会质疑,那么历史是否还有它的真实性,我们还要不要坚持史实啊。当然要,但是我们要把历史和政治分开来。如果我们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那么完全应该尊重历史,坚持真理。哪怕你的研究和官方的历史有出入,或者你有不同的见解,作为学术研究,都应该坚持。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应用这些成果,在发表这些成果的时候,我们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就是研究的结果有一些可以公开发表,有一些不可以公开发表,因为有些结论和国家利益不符。我们讲,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当年爱因斯坦等人发现了原子弹研制的机密,那他能随便给希特勒吗?在应用成果的时候就要考虑共同的利益,考虑国家的利益,而不是随便去扩大传播范围。
同样,我们研究历史,我们不能否认,不可能近代史或有关历史,每一个证据都是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取向的。那怎么办呢?在学术研究中间,要坚持真理。但应用这一层面,不能够……(此处未听清),那就要报给政府,报给中央,由它来决定,由它来考虑。比如说,我们历史地理研究,我们研究的就包括历史上的边界在哪里。比如研究南海为什么是中国的,研究钓鱼岛为什么是中国的,难道所有证据都对我们有利吗?有些证据我们研究下来对我们不利,那怎么办呢?那么我们马上就要告诉日本人?那么我们马上就要公布?那不行。从国家利益出发,对我们……(此处未听清)
……(一段空白,没有录上)
当年基辛格到北京来见毛主席,他们有讲话记录还没有公开。30年之后呢,就公开了。在这公开的内容里边,有几句涉及的国家机密的话现在还不适合公开。公开了也许就……(此处未听清)
再比如说前两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关于肯尼迪一案已经过去了,但结果美国公开了30万件与肯尼迪一事有关的档案。但是临公开前,特朗普又宣布其中有几件现在还不适合公开。
……(一段空白,没录上)
哈佛大学原来的校长管理得很好,结果就是在一次公开演讲时讲错一句话,最后不得不辞职。他提到,“不过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来看,女性的智力要比男性差一点。”这被认为不尊重女性,鼓吹性别歧视。有人为他辩护,因为他说了是根据科学研究。但是他是在做研究吗?他在做公共演讲,他演讲所起的作用就有歧视女性。没有办法,逼得他只好辞职。
不过,不同的国家对……(此处没有听清)的观念要求是不同的,这是事实。在我们国家,课堂有纪律。历史也有纪律,那就是用我们的历史观,你不能违背这一点。你如果否认了“历史选择共产党”、“人民选择共产党”,那就是违纪。还有呢,大家知道不同的对象所接收的程度和效果也不同。今天可以跟大学生讲的内容如果你去跟小学生讲,他就不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所以这个纪律是有……(此处未听清)的。
……(一段空白,没有录上)
那么这个前提就是邓小平了解钓鱼岛历史,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再往前的前提就是我们研究人员如实地向中央说了。……(此处未听清)历史研究有很多敏感问题,比如历史上的边界怎么划?而且他们选择的空间也有不同意见。同样,由他们决定。所以唐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是一旦国家需要,就毫不犹豫地服从国家。大家最后都明白了这种划法代表了中国政府,代表了国家利益。在必要的时候,老师或其他学生就要服从国家利益,放弃自己个人的立场,但是在他们做研究的时候,照样可以坚持自己。
但是呢,我们也不要把国家利益扩大范围,你可以去研究古代史,比如研究唐代,这就不叫国家利益了,或把古代的事情和现代进行影射,比如否定皇帝就是否定领导。我们不应该任意扩大范围。特别是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开放,千万不要像以前一样满足于自己的历史。我们以前总是关起门来,说我们历史上最强大,世界影响最大,现在跟对方一交流,发现并不是这样,不同的文明,各有千秋。如果还是继续这样,那么起不到任何作用。
……(此处未听清)
正确的态度应该向习近平主席经常指出的:文明互鉴。所谓文明互鉴就是不同的文明之间要互相借鉴,要互相学习,那么它的前提就是肯定其他文明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于过去的历史,我们要以这样一种态度来研究和学习,不要随意把国家利益,盲目地扩大范围,影响到了党的建设。
答疑讨论环节
注:因音质问题,无法完全如实地记录提问及回答,以下提问及回答与音频略有出入
Q:猜测是一个备考生问老师关于研究生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并提及自己阅读的文献(通史)
答:我们今天对历史研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在中国应该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中共的基本路线、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的史料具体的内容你要到具体的价值观念中去解释。我的观点是只看前人的历史书是没有底的,你不一定全部都看。可以选择几种,光看具体内容也是远远不够的,而要确立价值观念。有些方法可以在研究生的过程中间掌握,在这个基础上确立重点,先打好基础。真正做研究是不能只靠这些书的,要自己去寻找原始的资料,光看通史是不够的。在这里我不主张找很多书籍看,我觉得具体的研究方法等到你做研究的时候会慢慢掌握,研究的重点也是有所侧重的,不要说是你的导师,很少有人能够做好全面的研究。
Q:猜测是问“以史为鉴”和主流价值观
答:“以史为鉴”范围很广,我想不同的人指的历史是不同的。一个历史学家的“鉴”是有严格根据的,一个政治学家的“鉴”是经过他的历史观解释的这个“鉴”。再来讲这个“史”,今天我们对广大民众的教育,这个“史”就是政治家的“史”。同样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借鉴也不同,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以抗御外敌入侵的文天祥为借鉴。“以史为鉴”要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还要结合现实。历史本身对后人来说就是有不同选择不同借鉴的,不同的人所指的历史也是不尽相同的。
Q:猜测是问年谱与传记的区别在哪里
答:本质上来说都是记录一个人。年谱是终年记录,传记有所侧重,比如说哪一段哪一方面。“历史”,“史”就是史料的记录,“历”就是按年份,照年份来排的譬如春秋。年谱是严格的按照年份来排的,传记就会分哪个方面的,本质上没有区别,就是分类的方式不同。
Q:猜测是问怎么看待史料造假
答:造假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历史的正确性。孔子著作的学术价值也不是在于他不造假,虽然他也会删除一些记录,但这在政治标准上是正确的。我们在学术研究中间,在公共生活研究的时候,如果把造假扩大到不符合知识就造假那大多数史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说符合历史的正确性就不算是造假。
点击下图并长按,
选择“前往图中包含的公众号”抢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