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朋友圈怎么办?!
# 4月·再次见你早已春暖花开 #
故小妹:
为那个经典的问题是:人死了,钱没花完怎么办?
到了现在就变成:人死了,朋友圈怎么办?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来源丨苏澜之
你的朋友圈是全部可见?半年可见?还是仅3天可见?
你发朋友圈的频率是一天好几条?还是好几天一条?又或者毫无规律可循?
你的朋友圈有屏蔽过父母、上司、同事,或者……心里的那个人吗?
当今时代下的我们疲于交流,又或者忙于马不停蹄的奔向未来,常常把自己的真心交付给了朋友圈。
那些无人倾吐的话语,无人问津的喜怒哀乐,也通通写在了深夜的朋友圈。
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你要与这个世界告别,你将会怎样处理你的朋友圈?
也许,你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面对告别,所以谁都说不出最好的道别,会是什么模样。
前阵子看了一部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故事围绕着一家名为“dele life”的事务所而展开。
经营者负责在委托人逝世后,把他们不想被人看到的数据从个人电子设备,比如电脑、手机、平板彻底删掉。
也就是说,在这个依靠电子设备记录生活的时代,人生删除事务所可以抹平一切你存在的痕迹,仿佛你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面对这样的选择,有人干脆利落,有人犹豫不决。
故事中一个叫诗织的姑娘,在一番挣扎之后,留下遗言:“还是不要删除了吧。”与此前委托时的决绝截然不同,最后,她还是决定留下自己的故事。
诗织从小出生在一个传统的音乐世家,童年的回忆都被父亲的严厉还有枯燥的古典乐教育所填满。
但她并没有遵从安排,袭承父亲的衣钵,相反,她对摇滚乐的喜爱与日俱增。古板的父亲始终无法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最终父女决裂.
她离开家,决心去完成自己的摇滚梦,在途中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重新感受到了快乐和温暖。
因为从小心脏就不好,诗织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她想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办一场葬礼。
在葬礼的视频中,她笑得很开心,但全场只有朋友没有家人。
有人认为,诗织留下这段视频,是在向父母宣告:我按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把人生过的很好;
有人认为,她希望父母因为缺席了她的人生,而抱憾终身;
可我却觉得,她释然了。
这些看似冰冷的视频和数据,却是父母重新了解她的唯一途径,是她为父母留下的最后的礼物。
故事的最后,看完视频的父母流下了眼泪,哀求道:“拜托了,请你们跟我说说我的女儿!”
可是,斯人已去,一切的理解都来不及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总是在不断的重复着“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错误,可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时光机,更没有后悔药。
如果可以,请活在当下,请不要吝啬爱的表达。
新一期的《我家那闺女》里有个情节,让很多年轻观众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吴昕的妈妈在餐桌上,好奇的问女儿:“我学会了用微信以后吧,为什么就看不到你的朋友圈呢?”
在场的嘉宾韩雪、维嘉纷纷起哄:“屏蔽了呗,现在年轻人都这样。”
还说到了一种惯用的操作,朋友圈分组可见,有些朋友圈只给想看的人看。
吴妈妈眼里透着失落,感慨道:“现在你长大了,想要了解你,只能和别人一样,上网去搜了。”
看到这里,心里突然一酸。
腾讯新闻曾做过一次调查,采访统计2671对父母和子女后,得出结果,62%的父母都在通过朋友圈了解孩子。与之相对应的,52%的子女却对父母屏蔽了朋友圈。
显然,这样的现象已是常态。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关心我们的人,却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圈外人。
血脉相连的父母,需要通过别人的嘴,才能知道孩子的境况。
同档节目中的另一对嘉宾,焦俊艳父女也曾谈及过这个话题。
焦父说:“如果你幸福,分享给我们,那我们大家都幸福。如果你痛苦,分享给我们,那你只有一半的痛苦了。”
焦俊艳却回应:“痛苦,只要我分享给你听,就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许多年轻人,都用类似“父母不理解”、“怕父母操心”、“想要有自己的空间”等诸多借口,无情的拒绝了父母的关心。
原来我们和父母之间的那堵高墙,是我们亲手铸就的。
网上有一组漫画,扎了无数人的心。
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我们与父母0距离,共呼吸。
等到成年了以后,大家都奔波在外,从此一年见一面,也是奢求。
我们在一步步走向广阔,可父母却在逐渐老去,他们的世界,只有我们了啊。
不要把真正的关爱拒之门外,不要设置朋友圈3天可见,更不要屏蔽父母,别关上家人想念你的窗口。
谁也不知道无情的岁月,哪一天就把他们从你身边抢走。
哪怕不能常回家看看,也请多给点机会,让他们看看你的模样,看看你的生活。
人生下半场,记得给父母留一张门票,也给自己少留些遗憾。
电影《寻梦环游记》有这样一个说法: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被人遗忘才是。
3月30号,四川凉山一场铺天盖地的大火带走了30条年轻的生命。
当人们看到这些消防员英雄最后的朋友圈之后,忍不住再一次泪目。
29岁的消防支队中队长张浩,刚结婚不久,朋友圈的背景图,是他和妻子的婚纱照。
他还没来及体验幸福的婚后生活,就忙着奔走在各个灾区。
他晒的最多的,是他的军装,他的任务,还有他的使命。
最后的朋友圈就这样定格在了灾区现场,成为他留给妻子最后的念想。
另一位战士蒋飞飞,他所发出的最后一条朋友圈,是在赶往火灾现场的一段小视频。
他还给自己留言说:
“前三天连打了两场仗,回来衣服泡了还没洗,又通知要走了。”
身为消防员,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生离死别,可他们依然没有停下脚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很难过,最后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他们;
也很庆幸,还有机会通过朋友圈去了解他们,去缅怀他们。
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里写到,人的一生要死去3次:
第一次,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举行葬礼,人们宣告你在社会上不复存在;
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从此整个宇宙都不再和你有关,而这就是终极死亡。
那27名消防员的朋友圈,就是他们为信仰燃烧过的证明,是留给人们的最最珍贵的回忆。
他们永远不会被宣布终极死亡,因为我们都不会忘记的,对吗?
可是,思念很苦,牵挂很苦,不能相守很苦,生离死别很苦……
爱,不能让你免受其苦,可在活着的时候用力爱,就是能抵过所有悲苦的那一点甜。
我们常说世事无常,谁也不能预见,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每一天,世界上总有人在离去,总有人在告别。
有人送走父母,有人送走子女,有人送走朋友,还有人送走了自己。
你无法知道,那句开不了口的“我爱你”,可能永远没有机会说给那个人听。
在葬礼上对死者说再多的赞美,也都为时已晚。
我们不要等一切都迟了,才知道去后悔;
不要等活生生的人不在了,才遗憾很多话还没有说;
不要等真的失去了,才发现连回忆和念想也没有。
我们都太过平凡,无法抵抗意外,但却可以尽力减少遗憾。
从现在开始,学着向爱的人表达心意,哪怕是简单的一句“我想你了”。
人只活这一次,我们要把感恩的话、道歉的话、告白的话,都说给对的人听。
我们要乐于分享照片、身边事、朋友圈,让爱你的人,能真切的感受到,你一直都在。
原来,最好的道别,就是珍惜身边的每个人,认真过好存在的每一天。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快要离开了,我不会清空朋友圈。
那是我活过的痕迹,是我爱过的证明。
那么,你呢?
# 4月·再次见你早已春暖花开 #
为那个经典的问题是:人死了,钱没花完怎么办?
到了现在就变成:人死了,朋友圈怎么办?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来源丨苏澜之
你的朋友圈是全部可见?半年可见?还是仅3天可见?
你发朋友圈的频率是一天好几条?还是好几天一条?又或者毫无规律可循?
你的朋友圈有屏蔽过父母、上司、同事,或者……心里的那个人吗?
当今时代下的我们疲于交流,又或者忙于马不停蹄的奔向未来,常常把自己的真心交付给了朋友圈。
那些无人倾吐的话语,无人问津的喜怒哀乐,也通通写在了深夜的朋友圈。
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你要与这个世界告别,你将会怎样处理你的朋友圈?
也许,你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面对告别,所以谁都说不出最好的道别,会是什么模样。
前阵子看了一部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故事围绕着一家名为“dele life”的事务所而展开。
经营者负责在委托人逝世后,把他们不想被人看到的数据从个人电子设备,比如电脑、手机、平板彻底删掉。
也就是说,在这个依靠电子设备记录生活的时代,人生删除事务所可以抹平一切你存在的痕迹,仿佛你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面对这样的选择,有人干脆利落,有人犹豫不决。
故事中一个叫诗织的姑娘,在一番挣扎之后,留下遗言:“还是不要删除了吧。”与此前委托时的决绝截然不同,最后,她还是决定留下自己的故事。
诗织从小出生在一个传统的音乐世家,童年的回忆都被父亲的严厉还有枯燥的古典乐教育所填满。
但她并没有遵从安排,袭承父亲的衣钵,相反,她对摇滚乐的喜爱与日俱增。古板的父亲始终无法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最终父女决裂.
她离开家,决心去完成自己的摇滚梦,在途中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重新感受到了快乐和温暖。
因为从小心脏就不好,诗织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她想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办一场葬礼。
在葬礼的视频中,她笑得很开心,但全场只有朋友没有家人。
有人认为,诗织留下这段视频,是在向父母宣告:我按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把人生过的很好;
有人认为,她希望父母因为缺席了她的人生,而抱憾终身;
可我却觉得,她释然了。
这些看似冰冷的视频和数据,却是父母重新了解她的唯一途径,是她为父母留下的最后的礼物。
故事的最后,看完视频的父母流下了眼泪,哀求道:“拜托了,请你们跟我说说我的女儿!”
可是,斯人已去,一切的理解都来不及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总是在不断的重复着“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错误,可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时光机,更没有后悔药。
如果可以,请活在当下,请不要吝啬爱的表达。
新一期的《我家那闺女》里有个情节,让很多年轻观众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吴昕的妈妈在餐桌上,好奇的问女儿:“我学会了用微信以后吧,为什么就看不到你的朋友圈呢?”
在场的嘉宾韩雪、维嘉纷纷起哄:“屏蔽了呗,现在年轻人都这样。”
还说到了一种惯用的操作,朋友圈分组可见,有些朋友圈只给想看的人看。
吴妈妈眼里透着失落,感慨道:“现在你长大了,想要了解你,只能和别人一样,上网去搜了。”
看到这里,心里突然一酸。
腾讯新闻曾做过一次调查,采访统计2671对父母和子女后,得出结果,62%的父母都在通过朋友圈了解孩子。与之相对应的,52%的子女却对父母屏蔽了朋友圈。
显然,这样的现象已是常态。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关心我们的人,却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圈外人。
血脉相连的父母,需要通过别人的嘴,才能知道孩子的境况。
同档节目中的另一对嘉宾,焦俊艳父女也曾谈及过这个话题。
焦父说:“如果你幸福,分享给我们,那我们大家都幸福。如果你痛苦,分享给我们,那你只有一半的痛苦了。”
焦俊艳却回应:“痛苦,只要我分享给你听,就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许多年轻人,都用类似“父母不理解”、“怕父母操心”、“想要有自己的空间”等诸多借口,无情的拒绝了父母的关心。
原来我们和父母之间的那堵高墙,是我们亲手铸就的。
网上有一组漫画,扎了无数人的心。
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我们与父母0距离,共呼吸。
等到成年了以后,大家都奔波在外,从此一年见一面,也是奢求。
我们在一步步走向广阔,可父母却在逐渐老去,他们的世界,只有我们了啊。
不要把真正的关爱拒之门外,不要设置朋友圈3天可见,更不要屏蔽父母,别关上家人想念你的窗口。
谁也不知道无情的岁月,哪一天就把他们从你身边抢走。
哪怕不能常回家看看,也请多给点机会,让他们看看你的模样,看看你的生活。
人生下半场,记得给父母留一张门票,也给自己少留些遗憾。
电影《寻梦环游记》有这样一个说法: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被人遗忘才是。
3月30号,四川凉山一场铺天盖地的大火带走了30条年轻的生命。
当人们看到这些消防员英雄最后的朋友圈之后,忍不住再一次泪目。
29岁的消防支队中队长张浩,刚结婚不久,朋友圈的背景图,是他和妻子的婚纱照。
他还没来及体验幸福的婚后生活,就忙着奔走在各个灾区。
他晒的最多的,是他的军装,他的任务,还有他的使命。
最后的朋友圈就这样定格在了灾区现场,成为他留给妻子最后的念想。
另一位战士蒋飞飞,他所发出的最后一条朋友圈,是在赶往火灾现场的一段小视频。
他还给自己留言说:
“前三天连打了两场仗,回来衣服泡了还没洗,又通知要走了。”
身为消防员,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生离死别,可他们依然没有停下脚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很难过,最后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他们;
也很庆幸,还有机会通过朋友圈去了解他们,去缅怀他们。
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里写到,人的一生要死去3次:
第一次,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举行葬礼,人们宣告你在社会上不复存在;
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从此整个宇宙都不再和你有关,而这就是终极死亡。
那27名消防员的朋友圈,就是他们为信仰燃烧过的证明,是留给人们的最最珍贵的回忆。
他们永远不会被宣布终极死亡,因为我们都不会忘记的,对吗?
可是,思念很苦,牵挂很苦,不能相守很苦,生离死别很苦……
爱,不能让你免受其苦,可在活着的时候用力爱,就是能抵过所有悲苦的那一点甜。
我们常说世事无常,谁也不能预见,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每一天,世界上总有人在离去,总有人在告别。
有人送走父母,有人送走子女,有人送走朋友,还有人送走了自己。
你无法知道,那句开不了口的“我爱你”,可能永远没有机会说给那个人听。
在葬礼上对死者说再多的赞美,也都为时已晚。
我们不要等一切都迟了,才知道去后悔;
不要等活生生的人不在了,才遗憾很多话还没有说;
不要等真的失去了,才发现连回忆和念想也没有。
我们都太过平凡,无法抵抗意外,但却可以尽力减少遗憾。
从现在开始,学着向爱的人表达心意,哪怕是简单的一句“我想你了”。
人只活这一次,我们要把感恩的话、道歉的话、告白的话,都说给对的人听。
我们要乐于分享照片、身边事、朋友圈,让爱你的人,能真切的感受到,你一直都在。
原来,最好的道别,就是珍惜身边的每个人,认真过好存在的每一天。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快要离开了,我不会清空朋友圈。
那是我活过的痕迹,是我爱过的证明。
那么,你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 THE END -
*作者简介:苏澜之,28岁,爱美食爱运动。能沉下心来当个淑女,也爱极限运动,生活从来不是只有一面,想和你一起做回自己。
「 更 多 精 彩 点 击 ▼ 图 片 即 可 查 看 」